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作者:黃斌 北京
2014年中國資產證券化(Asset-Back Securitization, 下稱ABS)市場發行規模呈「爆發式」增長,其中以信貸ABS數據為例,全年發行量近2900億元,市場大呼資產證券化的春天已經來臨。
基於這種趨勢及政策背景,多家券商機構預測,2015年的ABS發行總量將達6000億的額度。然而現實是,今年一季度發行的數據為508億元。顯然,這與業界的預測差距較大。
「自去年11月20日施行備案制以來,截至今年4月末,已有22家機構完成了27單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備案工作,備案金額共計1122億。」 5月9日,在「中國資產證券化領軍者論壇」上,銀監會創新監管協作部副主任黃文閣透露。
相比一季度508億元的發行規模,這或許意味著,已備案但尚未發行的信貸ABS產品,有望成為未來信貸ABS發行回暖的重要支撐力量。
同樣在「中國資產證券化領軍者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副行長潘功勝介紹了此輪試點中,發行主體和基礎資產擴容的階段性結果。
他表示,隨著銀監會、證監會資產證券化備案制,以及央行註冊制的推出,ABS發起機構的類型在不斷擴張,投資者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基礎資產亦在逐步擴張。
「首單效應」後繼乏力
據評級公司中債資信披露,今年一季度信貸ABS產品發行總量約為508億元。而去年底多家機構預測2015年全年發行量將達6000億元。
據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分析,金融機構發行ABS產品的前期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首單效應」,2014年眾機構「因為看到了這個市場比較廣闊的前景,各個部門都要試一試,鍛鍊隊伍,梳理內部流程,理順內部管理制度,培養專業人才」。
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2014年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爆發式增長這一事實。
「按理說我們的證券化產品優先級風險佔用這麼少,它應該有更低的價格,可是我們的投資人參考的不是風險與定價的權衡,而是市場上的理財產品。」興業銀行(601166,股吧)戴曉淵表示,由於我國金融市場尚未打破剛性兌付,風險定價的體制還不夠完善,給ABS產品的銷售帶來挑戰,「無論我的基礎資產多麼優良,無論我這個評級3A基礎資產多麼好,他都說不行」。
而這,則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信貸ABS今年一季度發行遇冷的原因。
證監會公司債券監管部副主任陳飛在論壇上直言,目前企業ABS的項目儲備眾多,發展水平良好,「2015年可能會超過前九年的發行量的總額」。
儘管如此,今年或難再見去年的爆發是增長的局面。
多位券商資產證券化相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此前市場預測的6000億發行規模「今年難以達成」,一方面是因為投資者的收益預期處於高位,與ABS產品的發行利率難以匹配,另一方面,2014年發行火爆,很大程度上是新一輪ABS試點下,發行主體和基礎資產擴容後新增主體和新增資產類型「嘗鮮」帶來的結果,「在股市火爆的背景下,收益率並不性感的ABS產品短期內很難獲得青睞」。
放開「優質資產入池」限制?
潘功勝認為,目前ABS產品透明度和標準化程度不高,且產品主體為對公貸款證券化產品,「比較難通過大數法則、分析違約的代理,難以確定定價」,且「產品的定價機制仍然不完善,流動性也不夠」。他表示,接下來央行將進一步從豐富基礎資產類型、強化信息披露等市場約束機制介入,繼續從規範發行標準,豐富市場參與主體等方面推進監管改革。
北京一位券商固收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隨著資產證券化產品常態化發行的推進,基礎資產由優質資產向一般資產和不良資產延伸是未來趨勢,一方面「經濟下行使得優質資產比例縮小,而且銀行更沒有動力把優質資產拿出來做證券化」,另一方面「僅靠優質資產的資產證券化,無法支撐起一個分層的二級市場」。
中國工商銀行(601398,股吧)前行長楊凱生回憶,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曾對不良貸款等債權進行資產證券化,「當時做了100億不良貸款的證券化,發行很成功,且事後換手率挺高,最終結束得也很順利。不良貸款也是有現金流的,關鍵是資產分層、證券發行額、發起人的滯留風險的比例要合理」。
楊凱生進一步表示,為避免出現風險,監管部門早期規定只有優質資產可以進入基礎資產池的做法可以理解,「但這種做法不宜固化、不宜機制化,否則信貸資產證券化難以有真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