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史之絕響:《祭侄文稿》的背後,蘊含天下文人的「威武不屈」

2020-12-26 文藏書畫

翻開中國文人的歷史,往往出名的不是那些官運亨通的人,反而是仕途不順、懷才不遇者,以文人、藝術家之名流傳千古,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就是一例。

顏真卿這個硬頸之士留下的《祭侄文稿》,現在收藏於臺北故宮。侄子顏季明的硬頸精神與其神似,勇敢迎戰叛亂者。為侄寫下的弔文,是顏真卿目前僅存於世的真跡,因此當然是臺北故宮的至寶。

唐 顏真卿祭侄文稿 麻紙本

《祭侄文稿》,亦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約50歲時所書的《祭侄文稿》與晉代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書於公元353年作者約50歲時)、宋代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書於公元1082年作者約45歲時)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法帖。

《祭侄文稿》翻譯成白話,意思如下:「父親死了,兒子也死了,好像鳥巢從樹上被打落,鳥蛋也都摔破。老天對於這場災禍難道毫無悔恨?是誰造成這場災難?想到你遭到這樣的殘害,就是用一百條命也贖不回你的肉身。嗚呼哀哉。」

要求「天」反省,似乎等同於要皇帝反省,換言之,如同批判了皇帝。顏真卿寫下此文時,大概對於之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劇已有覺悟。顏真卿在《祭侄文稿》寫到「國之將傾」,此時正是公元758年,安祿山自稱皇帝,唐代正走向傾覆,在一百五十年後滅亡。可惜的是,天,並沒有反省。

生活在盛唐的顏真卿,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也就沒有這篇《祭侄文稿》。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變衰的轉折點,帶給人們無窮的苦難,顏真卿家族也在所難免。為了紀念慘死的侄子,顏真卿奮筆疾書,把滿腔的悲憤融於方寸之紙,成就了書法史上的千古佳作《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展出 網絡圖片

我們面對這幅情感真摯、凝結著深仇大恨的泣血之作,仿佛看到的不是作者在寫字,而是在述說心中的悲痛,不是在創作,而是在深情地自言自語傾訴,話說完了,作品也寫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顏真卿自己也永遠不可複製的傑作就這樣產生出來了。

唐顏真卿晚年代表作《顏勤禮碑》拓本

有了《祭侄文稿》,我們理解顏真卿的書法,了解、闡述顏真卿在中國書法史上的意義和價值也就更容易了。

歷代書法家早就有公允之論,對於顏真卿一生的書法成就,他們認為顏真卿:

楷不及行,行不及草,草不及稿。如果有什麼書法作品可以說是代表顏真卿一生的藝術成就的話,那就是《祭侄文稿》了。

顏魯公祠 顏真卿紀念館第二展廳(祠堂進入口後第一間)

所以《祭侄文稿》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才是這樣的震古爍今,因為它代表的是顏氏兄弟在那個亂世中,大多數人望風而降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威武不能屈」,每個字中傳遞的更是中華文化中讀書人最崇尚的氣節。顏真卿即興而就,不可再現,造就了這一書法史上的絕響。

內容整編自:鄭朝輝《走向神壇的祭侄文稿》,藝術品鑑2019年10月號。感謝《藝術品鑑》及作者提供資料,如有疑問請私信聯繫。

相關焦點

  • 《祭侄文稿》:顏真卿的一氣呵成之作,為何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追憶了顏杲卿全家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它是顏真卿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一揮而就的作品,用筆奔放恣意,縱橫淋漓,大氣磅礴、雄奇豪宕,胸中那股國恨家仇的悲憤之情溢於筆墨之間,所以通篇不顧筆墨之工拙,字隨書家情緒起伏,是顏真卿「凝刻心魄、收攝血淚」之作,歷來被奉為書法經典,有「天下第二行書」之稱,甚至有人認為其藝術價值不在王羲之的《蘭亭序》之下。一顏真卿是少見的活著時不被推崇,死後聲名鵲起的書法大師。
  •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為何被稱作「天下第二行書」,其中啥故事
    提及書聖王羲之,能和他相提並論的,只怕唯有唐朝傑出書法家顏真卿了,特別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稱作「天下第二行書」,雖然居於第二,但是展現在人們眼前的作品卻是貨真價實,出自顏真卿的真跡,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 《祭侄文稿》錯桀圈塗有13處之多,為何還能譽為國寶級行書?
    顏真卿《祭侄文稿》與王羲之《蘭亭序》、蘇東坡《寒食帖》統稱為「天下三大行書」,其中《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國寶級文稿一是《祭侄文稿》蘊含著對親人深厚的感情寄託此篇文稿是顏真卿創作於極度悲痛之中,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國家和家庭的無限熱愛和情感寄託,與其說我們能從這篇文稿中看出顏真卿紮實的行書功底,還不如說讓我們能全面地看到一個愛國人士對祖國對親人最真摯的態度。
  • 東京一分鐘 ,只為顏真卿·祭侄文稿展
    中國書法獨特的魅力,也許就在於此。所以我的耳邊也不時聽到日本人的讚嘆之聲,面對著石碑拓片和真跡,感嘆這是極致的藝術。在沒有下筆之前,眼前只是一張白紙,在落筆的一剎那,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便躍然紙上,儘管只是單純的線條,儘管只有黑與白兩種色彩,但生命的痕跡,時間與空間,就在這一筆之下那化作了永恆。就如千年後我們站在《祭侄文稿》前面對眼前這奔勃的筆觸仍能體會顏真卿當時的心境。
  • 為什麼《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一」,蔣勳老師這麼分析,值得深思
    提起顏真卿,我們都不陌生,他的楷書大街小巷的牌匾上隨處可見,影響中小學生字體幾千年,不過今天我們不談他的楷書,是他那件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二」的《祭侄文稿》。現代書法界對《祭侄文稿》其實爭議很大,有人高度讚賞它的存在價值,有人又稱它是悲憤時所作,輕重不分,錯誤連篇。
  •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背後感人肺腑的故事
    祭文開始書寫的字,比較安穩、平穩,特別追憶侄子部分的字,看上去有一種美好的形象到了後面,悲痛之時,寫不下去了,文稿上圈了又改,改了又圈,到最後幾個嗚呼哀哉……」幾乎寫不下去,可見十分悲慟。手捧侄子遺骨寫下的悲痛之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現在和蘇東坡《寒食帖》一起,藏於臺北故宮。 書法作品的鑑賞,不能光看文字是否優美,要看到作者的情感,看到時光在這個作品上的流轉。面對《祭侄文稿》,得先從它的由來開始說起。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謀反,「安史之亂」爆發。
  • 顏真卿:書法不過是我的業餘愛好,有誰理解我《祭侄文稿》的悲痛
    在得到親人遺骸之後,顏真卿悲不自勝,提筆寫下了名垂青史,被後人稱為「顏書第一」的「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祭侄文稿《祭侄文稿》之所以能排在天下第二,是因為比起書法的本身,它背後的故事更讓人震撼!這種悲慟之詞,若非親身經歷,讀者是很難體會顏真卿心中的痛楚。「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可以說是字字血淚!從作品表裡面看,從滿紙縱橫的塗改和連綿不絕的用筆上,讀者也不難感受顏真卿的悲憤。《祭侄文稿》正文一共二十三列,凡二百三十四字。但就這麼一篇短文中,顏真卿的塗改就有二十一處,共計三十四字。
  • 【顏帖】顏真卿《祭侄文稿》234字高清注釋
    顏真卿,不僅打破了「二王」幾百年來的籠罩,更是一改初唐風範,變古創新,形成了與「二王」並重的新體系,顏體是書法史上承前啟後的裡程碑,顏真卿也被認為是「突破右軍鐵騎唯一人」。顏體登峰造極的作品時《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它不是等同於《蘭亭集序》的心情愉悅、暢快下所作的藝術作品,相反,《祭侄文稿》只是一個塗改數次的手稿。
  • 臺灣向日出借顏真卿《祭侄文稿》,激怒兩岸網友
    讓我們先一起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出自一代書法宗師顏真卿,是給其侄子顏季明寫悼文時打的草稿。它見證了安史之亂中,忠臣義士為報國家被侵略之仇、家園被破壞之恨,奮起抗爭,甚至不惜殞命的歷史事件。他們的高尚情操構成中國脊梁的一部分,以此來說,它甚至比《蘭亭序》更加厚重。
  • 天下行書第二顏真卿《祭侄文稿》賞析|情感真切,壯美恣睢
    顏真卿是少有的與王羲之並駕齊驅的曠代大師《祭侄文稿》全稱《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在安史之亂的大歷史背景下,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後世譽為「在世顏書第一」、「天下行書第二」,與王羲之《蘭亭集序》、蘇軾《寒食帖》合稱「天下三大行書法帖」。
  • 清代大藏家徐乾學,小楷書法跋《祭侄文稿》欣賞,清雅秀勁好書法
    眾所周知,中國的書法藝術與傳統的古典文學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二者相輔相成。但是也有人認為,書法作品以美為主,文學次之,如兩者不能得兼,寧可犧牲文學以成全美的內容。甚完全不懂中文的,也可以從美的度去欣賞書法,全盤接受書法藝術。就像不懂意利文的,依舊可以由樂去享受喜愛的意利歌劇。
  • 1261歲的《祭侄文稿》被送去日本展覽,兩岸網友都怒了!
    近日,書法文物《祭侄文稿》登上熱搜。一條指責臺北故宮博物院出借《祭侄文稿》給日本的微博引發眾多網民的好奇和憤慨。《祭侄文稿》落款印章「子孫保之」四個字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乃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在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已不存於世的情況下,這幅真跡作品可稱天下行書之最。
  •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醜書嗎?還是你不會欣賞?還是需功力看得到?
    想一想祭侄文稿是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寫的,書法水平不會太差,自己也就信了,於是和大家一起附和:祭侄文稿美極了。雖然心裡一直在敲鼓。如果我這樣問,如果不是顏真卿,祭侄文稿是不是醜書?這就撇去了顏真卿名人的身份,單看祭侄文稿的書法價值,你會怎樣回答?
  • 憤恨之下筆隨心走,顏真卿寫就《祭侄文稿》,作品渾然天成
    《蘭亭序》和《祭侄文稿》都是中國古代行書藝術的巔峰之作,但風格差異較大。《蘭亭序》清麗剛健,風度翩然,代表著東晉門閥士大夫的審美追求。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則剛勁遒健,雄渾恣肆,既是顏真卿個性氣質的顯現,更是唐代書法藝術的產物。
  • 臺北故宮借去日本展覽的《祭侄文稿》,到底是個什麼作品?
    題圖:《祭侄文稿》 相關新聞臺北故宮珍藏的顏真卿傳世名品——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將於 2019 年 1 月 16 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 如何看待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書法國寶顏真卿《祭侄文稿》等文物 1 月中旬將赴日本展覽一事?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史思明一路勢如破竹,各處兵敗,名將高仙芝、封常清被皇帝冤殺,哥舒翰兵敗投降,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危若累卵,整個華北都沒有一點像樣的抵抗。
  • 顏真卿《祭侄文稿》高清全圖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于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給你不一樣的震撼!
    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于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 「三大行書」欣賞:王羲之、顏真卿,蘇軾,誰的書法最驚豔?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以及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註:「三大行書」的簡稱分別是:《蘭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鍾繇、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懷素、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董其昌……中國歷史的大牛書法家那麼多,優秀作品更是數不勝數,為什麼偏偏是《蘭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三篇被捧上最高神壇呢?書法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以下,我們不妨一一揭曉。
  • 《祭侄文稿》《五馬圖》亮相東京,臺北故宮稱借展合法合規
    顏真卿《祭侄文稿》在東京國立博物展覽現場 臺北故宮博物院 供圖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顏真卿大展開幕式現場 臺北故宮博物院 供圖《祭侄文稿》的展陳規格相當高澎湃新聞獲悉,《祭侄文稿》安排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第一展廳的一處獨立區域進行展示,真跡在低光玻璃展櫃中進行展陳,上面則展示著顏真卿書法及歷代題跋全卷的高清仿本
  • 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書法展 顏真卿何以超越王羲之
    就展覽本身而言,此次東博是以顏真卿為核心,將自文字創始直至王羲之以還晉唐宋元明清書以人傳的歷代書法連綴成史,貌似突顯顏真卿,實具梳理整個書法史的雄心。除稀世墨跡,更以大量名碑佳拓接續,清晰呈現中國書法與書體變遷的整體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