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雲南騰衝市,有一個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看看的地方。那就是1945年7月7日落成的,全中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園。他是為了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遠徵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衝時,為其陣亡的將士而建立。
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先生,取《楚辭》之中的「國殤」為篇名,為墓園提名「國殤墓園」。而墓園建城當天,蔣公為其手書「河嶽英靈」一篇。李根源先生手書「碧血千秋」四字,于右任手書「忠烈祠」匾額。
1942年的五月份,日軍率軍前往滇西邊境,以及緬甸方向。整個怒江以西的國土大片大片的淪陷。當時中國抗戰最重要的一條國際生命線——滇緬公路被徹底的切斷。這條公路是我軍為了運輸在國外購買的,以及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而經濟修建的。
這條公路是抗戰時期的中國與國外同盟國聯繫的唯一運輸通道,是滇西各族人民用生命,用血肉在短短七個月的時間建立成的國際通道。它被切斷之後,中國一度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狀態。
後來駝峰航線這條最危險的航線被開啟,但中國依舊難以為繼。於是,1944年的5月份,為了收復滇西的淪陷地,打通這條國際運輸大動脈,令反法同盟國的援助物資可以順利的達到中國,中國的遠徵軍開始發起了對滇西的反攻。
騰衝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節點,遠徵軍的右翼軍第20集團調集了6個師的兵力打算強渡怒江,血戰邊界。後又在同盟國友軍的幫助下圍攻騰衝城,這場戰役打了足足4個月,終於將騰衝徹底收復。
而這也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自日軍手中收復的第一座城池。但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遠徵軍官兵死亡人數達到了9168人,盟軍(美國軍隊)也陣亡了19位官兵。建議大家去看一個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講述的就是這一段怒江對峙的歷史。
同樣也可以看看這一套《中國遠徵軍》,記住我們當年打下國家運輸大動脈的英雄。
後在戰爭勝利後兩個月,便成立了「騰衝陣亡將士紀念建築委員會」。為這些將生命留在了騰衝的將士們,建一個死後之所。整個墓園以小團坡為起點,在其東北向的中軸線上,建立了諸如「攻克騰衝將士紀念塔」、「騰衝戰區抗日烈士墓」「抗日英烈紀念堂」以及「忠烈祠」等建築物。
但特殊的,有兩個建築。第一個就是2004年騰衝人重新整理陣亡名單是,發現了那14位美軍盟國戰士。為了感激他們的幫助,特地在忠烈祠的左側竹林處為他們修建了歐式風格的墓碑。當時的美軍總統布希知道這個消息後特地發來了感謝函致謝。
第二個就是裡面葬著四個日本軍官,並且還為他們建立了雕像。但他們是跪著下葬的,雕像也是跪朝我軍。而他們的墓碑之上刻字為「倭冢」,意味著他們要跪在這裡永遠懺悔。日方得知這四座墓存在的時候,多次向我方討要屍體並要求拆除建築。但每次都被我方拒絕了,他們必須要跪著賠罪。
當然還有一座雕像必須要介紹,但是戰爭爆發之後。滇西的人民紛紛積極支持前線抗戰,一位纏足的小腳女人,背著滇西人民省下來的一袋袋糧食。歷經千辛萬苦前往前線送糧,但最終因為腹中空空,餓死在半道上。被發現的時候,她袋子裡的軍糧卻一顆未少。
無法想像在70年前,我們那些缺衣少糧的戰士們要餓著肚子用生命迎著子彈衝鋒的場景。也難以想像,後方的人民自己都快要餓死了,還緊著肚子為戰士們肩抗彈藥手抱糧食有多麼艱辛。只能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去一趟烈士陵園。
而這座祠堂加上這座陵園,自1945年建成之日起,就一直在騰衝屹立至今。即使是那段最特殊的時期也沒有太被毀壞過。因為就算是不懂事的激進學生X衛兵也是騰衝人,每個騰衝人都應該記住當年遠徵軍收復騰衝的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