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劉亞仁和樸信惠主演的韓國喪屍題材電影《活著》近日發布了正式預告片,講述患上不明原因症狀的人們開始互相攻擊並傳染,城市陷入失控狀態,在網絡和通訊全部被切斷的情況下,由劉亞仁和樸信惠飾演的被困在高層公寓內兩名倖存者,將不得不攜手逃出生天。影片將於暑期檔6月24日在韓國上映。>>>劉亞仁樸信惠主演災難片《Alive》韓國定檔6月底
背景
韓國喪屍片越來越火
2016年韓國喪屍片《釜山行》上映後迅速收穫高人氣和票房,在行駛列車的狹小空間內,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人性的善與惡展露無疑。同時《釜山行》也改變了以往西方喪屍片過度追求血腥場面的設定,片中喪屍不僅移動速度快,戰鬥力強,還有了更大的群體意識。值得一提的是,《釜山行2:半島》也有望繼《活著》之後暑期檔在韓國上映。
《釜山行》劇照。
《釜山行》大熱後,喪屍片就成為了韓國影視創作者熱衷的題材,2018年的古裝片《猖獗》和2019年的喜劇片《奇妙家族》分別在喪屍片基礎上拓展出不同類型,而奈飛推出兩季的熱門劇集《王國》,更是因為結合了喪屍與宮鬥情節的史詩般設定,再一次將韓國「獨特」的喪屍文化推向世界。
《王國》第一季、《猖獗》和《奇妙家族》劇照。
《活著》根據好萊塢編劇Matt Naylor(他編劇的驚悚片《獨自一人》將於明年在北美上映)的原著改編,在2019年下半年開機拍攝,導演則是出身於美國電影學院並一直在美國工作的韓國新人導演趙一亨。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是類型片的愛好者,執導第一部長片作品就選擇喪屍題材,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更新穎更年輕的影像風格,而不是限定在某種流派的拍攝手法之內。
劇情
宅男悍女鬥喪屍
在韓國以往的喪屍題材影片中,大多由更加成熟的韓國演員出演,比如《釜山行》中的孔侑、馬東錫,《奇妙家族》中的鄭在詠等,而《活著》則由「忠武路四小生」之一的劉亞仁與曾出演過《七號房的禮物》《繼承者們》而頗具人氣的樸信惠聯合出演,也更加符合影片宅男宅女的人物設定。
預告片在緊張的氣氛中開始,劉亞仁飾演的缺乏社交的遊戲玩家吳俊宇從網絡上了解到城市暴發了最高危險等級的傳染病,並已經頒布戒嚴令。俊宇的爸爸不斷傳信息過來「一定要活下去啊」,政府則發布緊急通知「由咬噬和血液接觸的感染,絕對禁止接觸!」但是下一秒整個城市的網絡和通訊全部中斷。
劉亞仁在《活著》中飾演吳俊宇。
隨即吳俊宇聽到有人不停撞擊門的聲音,他透過貓眼去看,伴隨著重重的呼吸聲,門下出現大片血液,吳俊宇震驚的呆坐,任憑喪屍在用腦袋撞門。緊接著窗外樓下出現無數喪屍並攻擊倖存者,吳俊宇聽從絕對不要出門的警告,做好了宅家求生的準備。然而當食物和水逐漸用盡、喪屍馬上破門而入時,宅男吳俊宇不得不離開家裡逃入危險的喪屍世界。
樸信惠在片中飾演宥彬,被困在公寓內只能通過望遠鏡觀察外部情況的她無意中與吳俊宇取得了聯繫,於是有著 「動手」能力的悍女與善於「動腦」的宅男將聯手上演一番抗擊喪屍之旅。
樸信惠在《活著》中飾演宥彬。
在影片的網絡發布會上,劉亞仁說:「俊宇是一個因與世隔絕而倖存下來的遊戲宅男,喜歡操縱機器,能夠靈活運用各種工具。我會努力將平凡而令人舒適的角色性格如實反映到人物中。同時,劇本讓我感受到了驚悚片的快感和驚險,我認為這部電影非常新鮮、獨特,非常具有年輕的能量。」
《活著》預告片中,二位主角通過對講機互動。
風格
有都市求生遊戲般的浸入感
影片以「活著」為題,劇情也更加側重於男女主角如何生存,整部影片更像是一部「末日都市求生指南」。電影公司還特別為俊宇這個角色開設了社交媒體帳號進行宣傳,內容都是俊宇獨自在公寓裡的生存報告,自我介紹部分則寫著:「如果有生存者的話,請發信息給我,我還活著!」
《活著》劇照。
在最新劇照中可以看到,首爾早上6時24分,劉亞仁和樸信惠在高層公寓內相遇,而樓下已經是滿滿的喪屍。兩人聯手如何將日常用品作為生存用具使用,從被喪屍包圍的公寓突出重圍,將會是影片的重頭戲。
吳俊宇作為「最新機器大師」,預告片中出現了他操縱無人機打探外界情況的畫面,宥彬則有著大量的「生存指南」式情節,比如精確刻度的水杯用以嚴格控制求生期間的食品供給,道具小斧頭、繩索的運用也增添了真實感和趣味性。影片中還包含了大量的動作戲,從家中攀出欄杆逃生、與喪屍部落的遭遇與打鬥,增加了緊張感。
《活著》劇照。
同時為了突出宅男的人物設定,影片的整體色調也選擇了螢光系,主觀視角配合字幕和強勁的音樂,營造出遊戲般的現場浸入感。
使命
能否拯救韓國的低迷影市
雖然韓國影院已開始營業,但近日韓國連續出現的多起聚集性疫情再度讓影院票房回跌,復工影院數縮水。同時韓國目前院線片仍以《深海異獸》《馬戲之王》等好萊塢影片為主,《釜山行2》《勝利號》等本土大片雖然瞄準了暑期檔上映,但目前尚未公布明確檔期。
《活著》劇照。
在這一特殊時期,《活著》的上映無疑還肩負著試水的重任,主演劉亞仁也表示,「希望本片能夠拯救低迷的電影市場。」樸信惠則相信電影能夠在疫情下向人們傳遞出另一種積極樂觀的信息,希望給觀眾們帶去生機和活力。
新京報記者 李妍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