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以影像重現歷史,追溯詩人的悲歡與無奈

2021-01-08 涼涼愛上追劇

上星期有幸一連看了兩部紀錄片電影,一部是預定在全臺上映的《海的彼端》,另一部是預定在臺北、臺南與高雄上映的文學紀錄片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兩部紀錄片都間接或直接跟日據時期與臺灣歷史事件有關。紀錄片中主角,有的人生因此丕變,輾轉流離在海外大半生;有的甚至因此喪命,在歷史的大洪流中。人的命運常是如此難以捉摸,幸好還有一些有心人,以影像記錄,讓這些曾在時間長河中湮沒罕為人知的歷史與創作,得以重現大銀幕,為後代的人們保存珍貴的紀錄。

《海的彼端》是由導演黃胤毓執導,透過高齡88歲玉木婆婆一家人返臺之旅,回溯20世紀初,那群當年因歷史命運的捉弄,被迫遠離故鄉臺灣多年的遊子,之後在命運的捉弄與歷史的遺忘下,逐漸在日本衝繩八重山諸島漸當地落地生根,過程中卻飽受日本排華、臺灣退出聯合國等歷史事件的衝擊。

這篇要跟大家介紹的另一部,預定在臺北、臺南與高雄上映的文學紀錄片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由導演黃亞歷執導,以1930年代臺南「風車詩社」四位詩人楊熾昌、林永修、李張瑞與張良典為主題的實驗紀錄長片。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帶領觀眾回溯20世紀初1930年代,日治時期下的臺灣,1933年由臺南文人自發組織的詩人社團「風車詩社」,當時「風車詩社」主要參加同仁一共有七位,包括了4位臺人楊熾昌、林修二、李張瑞與張良典,以及3位日人尚梶鐵平、戶田房子與岸麗子。是臺灣的現代文學詩人團體,更是臺灣出現第一個超現實主義詩社,在臺灣文學史上具有極為獨特的歷史意義,卻湮沒在過往超過半個世紀,「風車詩社」在本土文學脈絡中的重要性,卻長期遭到埋沒,直到近20年才為後人所挖掘。

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這部電影主要是,採用其中四位臺灣詩人的眼光,透過他們的詩作、日記與生平,一窺當時臺灣詩人身處荒謬年代的日常生活與命運動蕩。導演黃亞歷以前所未見,兼據史實與電影藝術美學手法拍攝的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從去年8月在臺南首映後,在國內外影展一路屢創佳績,深受肯定。

1930年代,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近四十年後,進入了穩定的同化階段。於此時期,臺灣出現了最早引介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詩人團體「風車詩社」。「風車詩社」反映了二十世紀從西方到日本,再傳遞至臺灣的文化移動路徑,折射出西方現代主義進入亞洲之後,亞洲文藝創作者面對與回應的態度與方式。

現代主義文學的前衛浪潮,為年輕的臺灣詩人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異文化的接收究竟是一種純粹的想像,或是從紮根的土壤上所混合出的全新植種?生活在殖民地上的現代文學創作者,透過詩觀的論述及文學創作,留下了什麼問題供後人反思?

《日曜日式散步者》導演黃亞歷,以充滿詩意與藝術美學的手法,透過感性的日文旁白配音,類舞臺劇的簡約場景,輔以演員復古的妝發、服裝、道具與光影映像,重現了當年詩人家庭與創作的過程,反映出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進入亞洲,先到日本、再至臺灣的文化移動路徑,經歷了日治中期、皇民化運動、國民政府來臺與二二八事件的過程,緬懷當年這些成長於日據時期,如何以流暢的日文創作寫詩的現代文學創作者,藉由他們筆下詩作,留下了歷史的見證與美學。

這些詩化感人的復古圖文影像,對映冷冽的歷史真實新聞片,細細描摹了當年「風車詩社」四位詩人林永修、楊熾昌、李張瑞與張良典,身處西方文化對於戰前東亞文藝的影響,及日治時期臺灣文壇的昔時樣貌,在充滿擬相與超現實的暗喻中,追溯了「風車詩社」詩夢人生所經歷的悲歡與無奈。

全片影像風格充滿藝術感,可以感受導演與製作團隊,從拍攝前的田野調查準備作業開始,就花費了巨大的考證與心力,還要克服日文、法文等異國語言的隔合,特別是屬於詩作文字翻譯上特有的美感、文字韻角與風格,才能在正式拍攝時,精準地還原屬於那個年代特有的氛圍。

片中的演員除了少數幾位,都是以不露面只聞其聲的方式出現,但透過那些細膩的道具、考究的服裝與場景的美術設計,也讓人仿佛走回了時光的甬道,感受了那個年代人們經歷大時代無情摧殘的身心痛楚,與以文字創作寄情抒發己身的黯然隱密感觸。

長達近3小時的片長,前面充滿詩作文字的幽靜美感,後來隨著時勢變化,歷史發展急轉直下,不僅成功地重現了那個年代詩人的創作實境,也透過真假影像交錯穿插中,娓娓道出「風車詩社」詩人們穿梭在日本異族統治時期,與臺灣光復國民政府歷史中的創作艱難與心境輾轉,讓人看過在殷羨那些美好的詩作文字之餘,又不免對於歷史的捉弄感到無限的唏噓。

相關焦點

  • 因為這部電影,今年臺片在金馬獎並沒有那麼黯淡
    巴黎著名的紅磨坊經過半年的歷史調查與相關親人訪談,歷時3年《日曜日式散步者》正式完成。其意識流碎片化的組接手法融合了「扮演重現」與「檔案資料」兩部分內容,所形成的衝擊力效果,猶如影片中出現的電影史上經典鏡頭——路易斯·布努埃爾《一條安達魯的狗》中的割眼球鏡頭——對觀眾造成的震懾與驚詫,回應上文提到的,其特立獨行的手法迥異於追求真實性的主流紀錄片,迄今大陸創作者中也鮮有能及者《日曜日式散步者》中的手受眾門檻高但創造性的「記錄詩」革新歷史 《日曜日式散步者》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長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在島嶼激流與斷層邊的風車和……散步者
    由於在戰爭高壓下不斷升級的皇民化運動、戰後臺灣政治的白色恐怖,風車詩社的文業在歷史的天空中僅是曇花一現,在剎那的綻放之後被雨打風吹去。「多年以後我們才明白,他們與現代主義短暫的邂逅,是日據時代臺灣文學多麼彌足珍貴的一刻。」(王德威語)就這樣,在臺海島嶼的激流之中,在疊壓著殖民壓迫的歷史斷層邊上,風車、詩人與散步者被深藏在歷史的重重褶皺之中。
  • 我們挖出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只為讓你了解這段「被遺忘」的歷史 | Filmvorführung LE MOULIN
    日曜日式的散步者楊熾昌我為了看靜物閉上眼睛夢中誕生的奇蹟轉動的桃色的甘美2016年,由臺灣導演黃亞歷執導、講述這一於1930年代出現的詩人團體「風車詩社」故事的實驗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一舉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 臺北電影獎頒獎,關注的重點還是臺灣本土電影的發展
    和同在臺灣、我們熟悉的金馬獎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不同,臺北電影獎的重心還是放在臺灣本土的電影創作上,所有報名影片都規定導演必須具有臺灣身份證或居留證,因此在參賽影片和獲獎作品的名單上,能看出截然不同的兩種傾向。臺北電影獎是不少小眾、獨立電影創作者和愛好者的「天堂」,對那些因為題材、資金或主創名氣影響而沒有受到太多關注的作品來說有格外的優待。
  • 臺北電影獎入圍名單因黑客入侵提早公布
    許瑋甯《紅衣小女孩》曾連續五年奪下百萬首獎的紀錄片類,今年10部入圍的則有:黃胤毓導演《海的彼端》、趙德胤導演《翡翠之城》、林泰州導演《看不見的鬼島》、李念修導演《河北臺北》、廖建華導演《末代叛亂犯》、黃亞歷導演《日曜日式散步者》、蘇弘恩導演《靈山》、沈可尚導演《日日喃喃》、邱育南導演《門》、李惠仁導演《蘋果的滋味》
  • 周冬雨、馬思純爭金馬獎影后 竇靖童入圍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而代表中國臺灣地區"申奧"的電影《只要我長大》有 3 項提名入袋,意外缺席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重要獎項。值得一提的是,首次為電影創作歌曲的竇靖童,順利入圍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範冰冰憑藉《我不是潘金蓮》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  據悉,第 53 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各大獎項將於 11 月 26 日晚一一揭曉。­  金馬獎演員獎遇上小年?
  • 《魔域》暖心福利上線就送,免費尊享日曜神權
    在這個病毒肆虐的冬季,我們經歷了太多的無奈與擔憂,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暖暖的溫情、感動與力量。我們堅信寒冬與陰霾終會過去,待到櫻花浪漫時,一切都會變得美好如初!少年《魔域》與您相約遊戲中的櫻花樹下,一起為疫區送上一份神恩祝福。並在這個特殊時期奉上超暖心福利:超值福利免費領取,人人暢享十五項日曜神權!
  • 馬小鹽:羅伊·安德森,電影藝術的荒誕詩人
    作為伯格曼的學生,安德森的影片,在繼承了導師的形而上思索的同時,拓展出自身的風格:卡夫卡般荒謬的電影情節、愛德華·霍珀般的繪畫影像鏡頭,話劇般的人物獨白與對白,詩句般的影像語言,無不打上自身獨樹一幟的風格。安德森的電影喜劇本質上是陰冷的,每每看到結尾,觀眾便會發覺,你事實上觀看的是一齣悲劇,荒謬的存在悲劇。或者說,存在就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悲劇。
  • 《銀幕豔史》,這段破碎的影像與失憶的歷史,能否反照當下?
    文/姚崢華消失的歷史可以反照我們的當下?問這個問題時,在芝加哥大學進行電影研究的張真開始反思歷史研究的定位,她覺得它應該是一種活的學術、活的歷史。可以提供一種參照,讓我們反省當下發生的事情。正是這個時候,張真看到《勞工之愛情》,這部殘存最早的中國敘事電影儘管影像質量很差,她還是激動無比,通過文本閱讀,考量其生態環境,寫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為她研究中國早期電影的主題打下了基礎。歷史研究是一種敘事方式,要找到有想像力和創造性的切入點,才是關鍵。
  • 悲歡歲月唯有愛是永遠的神話
    在歷史上,我們就是一個開放的大國,物產豐富,萬邦來朝。而自張騫出使西域之後,逐漸打通了與歐洲的陸路往來,中國的珍寶瓷器絲綢源源不斷的輸送到歐洲,「絲綢之路」也就此成形。而即將於1月23日上映的電影《敦煌不了情》,就講述了在這條絲綢之路上,一段纏綿了三生三世的悽美愛情故事。
  • 吉達·布塔將重現《海上鋼琴師》電影音樂
    吉達·布塔將重現《海上鋼琴師》電影音樂。   演出陣容方面,這次音樂會由義大利電影交響樂團演奏,該團已有40年歷史,曾先後為500多部電影進行過配樂演奏。華裔指揮家楊士弘將執棒這場演出,畢業於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的他目前活躍於好萊塢,曾指揮《魔戒》《神鬼戰士》《教父》等電影交響音樂會。
  • 對電影《八佰》的討論,上升到有沒有篡改歷史,是可笑而荒誕的
    而今,《八佰》正式上映,成了疫情之後的救市之作,屢破票房紀錄,甚至成為了全球票房榜的多項冠軍,影片所呈現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也由此被更多國家更多人知曉,從這個層面說,《八佰》無論是對於重振本土的電影市場,還是對於傳遞以戰止戰的理念,都有其值得點讚之處。
  • 日式拉門代替實牆隔間重現屋主兒時記憶
    首先我們讓空間不夠優渥的客廳與小房間,透過傳統日本和室拉門的軟隔間方式,讓它們時而是「客廳」、「單人房」,時而是廳+房的「大起居室」,更可以透過拉門位置的遮掩變換,而成為一大間可留宿的大通鋪,強化了功能,也重現了業主兒時的記憶畫面。
  • 北京電影學院胡智鋒:影像北京與「北京製造」
    非常高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評論周還沒有落幕之前,我們再次掀起了一個新的學術高潮,這就是我們今天舉辦的「影像北京與北京製造:歷史、現狀與未來高端論壇暨第二屆中國影視史學年會」。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主辦方之一的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向本次論壇年會的隆重召開表示熱烈祝賀!特別要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兩百多位影視學的學者、學子的熱情參與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歡迎與感謝!
  • 南唐後主李煜寫下一首千古詩詞,落花有淚晚來風,道盡人生悲歡
    南唐後主李煜的歷史典故深入人心,這位君王的坎坷人生令人感慨萬千,他留下的詩詞仿佛像一面鏡子,印刻了他的人生,也表達出了人生的悲歡,在他傳世的多篇詩詞作品中,大多表達出一種悲歡,一種憂慮,一種無奈,用詞簡單質樸,卻又字字有聲,讀完迴蕩在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