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水頭古鎮老街記憶

2021-02-17 鄭龍文工作室

水頭古鎮老街記憶

吳水景

謹以著名詩人艾青的詩句作為本文的開頭:

為什麼我眼裡常含著淚水?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一座城鎮如果沒有流水,就少了幾分靈氣;一座城鎮邊上如果沒有一座山峰,就像少了一種依靠。水頭,依山傍水,得天獨厚。奎峰山是上蒼賜給小鎮的厚禮,橫跨鰲海的五裡橋是先輩留給小鎮的金色名片。地靈人傑,鍾靈毓秀,物華天寶,這就是我可愛的家鄉水頭。

奎峰山在小鎮的西面,像一位高大的武士護衛著這一片沃土。她造型奇特,成正圓錐體,好像雞籠,故又名雞籠山。雖高不足百米,然而一峰獨秀,傲然挺立。登高望遠,浩瀚的滄海,廣袤的海都大地,一覽無遺,風景獨佳,是歷來文人墨客登臨勝處,享有「奎峰疊翠」的美譽。奎峰山下有條街道,自西向東一直延伸到五裡橋頭,這就是水頭小鎮老街,總長約400米,兩邊店面有250間左右。古鎮歷史悠久,單從五裡橋建造時算起,就有800多年的歷史了。1927年,陳國輝主持拆遷擴建街道,至今保留當時的風貌。老街原汁原味,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和歷史積澱,她經歷了繁華和式微,見證時代的滄海桑田,她寬厚的心懷裡蘊藏著悠遠的鄉思鄉愁,她奔騰的血脈裡流淌著水頭人「精明豪爽,敢拼敢贏」的精神氣魄。走進老街,讓我一起重新回味她那悠遠淳樸的市井風情和人物舊事。

老街西面最頂端是「水頭汽車站」,處於現在水頭大酒店的位置。車站規模不小,「324」國道橫穿而過,是福州到廈門的必經之處。往北還可直通南安縣城,向南可到達石井蓮河,也是南安的交通樞紐。這裡車水馬龍,在迎來送往中尤其顯得熱鬧。賣水果、賣糕餅、賣香菸的,叫喚聲此起彼伏,給小鎮平添了生氣和活力。許多水頭子弟,從這裡出發,負笈求學,投筆從戎,招工從政,遠渡港澳,海外謀生,乃至上山下鄉,背鄉離井,演繹著一個個悲歡離合的故事。故鄉的小站,長年默默地站在老街口,深情地等待遠方遊子的歸來,祝福她的兒女們學業有成、事業有成,平安回家,春風凱旋。啊,故鄉的車站,人生的驛站!沿車站走下幾百十步,就是水頭旅店。兩三個門面,十幾米縱深,一例平房。雖無華麗裝修,但也收拾得窗明几淨。進門都是客,到店即為家。服務周到,賓至如歸。店主人叫吳伯南,四、五十歲模樣,高高個兒,斯斯文文,笑容可掬。他彈著一手好琵琶,無事時,他叮咚的彈撥,哼著南曲,悠閒自得,客店瀰漫著一種溫馨和諧的氛圍。旅店隔壁不遠,是家照相館。門楣上赫然高掛著一塊寫著「國營水頭照相館」的橫匾。它以前是私營的,經公私合營後,被冠以「國營」的硬招牌。小時候走進照相館,總覺得有種大開眼界的感覺。放下卷著的背景圖畫,畫滿山水樓閣亭臺,流水白雲,綠樹芳草,讓人如入夢幻的仙境。坐在照相用的楠木靠背椅上,讓人有飄飄然的感覺。照相館有兩個師傅,一叫王百忍,一教王暖。百忍就是王元票的父親,他跟我父親是朋友,同是水頭工商聯的執委。當時要照一張相片很不容易,幾乎是一種奢望。記得60年前,我外祖母要離家前往香港,臨行時,王百忍叔為我們照了一張全家福,至今珍藏著,作為永久的美好記憶。長留桃李春風面,聊解蒹葭秋水思。那時,國泰民安,家庭和諧,幸福安康,如今回想起來,無限懷念,要是時間永遠定格在那黑白照片裡,該多好! 

照相館旁有條小巷,往北二十米左右,有座巍峨堂皇的洋樓,取名「錦江樓」。朱門繡戶,高牆大院,堪稱肯堂肯構,美輪美奐。此處為水頭著名商行「泉成」的住宅,約有20間房間,並有一個高高地陽臺。「泉成」商行由吳翼厝、吳秋煙、吳秋苔等兄弟經辦。主要經營菸絲,油米等。誠信謹慎,貨真價實。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車運舟載,繁榮興旺。解放後對私改造,商行停辦,改弦易轍,另謀職業。「錦江樓」家族重視教育,斯文溫純,女淑男賢,後代人才輩出。年歲比我高點或相仿的,學業都很優秀,尤其在文藝方面更為突出,堪稱姣姣者。我家與「錦江樓」同為吳氏宗親,且為生意界同行,關係融洽。我與其家族的吳亮資、吳志新、吳亮森等同輩人交往甚好。可惜文革各奔東西,天各一方,杳無音信。1996年,調回新營中學,聽說「錦江樓」已被拆遷,代之而起是一座高聳的農商銀行大樓。之後在成功詩社與吳秋苔老伯相處,談起「錦江樓」,不勝唏噓,本可作為名樓文物保留下來,卻被夷為平地,太可惜了!有感於事,曾作五律一首《憶錦江樓贈秋苔老伯》:

猶記錦江樓,崢嶸往事稠。

儒商何倜儻,文採足風流。

長輩稱之老,同齡是我儔。

親朋零落散,唯伯與交遊。

                             

想念家鄉,回味往事,總會想起老街的傳統美食小吃。它不僅是口舌的享受和果腹的滿足,,更是浸淫在心中揮之不去的濃濃味覺的記憶,一種永生難忘的鄉愁。在照相館斜對面,有家米糕店,水頭人稱之為「高雪碗糕」。老闆娘叫高雪,高大豐滿的身材,說話大嗓門,豪爽的性格,熱情的心腸。每天清晨,火候一到,老闆娘打開蒸籠,霎時熱氣蒸騰而起,瀰漫整個店鋪,夾雜著香甜的氣味,沁人心脾。剛出籠的碗糕像綻開的雪白的花蕾,煞是喜愛,讓人垂涎欲滴。接著,老闆娘麻利地在碗糕上點上紅印,真乃色香味齊全。至今想起,齒頰生津,回味無窮。味蕾深處是故鄉。談起故鄉的小吃,我就想起「埕伯的肉丸」。埕伯姓戴,老家石井戴頭村人,他的孫子戴清江與我年紀相仿,是鄰居小夥伴。他家的肉丸遠近聞名,用料真實,做工精細。舉箸有濃香,就連那熱湯,撒一點小蔥花,只須呷一口,連五臟六腑都爽透。埕伯的媳婦叫烏猜,肉丸攤主要是她經營,勤快賢惠。我小時候也曾向她買幾次肉丸吃。她總是多給我加幾顆丸子,還添了幾次湯。她很疼愛我,鄰裡和睦,像對待自己的子女。很不好意思,不能老是多次吃人家的東西,再者小孩沒多少錢,儘管一碗幾分錢,也捉襟見肘。所以只好遠遠望著。而現在年歲大了有錢了,可是卻嘗不到當年的美味了。唉,我小時候的肉丸!鄰居李天平開了家自行車修理店。當時自行車是奢侈品,連想都不敢想。倒是李師傅用舊零件組裝成幾輛的小自行車,讓我們愛得團團轉。他把自行車出租給小孩子,按時間計算租金,也不很貴。我們幾個小夥伴共同租一輛,拉到後面中心小學操場上去騎。操場上一片歡笑聲,幾圈下來,基本就能放手自己駕駛了。那種快樂的勁兒不亞於今天坐上寶馬奔馳。街中有個鐵匠鋪,主人姓孫,來自南安侖蒼。每天總見一個黑黑瘦瘦的老鐵匠,站在火爐前,叮叮噹噹地敲打通紅的鐵片。屋裡炭灰飄散飛揚,整個屋子全是黑,做出的農具也是黑不溜秋的。他的兒子叫孫進車,是我的小夥伴。我常約他去玩,可是他有空就要呼呼呼地拉著風箱,望著我,黝黑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鐵鋪對面有間豆腐作坊,店面較淺,有石磨和豆腐架子,不知用了多少年。每天清晨,當熱氣騰騰的豆腐出鍋,門前便擠滿了人,不多會兒,豆腐就風捲殘雲般賣完了。那豆腐潔白如玉,鮮嫩可口。因手藝高強,師傅被稱為「豆乾源」,原名吳亮源,是陳建新的外祖父。童年生活是快樂有趣的,但不可能是無憂無慮的。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當時處於困難時期,留在幾代人心中無法磨滅的陰影,就是飢餓!每天傍晚,我們兄弟姐妹四人坐永安巷口,等待母親做工回家。小弟餓得慌,哇哇哭叫。就像一群小雞等著母雞覓食歸來。當時在我家對面的街道上辦了個「雙千食堂」,就是兩千個居民一起吃大鍋飯,憑餐票供應三餐。整天地瓜湯、稀飯,清得可照見人影。有次「五一」節加菜炒米粉,賣餐窗口擠的人山人海。雖排著隊,但因人小,總排不上號,我大半天都買不到,反而把那盛飯用的陶瓷罐摔破,放聲大哭。最難忘的是外祖母從香港寄回一些豬肉粕和豬油,聊補無米之炊,但遠水不解近渴,杯水車薪。餓著肚子,咬緊牙關,我們這一輩,與共和國同年歲,與共和國同命運,同甘苦,共患難,無怨無悔,愛家愛國,至死不渝。

我家住在永安巷。小巷寬約四米,長不足百米,卻是小鎮一個交通要道。從巷口往北,通往中心小學、糧站、南星中學。每天上學放學,學生絡繹不絕,笑語歡聲,很是熱鬧。遇到夏糧統購,送公糧的社員,挑著擔子,推著獨輪車,川流不息,一片豐收繁華的景象。永安巷周邊附近有十來戶人家。巷口靠街道那間店面是竹篾店,師傅是許顯深,(就是淑賢的父親)。他的手藝很好,青竿翠竹,經過老篾匠的手,剖成長長的青竹細篾,編成精緻的篾席,耐用的簸箕,漂亮的籃子……許師傅做人和善老實,與我家交往甚好。臨街鄰居王乾坤、王燕禧製作面線和潤餅,「合珍」號製作糖果糕餅,「勝春」號也曾經經營糕點……巷裡有戶姓朱的,賣湯丸,人稱「老朱圓仔湯」。因是溫州人,所以說著半土半白的閩南話。他的妻子叫英仔,在家門口補鞋。其他大多也是靠手藝或打工生活。像林金拔賣菜,姓黃名暑仔的賣豆花,林俊良、高金標扎燈糊紙……大家安分過日,和睦相處,互助共濟,親如一家。小巷盡頭有座洋樓,是吳昭賢家族的。門匾雕著兩個大字「玉和」,是南星中學創始人呂梓材題寫的。吳昭賢的先輩中過秀才,其叔吳亮再是當時少有的大學生。他家與我家在永安巷口開了間「大華」米行,關係密切。小時候我經常在洋樓玩耍,往事歷歷在目。如今人去樓空,當年華麗的樓堂,椽蛀牆傾,搖搖欲墜,滿目滄桑,不勝感傷。玉和樓後面就是我家的石頭房子,它建於1965年。宅基地是水頭湖內吳孔民贈送我父親的。當時建築所需的石頭,是康店老家鄉親動用幾十輛獨輪車,用一天時間從康店運來的。此大恩大德當永誌不忘。隔著圍牆就是水頭中心小學。父親早年畢業於廈門英華書院,後到水頭中心小學任教,當時校長是吳孔加。父親兼任總務工作,主持建造圍牆和校門。父親的學生多有出息,像王繼超、吳治奸,吳遵賢、吳賢賢、吳孔傑、吳清時等等。

永安巷對面有條小巷叫「火務巷」,往南走不遠,便見幾座富麗堂皇的堂構,俗稱建源大厝。雕梁畫棟,翹角飛簷,玉階瑤砌,紅磚碧瓦,高牆大院,氣勢恢宏,且有許多名人題贈墨寶,反映出當時主人的權位和富裕的生活。永安巷往西向上叫頂街;往東向下,一直到十字街頭,這段叫中街;從十字街頭到五裡橋頭,叫下街。十字街頭橫向的街道叫橫街。中街是水頭最繁榮的地帶,商店林立,門類齊全,有國營的五金交電、糖菸酒、百貨紗布、蔬菜、飲食等門市部,還有隸屬於合作商店管理的各種小商店,例如文具店、理髮店、飲食店、雜貨店等,以及各種服務行業,琳琅滿目,不一而足。當時正處於讀書年齡,最經常光顧的是永安巷對面的文具店,那是原「泉成」商行的店面,吳秋煙伯在當售貨員。當時物質貧乏,家庭條件不好,孩子的願望也簡單,容易滿足。記得上學前,母親帶我去文具店,給我買下一個洋鐵皮的文具盒,上面印有一幅孫悟空的圖畫。手裡捧著文具盒,別提有多高興!老街的文具店,一路伴著我們成長,承載著過去難忘的一段歲月。百貨公司像萬花筒,讓人眼花繚亂。一匹匹棉布整齊站著,一盒盒小紐扣晶瑩剔透,紅色的鐵皮熱水瓶,透著洋洋的喜氣,圓圓的小鬧鐘滴滴答答響著……放學後,我們常一個櫃檯一個櫃檯看著。當年,我父親在五交公司門市部,同事有王志欣、陳文獻等。公司評為先進,父親是先進工作者,曾赴省接受表彰。物資供應貧乏,但貨真價實,決無偽劣假冒商品。很多稀缺的東西憑票供應。大家省吃儉用,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理髮店每個月都要去的。大轉盤的鐵椅,人躺在上面,十分爽快。老師傅一把刮須刀,在一塊油光錚亮的蕩刀布上,來回刷幾下,然後在你後頸上輕輕的彈動,舒服的連頭髮梢都酥麻。即使是小孩,老師傅也是一絲不苟下著功夫,真正的童叟無欺。不像現在快剪,理一個頭五分鐘、十分鐘就了事。師傅們大都是莆田人,來久了,很熟。那個孩子是那家的,他們都知道。他們給人理了一輩子頭髮,卻把自己從黑髮理成了白髮。黃永昌的父親叫「洪塘鼎」,開了一家鐵桶鐵鍋的修補店,整天敲敲打打,鏗鏘鏗鏘,給老街這部市井交響曲增添了一個響亮的音符。中街有家蔬菜店,是林大伯開的。林伯就是林珍珠的父親,他正名叫林培帕,帕字難讀,就是陳三五娘中的「荔枝手帕」的帕字。林伯人高力大,聲音洪亮,正義耿直,為街頭一受人信服之老大人。他賣菜價錢合理,稱頭很足。他有句口頭禪「七兩蔥八兩蒜,總總共共十二兩,翹翹頂天,還要討添?」,足見他做生意的公道闊氣。母親常叫我去買菜,因他和我父親要好,愛屋及烏,所以對我也疼愛有加,菜稱完了,臨走還要再叫回添加幾根蔥蒜。沿街還開有玻璃店、鐘錶修理店、稱仔店、燈籠店、診所、牙科、眼科等等,很是繁華。每當巷內、後房討海人上岸歸來,十字街頭便排滿了魚蝦、蟹鱘、蚵蟶……活奔亂跳,張牙舞爪的。叫賣聲、討價還價聲,人聲鼎沸,充斥市井。而最熱鬧的是那鱗次櫛比的美食小吃攤位。這裡有「通逵的豆奶油條」、「鱟闊的肉羹」、「埕伯的肉燕」、「弈仔的鹹粥」、「暑仔的豆花」、「老朱的湯丸」,還有記不得上主人名號的肉粽、蚵仔煎,花生湯、番仔豆、油甘糖、水果甘蔗攤、牛雜、番仔鴨……應有盡有,讓人大快朵頤,回味無窮。這裡還有在老街修理一輩鐘錶的王師傅,賣了一輩豬肉的陳老伯,釘了一輩子稱仔的陳師傅,做了一輩子牙醫的鄭醫生,賣了一輩子燈籠的陳阿再大叔,賣了一輩子菜的金拔老兄,踩了一輩子自行車載客的陳慶老叔,拉了一輩馬車的吳阿趨大叔……他們選擇了這一謀生的職業手藝,就永遠做下去,兢兢業業,安分守己,靠著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培育後代,從不輕易改變從事的工作,除非世道變換,社會環境漸漸將他們淘汰。這一個個故事構成了老街一部市井清明上河圖,演繹著老街鄉親不同的百味人生。有忙碌的一生,有幸福的一生,有憂傷的一生,有愛恨的一生。

橫街往南就是陳厝,此處值得一提是陳厝書房和「合昌藥房」。清光緒年間,陳厝陳楷先生考中秀才,成為一方鴻儒秀士,工書法,擅詩文,五裡橋、飛瓦巖即多處古建築都留有他的筆跡。他一邊辦書塾,一邊開醫館。書房臨街,大門進去左邊深井栽有一棵含笑花樹,正中是寬敞大廳,一張八仙桌、一張中案桌、兩張太師椅。桌上擺著一個大明宣德香爐,香菸嫋嫋,馥鬱氤氳。廳頭正中掛有一張聖旨牌,兩邊掛著一米見方的兩個大字:忠、恕,還有一副對聯;「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書聲琅琅,翰墨芬芳,人才輩出,堪稱古鎮早期文化傳播地。醫館開在街對面,寫著鬥大的一個「藥」字。陳家醫術高明,懸壺救世,妙手回春,成為醫學世家。陳楷之子陳春波繼承衣缽,接下傳到我外祖母這一代,有三個我叫舅公的行醫,陳蘭卿、陳典模、陳充閭,都是一方名醫。陳充閭之子陳舒觀是香港著名中醫,其子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是中醫大師鄧鐵濤的弟子。杏林春暖,桔井泉香,薪火相傳,治病救人,造福一方黎民百姓。 

橫街往北,通往南星中學方向,這裡是農資公司,農貿集市,糧站,煤場。我母親在煤場當煤炭工人,很苦很髒的活兒。孟椿的母親也在裡面做工,都是一些家庭負擔重的人,肯吃苦耐勞。

旁邊有個搬運工會。因水頭五裡橋有個碼頭,往往來來的船隻在這裡靠岸,裝載卸載貨物,需要搬運工,所以就組織了一個搬運工會。這是水頭名副其實的工人階級,出身貧苦,吃苦耐勞。幾百斤的貨物往肩上一扛,走在顫巍巍的跳板上,汗流浹背,這是一種多麼辛苦的勞動!他們用寬大的肩膀扛起一家子的生活,扛起建設家鄉國家的重擔。工會是他們的家,勞動之餘,他們也開展一些文娛活動,那時,我們晚上常來聽南曲,聽講古。

入夜時分,十字街頭有南音演唱。主要組織者有陳金鎮、陳原再等。和聲鳴盛世,雅樂協元音,金聲玉振,一片昇平氣象,小鎮老街沉浸在幸福和諧之中。

十字街頭往東到五裡橋頭,稱下街。下街少經營店面,主要有僑供商店和郵局。沿「灰窯巷」往北就是殼灰窯,用碼頭載來的蚵殼燒成白灰,以做建築之用。橋頭就是有名的東南行,為呂振通、呂振萬諸昆仲所建。五間店面,恢宏壯闊,緊挨碼頭,極具貨殖商賈之便。當時此建築位居老街數一數二,與中街建源四樓相媲美,足見其地位之高上和經濟之雄厚。東南行南面是海潮庵。庵中有前朝留下的「即南海」金匾。鐘聲佛號,天風海濤,一片清淨超脫之地。禪心靜處三千佛,悟境或來五裡橋。當年僧祖派首創五裡橋,造福千秋萬代。古鎮越千年,交融朱子仁風,鄭藩英氣;長虹凌五裡,連接家園春意,海峽親情。朱熹從這裡走過,設帳興學,弦歌不絕。鄭成功從這裡走過,走向大海,收復臺灣。郭沫若從這裡走過,留下千古詩篇。無數的水頭先人從這裡出海,背井離鄉,海外謀生。一代又一代,抹不去的鄉愁,在心中縈繞。天下無橋長此橋,天下無情長此情,五裡橋成了連接鄉情親情的紐帶。

五裡橋為水頭最佳去處。我們在這裡度過快樂的童年,留下永不磨滅的記憶。

《安平橋懷舊》

吳水景

(其一)

(其二)

古橋五裡夢中縈,天下無情長此情。

水國安瀾宏願現,奎峰疊翠讖言成。

樂飄巷內梅花曲,戲演埕邊荔鏡盟。

此乃朱熹興學處,千家猶有誦弦聲。

古鎮老街的人文積澱深厚,歷來文體活動開展地如火如荼。值得一提的是籃球隊。水頭是僑鄉,籃球活動開展較早。每年春節經常舉行籃球比賽。主要有水頭、埕邊、樸裡、江琦、文鬥等村,水平甚高,比賽激烈精彩。小時候,我們幾個經常跟去看比賽,幫提提籃球,看管衣服。因興趣,在讀初中時就組成一少年籃球隊。陳天賞為球隊取名「綠雲」,吳孔茂經常為我們組織訓練。隊員是吳遵東、吳亮楷、高銘遠,高昂昂、陳長南、吳水景、陳榮川等。以後再擴大隊伍,有鄭清祥、呂振進、呂良勝、黃宗明等,命名為「星火」籃球隊,由鄭清祥當隊長。星火隊人小志氣大,敢拼敢闖,不畏強手,戰績頗佳。在1969年水頭鎮籃球賽,以少年隊打敗成年隊,獲得亞軍,一時傳為美談。 

早在抗戰期間,南星中學、水頭中心小學師生就走向街頭演出,宣傳抗日愛國精神。解放後,舞龍舞獅、扭秧歌歡呼解放。小鎮裡有自己的宣傳隊,經常在街上或小學操場演出,深受群眾歡迎。當年,炮擊金門時,政府在水頭建立新村,供大小嶝移民居住,也建了一個「三島影劇院」,經常演戲放映電影,為水頭文藝事業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1968年,鎮裡組織一個宣傳隊,匯集水頭文藝精英,組成一個較高水平的文藝隊伍。隊員有:陳敬報,陳天賞、葉世傑、吳鴻禧、吳亮資、吳志新、吳亮森、鄭清琪、鄭清祥、陳弘、吳水景、許榮宗、林珍珠、呂燕燕、吳甘萍、吳麗顏、黃寶英,許淑賢、吳秋芬、陳瓊瓊、呂秀琴、王源漂、吳海通、吳寬郎、吳霖生等。陳敬報老師是宣傳隊重要的組織者,沒有他,宣傳隊肯定不能辦得那麼好。

當時排練地點在朱祠,文革停學鬧革命,偌大的朱祠空蕩蕩的,唯有樂聲歌聲在迴蕩,別有一番感受。這是一群文藝愛好者,是一群虔誠的毛澤東思想宣傳者。沒有經費,就買來高粱杆,綁紮掃把,四處兜售,沿街叫賣。值得一說是吳志新在搞生意創收很有辦法,用心用力。 

1969年9月,我們自覺下鄉演出,一出《白毛女》演得有聲有色,盪氣迴腸。那時下鄉巡迴演出到過邦吟片、文鬥片、仁福勞光片,場場爆滿,喝彩聲不斷。然而,9月11日,當天剛好要到我老家康店村演出,冥冥之中預感父親罹難,我十裡奔跑到關押父親的水頭五交公司門市部--一言難盡,此時此景此情,有兩首七律為證!

《哭父親》

荒原奔跑路猶賒,挾帶憂心尋我爹。

預感親人遭棍棒,料知惡鬼舞爪牙。

生離每被囚牆隔,死別常將淚眼遮。

新冢一堆千疊恨,橋西回望已無家!

自1950年11月出生。到1969年11月回康店老家,餘在水頭小鎮生活19年。橋西回望已無家。我和家人含著眼淚告別生於斯長於斯的老街,走上另一條人生之路。

【作者簡介】吳水景 畢業於集美大學,曾任南安五星中學校長,新營中學校長、書記。現為泉州詩詞學會常務理事,南安市詩詞學會副會長,南安市成功詩詞研究會會長。福建省著名詩人,著有詩集《南窗寄傲》,作品多次獲全國詩聯大獎賽一等獎。數十副對聯被鐫刻在白蓮寺、石侖寺、飛瓦巖、仙跡巖等寺廟。

【說明】文中水頭街景由陳建新提供,在此鳴謝。

來源:五裡橋文化

作者:吳水景

(聲明:本內容來源於網絡、報刊、新聞等整理而成,內容所述觀點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轉載是為了更好地傳播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水頭古鎮老街記憶
    水頭古鎮老街記憶吳水景謹以著名詩人艾青的詩句作為本文的開頭:為什麼我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奎峰山下有條街道,自西向東一直延伸到五裡橋頭,這就是水頭小鎮老街,總長約400米,兩邊店面有250間左右。古鎮歷史悠久,單從五裡橋建造時算起,就有800多年的歷史了。1927年,陳國輝主持拆遷擴建街道,至今保留當時的風貌。
  • 隆回縣灘頭鎮上的老街記憶
    今天得空翻看自己從前拍的一些片子,在眾多的相片裡,我看到了眼前這些記憶都有點模糊的畫面,時光荏苒歲月蹉跎,一晃差不多有十年的時間了。對了,這就是當年的灘頭老街啊。說起灘頭老街它位於湖南省隆回縣境內的灘頭鎮,是一座身在湘西大山裡的古老小鎮。
  • 老街記憶
    文/左慧書        老街俗稱一道街,舊時從東門到西門,一公裡的地方便是縣城的距離。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老街的話,便是古舊。           小城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老街的存在也年代久遠,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在縣城周邊相繼矗立,夜晚霓虹閃爍。老街,依然保留著歲月的滄桑和歷史留下的痕跡。
  • 賴德惠:古鎮今像——忠信老街(9)
    古鎮今像——忠信老街老街小鎮顯奇殊,九六三如古畫圖。 歷史滔滔東逝水,圩場早已換新都。註:「忠信老街」——是指廣東省連平縣忠信鎮老街居民區,是一個古老的小鎮。「九六三」——每逢農曆九、六、三日(也叫三、六、九)為忠信街街日,即圩日。
  • 老街、棧道、梟雄人物充滿神秘感的青木川古鎮
    自駕川藏線的旅途中,雖然秋雨菲菲,我們還是慕名轉道去了那個曾因出過傳奇人物魏輔唐而繁榮、當代女作家葉廣芩介紹其「有多壞就有多好」的《 青木川 》、孫紅雷演的電視劇《一代梟雄》而聞名的神奇古鎮---青木川古鎮。
  • 尋鎮浙江金華|羅埠古鎮,繁華老街舊韻相伴彩色民居新顏
    浙江金華,羅埠古鎮。位於金華市婺城區西部,西臨羅江,北鄰瀔江,沿水而居,緣水而興,歷史上曾經是繁華的商業埠頭。羅埠鎮位於金華西隅,曾是浙江千年商貿重鎮之一。時光變遷,直至如今,羅埠老街風貌依昔。對「千年商埠」這一稱號,羅埠人是自豪的。走進羅埠古鎮的老街,這是一條浸潤著歷史風味的老街,可以感受老街上那幾近凝滯的光陰,曾經的商貿繁華留痕。漫步羅埠老街,隨處可見歲月的履痕。千年的歷史似乎就藏在那古老質樸的屋簷下,那午後石板街折射出的柔和的陽光裡,那狹窄幽深的小巷中。
  • 來浙江金華探五大千年古鎮,逛老街,看千年繁華今猶在
    金華的歷史非常的悠久,名人輩出,當然古鎮也非常的多,我還是介紹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五個,分別是:金華婺州古城、義烏佛堂古鎮、蘭溪遊埠古鎮、武義俞源古鎮、蘭溪古城。其他18座古鎮,文章結尾詳列。2、義烏佛堂古鎮:位於金華市義烏市佛堂鎮,曾是浙江省四大古鎮之一,一座集古老與現代於一身的文化小鎮,主要景點有佛堂老街、雙林寺、古民居、萬善浮橋等,其佛文化、商文化都是值得去沉浸下來,慢慢探尋的。
  • 【散文】馬千岱:老街記憶
    我依稀記得,在我小的時候老街的街面是泥巴填成的,下雨的時候泥濘不堪,遠處來了一輛自行車我都會躲得老遠,生怕被濺上一身泥點兒。天氣乾燥的時候,街面還算是平整的,經年被人踏出的街面黑乎乎的,久了甚至還會被磨得透出點兒光。我的鞋底沾著老街的泥灰,老街也忠實的記錄著我的腳印。
  • 浙江安昌古鎮,濃厚的江南年味是你童年時代的記憶
    南方的朋友相信以前的小家鄉小鎮特別有江南魚米的家鄉的感覺, 在安昌古鎮,也可以度過熱鬧的一年, 吃美味的臘肉,吃甜餅,吃鹹鹹粽子,體驗樸素的過年生活,是很好的選擇, 也許可以在這裡找到你童年過年的回憶, 在安昌古鎮,當然除了吃,河岸兩側的建築風格、小橋、古樹特別有江南風味, 大家可以學習當地人做的臘肉,經過多年後回到自己家, 臘肉乾可以長時間保管。
  • 巴東籌資兩千萬重塑的官渡老街初露容顏,回憶:三峽蓄水前的官渡口古鎮
    巴東官渡口古鎮,在巴東縣城信陵古鎮西 15公裡處,南臨滾滾長江,北靠鬱郁東坡,東接龍船河(神農溪)出口西瀼口,西有終年不竭的神奇水洞溪。說水洞溪神奇,是因為它的溪流並非由細流積累而成,而是出自官渡口西部劉家坡的一個山洞內,故而名叫水洞溪。水洞溪清澈甘洌,常年不竭,由西向東,河床均寬7米,在大灣南吸納另一支流李家溝,從官渡口古鎮南面注入長江,全長約6公裡。
  • 過去的重慶下浩老街什麼樣?他用筆畫下來了
    說起老街,人們總是有許多回憶。沿街的叫賣,鄰家小孩的哭聲,隔壁飄來的飯香……構成了一幅幅記憶中的場景。到了現在,有許多老街成為人們用以懷念或者「打卡」的地方。而這裡,有墨彩裡的老街記憶。
  • 金華的一個千年繁華古鎮,與烏鎮齊名,如今為何破落不堪?
    但是大多數人都不了解的是,在金華也有著一個和烏鎮十分相似的古鎮,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這個古鎮吧。 這個古鎮就是女埠,位於金華的蘭溪,女埠也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女埠這個名字也是用「女兒」還有「埠頭」取首字來做鎮名。
  • 尋鎮麗水遂昌|王村口古鎮,舊時深山小上海,紅色文化記憶悠遠
    浙江,麗水遂昌,王村口古鎮。 九龍山下,烏溪江邊,古鎮王村口沉默而孤寂。 以前,這個深藏在三溪之中的小鎮,因水運而得名,「小上海」的稱號聞名遠近;猶記得粟裕將軍的慷慨之詞,於革命的危難時刻寫下屬於王村口的紅色記憶。
  • 秦嶺留侯古鎮老集老街上,琳琅滿目的山貨、色香味俱全的當地美食
    留侯古鎮,留侯古鎮位於秦嶺南麓西部,留壩縣城西13公裡處。屬於陝西文化旅遊名鎮。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譽。留侯古鎮歷史悠久,它建於漢初,距今已有2000多年,留侯鎮,依山傍水,四季風景如畫,更有漢張留侯祠、紫柏山等人文自然景觀。
  • 寧強具有傳奇故事的古鎮,青木川古鎮
    電視劇《一代梟雄》的原型,便是源自這裡的古鎮,而它更是直觀的呈現這個鎮子的建築以及傳奇故事,正是因為這部電視劇,讓很多人知道漢中寧強境內既然有這麼一座幅有創奇故事的古鎮,其實去過青木川古鎮後,再看這部電視劇,會發現更有一種代入感。
  • 青石板上的古鎮記憶
    9月26日,蘭州黃河越野徒步英雄會暨「喀囉川」黃河文化藝術周在河口古鎮濃情舉辦,參賽運動員和慕名而來的市民觀賞著古鎮精粹、水鳥嬉戲等人文自然元素融合交匯上演的「大投影」,為鄉村遊塗上了濃墨一筆。
  • 江蘇張家港三大古鎮,寧靜風光值得品味
    北濱長江之地,自古人文薈集,留下了不少古老的水鄉、市鎮記憶。 一起來看看張家港三大古鎮,你曾經去過幾處? 1 恬莊古鎮 張家港,恬莊古鎮。這裡演繹著江南水鄉的溫婉,訴說著江南水鄉的浪漫,寧靜美好,沒有過分的商業氣息。
  • 永平老街,那凝固的舊光陰,你還記得多少?
    江西千年古鎮——永平,作為鉛山的老縣城,你對她的舊時光記憶還有多少呢?「盧家的館店,謝家的刀」不知你還能否記得?見到這張風燭殘年的老館店圖片,覺得歲月真長,長得只剩下回憶;歲月很短,短得像抓不住的青春。
  • 【方志四川•記憶】李衛平 ‖ 老街與仁和之印象
    與仁和新街的寬闊筆直相比,老街顯得彎曲和窄舊。但因此而看輕老街,可就大錯特錯了。如果把新街比作是一個年輕力壯的兒子,那老街無疑是他年暮力衰的父親。它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恬靜地坐在自家老舊的屋簷下,數著為數不多的日子,回憶著那些遠去的歲月和故事。年輕時的老街曾風光無限: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國家「大三線」建設的號角在裂谷吹響,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
  • 上海的古鎮——朱家角古鎮
    朱家角古鎮「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朱家角古鎮,俗稱「角裡」,離上海最近的江南水鄉古鎮,是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鎮內小橋流水,古意盎然,展現出江南水鄉的縮影。看太陽西下,河岸燈光亮起……古鎮九條老街依水旁河,千餘棟民宅臨河而建,其中的北大街,又稱「一線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築第一街,其東起放生橋,西至美周弄的三百多米,是典型的江南老街。此外,朱家角還有著令人為之著迷的古橋。古鎮之內,古橋眾多,知名古橋約有1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