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蘭州新區】
敢「拼」敢試 以「新」破局——探尋蘭州新區逆勢崛起之路系列報導之一
蘭州新區已成為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園林城市。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鐵梁
20.2%!
這是蘭州新區今年二季度的GDP增速。
一石激起千層浪。曾經,面對諸多困難和挑戰,甚至遭受「鬼城」質疑的蘭州新區,卻在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下,逆勢崛起。
8年的時間,很長!因為,全省的目光都聚焦蘭州新區的發展,等待著它「破繭成蝶」的那一刻。
對於蘭州新區來講,8年卻很短。在一張空白的「草紙」上,繪出一座現代化的新城,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可想而知。
「時間不夠用」,成為蘭州新區幹部的最大感受。
爭分奪秒!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蘭州新區在確保「零確診」「零疑似」的前提下,「一企一策」迅速復工復產。
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蘭州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額、規上工業增加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用電量、市場主體分別增長10.2%、31.7%、9.6%、16.4%和17.3%,大口徑財政收入增幅更是達到77%。
華麗的數據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強力支撐?採訪組日前深入蘭州新區,探尋蘭州新區逆勢崛起之路。
全省之力在匯聚
時間倒回8年前。
2012年8月,隨著國務院的正式批覆,蘭州新區成為國家發展大棋局中一枚重要的棋子。
「西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和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承載著四大功能定位的蘭州新區就此出發。
肩負國家級新區的使命、擁有廣闊空間的蘭州新區,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呈現在全國面前?
挑戰總是與機遇相伴。
歷史上的秦王川乾旱少雨,流傳著「此地原本是荒灘,祖先明末才種田」的歌謠。直至上世紀90年代,隨著引大入秦工程的通水,這裡才迎來歷史性的轉機。
但即便在新世紀第一個10年,秦王川依然是一個以種植為主的農業區,沒有任何工業基礎。
從思路到規劃,從基礎到產業,從政策到服務……一個個難題擺在了蘭州新區面前。
「發展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我們也曾遇到過成長的煩惱。」蘭州新區主要負責同志說。新區發展初期,經濟實力弱與改革創新不足疊加,國家級新區動能發揮不充分,新區一度「新」不起來。
關鍵時刻必須要有關鍵之舉。當蘭州新區發展缺乏動能之時,省委、省政府作出「舉全省之力」建設蘭州新區的決策部署,並且8年來持續「加碼」,成為新區崛起的根本。
蘭州新區獲批國家級新區之後,省委、省政府迅速研究出臺《關於支持蘭州新區開發建設政策的意見》。2017年,在蘭州新區動力轉換期,下發《關於支持蘭州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
在蘭州新區發展的每個關鍵時期,省委省政府為其量身定做的支持政策總能如期而至。
2020年7月,省政府再次出臺20項「真金白銀」的舉措,進一步支持蘭州新區深化改革創新。
「沒有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沒有全省上下的鼎力支持,就沒有蘭州新區今天良好的發展態勢。」蘭州新區主要負責同志說。
上下同欲者勝。如今的蘭州新區核心區,160平方公裡範圍內基礎設施全面配套。廣闊的土地上,條條大路縱橫交錯,一座座產業園區分布其間。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密布的廠房車間,無不顯示出這座新城的生機。
設施全了,環境好了,投資紛至沓來。從2011年到2019年,蘭州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從39億元增長至201.6億元,年均增幅達到22.8%,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國家級新區第一。
蘭州新區通過十年的發展建設已經是鳳凰涅槃,面貌一新。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鐵梁
改革之力在奔湧
蘭州新區的開發建設之路,從一開始就沒有成熟的模板,註定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今日的崛起,靠的是敢於先行先試,矢志不渝地向改革要動力。
加速發展,蘭州新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項目落地速度慢。
建設初期,一個投資項目從立項到落地往往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產值遲遲形成不了,政府著急;錢花了,卻遲遲得不到回報,投資者著急;更重要的,關鍵還容易錯失發展機遇。
2016年起,蘭州新區著力以改革提升服務效能,努力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務水平最優、運營成本最低」的現代化新區。
按照項目審批環節的必要性,蘭州新區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承諾制試點工作,將過去一些需要審批,但能夠通過項目實施主體承諾代替的審批事項,全部改為承諾制,不再進行審批。
蘭州新區對整個審批流程進行優化,能夠取消的全部取消,能夠並聯開展的全部並聯,能夠不見面辦理的全部通過網上辦理。
2020年,蘭州新區在前兩年改革的基礎上,推出了3.0版本的「項目策劃+藍圖管控+容缺受理+區域評估+代辦服務+並聯審批」綜合服務模式,取消修詳規審查,企業在取得用地和總平面圖後,拿地即可開工,項目落地周期平均縮短五分之一以上,又一次走在了全國前列。
「政府是為企業服務的,蘭州新區要實現高質量快速發展,就必須打造出適宜企業發展的最優營商環境。」蘭州新區主要負責同志說。
堅定改革的態度,緣於對發展的清醒認識。從管理體制到幹部人事,從招商扶商到國資國企,改革在蘭州新區深度進行,涵蓋了8大領域。
發展觀念變了,幹部作風轉了,辦事效率高了,國家級新區建設因改革而全面加速。
蘭州新區開展建設以來,已累計引進產業項目760個、總投資3700億元,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大數據、生物醫藥等十大產業全鏈循環發展。
2019年,蘭州新區獲評「中國(區域)最具投資營商價值新區」,成為西北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綠色之力在升騰
綠色化工產業園區是蘭州新區新近打造建設的又一產業園區。
在很多人眼裡,化工都是經濟發達地區淘汰下來的落後產能,在蘭州新區布局化工產業,合適嗎?
對這個問題,蘭州新區提供了另一個視角——綠色。
總體規劃面積達100平方公裡的綠色化工產業園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蘭州新區綠色化工產業園區已引進化工產業項目128個、落地產品367種。其中,10多個項目已在不足半年的時間建成投產。
未來幾年,有望成為一座產值超過1000億元的綠色化工產業園區。
大園區折射大新區,綠色化工產業園區的快速發展是蘭州新區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
近兩年來,蘭州新區敢於打破阻礙發展的條條框框,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調整思路規劃,大膽嘗試發展綠色生態產業。
現代農業,成為蘭州新區的一個新產業。
「發展農業?」有人提出質疑:是否適合新區?
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蘭州新區因地制宜發展起了現代農業。
如今,與現代化工業廠區相鄰的是一座座高標準的日光溫室、雙模大棚,各種水培蔬菜、有機果菜長勢旺盛,刷新著人們對現代農業的認知。
在面積達10多萬平方米的高端智能花卉溫室裡,各色玫瑰花、非洲菊散發著怡人的香味,競相綻放。
「明年,蘭州新區的鮮切花產量將達到1億枝,產值達到4億元,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花卉產業基地。」蘭州新區有關負責人介紹。
蘭州新區的建設發展,不僅在拼質量、拼效益,還在拼結構、拼綠色。
不忘初心,接續奮鬥。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在這個曾經貧困落後的農業村鎮,一座產業快速集聚、產城融合、開放平臺功能逐漸釋放的現代新城正在拔地而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光慶 邱暄美 白德斌 劉 健 尤婷婷)
沿著高質量發展道路不斷前行
甘肅日報評論員
鹽鹼荒灘,矗立起現代產業集聚的新城;隴原大地,一顆明珠日益光華閃現。今年是蘭州新區設立的第八個年頭,與日俱新的蘭州新區,正邁著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奮進在新時代的浩蕩東風裡。
2012年8月,經國務院批覆同意,蘭州新區正式設立。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之後,國務院批覆的第五個國家級新區,也是西北地區的第一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的設立,是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特別是向西開放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是甘肅乃至西部地區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它對於增強蘭州作為西北地區重要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區域優勢,提升跨區域合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拓展我國向西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都具有重要意義。
努力建設好蘭州新區,是國家賦予甘肅的一項重大歷史使命。經過8年多的拼搏努力,蘭州新區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集成改革效應凸顯,產業體系快速構建,創新開放動能增強,綠色發展創出新路,城鄉功能配套基本完善;經濟總量從2011年的3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01.6億元,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國家級新區第一;獲批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獲評「中國(區域)最具投資營商價值新區」……今天的蘭州新區,已成為一座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產業集聚、服務配套、宜業宜遊的現代化新城,發展速度更快、質量更高、效益更好。
蘭州新區的發展成就,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出的豐碩果實,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近年來,蘭州新區主動肩負國家賦予的「西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和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戰略使命,以深化改革創新激發新活力,以培育新興產業壯大新動能,以優化營商環境塑造新優勢,以城市治理提升新品位,國家級新區平臺帶動作用加速彰顯。實踐充分證明,沿著新發展理念指引的方向,蘭州新區就能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發展前景也會越來越好。
築夢前行起新城,揚帆起航再出發。建設好蘭州新區,更艱巨的任務還在後頭,更壯闊的徵程即將開啟。當前,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功能定位,發揮先行先試優勢,舉全省之力加快推動蘭州新區在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新步伐。要優化管理運營機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綜合改革,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機制;要做精做強主導產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進創新平臺建設,鼓勵引導人口人才向新區集聚,著力提升關鍵領域科技創新能力;要推動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合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管理保障,夯實發展基礎。
回顧蘭州新區走過的八年歲月,展望蘭州新區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鬥志昂揚、信心滿懷。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全省上下的齊心協力、開拓進取中,生機勃勃的蘭州新區,必將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來源:甘肅日報、新甘肅客戶端
編輯:賀靚(見習)、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