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顏真卿的一氣呵成之作,為何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2021-01-12 騰訊網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唐肅宗乾元元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面對親人的骸骨,顏真卿悲憤交加,一氣呵成寫下了傳誦千古的《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也就是民間俗稱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追憶了顏杲卿全家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它是顏真卿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一揮而就的作品,用筆奔放恣意,縱橫淋漓,大氣磅礴、雄奇豪宕,胸中那股國恨家仇的悲憤之情溢於筆墨之間,所以通篇不顧筆墨之工拙,字隨書家情緒起伏,是顏真卿「凝刻心魄、收攝血淚」之作,歷來被奉為書法經典,有「天下第二行書」之稱,甚至有人認為其藝術價值不在王羲之的《蘭亭序》之下。

顏真卿是少見的活著時不被推崇,死後聲名鵲起的書法大師。雖然他在《舊唐書》中有自己的傳記,但裡面記錄的多是他為官之舉以及抗擊安祿山的事跡,對他的書法水平只有「尤工書」三字以概之。

雖然說一個書法家被社會普遍接受有一個過程,但在唐代顏真卿的形象,首先是一個忠臣。這位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的魯國公是琅琊顏氏之後,家學淵博,師從唐代著名書法家張旭,又汲取了另一書法大家褚遂良的筆意,將篆、隸、魏碑等不同類型的書法結合,形成了雄渾厚重的顏體楷書。顏楷以豐腴雄健、氣勢雄渾、骨力遒勁著稱,書如其人,是顏真卿高尚忠正的人品在書法藝術上的直接體現,是藝術與做人的完美結合。

顏家家教嚴謹,家風忠厚,其家的《顏氏家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對顏家後人的影響十分巨大。該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是封建社會垂訓子孫以及家庭教育的典範。正是有了良好的家風家訓,歷史上的顏氏子孫在操守與才學方面都有驚人表現,湧現了以顏真卿為代表的無數傑出子弟。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在這國家危難之際,平原太守顏真卿、常山太守顏杲卿義無反顧的舉起了抗擊安史叛軍的大旗。在維護國家安寧的戰鬥中,顏杲卿滿門三十餘人慘死在叛軍刀下,直到三年之後的唐肅宗乾元元年,顏真卿才尋訪到顏季明的骸骨。 面對親人的遺骨,顏真卿抑制住內心的悲痛,將對反賊的痛恨、對兄長和愛侄的痛惜通過文字流露出來,揮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祭侄文稿》。

在祭文的開頭,顏真卿寫下了「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每慰人心」,來表達對侄子的懷念。可以看出,在顏真卿心中,對顏季明寄託了很大的期望,將侄子比喻成「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是顏家不世出的人才。可是這麼優秀的侄子卻為國捐軀,他心中的悲憤可想而知。括號中的「方憑積善」四個字是顏真卿寫完後自己刪去的,他想到了顏家千百年來積善之家,卻遭此厄運,上天何其不公!所以顏真卿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痛心疾首之下,將這四個字塗去,表達的是他對天意弄人的不甘。

祭文的第二段寫了顏杲卿父子抗擊安史叛軍的經過,顏杲卿是在土門之戰中,由於王承業見死不救,而遭到叛軍殺害的,「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的悲慘遭遇完全是那些貪生怕死的將領的不作為造成的。但是人生不能復生,再怎麼悲痛也換不回親人的生命,只能尋訪到你們的遺骨而歸。

「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XX,卜X。(爾幽宅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最後這一部分,文字樸實無華,但字裡行間透露的是顏真卿對親人已逝的悲痛和對叛軍的恨,是他壓抑自己感情,含淚對親人進行祭奠時那種欲哭無淚的感情的表白。雖然顏真卿沒有在祭文中表達自己的決心,但我們透過字裡行間的悲憤,可以感受到這位堅決抗擊叛軍的忠臣的拳拳之心和愛國情結,這與顏真卿之後的表現是前後呼應的。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真情實感的宣洩,是心靈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是「書為心畫」的最好體現,所以才能將對親人的思念、對叛軍的痛恨和對朝廷的失望融合在一起,讓自己的書法水平發揮到一種盡善盡美的境界,做到了「文章字法皆能動人」。

《祭侄文稿》的用筆速度極快,一氣呵成,絕無停頓之處,是顏真卿胸中悲憤無從發洩,而將其寄於筆端的渲瀉。他並沒有去刻意追求書法上的效果,所以這篇作品上既有塗改,也有墨痕。但正是這種不刻意追求結構和效果的用筆,在有意無意間卻將情感與藝術效果極好的結合在了一起,達到了「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的藝術化境。

《祭侄文稿》上的塗痕很多,是顏真卿在心情激動,感情磅礴爆發時的作品,這些塗痕與他的內心感情交相輝映,更增添了作品對人心的震撼。顏真卿先是寫下了「賊臣擁眾不救」之後又將此句塗去,改成「賊臣不救」,「賊」字之後先寫了半個「擁」字,又塗去改成「不」字,是當時顏真卿對王承業之流的憤恨實在找不到言語來形容的心境下做出的塗改,他已不知道該用哪些詞語來表達自己對王承業的憎恨;而「吾承天澤,移牧河關」中的塗改,是他回憶起顏杲卿與自己一起抗賊,如今天人兩隔的悲傷。這些塗改真實的再現了顏真卿即興揮毫時雙眼含淚的狀態,也反映出顏真卿當時心中百感交集的情感,充分證明了這幅《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用真心譜寫的華章。

《祭侄文稿》中顏真卿用筆極厚,往往筆尖墨幹而不知,筆畫中間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讓自己的枯筆產生了大量的"飛白",加強了作品的韻律感和節奏感。這並不是他有意為之,而是在親人罹難,悲憤難抑之際的信筆為之,是在他一氣呵成,發洩心中悲痛時給人帶來的視覺震撼。特別是全文收尾處「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幾句,筆墨變化尤為突出,直至筆墨乾枯,將墨色濃淡枯溼變化發揮的淋漓盡致。

顏真卿在寫這篇祭文時,並不是將其作為書法作品來創作的,而是無意中產生的一幅偉大的作品。正因為是無意為之,所以寫來神採飛動,筆勢雄渾,得自然之理。他將自己對親人的懷念和對國家的憂慮付於筆端,使得《祭侄文稿》的生命力和藝術性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在書法中注入真情實感是顏真卿的書法特點,無論是他的《爭座位帖》還是《劉中使帖》,都傾注了顏真卿的真實感情。他的《爭座位帖》是對權臣的爭權奪勢、驕橫跋扈不滿而作,充滿剛毅英烈之氣,是顏真卿剛烈耿直的人格寫照,正如後人評價的那樣:「顏公忠義之節皎如日月,其為人尊嚴剛勁,象其筆劃,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

中國的行草自王羲之父子始,以瀟灑綺麗、醇雅俊逸的「魏晉風度」為主要特點,但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卻另闢蹊徑,將傳統筆法中的篆意融入行草之中,易方為圓,改背勢為向勢,形成了與王氏父子分庭抗禮的「顏行」書派,在中國書法史上相互影響,使得行草書法更加五彩紛呈。後世的行書大家如蘇軾、米芾、傅青主等等,無不受其影響。

《祭侄文稿》行筆之中以圓筆中鋒為主,使得線條凝練,富有立體感,古樸渾穆,做到了「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意於古法之外」。所以《祭侄文稿》厚重處如黃鐘大呂,細筋入骨;轉折處遒麗自然,連綿處痛快淋漓,一瀉千裡。

王羲之父子的字茂密瘦長,但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卻化長為寬,疏朗開張。作品中的偏旁呈一種誇張的弧形,左右顧盼,形散而神斂。《祭侄文稿》另一個特點是不刻意追求章法,通篇看上去不衫不履,但卻在自然之中達到了生動多變,極好的展現了作者書寫時的感情起伏。顏真卿書寫《祭侄文稿》時,行筆時疾時徐,字與字上下似斷非斷,藕斷絲連,跌宕多姿,密處不擁擠,疏處不空泛,真情揮灑沒有絲毫做作雕飾。特別是結尾處書寫速度大幅加快,如大江決堤,磅礴而下,是顏真卿敞開心境之後的淋漓盡致的痛快,充分體現了他的心情在書寫時的變化軌跡。

我們常說書品如人品,雖然一個人書法的特點及成就不能百分百的反映他的性格和好壞,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能從一個人的作品特點中,看到他的人品的。

顏真卿在安史之亂前並不知名,他二十六歲中進士,步入官場,而當時在書法界備受推崇的是王羲之父子、柳公權、褚遂良等人的作品,顏真卿並不為世人所知。甚至安史之亂爆發後,顏真卿上表唐玄宗,告知自己在平原郡已做好的抵禦叛軍的準備時,唐玄宗甚至不知道顏真卿是何方神聖。正是在安史之亂的平叛過程中,顏真卿才以他的忠義得到了天下人的認可,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官員成長為大唐柱石和書界翹楚。

建中四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發動叛亂,唐德宗派七十多歲的顏真卿前往李希烈軍中勸降。顏真卿不顧個人安危,堅貞不屈,為國死節,享年七十六歲。

正是忠直的稟性和對親人的真摯感情,讓顏真卿在「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中創作出了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在那個特殊的動蕩時期,顏真卿以一個儒家士子「兼善天下」的家國情懷,在忠君報國之中貫通了生命與書法的悟徹,在點捺撇畫中既留著生活的血淚斑駁,又在筆墨的動勢中洋溢著生命的頌歌;既在線條的起落移動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櫛比鱗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輝。他無愧於「功名事業已絕於人,而文學之妙亦不可及」的讚譽。

參考資料:《顏真卿集》、《中國書法理論史》

相關焦點

  •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為何被稱作「天下第二行書」,其中啥故事
    提及書聖王羲之,能和他相提並論的,只怕唯有唐朝傑出書法家顏真卿了,特別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稱作「天下第二行書」,雖然居於第二,但是展現在人們眼前的作品卻是貨真價實,出自顏真卿的真跡,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 《祭侄文稿》錯桀圈塗有13處之多,為何還能譽為國寶級行書?
    顏真卿《祭侄文稿》與王羲之《蘭亭序》、蘇東坡《寒食帖》統稱為「天下三大行書」,其中《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經小編對《祭侄文稿》認真研讀核實,雖然此稿只有23行,234字,但有13處之多的錯桀圈塗,3處字距鬆散,比如: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迫」再塗去)等等(見下圖)。如此凌亂百出的一幅行書作品,為何還能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呢?小編從以下兩點進行解讀:
  • 【顏帖】顏真卿《祭侄文稿》234字高清注釋
    在353年農曆三月初三,王羲之召集了41位名流高士,在紹興會稽山陰蘭亭舉行風雅集會,大家臨流賦詩,最後邀請王羲之為其作序,酒意正酣的王羲之心情愉悅,筆意大好,一氣呵成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 天下行書第二顏真卿《祭侄文稿》賞析|情感真切,壯美恣睢
    顏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雍州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祖籍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唐朝政治家、書法家。其楷書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並稱「楷書四大家」。顏真卿是少有的與王羲之並駕齊驅的曠代大師《祭侄文稿》全稱《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在安史之亂的大歷史背景下,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
  • 顏真卿:書法不過是我的業餘愛好,有誰理解我《祭侄文稿》的悲痛
    在得到親人遺骸之後,顏真卿悲不自勝,提筆寫下了名垂青史,被後人稱為「顏書第一」的「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祭侄文稿《祭侄文稿》之所以能排在天下第二,是因為比起書法的本身,它背後的故事更讓人震撼!從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顏真卿的悲慟。像「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這種悲慟之詞,若非親身經歷,讀者是很難體會顏真卿心中的痛楚。「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可以說是字字血淚!從作品表裡面看,從滿紙縱橫的塗改和連綿不絕的用筆上,讀者也不難感受顏真卿的悲憤。《祭侄文稿》正文一共二十三列,凡二百三十四字。
  • 書法史之絕響:《祭侄文稿》的背後,蘊含天下文人的「威武不屈」
    顏真卿約50歲時所書的《祭侄文稿》與晉代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書於公元353年作者約50歲時)、宋代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書於公元1082年作者約45歲時)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法帖。《祭侄文稿》翻譯成白話,意思如下:「父親死了,兒子也死了,好像鳥巢從樹上被打落,鳥蛋也都摔破。老天對於這場災禍難道毫無悔恨?是誰造成這場災難?
  •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醜書嗎?還是你不會欣賞?還是需功力看得到?
    想一想祭侄文稿是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寫的,書法水平不會太差,自己也就信了,於是和大家一起附和:祭侄文稿美極了。雖然心裡一直在敲鼓。如果我這樣問,如果不是顏真卿,祭侄文稿是不是醜書?這就撇去了顏真卿名人的身份,單看祭侄文稿的書法價值,你會怎樣回答?
  • 「三大行書」欣賞:王羲之、顏真卿,蘇軾,誰的書法最驚豔?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以及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註:「三大行書」的簡稱分別是:《蘭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鍾繇、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懷素、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董其昌……中國歷史的大牛書法家那麼多,優秀作品更是數不勝數,為什麼偏偏是《蘭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三篇被捧上最高神壇呢?書法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以下,我們不妨一一揭曉。
  • 顏真卿《祭侄文稿》高清全圖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 東京一分鐘 ,只為顏真卿·祭侄文稿展
    就如千年後我們站在《祭侄文稿》前面對眼前這奔勃的筆觸仍能體會顏真卿當時的心境。由於每天到館的遊客太多,要排長隊才能一睹天下第二行書的風採,而真正參觀的時間也只有一分鐘不到。可是即便是這幾十秒,看著字最開始的時候還各個分明,大小均等,到後期顏真卿對著逝去親人的頭骨已不能控制心中的憤懣之情,筆鋒加速旋轉,墨跡粗細交錯。
  •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給你不一樣的震撼!
    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 憤恨之下筆隨心走,顏真卿寫就《祭侄文稿》,作品渾然天成
    《蘭亭序》和《祭侄文稿》都是中國古代行書藝術的巔峰之作,但風格差異較大。《蘭亭序》清麗剛健,風度翩然,代表著東晉門閥士大夫的審美追求。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則剛勁遒健,雄渾恣肆,既是顏真卿個性氣質的顯現,更是唐代書法藝術的產物。
  • 臺灣向日出借顏真卿《祭侄文稿》,激怒兩岸網友
    顏真卿傳世第一名品《祭侄文稿》也將亮相。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來海峽兩岸網友一片怒罵聲,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次普通的文物交流展出成為眾矢之的呢?讓我們先一起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出自一代書法宗師顏真卿,是給其侄子顏季明寫悼文時打的草稿。它見證了安史之亂中,忠臣義士為報國家被侵略之仇、家園被破壞之恨,奮起抗爭,甚至不惜殞命的歷史事件。
  • 1261歲的《祭侄文稿》被送去日本展覽,兩岸網友都怒了!
    根據東京國立博物館官網發布的最新展覽信息:該館將於2019年1月16日舉辦「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別展。屆時,臺北故宮珍藏的顏真卿傳世名品——《祭侄文稿》也將亮相。《祭侄文稿》落款印章「子孫保之」四個字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乃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在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已不存於世的情況下,這幅真跡作品可稱天下行書之最。
  • 祭奠侄子,寫個文就成了「天下第二行書」?你看侄子都幹了啥
    蘭亭集序在眾多書體中,行書因為書寫速度快,又易於辨認一直受到熱捧,自從王羲之開始,行書大家代不乏人,書法愛好者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這其中,最為特別的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如果去掉顏真卿大名、諸多名家的印章、題跋,把上面的文字原封複製到另外一張紙上,絕對會招來非議,批判不會比稱讚少。
  • 象《蘭亭序》、《祭侄文稿》,因為沒有人為刻意,才會成為名書
    王羲之蘭亭序上無獨有偶,作為第二大行書的《祭侄文稿》,也是一篇草稿。事情是因為顏真卿的侄子顏季明隨父鎮守常山,被敵軍俘虜。敵方藉此逼迫其父投降,其父因不肯屈服,導致顏季明被殺害。這篇文稿是在極其悲憤的情緒下寫成的,完全是顏真卿真實情緒的噴湧流露。也是沒有經過經營設計的偶成之作,甚至可以說是作者肆意之作。
  • 為什麼《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一」,蔣勳老師這麼分析,值得深思
    提起顏真卿,我們都不陌生,他的楷書大街小巷的牌匾上隨處可見,影響中小學生字體幾千年,不過今天我們不談他的楷書,是他那件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二」的《祭侄文稿》。現代書法界對《祭侄文稿》其實爭議很大,有人高度讚賞它的存在價值,有人又稱它是悲憤時所作,輕重不分,錯誤連篇。
  • 這幅字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讓日本天皇驚嘆,字字都是血淚
    能夠把書法寫得的驚心動魄、大氣磅礴之人,也就只有顏真卿了。他的代表作《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卷中字字蒼勁流暢,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將悲憤激昂的心情傾見於筆端。《祭侄文稿》很多人看過顏真卿的作品《祭侄文稿》時,會納悶作品究竟好在哪裡,為什麼會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這裡我們來淺析一下作品中的令人窒息的3點「美」:
  •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背後感人肺腑的故事
    祭文開始書寫的字,比較安穩、平穩,特別追憶侄子部分的字,看上去有一種美好的形象到了後面,悲痛之時,寫不下去了,文稿上圈了又改,改了又圈,到最後幾個嗚呼哀哉……」幾乎寫不下去,可見十分悲慟。手捧侄子遺骨寫下的悲痛之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現在和蘇東坡《寒食帖》一起,藏於臺北故宮。 書法作品的鑑賞,不能光看文字是否優美,要看到作者的情感,看到時光在這個作品上的流轉。面對《祭侄文稿》,得先從它的由來開始說起。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謀反,「安史之亂」爆發。
  • 天下第二的真跡行書,你卻欣賞不來?
    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 ▲《黃州寒食帖》 北宋,蘇軾 為何說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下第一真跡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