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古鎮老街記憶
吳水景
謹以著名詩人艾青的詩句作為本文的開頭:
為什麼我眼裡常含著淚水?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一
一座城鎮如果沒有流水,就少了幾分靈氣;一座城鎮邊上如果沒有一座山峰,就像少了一種依靠。水頭,依山傍水,得天獨厚。奎峰山是上蒼賜給小鎮的厚禮,橫跨鰲海的五裡橋是先輩留給小鎮的金色名片。地靈人傑,鍾靈毓秀,物華天寶,這就是我可愛的家鄉水頭。二
猶記錦江樓,崢嶸往事稠。
儒商何倜儻,文採足風流。
長輩稱之老,同齡是我儔。
親朋零落散,唯伯與交遊。
三
想念家鄉,回味往事,總會想起老街的傳統美食小吃。它不僅是口舌的享受和果腹的滿足,,更是浸淫在心中揮之不去的濃濃味覺的記憶,一種永生難忘的鄉愁。在照相館斜對面,有家米糕店,水頭人稱之為「高雪碗糕」。老闆娘叫高雪,高大豐滿的身材,說話大嗓門,豪爽的性格,熱情的心腸。每天清晨,火候一到,老闆娘打開蒸籠,霎時熱氣蒸騰而起,瀰漫整個店鋪,夾雜著香甜的氣味,沁人心脾。剛出籠的碗糕像綻開的雪白的花蕾,煞是喜愛,讓人垂涎欲滴。接著,老闆娘麻利地在碗糕上點上紅印,真乃色香味齊全。至今想起,齒頰生津,回味無窮。味蕾深處是故鄉。談起故鄉的小吃,我就想起「埕伯的肉丸」。埕伯姓戴,老家石井戴頭村人,他的孫子戴清江與我年紀相仿,是鄰居小夥伴。他家的肉丸遠近聞名,用料真實,做工精細。舉箸有濃香,就連那熱湯,撒一點小蔥花,只須呷一口,連五臟六腑都爽透。埕伯的媳婦叫烏猜,肉丸攤主要是她經營,勤快賢惠。我小時候也曾向她買幾次肉丸吃。她總是多給我加幾顆丸子,還添了幾次湯。她很疼愛我,鄰裡和睦,像對待自己的子女。很不好意思,不能老是多次吃人家的東西,再者小孩沒多少錢,儘管一碗幾分錢,也捉襟見肘。所以只好遠遠望著。而現在年歲大了有錢了,可是卻嘗不到當年的美味了。唉,我小時候的肉丸!鄰居李天平開了家自行車修理店。當時自行車是奢侈品,連想都不敢想。倒是李師傅用舊零件組裝成幾輛的小自行車,讓我們愛得團團轉。他把自行車出租給小孩子,按時間計算租金,也不很貴。我們幾個小夥伴共同租一輛,拉到後面中心小學操場上去騎。操場上一片歡笑聲,幾圈下來,基本就能放手自己駕駛了。那種快樂的勁兒不亞於今天坐上寶馬奔馳。街中有個鐵匠鋪,主人姓孫,來自南安侖蒼。每天總見一個黑黑瘦瘦的老鐵匠,站在火爐前,叮叮噹噹地敲打通紅的鐵片。屋裡炭灰飄散飛揚,整個屋子全是黑,做出的農具也是黑不溜秋的。他的兒子叫孫進車,是我的小夥伴。我常約他去玩,可是他有空就要呼呼呼地拉著風箱,望著我,黝黑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鐵鋪對面有間豆腐作坊,店面較淺,有石磨和豆腐架子,不知用了多少年。每天清晨,當熱氣騰騰的豆腐出鍋,門前便擠滿了人,不多會兒,豆腐就風捲殘雲般賣完了。那豆腐潔白如玉,鮮嫩可口。因手藝高強,師傅被稱為「豆乾源」,原名吳亮源,是陳建新的外祖父。童年生活是快樂有趣的,但不可能是無憂無慮的。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當時處於困難時期,留在幾代人心中無法磨滅的陰影,就是飢餓!每天傍晚,我們兄弟姐妹四人坐永安巷口,等待母親做工回家。小弟餓得慌,哇哇哭叫。就像一群小雞等著母雞覓食歸來。當時在我家對面的街道上辦了個「雙千食堂」,就是兩千個居民一起吃大鍋飯,憑餐票供應三餐。整天地瓜湯、稀飯,清得可照見人影。有次「五一」節加菜炒米粉,賣餐窗口擠的人山人海。雖排著隊,但因人小,總排不上號,我大半天都買不到,反而把那盛飯用的陶瓷罐摔破,放聲大哭。最難忘的是外祖母從香港寄回一些豬肉粕和豬油,聊補無米之炊,但遠水不解近渴,杯水車薪。餓著肚子,咬緊牙關,我們這一輩,與共和國同年歲,與共和國同命運,同甘苦,共患難,無怨無悔,愛家愛國,至死不渝。四
我家住在永安巷。小巷寬約四米,長不足百米,卻是小鎮一個交通要道。從巷口往北,通往中心小學、糧站、南星中學。每天上學放學,學生絡繹不絕,笑語歡聲,很是熱鬧。遇到夏糧統購,送公糧的社員,挑著擔子,推著獨輪車,川流不息,一片豐收繁華的景象。永安巷周邊附近有十來戶人家。巷口靠街道那間店面是竹篾店,師傅是許顯深,(就是淑賢的父親)。他的手藝很好,青竿翠竹,經過老篾匠的手,剖成長長的青竹細篾,編成精緻的篾席,耐用的簸箕,漂亮的籃子……許師傅做人和善老實,與我家交往甚好。臨街鄰居王乾坤、王燕禧製作面線和潤餅,「合珍」號製作糖果糕餅,「勝春」號也曾經經營糕點……巷裡有戶姓朱的,賣湯丸,人稱「老朱圓仔湯」。因是溫州人,所以說著半土半白的閩南話。他的妻子叫英仔,在家門口補鞋。其他大多也是靠手藝或打工生活。像林金拔賣菜,姓黃名暑仔的賣豆花,林俊良、高金標扎燈糊紙……大家安分過日,和睦相處,互助共濟,親如一家。小巷盡頭有座洋樓,是吳昭賢家族的。門匾雕著兩個大字「玉和」,是南星中學創始人呂梓材題寫的。吳昭賢的先輩中過秀才,其叔吳亮再是當時少有的大學生。他家與我家在永安巷口開了間「大華」米行,關係密切。小時候我經常在洋樓玩耍,往事歷歷在目。如今人去樓空,當年華麗的樓堂,椽蛀牆傾,搖搖欲墜,滿目滄桑,不勝感傷。玉和樓後面就是我家的石頭房子,它建於1965年。宅基地是水頭湖內吳孔民贈送我父親的。當時建築所需的石頭,是康店老家鄉親動用幾十輛獨輪車,用一天時間從康店運來的。此大恩大德當永誌不忘。隔著圍牆就是水頭中心小學。父親早年畢業於廈門英華書院,後到水頭中心小學任教,當時校長是吳孔加。父親兼任總務工作,主持建造圍牆和校門。父親的學生多有出息,像王繼超、吳治奸,吳遵賢、吳賢賢、吳孔傑、吳清時等等。五
永安巷對面有條小巷叫「火務巷」,往南走不遠,便見幾座富麗堂皇的堂構,俗稱建源大厝。雕梁畫棟,翹角飛簷,玉階瑤砌,紅磚碧瓦,高牆大院,氣勢恢宏,且有許多名人題贈墨寶,反映出當時主人的權位和富裕的生活。永安巷往西向上叫頂街;往東向下,一直到十字街頭,這段叫中街;從十字街頭到五裡橋頭,叫下街。十字街頭橫向的街道叫橫街。中街是水頭最繁榮的地帶,商店林立,門類齊全,有國營的五金交電、糖菸酒、百貨紗布、蔬菜、飲食等門市部,還有隸屬於合作商店管理的各種小商店,例如文具店、理髮店、飲食店、雜貨店等,以及各種服務行業,琳琅滿目,不一而足。當時正處於讀書年齡,最經常光顧的是永安巷對面的文具店,那是原「泉成」商行的店面,吳秋煙伯在當售貨員。當時物質貧乏,家庭條件不好,孩子的願望也簡單,容易滿足。記得上學前,母親帶我去文具店,給我買下一個洋鐵皮的文具盒,上面印有一幅孫悟空的圖畫。手裡捧著文具盒,別提有多高興!老街的文具店,一路伴著我們成長,承載著過去難忘的一段歲月。百貨公司像萬花筒,讓人眼花繚亂。一匹匹棉布整齊站著,一盒盒小紐扣晶瑩剔透,紅色的鐵皮熱水瓶,透著洋洋的喜氣,圓圓的小鬧鐘滴滴答答響著……放學後,我們常一個櫃檯一個櫃檯看著。當年,我父親在五交公司門市部,同事有王志欣、陳文獻等。公司評為先進,父親是先進工作者,曾赴省接受表彰。物資供應貧乏,但貨真價實,決無偽劣假冒商品。很多稀缺的東西憑票供應。大家省吃儉用,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理髮店每個月都要去的。大轉盤的鐵椅,人躺在上面,十分爽快。老師傅一把刮須刀,在一塊油光錚亮的蕩刀布上,來回刷幾下,然後在你後頸上輕輕的彈動,舒服的連頭髮梢都酥麻。即使是小孩,老師傅也是一絲不苟下著功夫,真正的童叟無欺。不像現在快剪,理一個頭五分鐘、十分鐘就了事。師傅們大都是莆田人,來久了,很熟。那個孩子是那家的,他們都知道。他們給人理了一輩子頭髮,卻把自己從黑髮理成了白髮。黃永昌的父親叫「洪塘鼎」,開了一家鐵桶鐵鍋的修補店,整天敲敲打打,鏗鏘鏗鏘,給老街這部市井交響曲增添了一個響亮的音符。中街有家蔬菜店,是林大伯開的。林伯就是林珍珠的父親,他正名叫林培帕,帕字難讀,就是陳三五娘中的「荔枝手帕」的帕字。林伯人高力大,聲音洪亮,正義耿直,為街頭一受人信服之老大人。他賣菜價錢合理,稱頭很足。他有句口頭禪「七兩蔥八兩蒜,總總共共十二兩,翹翹頂天,還要討添?」,足見他做生意的公道闊氣。母親常叫我去買菜,因他和我父親要好,愛屋及烏,所以對我也疼愛有加,菜稱完了,臨走還要再叫回添加幾根蔥蒜。沿街還開有玻璃店、鐘錶修理店、稱仔店、燈籠店、診所、牙科、眼科等等,很是繁華。每當巷內、後房討海人上岸歸來,十字街頭便排滿了魚蝦、蟹鱘、蚵蟶……活奔亂跳,張牙舞爪的。叫賣聲、討價還價聲,人聲鼎沸,充斥市井。而最熱鬧的是那鱗次櫛比的美食小吃攤位。這裡有「通逵的豆奶油條」、「鱟闊的肉羹」、「埕伯的肉燕」、「弈仔的鹹粥」、「暑仔的豆花」、「老朱的湯丸」,還有記不得上主人名號的肉粽、蚵仔煎,花生湯、番仔豆、油甘糖、水果甘蔗攤、牛雜、番仔鴨……應有盡有,讓人大快朵頤,回味無窮。這裡還有在老街修理一輩鐘錶的王師傅,賣了一輩豬肉的陳老伯,釘了一輩子稱仔的陳師傅,做了一輩子牙醫的鄭醫生,賣了一輩子燈籠的陳阿再大叔,賣了一輩子菜的金拔老兄,踩了一輩子自行車載客的陳慶老叔,拉了一輩馬車的吳阿趨大叔……他們選擇了這一謀生的職業手藝,就永遠做下去,兢兢業業,安分守己,靠著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培育後代,從不輕易改變從事的工作,除非世道變換,社會環境漸漸將他們淘汰。這一個個故事構成了老街一部市井清明上河圖,演繹著老街鄉親不同的百味人生。有忙碌的一生,有幸福的一生,有憂傷的一生,有愛恨的一生。六
橫街往南就是陳厝,此處值得一提是陳厝書房和「合昌藥房」。清光緒年間,陳厝陳楷先生考中秀才,成為一方鴻儒秀士,工書法,擅詩文,五裡橋、飛瓦巖即多處古建築都留有他的筆跡。他一邊辦書塾,一邊開醫館。書房臨街,大門進去左邊深井栽有一棵含笑花樹,正中是寬敞大廳,一張八仙桌、一張中案桌、兩張太師椅。桌上擺著一個大明宣德香爐,香菸嫋嫋,馥鬱氤氳。廳頭正中掛有一張聖旨牌,兩邊掛著一米見方的兩個大字:忠、恕,還有一副對聯;「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書聲琅琅,翰墨芬芳,人才輩出,堪稱古鎮早期文化傳播地。醫館開在街對面,寫著鬥大的一個「藥」字。陳家醫術高明,懸壺救世,妙手回春,成為醫學世家。陳楷之子陳春波繼承衣缽,接下傳到我外祖母這一代,有三個我叫舅公的行醫,陳蘭卿、陳典模、陳充閭,都是一方名醫。陳充閭之子陳舒觀是香港著名中醫,其子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是中醫大師鄧鐵濤的弟子。杏林春暖,桔井泉香,薪火相傳,治病救人,造福一方黎民百姓。橫街往北,通往南星中學方向,這裡是農資公司,農貿集市,糧站,煤場。我母親在煤場當煤炭工人,很苦很髒的活兒。孟椿的母親也在裡面做工,都是一些家庭負擔重的人,肯吃苦耐勞。
旁邊有個搬運工會。因水頭五裡橋有個碼頭,往往來來的船隻在這裡靠岸,裝載卸載貨物,需要搬運工,所以就組織了一個搬運工會。這是水頭名副其實的工人階級,出身貧苦,吃苦耐勞。幾百斤的貨物往肩上一扛,走在顫巍巍的跳板上,汗流浹背,這是一種多麼辛苦的勞動!他們用寬大的肩膀扛起一家子的生活,扛起建設家鄉國家的重擔。工會是他們的家,勞動之餘,他們也開展一些文娛活動,那時,我們晚上常來聽南曲,聽講古。
入夜時分,十字街頭有南音演唱。主要組織者有陳金鎮、陳原再等。和聲鳴盛世,雅樂協元音,金聲玉振,一片昇平氣象,小鎮老街沉浸在幸福和諧之中。
七
十字街頭往東到五裡橋頭,稱下街。下街少經營店面,主要有僑供商店和郵局。沿「灰窯巷」往北就是殼灰窯,用碼頭載來的蚵殼燒成白灰,以做建築之用。橋頭就是有名的東南行,為呂振通、呂振萬諸昆仲所建。五間店面,恢宏壯闊,緊挨碼頭,極具貨殖商賈之便。當時此建築位居老街數一數二,與中街建源四樓相媲美,足見其地位之高上和經濟之雄厚。東南行南面是海潮庵。庵中有前朝留下的「即南海」金匾。鐘聲佛號,天風海濤,一片清淨超脫之地。禪心靜處三千佛,悟境或來五裡橋。當年僧祖派首創五裡橋,造福千秋萬代。古鎮越千年,交融朱子仁風,鄭藩英氣;長虹凌五裡,連接家園春意,海峽親情。朱熹從這裡走過,設帳興學,弦歌不絕。鄭成功從這裡走過,走向大海,收復臺灣。郭沫若從這裡走過,留下千古詩篇。無數的水頭先人從這裡出海,背井離鄉,海外謀生。一代又一代,抹不去的鄉愁,在心中縈繞。天下無橋長此橋,天下無情長此情,五裡橋成了連接鄉情親情的紐帶。《安平橋懷舊》
吳水景
(其一)
(其二)
古橋五裡夢中縈,天下無情長此情。
水國安瀾宏願現,奎峰疊翠讖言成。
樂飄巷內梅花曲,戲演埕邊荔鏡盟。
此乃朱熹興學處,千家猶有誦弦聲。
八
古鎮老街的人文積澱深厚,歷來文體活動開展地如火如荼。值得一提的是籃球隊。水頭是僑鄉,籃球活動開展較早。每年春節經常舉行籃球比賽。主要有水頭、埕邊、樸裡、江琦、文鬥等村,水平甚高,比賽激烈精彩。小時候,我們幾個經常跟去看比賽,幫提提籃球,看管衣服。因興趣,在讀初中時就組成一少年籃球隊。陳天賞為球隊取名「綠雲」,吳孔茂經常為我們組織訓練。隊員是吳遵東、吳亮楷、高銘遠,高昂昂、陳長南、吳水景、陳榮川等。以後再擴大隊伍,有鄭清祥、呂振進、呂良勝、黃宗明等,命名為「星火」籃球隊,由鄭清祥當隊長。星火隊人小志氣大,敢拼敢闖,不畏強手,戰績頗佳。在1969年水頭鎮籃球賽,以少年隊打敗成年隊,獲得亞軍,一時傳為美談。1969年9月,我們自覺下鄉演出,一出《白毛女》演得有聲有色,盪氣迴腸。那時下鄉巡迴演出到過邦吟片、文鬥片、仁福勞光片,場場爆滿,喝彩聲不斷。然而,9月11日,當天剛好要到我老家康店村演出,冥冥之中預感父親罹難,我十裡奔跑到關押父親的水頭五交公司門市部--一言難盡,此時此景此情,有兩首七律為證!
《哭父親》
荒原奔跑路猶賒,挾帶憂心尋我爹。
預感親人遭棍棒,料知惡鬼舞爪牙。
生離每被囚牆隔,死別常將淚眼遮。
新冢一堆千疊恨,橋西回望已無家!
自1950年11月出生。到1969年11月回康店老家,餘在水頭小鎮生活19年。橋西回望已無家。我和家人含著眼淚告別生於斯長於斯的老街,走上另一條人生之路。【作者簡介】吳水景 畢業於集美大學,曾任南安五星中學校長,新營中學校長、書記。現為泉州詩詞學會常務理事,南安市詩詞學會副會長,南安市成功詩詞研究會會長。福建省著名詩人,著有詩集《南窗寄傲》,作品多次獲全國詩聯大獎賽一等獎。數十副對聯被鐫刻在白蓮寺、石侖寺、飛瓦巖、仙跡巖等寺廟。
【說明】文中水頭街景由陳建新提供,在此鳴謝。
來源:五裡橋文化
作者:吳水景
(聲明:本內容來源於網絡、報刊、新聞等整理而成,內容所述觀點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轉載是為了更好地傳播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