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龍巖長汀縣治理水土流失帶來發展紅利 生態好 產業興

2020-12-26 國際在線

  「小時候的印象中,長汀的山是光禿禿的,沒想到現在又能散養河田雞了。」河田飛雞(長汀)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雞苗孵化裝置前,技術員鍾炳榮說道。

  福建長汀傳統特產河田雞,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車間裡,裝著19萬枚雞蛋的10臺雞苗孵化設備正在運轉。一旁,工人們忙著分選雛雞、注射疫苗、裝箱發貨。這裡每年培育300萬羽河田雞雞苗,在長汀全縣範圍供不應求。

  鍾炳榮自小就跟著家人養雞,可那時候的山頭幾乎看不到綠色,夏日裡太陽直曬,「記得家裡散養的雞,有幾隻被曬死在了地上。」

  福建龍巖市長汀縣,曾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本世紀初新一輪治理工程啟動以來,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由2000年的105.66萬畝減少到2019年的34.4萬畝,水土流失率降至7.4%。

  鍾炳榮如今已是河田雞的育種專家。兩年前,他所在的河田飛雞公司選在長汀河田鎮南塅村,建成現代化的河田雞祖代種雞保種繁殖基地。「周邊山林為河田雞養殖提供了棲息地。」鍾炳榮說,「養殖基地之所以選在這裡,看中的就是滿山覆綠的好環境。」

  河田鎮蘆竹村村民藍曉紅,也親歷了荒山披綠的巨變。2006年起,她承包山地養殖河田雞。要養雞,先種樹,人拉樹苗,肩挑溪水,樹一棵一棵栽,綠一寸一寸長。7000多株桂花、1000多株紅豆杉、300多株羅漢松和500多株紅葉石楠陸續在紅土裡紮根。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藍曉紅創辦的秀綠養殖合作社,每年產出雞苗150萬羽,年利潤近百萬元。

  做大做強河田雞產業,已是長汀縣幹部、群眾的共識。從育種、養殖到加工,河田雞產業鏈越拉越長。

  滷鍋中泡足6小時後撈出,經傳送帶穿過真空包裝機,鋁箔「加身」鎖住鮮味——這些真空包裝的河田雞熟食廣受市場青睞。包裝紙盒上,紅色字體格外醒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有了好生態,就有好產品。」長汀縣城店頭街,黃彬銘的五德廚藝坊生意紅火。土生土長的他與河田雞打了幾十年交道,近年來研製的新菜品從線下走到線上,暢銷全國。

  河田鎮綠之夢家庭農場業主易小貞依託河田雞養殖,開發了戶外親子遊項目,引來不少遊客。

  當年承包荒山種樹,易小貞勁頭十足。如今,河田雞養殖、花卉苗木和果蔬種植、休閒觀光、體驗研學……綠之夢家庭農場業態多樣,去年收入800多萬元。「綠色和生態,是我們最叫得響的招牌。」易小貞說。

  鄰近縣城的河田飛雞公司加工廠,每天可處理2000多隻河田雞,供應閩西南數十家生鮮超市和線上配送平臺。這家加工廠的技術骨幹黃思濤,是一名返鄉就業的「80後」。「去年聽說縣裡建起了河田雞加工廠,產品銷路好,我就開始盤算回鄉發展。」由他帶領的技術團隊,確保河田雞肉的出廠品質。

  生態好,產業興。如今,長汀人把河田雞比作「金鳳凰」。2019年,全縣出欄河田雞901萬羽,總產值6.3億元,促進農民增收9000多萬元。長汀還組織實施了119個河田雞養殖激勵性扶貧項目,惠及貧困戶2535戶8948人,戶均年增收5300餘元。

相關焦點

  • 水土流失治理的福建答卷:山河披綠 百姓致富
    從2012年開始,霞溪村著力於水土保持規劃和綜合治理,通過「水土保持+」模式,把水土流失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治理與美化、治理與致富雙贏。 對此,年逾七旬的霞溪村村民俞光希深有感觸:「自從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後,村裡跟我一樣的困難戶生活得到改善,人均月收入增加了3600元。
  • 紅土地譜新章,龍巖從生態治理中得實惠,奔小康
    治理水土流失 從生態治理獲得實惠 廖深洪 長汀縣委書記廖深洪介紹,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決定性勝利,水土流失率下降到6.78%,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基礎不斷夯實,產業質態全面提升
  • 守護綠水青山 華夏銀行福州分行助力打造長汀馬蘭山金融生態示範林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12月4日,華夏銀行福州分行向長汀縣馬蘭山金融生態示範林項目捐款50萬元。福建龍巖長汀縣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馬蘭山位於長汀縣城郊接合部,局部山場水土流失嚴重,植被覆蓋率低,是典型的強度水土流失區。為改善馬蘭山的生態環境,為蘇區老區人民脫貧攻堅、全面奔小康創造有利的條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福建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倡議全省金融機構積極投身馬蘭山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打造金融生態示範林,將項目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金融系統生態文明的教育基地。
  • 龍巖長汀:水土流失區裡的「脫貧經」
    老戴自豪地說,除了油茶,自己還養了200多隻河田雞,種了2畝優質稻,加上兒子在縣城從事汽車美容的收入,一年全家收入有6萬多元,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長汀策武、河田、三洲、塗坊和濯田等5個水土流失重點鄉鎮,有貧困戶2664戶9071人。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他們都像戴永恆一樣,在水土流失治理中邁出脫貧致富步伐,實現生態治理和脫貧致富雙贏。
  • 跑出發展「加速度」 打造有溫度的幸福龍巖
    重大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民生短板加快補齊,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大力推進打造有溫度的幸福龍巖東南網12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杰 通訊員 巖宣)11月26日,第四季度全省重大項目視頻連線集中開工活動舉行。社區治理深入推進。結合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龍巖全面推行「紅色近鄰黨建」工作,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居民幸福感與日俱增。打好「紅綠」兩張牌龍巖是紅色聖地、生態福地。
  • 安溪縣推動水土流失深度治理:治水保土 綠滿茶山
    編者按:《習近平在福建》採訪實錄中,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極具前瞻性地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大力推進「生態福建」建設,治理水土流失。近年來,我省在持續推進長汀水土保持示範區建設的同時,對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安溪等地開展治理攻堅。安溪轉變思路,創新探索開發式治理模式,既解決水土流失治理可持續性問題,又產生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 各地林草頭條|福建長汀:發力森林質量提升,「綠起來」還要「好起來」
    與往年不同,組織施工班組的不是縣林業或水保、自然資源等部門,而是長汀縣林業發展公司(以下簡稱「林發公司」)。除了林發公司的負責人,現場還有長汀縣精準辦、林業局和當地林業站的技術人員跟班作業,同步檢查施工質量和進度。 林發公司是縣國投公司下屬的一級子公司,專門負責水土流失專業化治理。
  • 鄖陽區水土保持治理初見成效
    剛從田裡忙活回家的陸老伯樂呵呵地說道:「自從實施了水土保持項目,村裡的環境比以前好太多了,有時間我們就會三三兩兩的在河邊遊步道散步遊玩。住在這裡心情很好,我孫子、孫媳婦要接我進城,我都不想去,重孫也是一回來就不想走。」近年來,鄖陽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為鄉村振興描繪生態底色。
  • 做好水土保持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陝北黃土高原是全國水土流失強度最嚴重的地區,陝西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是黃河生態治理的一個關鍵節點。
  • 江西贛州推動山水林田湖草一體治理——好生態 好產業 好生活(綠水...
    贛州納入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地區之一,崇義縣對過埠鎮作重點整治修復。「我們始終堅持整體規劃,注重保護與修復的系統性,推動『單一治理』向『全局治理』轉變。」崇義縣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曹夢飛說。在贛南大地,崇義的變遷絕非個例。禿山復綠、臭水轉清,環境美了,老百姓靠吃「生態飯」鼓了腰包。
  • 打出「組合拳」全速「奔小康」 龍巖四級書記來解答
    三、生態建設成效明顯 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林改「武平經驗」持續提升拓展,龍巖3條主要河流22個國省控(考)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100%,城市空氣品質持續保持福建前列,森林覆蓋率保持福建首位,獲評全國森林旅遊示範市。
  • 菌草產業:從「以草代木、以草代糧」到黃河菌草千裡生態屏障
    在汀江上遊的長汀縣河田鎮,看到的情景讓他觸目驚心——這裡的「懸河」高出兩岸耕地一兩米,四周山丘荒禿、滿目瘡痍。當時,閩西長汀、連城、上杭、武平仍是全國貧困縣,有貧困戶9.1萬戶49萬多人,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曾被譽為「紅色小上海」的長汀成為全國有名的水土流失的重災區。      「生態惡化與貧窮落後是一對孿生兄弟。
  • 礦區著綠裝,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三成,攀枝花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這是攀枝花實施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加強工業跡地生態修復治理的案例之一,不僅有效治理了工業跡地水土流失,礦山生態公園的景象也正逐步形成。攀枝花地處金沙江乾熱河谷生態脆弱區,土壤鬆散貧瘠,氣候乾旱缺水,加之開發建設初期留下的生態欠帳,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困難重重。
  • 單位和個人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將獲政策扶持
    新華網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趙超)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25日表決通過修改後的水土保持法。法律進一步明確,我國將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單位和個人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將獲得政策扶持。  法律規定,國家加強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的坡耕地改梯田、淤地壩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加大生態修復力度。
  • 黃巖北洋:加快推進瑞巖溪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
    近日,在黃巖北洋鎮瑞巖村,施工人員正在加快推進瑞巖溪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瑞巖溪是長潭水庫主要的入庫溪流之一。該支流上遊是小二型飛水巖水庫,流域面積達27.55平方公裡,水土流失總面積1.79平方公裡。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紅土地」越來越紅火——福建老區蘇區發展...
    福建龍巖長汀縣鐵長鄉的生態茶園(7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  舊貌換新顏的脫貧故事,在福建老區蘇區已是遍地開花。「異常艱苦、異常難忘」的壽寧縣下黨鄉,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紅色旅遊小鎮;「中國扶貧第一村」福鼎市赤溪村,走出了一條「文化立村、旅遊強村、產業富村、生態美村」的路子;「山水如畫」的將樂縣常口村,95%以上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房,家家通了天然氣……  老區是福建基本省情之一。
  • 姜德文:水土保持的核心要義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態惡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態惡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水土流失與生態惡化互為因果,水土流失直接關係國家生態安全、防洪安全、糧食安全和飲水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全局性和深遠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抓住水土流失這個問題就抓住了控制生態退化的關鍵。
  • 「兩違」治理「龍巖模式」促發展惠民生
    記者從26日召開的全市「兩違」專項整治工作上杭現場會上獲悉,本月20日起,全市啟動開展為期百天的服務「三大戰役」主題治違「亮劍行動」,重拳打擊頂風搶建、阻礙項目落地、破壞生態環境、妨礙民生建設的違法建設行為,力爭拆除涉及「三大戰役」項目違建200萬平方米以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要素保障。
  • 好生態 好產業 好生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贛州納入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地區之一,崇義縣對過埠鎮作重點整治修復。「我們始終堅持整體規劃,注重保護與修復的系統性,推動『單一治理』向『全局治理』轉變。」崇義縣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曹夢飛說。  在贛南大地,崇義的變遷絕非個例。禿山復綠、臭水轉清,環境美了,老百姓靠吃「生態飯」鼓了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