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文人的歷史,往往出名的不是那些官運亨通的人,反而是仕途不順、懷才不遇者,以文人、藝術家之名流傳千古,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就是一例。
顏真卿這個硬頸之士留下的《祭侄文稿》,現在收藏於臺北故宮。侄子顏季明的硬頸精神與其神似,勇敢迎戰叛亂者。為侄寫下的弔文,是顏真卿目前僅存於世的真跡,因此當然是臺北故宮的至寶。
《祭侄文稿》,亦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約50歲時所書的《祭侄文稿》與晉代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書於公元353年作者約50歲時)、宋代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書於公元1082年作者約45歲時)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法帖。
《祭侄文稿》翻譯成白話,意思如下:「父親死了,兒子也死了,好像鳥巢從樹上被打落,鳥蛋也都摔破。老天對於這場災禍難道毫無悔恨?是誰造成這場災難?想到你遭到這樣的殘害,就是用一百條命也贖不回你的肉身。嗚呼哀哉。」
要求「天」反省,似乎等同於要皇帝反省,換言之,如同批判了皇帝。顏真卿寫下此文時,大概對於之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劇已有覺悟。顏真卿在《祭侄文稿》寫到「國之將傾」,此時正是公元758年,安祿山自稱皇帝,唐代正走向傾覆,在一百五十年後滅亡。可惜的是,天,並沒有反省。
生活在盛唐的顏真卿,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也就沒有這篇《祭侄文稿》。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變衰的轉折點,帶給人們無窮的苦難,顏真卿家族也在所難免。為了紀念慘死的侄子,顏真卿奮筆疾書,把滿腔的悲憤融於方寸之紙,成就了書法史上的千古佳作《祭侄文稿》。
我們面對這幅情感真摯、凝結著深仇大恨的泣血之作,仿佛看到的不是作者在寫字,而是在述說心中的悲痛,不是在創作,而是在深情地自言自語傾訴,話說完了,作品也寫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顏真卿自己也永遠不可複製的傑作就這樣產生出來了。
有了《祭侄文稿》,我們理解顏真卿的書法,了解、闡述顏真卿在中國書法史上的意義和價值也就更容易了。
歷代書法家早就有公允之論,對於顏真卿一生的書法成就,他們認為顏真卿:
楷不及行,行不及草,草不及稿。如果有什麼書法作品可以說是代表顏真卿一生的藝術成就的話,那就是《祭侄文稿》了。
顏魯公祠 顏真卿紀念館第二展廳(祠堂進入口後第一間)
所以《祭侄文稿》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才是這樣的震古爍今,因為它代表的是顏氏兄弟在那個亂世中,大多數人望風而降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威武不能屈」,每個字中傳遞的更是中華文化中讀書人最崇尚的氣節。顏真卿即興而就,不可再現,造就了這一書法史上的絕響。
內容整編自:鄭朝輝《走向神壇的祭侄文稿》,藝術品鑑2019年10月號。感謝《藝術品鑑》及作者提供資料,如有疑問請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