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說到二戰軸心國的瘋狂,大家都有各自的理解,在坦克方面,令人印象最為深刻大多都是德國坦克,虎式、豹式等,說到日本,「豆戰車」這個的名聲一定是逃不掉的,不過隨著末日臨近,其實二戰末期,日本也造出過超級重型坦克,不過這級坦克,也實際暴露日本當時的深層問題。
末路狂花:
100噸百式重戰車,二戰實際建造第二大
曾經在神州大地肆虐的日本陸軍,在諾門罕第一次見識到「實驗」版的鋼鐵洪流後,目光轉向了資源更豐富太平洋,不過當豆戰車遇到真正坦克「謝饅頭」後,便聊勝於無了,於是日軍便研製了百式重戰車,並於1942年完成車體,1943年進行了測試;百式重戰車是德國日本兩個軸心國實際建造的第二大坦克,第一便是造了2輛的188噸重鼠式超重型坦克。(美國T29全重64噸;1943年秋前蘇聯IS-1才完成樣車,前蘇聯IS-4全重60噸;)
百式重戰車戰鬥全重高達100噸,擁有一門105毫米主炮,2門37毫米副炮,車體正面和炮塔前裝甲厚達105毫米,擁有很強大的實力。不過實際上因為日本的坦克設計能力問題,100噸重的百式重戰車在裝甲防護上,並不如69噸的德國虎王坦克表現的有效。
而相比日本與1945年研製的四式中型坦克:30噸擁有75毫米(1000米可擊穿75毫米裝甲防護,性能上優於美國M4「謝饅頭」),具體應用於戰爭實用性也是天差地別。
暴露日本深層問題
貫穿二戰的軍事思維:以下克上
百式重戰車看似驚人,但是其實際是由當時日軍一位中層軍官的個人命令研製,儘管是繞過正規程序,但當時日軍高層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到樣車完畢,發現車輛性能並不符合預期,隨後一個「等待指示」的命令,讓這款戰車再無後續。
同時,百式重戰車的研發也反映著日本深層問題:
1、日式以下克上思維: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一位中級軍官調用寶貴的礦產和人力資源,偷偷研製超級坦克,高層卻不做制止或者引導,這樣的「以下克上」思維在當時日本也屢見不鮮,進攻東北、挑起諾門罕戰爭、九一八事變等均是在關鍵時刻,由非日本核心高層主導策劃的;
2、決戰兵器思維:日軍有著令人咋舌的「狂熱屬性」,對於決戰有著極大的偏愛,「大和號」便是日本海軍的決戰武器,日軍一心想著在一次的決定性戰役中打敗對手,實現「畢其功於一役」,淞滬會戰、偷襲珍珠港都透漏著這樣的思想。
3、缺少戰略眼光:曾經有一位號稱「第一兵家」的日本人物,不過不論實力如何,他都並非日本決策核心,日本當時高層的決策也並不明晰,不敢「拼死」決戰北方的前蘇聯鋼鐵洪流,卻「作死」的挑戰了工業經濟和資源儲備都是世界第一的美國,而日軍中層的屢次以下克上,更是對於整體戰略部署一再「添亂」。
評價:百式重戰車是以上三點總結的結合體,研發過程「以下克上」,在制空權日益重要的二戰中,一種坦克更加不具備決戰兵器屬性,而日本中級軍官戰略眼光更是有限,以當時日本的資源能力和經濟能力,能將30噸級的四式中型坦克發展為鋼鐵洪流已經是難上加難,100噸級坦克不論戰力如何,實際上,就完全不具備大規模裝備的可能。
其他閱讀:
經典海戰:日本1對4大勝,盟國聯合艦隊慘敗
有病亂投醫:日本航空戰列艦「廢柴兄弟」
二戰時的世界最強海軍:日本完全沒有機會
二戰最好航母盤點:美日英三國「鬥法」
二戰最好最強大的驅逐艦之一: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