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奇葩說》大家有看嗎?這期的辯題是:下班之後的工作消息,該不該回?
嗯,經典職場難題了......我們也經常看到「員工沒有及時回復領導消息被辭退」的新聞。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本能地在心裡小聲嘟囔了一句:當然不該回啊!
可,打臉總是來得特別快。
平時的我們,不僅回復了,而且回復得很積極。
這期《奇葩說》辯手們對此的討論也十分激烈!
以至於討論了將近倆小時,最後正反方票數還是不相上下。
那麼,作為打工人,下班後到底該不該回工作消息?
我們今天就來好好掰扯掰扯!
工作和生活可以分開嗎?
現在大家經常提到的一句話就是:「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兩者要分開。」
話雖這麼說,真要實施起來,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這到底為什麼呢?
薛教授表示,工作生活分得清清楚楚,這是體力勞動的特點,因為它需要特定的場合,特定的條件才能進行。
但在當下,腦力勞動具有很強的流動性,環境不再是限制,工作和生活也很難完全分開。
所以對一般打工人來講,下班後完全不回消息並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為工作和生活本來就很難割裂。
那工作與生活的界限逐漸模糊,讓工作入侵生活就理所應當嗎?
當然不!打工人也需要有喘息空間啊!
反方辯手 Norah 講了兩個朋友的故事:一個在結婚的時候還在回復客戶的請求;一個在進產房的前一秒還在手機上確認合同。
席瑞也透露:自己在準備和對象接吻時曾被一條工作消息打斷......
想想確實惱火,當你正在經歷人生中可能只有一次的重要場景時,卻因為一個小小的簡訊提示音變了味道。
生活和工作可以平衡嗎?
是可以的,不過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因為大多數人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都會有所側重。
可以根據自己當下的情況,更注重生活、還是工作,來進行調節,儘可能地為自己爭取自由時間。
要不要回工作消息?看這 3 點
既然生活和工作無法完全割裂,那麼下班後收到工作消息,到底要不要回復?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可以從 3 個方面來看。
你所處的職場階段
首先要看的,是你正處在職場的什麼階段。
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工作前 1~10 年處於職場上升期,需要樹立一個「靠譜」的形象。
而所謂靠譜的人,一句話總結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應。
畢竟,在打工人階段,很多人都需要把工作前置,用顏如晶的話來講,就是:
當下是你需要工作,而不是工作需要你。你現在還需要工作,那你就回這個消息吧,因為你回了能保住這份工作。
消息內容的重要性
除了根據所處的職場階段來做決定,消息內容的重要性也是評判標準之一。
什麼樣的消息是重要的?需要做出決策的內容通常都很關鍵。
節目中顏如晶舉了一個例子:當初自己收到一條確認服裝的消息,她沒有回覆,結果第二天她要穿一條和自己氣場完全不搭的連衣裙。
你看,小問題不回復沒事,但這種決策性的消息如果不及時回復,就可能導致嚴重的結果。
更可怕的是,你沒有回覆明確的消息,對方可能會當你是默認同意。
所以,下班後是否回工作消息,先看一眼內容,再做判斷。
緊急重要的事情第一時間回復;面對非突發狀況,則可以選擇延遲回復。
發送對象的處境
前面兩點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但其實,職場是一群人的集合。
無論在上班還是下班時間,只要是公司的一員,我們和同事以及合作夥伴,都有著脫不開的聯繫。
正如節目裡蔡康永所說:
工作是大家互相連累的。有原則是好事,但生活不是一臺精密運行的儀器,有時候需要一些通融。
你的決定會影響到別人的處境,所以在回消息這件事上,也要適當考慮到其他人。
下班後收到的工作消息可能是領導發的,也有可能是身處壓力下的同事發的。
當手機彈出消息,打開看一眼發消息的人是誰,再做出決定也不遲。
這體現了一個成年人該有的「同理心」。
理解至上,換位思考,是職場上很稀缺也很珍貴的能力。
如何體面拒絕工作消息?
話說回來,下班後收到工作消息,已經確定了不做回復,那麼該如何優雅又不失禮貌地表示拒絕呢?
編輯部給大家分享 3 點建議。
提高自己的議價權
職場上的話語權,和能力成正比。
所以提高議價權的關鍵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效率和硬實力。
合理規劃一天的工作時間很重要!養成寫周待辦和日待辦的習慣,將計劃拆分到每小時,然後充分利用好一天中的黃金時間。
一般上午思考能力最佳,是工作高效期(別再拿寶貴的時間慢悠悠吃早餐啦)。
下班前 1 小時可以做整理和交接工作。
及時上傳完自己負責的內容,這樣下班後他就沒有理由再找你了!
學會向上管理
下班後的工作消息有大部分都是領導發來的怎麼辦?
做好向上管理!
其實就是在和領導的關係中佔據主動權,讓他知道你的項目進度,並在工作時間完成溝通,有問題也及時反應解決,不讓領導養成「下班後找麻煩」的壞習慣。
反向管理領導,是在了解他的真實需求,然後做出迎合。
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交換權益」,拒絕不合理要求。
工作的本質是等價交換,如果你的私人時間是「交換」出去的,那倒無可厚非,如果是被「壓榨」走的,你就需要警惕了,必要時候直接 Say NO!
建立回復消息的邊界
節目裡蔡康永提到一個觀點:我們可以通過回消息的方式,建立和對方的邊界。
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下班後收到同事/領導發來的工作消息,如果什麼都不回,反而容易引起誤會,不如直接把自己的回覆習慣講清楚。
這才是一種有效溝通。
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飛行模式時間」,並對外公開。
比如晚上 9 點以後的工作消息,第二天再回;下班後不再對接合作。
通過回消息,來和對方建立邊界,讓同事逐漸熟悉你的工作習慣。各自在自己的圈子裡工作和生活,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互不打擾。
我們經常會因為下班後的工作消息、非工作時間的任務安排而煩躁、生氣。
可是這並沒有帶給我們絲毫好處,反而讓原本的心情變得糟糕。
打從收到消息的那一刻起,這個事實就無法改變了。
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除了上文分享的 3 個具體方法,馬東在節目最後說了一段話,也讓我深有感觸:
我們的人生最重要的,是照顧著苟且,別忘了詩和遠方。我們最悲哀的,是既不容於眼前的苟且,而又忘了詩和遠方。
託爾斯泰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
我們總是渴望做那個改變世界的人,卻沒人想過去改變自己。
工作就是很討厭,但工作不會改變。
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可以改變不滿意的環境,改變處理問題的方式,從而收穫新的快樂!
人生很短,經不起滿腹幽怨,我們的職責是照顧好自己的苟且,時而想起詩和遠方,而非焦慮時光。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