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絕對靜止!相對論提出全新時空觀,是否就是宇宙的終極奧義?

2020-12-17 Alien老王

相對論和量子理論是近代物理的兩大理論支柱,同時現代高新技術的理論基礎。相對論是一個關於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的理論,分為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

質量扭曲shi'kong

在講相對論之前,必須要先了解伽利略變換和經典力學時空觀。眾所周知沒有絕對的靜止,我們之所以認為大地是靜止的,是因為我們將大地作為參考系。而宇宙中是沒有默認的參考系的,我們需要自己建立參考系,這就涉及到不同參考系的變換。假設參考系S1相對S的速度矢量為v(本文中粗體代表矢量),一個物體在S1中運動速度矢量為v1,那麼,這個物體在S中的速度矢量就是v+v1,注意這是矢量和,不是簡單的加法運算。

j'l'l'b'h

在19世紀,人們認為這種變換可以應用於世間萬物,包括光,由此有人提出了以太理論,認為宇宙中存在絕對靜止的一種參考系—以太,並且光需要通過以太作為介質傳播(注意以太理論認為以太絕對靜止,如果看到有人說以太是運動的,那麼可以斷定是偽科普)。後來,著名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以極高的精度(精度達到(u/c)級)。按照伽利略變換,由於地球的公轉,所以光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速度必然不相等。由於實驗原理複雜,不展開細說,只說結果。在緩慢轉動邁克耳孫幹涉儀,理應產生幹涉條紋移動,然而實驗中幹涉條紋紋絲未動。且根據誤差計算,幹涉條紋需移動▲N≈0.37,而實際不到0.01(其實就是沒有移動,為了準確才說不到0.01)。有人可能會說地球公轉+自轉影響結果,但實驗持續時間很短,可以近似將地球看成慣性系。在後來,大量科學家重複了這個實驗,都未發現幹涉條紋偏移,以太理論不攻自破,而唯一可以解釋的,目前只有相對論。

愛因斯坦認為,所有慣性系都是平權的,不存在所謂的最優(絕對靜止)參考系,並且所有參考系中的物理規律都是一樣的,這就意味著無論你是坐著飛船還是坐在地上,看到的光速都是一樣的,光不符合伽利略變換。他把這些歸納為兩大原理: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這就是狹義相對論的基礎。

其實早在洛倫茲研究電磁場時,就已經提出了洛倫茲變換,這個變換恰好可以解釋光速不變原理。這是否暗示了光和電的本質是相同的呢?目前還說不準。

l'l'z'b'h

狹義相對論的時空觀包括:同時的相對性,長度的相對性,時間間隔的相對性以及因果關係。通俗地講:1.你看到同時發生的事情,別人看到可能是先後發生。2.在不同參考系下測量同一個物體長度可能是不同的。3.同時出生,但處於不同參考系的人,可能年齡不同。4.有因果關係的事情發生的時序不會顛倒。當然以上現象都需要在高速運動時才能有所展現。

相對論中最難懂的是動力學。它把力定義為動量對時間的函數的導數,F=dp/dt,如果把這個新定義帶入牛頓力學的功能關係式:d(Ek)=F·ds=F·udt,F=d(mu)/dt,可以得到mc=Ek+m0c,愛因斯坦將m0c定義為靜能,總能量E為動能和靜能之和,就得到了質能方程:E=mc,它說明一定的質量就代表一定的能量,這個原理被應用到原子彈製造中,即原子核放出的能量與元素種類無關,只和損失的質量有關。

z'n'f'c

雖然相對論還未得到有力的證明,但是它的原理以及被廣泛應用到生活中,它可以堪稱是人類目前為止最偉大的理論。

y'z'd

相關焦點

  • 宇宙的終極秘密~「狹義相對論」
    ,是要減去或者加上馬車的運行速度後,才是靜止觀測者所觀測到的球的本身運動速度。  之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電磁波原本就沒有速度基準,無論用什麼基準來看(對以任何速度運動的人觀測光得運動來說),光速都是相同的。」,這種觀點被稱為「光速不變原理」。  愛因斯坦發現,自己的「光速不變原理」,與伽利略的「速度相加定理」有著巨大的矛盾,無法同時成立。
  • 相對論:達到光速時間就靜止,假如光速飛行,人能長生不老嗎?
    愛因斯坦的相對路為人類認識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人類從牛頓的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進入到了相對論時空觀的時代,在時空這個度規裡,我們再也回不到溫暖的、經典的世界!
  • 通俗易懂講解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看完對世界的理解提升N個檔次
    相比起艱澀難懂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在 1905 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其實並沒有像我們想像的艱深,那麼狹義相對論究竟講的是什麼呢?今天我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帶大家了解一下!狹義相對論提出的背景1687 年,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標誌著經典力學的建立,牛頓經典力學在很長時間裡都成為了物理學家心中的聖經與權威。
  • 相對論最早是「洛倫茲」發現的?愛因斯坦搶了洛倫茲的學術成果?
    前面幾期我講解了狹義相對論的相關知識,我們多次提到「洛倫茲變換」,但是大家想過沒,狹義相對論明明是愛因斯坦最先發現的,為啥這個重要的變換要叫「洛倫茲變換」,不叫「愛因斯坦變換」,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有四個物理量是相對的:速度、時間、空間和質量。當我說一個物理量是相對的,那麼有兩個邏輯前提是啥?
  • 相對論誕生前夜:牛頓 VS 麥克斯韋
    既然牛頓力學是絕對的時空觀,而我們從絕對時空觀裡又自然地推導出了伽利略變換。那麼,不難想像,在牛頓力學裡聯繫兩個慣性系的坐標變換應該就是伽利略變換。因為方程組就長這樣,伽利略變換也是明確給出的,你判斷麥克斯韋方程組是否具有伽利略不變性,這是一個純粹的數學問題。你一通計算之後,它滿足就滿足,不滿足就是不滿足,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 宇宙最快星系,遠離速度達2.3倍光速,為什麼它沒有違背相對論?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相對論,它是愛因斯坦提出的最偉大的物理理論,也是人類科學史上最偉大的一個基礎理論。相對論讓我們對空間,時間,宇宙有了更新的認知。相對論一個偉大的理論,對人類的影響是深遠的,而人類目前對相對論的應用和理解還只是皮毛。
  • 宇宙的終極秘密~「廣義相對論」
    1905年,愛因斯坦完成了狹義相對論,但是對其結果並不太滿意,原因是愛因斯坦無法將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納入狹義相對論的框架之中。
  • 宇宙誕生前沒有空間,什麼也沒有,但什麼也沒有算不算一種空間?
    「什麼都沒有」當然不算空間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是由一個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爆炸產生的,宇宙誕生「前」就是「奇點」狀態,奇點的時空曲率無限大意味著時間和空間在奇點處完結。也就是說宇宙誕生「前」沒有時間和空間,是什麼也沒有。所以「什麼也沒有」當然不算空間了。
  • 假設人類以光速飛行,是否可以瞬間跨越整個宇宙?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1905年和1916年愛因斯坦分別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打破了牛頓一直以來堅持的絕對時空觀。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物體運動速度越接近光速,時間流逝越慢。那麼理論上達到光速後,時間就會靜止?物體運動速度的上限——光速。從理論上說,沒有任何一種物體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光速或者超越光速。
  • 相對論中的「鍾慢尺縮」效應,如何理解?
    狹義相對論自誕生以來,就以顛覆常識著稱,所以我們要是想用一般的生活常識其理解狹義相對論中,基本是不可能的,否則怎麼還能稱得上顛覆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呢?在這樣的基礎上,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產生了一種被現代稱之為絕對時空觀的理念,牛頓認為空間與時間是相互獨立的,各自互不影響。
  • 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的?(下)
    在仔細研究了馬赫的思想之後,愛因斯坦的態度基本上就變成了:馬赫說得對,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不可取。沒有絕對空間和絕對運動,我們能觀測到的都是相對空間和相對運動。這是愛因斯坦跟其他老一輩物理學家們最大的區別。
  • 愛因斯坦認為宇宙本身並不存在時間,這是怎麼回事呢?
    或者說,對於沒有思維的物質而言,時間是否存在?愛因斯坦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就認為宇宙本身並不存在單一的時間概念,之所以能感覺到時間是因為我們的記憶一直在「欺騙」我們!空間是固定不變的,而時間則是以勻速的速率緩緩向前流動,這種觀點被人們成為絕對時空觀!也是人們普遍認可的一種觀點。
  • 是否存在一種宇宙參考系,可以定義宇宙中的相對運動呢?
    狹義相對論的理論是基於宇宙中沒有完美參考系的理論。因此,一個相對於宇宙微波背景沒有任何運動的參考系事實,似乎違反了狹義相對論!然而愛因斯坦理論中最重要的假設不是宇宙中沒有特殊的參考系,而是沒有一個參考系的物理學定律是特殊的。確實存在一種參考系,其中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靜止的,因而,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宇宙的靜態參考系(相對於宇宙沒有運動)。
  • 電影《信條》的世界觀基礎:熵、量子和相對論
    如果我們在火星建立了基地,那麼地球跟火星之間的通訊時差大概就有一刻鐘,也就是地球一方提出一個問題,得到回答至少需要一刻鐘,無論技術怎樣發達,這個信息傳輸都無法超越光速,也就是地球跟火星的通訊必須要經過這樣的時間。愛因斯坦天才的洞見,並沒有放過這一小段時間,他提出的觀點,徹底顛覆了我們對「同時」的看法。
  • 相對論告訴你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一、時間是相對的在愛恩斯坦的相對論中,我們可以形象地打個比方來說明時間這個概念。假如一列火車奔馳的速度是100公裡/每小時,一輛汽車奔馳的速度99.9公裡/每小時,它們的速度幾乎是接近的,這時,汽車裡的人看火車裡的人,他們都感覺對方沒有運動。
  • 相對論物理學與康德時空觀念的差異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時空觀念令人感到驚異又困惑,將其簡述如下:人類的知識起源於經驗,經驗的認識來源於現象。人類有接受現象的能力即感性,但感性並不是一種無限的能力,它所接受的現象也是有限的。康德認為這些形式無他,而就是空間和時間——一切經驗對象要能夠提供給我們,必須要在時間上延續並且佔據一定的空間體積。這些就是康德時空觀念的一些要點。其物理依據是牛頓物理學,數學基礎是歐式幾何,而在相對論物理學出現後,康德的時空觀就有一些明顯的問題了。
  • 走進愛因斯坦的世界,一窺相對論的奧秘
    二、狹義相對論1905年,愛因斯坦在物理學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創立了狹義相對論。這時他剛剛26歲。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在自己題為《論動體的電動力學》這篇論文中提出的。在此之前,傳說物理學的時空觀是靜止的、機械的、絕對的,空間、時間、物質和物質運動相互獨立,彼此沒有什麼內在聯繫。也就是說,物質只不過是孤立地處於空間的某一個位置,物質運動只是在虛無的、絕對的空間作位置移動,時間也是絕對的,它到處都是一樣的,是獨立於空間的不斷流逝著的長流。這就是牛頓古典力學的時空觀。
  • 你能聽懂的狹義相對論
    前2篇簡單講了下黑洞,今天我們來談談相對論,不得不說老愛太牛逼了。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狹義相對論,十年後又發表了更牛的廣義相對論,至今已有100多年了,但是他的理論還是讓人難以理解。說狹義相對論之前,先說說幾個物理學牛人。
  • 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在宇宙誕生之前,世界是什麼樣的?
    話說在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他的廣義相對論。從這個時期開始,天文學的一個細分領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個細分領域就是宇宙學。所謂的宇宙學研究的是宇宙整體的演化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