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來的總該來了,阿里最近的被約談,馬雲的視線只是一個開始。馬雲、馬化騰、劉強東的好日子真的快到頭了嗎?
8號的時候,銀保監會郭樹清在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的一番講話,寓意在螞蟻、騰訊、京東等巨頭。郭樹清明確闡明了兩大排名,第一是央行將持續的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的風險,要對大型科技公司採取特殊的創新監管辦法。第二是央行必須關注這些機構風險的複雜性和外溢性,及時精準拆彈,消除新的系統性風險。
眾所周知,叫停螞蟻上市,只是監管機構下定決心規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第一步,網絡小貸新規就是對網際網路平臺的釜底抽薪,一同抽走的除了大而不能倒的風險,還有就是平臺巨額「躺賺」的利潤。
反壟斷指南的出臺,則是給我們所有的網際網路平臺劃定了一個風險和利潤的平衡法,將網際網路平臺的科技和金融屬性剝離,強行打破他們壟斷的壁壘。可以肯定,監管機構從來沒有針對過馬雲,只是馬雲的「螞蟻過於樹大招風」。自己又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說了「正確的事情」。
這一次央行更是劃定了紅線,一旦有人越線就會精準拆彈,哪怕你是大而不能倒。而提到的「新型」就是郭樹清沒有指名道姓的大型科技公司,首當其衝的自然還是螞蟻、騰訊、京東、美團這些網際網路巨頭當然也都在列。往大了說,10月6號被三部門召集開會的27家網際網路企業,都可能會劃歸其中。毫不誇張地說,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時代或許正在結束,中國網際網路行業正在迎來大洗牌、大革新的階段。
作為山雨欲來風滿樓,郭樹清的講話傳遞的信號是非同小可。其實在他講話中還提到了兩個方向。
第一、規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投資功能
這項規定具體指的是說一些網絡購物的消費者買東西把錢給到平臺,但是平臺並不會馬上把這筆收購的錢給到商家,而是等到消費者確定收到貨之後,這筆錢才會打到商家的帳上。這筆錢叫做網絡備付金。而這些第三方的網際網路支付平臺也會因此能夠獲得一份龐大的現金流,藉此他們就可以時刻都有不斷匯入的這一個網絡購物備付金,拿來做投資理財功能,並且這些功能的收益是遠遠高於銀行的存款,而且還能夠隨時贖回,這就會對正常的銀行存款和監管市場構成巨大的衝擊。
這種投資如果長期沒有受到同等性質的監管,便會存在違規的隱患。而現在這些第三方的支付公司都統一將備付金繳存至央行,附加的投資理財屬性回歸了貨幣基金的本源,這些備付金受到了一定有效的管控,風險性自然也會變小。
第二、彌補數據隱私保護制度的漏洞,明確數據權益歸屬
在這裡我們解讀一下,為何數據隱私制度會出現漏洞,由於一些科技公司利用市場的優勢,過度的採集、使用企業和個人數據,甚至有時候還會倒賣數據,他們掌握了用戶數據的控制權和使用權,但是他們所做的一些行為是沒有得到用戶充分的授權的,會嚴重侵犯他人的利益。
所以這些平臺中的數據是一定要得到合理的管控和保護,不然全國用戶的個人隱私數據若是一片混亂,將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風險和影響。當然技術是要追求,數據也需要,全得看使用數據的人是基於何種目的和訴求。
這種事不能依靠網際網路平臺的道德來進行約束,這就是央行再出手的初衷。
你覺得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