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寫自傳,顯「進步」,曾把乾隆用的三顆印捐獻給抗美援朝

2020-12-23 路之意

溥儀在監獄時候,那麼時候監獄裡的學習方法也和以前不同了。以前只是讓犯人們自己看書看報,所方並不過問。後來所方設了專門負責學習的幹部,組織犯人學習。這位幹部對什麼是「封建社會」,做了一次專題講解.然後提出問題.讓大家討論,提出個人的想法或看法,還要求寫學習筆記。

有一天,負責學習的幹部對大家說:學習的目的是為提高認識,改造思想。改造思想,首先要了解自己原來是什麼思想。每個人的思想根源是與其家庭出身、歷史經歷分不開的,因此,要從自己的出身歷史上去進行反省。他要求每個犯人都要客觀地反省一下自己的歷史,寫一份自傳。

溥儀聽了這-—席話後心想:「這就是改造嗎?是不是以改造為藉口騙取供詞呢?」總之,他認為寫自傳就是審判的前奏,所謂自傳無疑就是供詞。

既然要審判,那麼就要儘量開脫自己的罪責,力爭一條活路。為此,溥儀悄悄在家人間統一了口徑。一天,小固湊近他的身邊小聲說:「問起來,還是在蘇聯那套說法?」溥儀當即點頭表示同意。而所謂在蘇聯的說法,就是強調受了日本人的騙,上了軍國主義的當,自己完全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但溥儀明白,現在的處境與在蘇聯時不同,必須編造得更嚴密,決不能有一點漏洞。為此,他想到應該特別叮囑一下李國雄,因為他從北平到天津,又由天津到東北,跟隨溥儀時間最長,了解的情況也最多。

一天,溥儀讓小瑞悄悄地把李國雄找來了。李國雄見到溥儀仍然表現得十分恭順。溥儀低聲囑咐他,「如果有人問你是怎麼從天津走的、你就說不知道,只是以後聽了胡嗣瑗的吩咐,你才把行李等物送到旅順去的,知道了嗎?」李國雄聽後點點頭。便悄悄離開了。第二天,小瑞在院裡碰見溥儀,告訴他說,大李和所方賈科昂談天是說,溥儀住東北時待底下人很厚道。從不打人罵人,下邊人有困難.也是有求必應。還說溥儀在旅順時成天鎖著門不見口個人,傅儀聽丫小瑞這些話,覺得李國雄說得有點太過火了。他叫小瑞告訴他,以後儘量別多嘴,要少說話,弄不懂的事就說不知道。不過,溥儀對李國雄的忠誠很覺滿意,從而對於如何來按照自己的意圖寫自傳更有信心了。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溥儀寫了第一份自傳。他寫了自己的家世,寫了慈禧太后是如何讓他做了皇帝。自己在紫禁城單怎樣度過了童年,又是怎樣在」完全不得已」的情況下躲進了日本公使館,又是如何到了天津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然後又怎樣在日本人的詐騙與威脅下被挾持到了東北,經歷了「不幸的長春歲月」。最後,他還自我美言道:「我看到人民這樣受苦受難,自己沒有一點辦法,心中十分悲憤,我希望中國軍隊能打過來,也希望國際上發生變化,使東北得到解放。這個希望,終於在門45年實現了。」

送出自傳之後,溥儀又想,僅僅憑一篇自傳,還說明不了自己在思想上有了進步。於是,他還努力在行動上表現自己。他主動參加了值日。在哈爾濱,每個房間屋角上都裝有抽水馬桶,沒有提尿桶倒尿這個難題了。值日工作只是接迎外面送來的三頓飯和開水,擦地。對這些,溥儀已不再遇事膽怯了。

為了進一步表現自己的「進步」,溥儀決定把藏在箱底的一套乾隆皇帝當太上皇時用的三顆印捐獻給抗美援朝。這是一套用田黃石刻成的印,十分珍貴。正好,這天有政府負責人來巡視,溥儀透過欄杆看清,正是在瀋陽告訴他不要緊張的那位上級首長。等那位首長巡視到他們的監房跟前時,溥儀向他深鞠一躬,然後說:「請示首長先生,我有件東西,想獻給人民政府。」說著,他把印遞了過去。不料,那位首長沒接,只是點點頭:「你是溥儀吧?好,這件事你跟所長談吧。」他又問了幾句別的話,就走了。溥儀想,他如果看到這件東西,知道它的價值,就不會如此冷淡了。沒有辦法,他只好給所長寫了一封信,連同那套印一起交給了一位姓劉的看守員,請他轉交所長。

這套田黃石印送出之後,猶如石沉大海,一連多日沒有消息。溥儀不禁起了疑心,懷疑石印被那位姓劉的看守員中飽私囊了。

過了不久,一天,所長在院子裡遇到溥儀時說:「你的信和田黃石的圖章,我全看到了。你從前在蘇聯送出去的那些東西,現在也在我們這裡。不過,對於人民來說,更有價值的是人,是經過改造的人。」所長這段話的含義,溥儀當時並不太理解。他只是想,既然說「需要改造」,那麼就不會有什麼危險了。

相關焦點

  • 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到底是誰寫得,為什麼總有人感覺不太真實
    愛新覺羅·溥儀,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大家對他的了解大多數來源於一部電影,一本自傳。義大利電影《末代皇帝》轟動世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還有就是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講述了自己曾經的人生經歷。從大清的皇帝,到偽滿洲的傀儡皇帝再到國家戰犯,三次登基三次退位,最後是新中國的一位普通公民。
  • 末代皇帝溥儀的珍藏,難得一見!
    乾隆田黃三連印,皇家傳承,巧奪天工。1924年,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當時他只有三個小時「打包」,時間如此緊迫,他還特別將一枚印章縫在棉衣裡,足見其價值之珍貴。這枚印章便是「乾隆田黃三連印」。「乾隆田黃三連印」,滿清皇家傳承的寶物之一,是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所鐫。此印由三枚獨立的印章組成,印章之間都由鎖鏈相連。左側印章篆刻「乾隆宸翰」,中央印章篆刻「樂天」,右側印章篆刻「惟精惟一」。
  • 《溥儀:我的前半生》⑨ | 騙得了別人,騙不過自己
    關於「自傳」到了十月間,志願軍出國到朝鮮,抗美援朝運動起來了,所方突然宣布向哈爾濱遷移,一種新的恐懼又出現在每個人的心上,而我大概又是其中最嚴重的一個。 過了不久,所方叫我們偽滿州犯每人寫一份自傳,我根據自己的「知識」,對自己解釋說,這就是審判前夕的調查。
  • 溥儀被趕出皇宮之前,曾偷偷帶走一樣東西,如今已是故宮鎮館之寶
    直到1924年,西北軍閥馮玉祥派遣鹿鍾麟攻入紫禁城,發動「北京政變」,逼迫溥儀離開皇宮,並順利獲取了宮中的大量珍藏,自此,溥儀的宮中生活才宣告結束。然而,此時的溥儀卻不是當初被迫退位的溥儀了,他早就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做好了打算,他提前收集了皇宮中的珍寶,並叫人暗中運送出宮,而他自己則在離開紫禁城那天,偷偷把一件稀世珍寶縫進了棉衣裡。
  • 它是「萬石之王」,連乾隆皇帝、溥儀都對它愛不釋手
    皇家身邊從不缺少金銀玉器,珠寶珍品,而能讓乾隆皇帝、薄儀都愛不釋手的自然也不是等閒之物。雖說是「石頭」,但這被皇室寵幸的可不是一般的「石頭「,它是赫赫有名的「石帝」、「萬石之王」——田黃石。田黃石,簡稱「田黃」,產於福州市壽山村「壽山溪」一帶水田中,因石材呈黃色而得名。
  •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撫順戰犯看管所中所寫的「反省式」自傳,溥儀作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
  •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被趕出紫禁城前三小時將這件玉器縫到棉襖裡,26年不離身
    溥儀不只對小物件感興趣,當時汽車剛剛興起,他就喜歡上了時髦、先進的「大傢伙」。溥儀曾一口買了三輛別克汽車,其中1924年產的K-44是他的最愛。溥儀舉行結婚大典時,族弟溥佳送來一輛進口自行車,引起了溥儀的極大的興趣。溥儀為了騎車在宮裡玩個痛快,曾下令把宮裡的門檻一律鋸掉。
  • 溥儀逃亡時,把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已成國寶中的國寶
    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他見證了清王朝的覆滅,也感受了民國時期的動亂,還體會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美好生活。溥儀的隨身物品是田黃三聯璽,整整跟隨了他二十六年,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溥儀無償捐給國家,現已是國寶中的國寶。溥儀的傳奇人生1906年的時候,溥儀出生在北京。
  • 溥儀出逃不忘把它縫進棉衣,26年不敢離身,今成「國寶中的國寶」
    在當傀儡期間溥儀曾向薩爾瓦多求助,薩爾瓦多總統答應幫溥儀逃走,不過因為偽滿洲護衛軍被日本收買,所以溥儀逃跑失敗。「國寶級的國寶」,這件寶物就是清乾隆帝田黃三聯璽。
  • 「新華門」三個字竟是溥儀的老師寫的!
    新華門,原名寶月樓,清朝乾隆年間(西元1758年)建造,位於皇城牆內,起初並沒有門與外界相通。
  • 這件現身北京保利春拍的石渠寶笈畫作,曾隨溥儀先後輾轉三地……
    鈐印:張宗蒼鑑藏印:石渠寶笈、石渠定鑑、寶笈重編、乾隆御覽之寶、乾清宮鑑藏寶、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洗盡塵氛爽氣來、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著錄:1、《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彙編石渠寶笈續編》第四冊,第772頁,北京出版社,2003年。
  • 溥儀成為蘇聯「俘虜」,帶了兩個沉重的大皮箱,裡面都有什麼珍寶
    這都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其中有一枚中式金戒指,形如蜘蛛,面上嵌著珍珠的純金髮針,蜘蛛的頭為絹瑪瑙材質,眼睛為珍珠,頸部更有九顆高純度的珍珠裝飾。只是這工藝便已經無價了,何況其自身的用材。蘇聯眼紅這些珠寶是一定的,但他們不會明搶。
  • 溥儀打開乾隆陵墓,裡面躺了5個女人,為何只有一具百年不腐?
    溥儀得知後,很是痛心,這不僅僅是丟失錢財的問題,而是挖了他的祖墳,觸碰了他的底線。雖然後來寫了很長的訴狀,要求嚴懲孫殿英,但狡猾的孫殿英早就打點好了四大家族,最終這件事不了了之。既然無法報仇阻止,那就只能盡點孝心,帶著滿清的遺老們回到乾隆和慈禧的陵墓收拾殘局,將兩人的屍骨重新安放回了棺木中,以慰祖先。
  • 溥儀逃離故宮帶了一件傳家寶,隨後捐給國家,如今是故宮鎮館之寶
    二戰結束以後,溥儀一直被關押在撫順的勞改所,直到1949年韓戰爆發, 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去支援朝鮮軍隊。溥儀拿出了自己的傳家之寶,捐獻給新中國。 這個東西是戰敗後溥儀逃出紫禁城一直隨身攜帶的東西,跟著溥儀幾十年,一直貼身收藏直到1949年的捐獻。
  • 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的玉璽,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原來是這個樣子
    【玉璽】在我國歷史上,玉璽是至高權力的象徵,只有皇帝用的才稱之為璽。古代印、璽通稱,以金或玉為之。據說始於秦始皇。璽始出於周,到了秦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而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田黃三聯璽】這件田黃玉璽,是清代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所用,現在收藏在故宮博物院,非常珍貴。
  • 溥儀曾攜帶《瑞鶴圖》欲逃日本
    畫面三分之二處是布滿天空的飛鶴,三分之一則是露出的汴梁宣德門的一線屋簷,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繪畫技法也十分精妙,18隻白色的鶴,幾乎沒有兩隻的姿態完全相同。鶴身粉畫墨寫,睛以生漆點染,映襯於石青滿染、薄暈霞光的天空之中,整幅畫面顯得生機盎然。
  • 溥儀逃出宮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
    1950年7月,正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特殊時期,社會各界紛紛捐款買飛機大炮,老百姓捐糧捐衣。而末代皇帝溥儀,經過幾番考慮,最終也向國家獻出了一個寶貝,一個伴著他倉皇出逃,歷經數次搜檢,卻被他始終貼身保存的寶貝——田黃三聯璽。
  • 溥儀妻子回憶:溥儀去世前
    臨終之際,她毒死了光緒皇帝,並將載灃之子溥儀立作儲君。就這樣,三歲的溥儀被隆裕太后抱上了金鑾殿。在他眼前,文武百官盡數跪服。他們齊聲恭賀。溥儀並不知道,等待他的將不是安定繁榮,而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大清朝。一個三歲的孩子,他的一生註定悲慘。末代皇帝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了。在革命號角之中,各地紛紛宣布獨立。滿清大臣急成一片,他們將袁世凱著急進京。
  • 末代皇帝溥儀販賣了哪些國寶
    攜帶出宮的手卷古玩太多了,如晉王羲之《曹娥碑》拓片,是歷代宮廷奇珍,上有乾隆皇帝的印璽;王獻之《二謝帖》,系墨跡本,是罕見的珍跡;張瑀的《文姬歸漢圖》,乾隆曾認定為神品,上面鈐蓋有許多收藏章、鑑賞章;蘇東坡的《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手卷真跡,稱為二賦,是世間僅存的稀世之珍,僅上面鈐蓋的收藏印章就多達66個,還有元、明、清歷代名人的題跋,乾隆皇帝曾先後題跋三次,墨跡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