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一轉眼,我們喜迎祖國的70周年。
今天對於明光實踐的慈吉小學二(2)班全體小朋友來說,這是一個別樣慶祝祖國生日的活動。在這裡,他們穿上了白大褂,成為了夢想中的小醫生。
家長在聽到自己孩子近視時常常脫口而出:「是假性還是真性?」
其實,假性近視眼只佔青少年近視中的一個非常小的比例(不超過3%),它只是一種「近視」現象,本質上不是近視眼。
舉個例子:一個5歲男孩,視力只有0.6,家長很自然的就認為孩子是假性近視眼了。其實,年齡不是界定真假性近視的標準,5歲孩子一般有一定的生理遠視狀態,0.6的視力在這個年齡段是正常的。視力出現問題時一定要做正規的驗光。
有些家長抱著「越早戴眼鏡,以後度數就會越高」的陳舊觀念,毫無根據地拒絕為孩子配鏡矯正。
其實,這一認識甚至比誤區一中「假性近視觀點」的影響更大。應該根據驗光的結果,結合視力要求、眼位、眼肌運動、是否有弱視等綜合條件考慮配鏡處方。
在配鏡之前,需要接受正規驗光,只有明確眼的屈光狀態,才能給予合適的矯正。
許多家長在給近視患兒配眼鏡後,就不再帶其去醫院做檢查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臨床實踐證實,經常讓戴眼鏡的近視患兒去醫院複查具有以下好處:
1.能明確患兒原有的視力是否有變化;
2.能明確患兒原有的真性近視是否發展。因此,家長們在近視患兒戴上眼鏡後,應經常帶其去醫院複查,每年至少應複查一次,這樣才能及時了解近視患兒的病情變化。
在眼科知識講座的課堂裡,小小的他們認真學習眼科知識,了解眼球的結構,學習近視預防的小竅門,在這未曾涉足的知識領域裡,讓他們明白了保護好心靈之窗的重要性。
讓小朋友們通過「走盲道」的小遊戲,切身明白眼睛的重要性,知曉失去光明後我們的生活。帶上眼罩,手持盲杖,藉助工具和身體感官走完彎曲的盲道。
通過這小遊戲,小朋友們不僅知道了眼睛的重要,也知道了「盲道」對於盲人出行的重要性,要以身作則,向不文明佔用盲道的行為說「不」!
之後的「上崗」工作,每位小眼科醫生都表現十分出色,積極向專家老師提問學習,為自己的「小病人」負責,對他們進行視力檢測和電腦驗光儀的測量。
醫院大廳時常能聽到小醫生們有力的「工作口令」:
「遮住左眼,看這裡!」
「好了,下面檢查另一個眼睛」.
經過半天的明光體驗之行,小朋友們對於眼睛的愛護已經銘記於心,明光眼科醫院為每一位小醫生頒發了獎狀。小醫生們一個個高舉獎狀,合影記下了這激動的一刻!
攝影:徐子畫媽媽 高愉哲媽媽
文字:錢昱升媽媽
編輯:李夢佳
即日起,每篇推送最後將推出每日一分類欄目,尋找身邊的垃圾分類小博士,請比一比,誰掌握的知識多!
見「圾」行事
從校園起步
小手拉大手
讓垃圾分類變為習慣
讓環境保護成為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