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第一部看的恐怖類型的電影嗎?我第一部看的恐怖電影就是林正英版的殭屍片,小時候因為看殭屍片嚇得不敢出門,還常常學殭屍一樣蹦蹦跳跳去嚇別人。雖然害怕但是非常喜歡,一開始是一種好奇心,因為沒見過這種類型的電影,但會被劇情牽著鼻子走,聲音、畫面,對人很有刺激感。
那什麼是恐怖電影?
我查了下資料,據《中國電影大詞典》對「恐怖電影」的定義是「以恐怖情節和恐怖氣氛貫穿全片的影片。多以神鬼妖異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發生糾葛的離奇怪談情節結構故事,以刺激觀眾的恐怖感。」
神鬼妖異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產生聯繫,並以鬼的形態或鬼化成人與現實中的人產生關聯。我國 古代有神話小說《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是我國古典短篇小說集的經典之作, 故事中以「人鬼愛情」為主題的作品佔據了一定的比重,蒲松齡借「人鬼愛情」故事來反映人們對美好愛情的渴望,對自由婚戀的追求。
人與鬼之間的愛情糾葛據說早在以前曹丕所著的《列異傳》裡就有類似的鬼怪之說。不得不說人類的想像力非常豐富,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相類似的鬼怪故事,人們喜歡聽,愛聽。哪怕故事內容非常嚇人,但仍願意聽。
恐怖片的類型多樣。
恐怖片與一些青春片、校園題材、災難片等互相結合。血腥類的恐怖片,心理恐懼類,還有科幻怪異類的恐怖片等,我覺得血腥類的還有心理恐懼是最能讓人感到害怕的恐怖片。
《咒怨》中女主人公縮在牆角,無處躲藏,在極度的恐懼中被怨鬼殺死,主人公眼中流露出的對死亡的恐懼,足以讓觀眾心驚膽顫,再加上怨鬼沾滿血跡、充滿仇恨的誇張造型,更引起觀眾驚聲尖叫。這種鬼的咒怨會被無限地蔓延,只要觸碰到必死。心裡想想就覺得害怕,這部電影給很多人帶來了恐懼,很多恐怖電影都把《咒怨》推薦上榜,我相信不是空穴來風的。
營造一些真實的恐懼。
恐怖片給現實生活的人們造成不一樣的刺激,普通日常大家接觸的東西反而會演變成致命的,如《午夜兇鈴》中的錄像帶、電話、攝像機等日常生活用品均能致人死地,看完一卷錄像帶, 或接到一個電話都能讓觀眾不寒而慄。
《鬼來電》則用現代社會最為發達的通信工具手機、網絡等等傳達恐懼,使觀眾在觀影中,聯繫現實生活展開聯想,造成「越想越怕」的驚悚效果。
鏡頭在室內拍攝,天氣原因,還有光線等都會造成一種陰冷的恐怖感。《水靈》更是通過飲水能致死而把對水的恐懼推倒了極致。放大化的聲效如靜謐的廁所中的滴水聲,木頭門關閉或打開時發出的緩緩「吱呀」聲等等。
像《鬼影實錄》之類的,在監控下拍攝的詭異畫面讓人不禁覺得很害怕,畢竟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人會不知不覺地產生聯想,到了晚上越想越害怕。這就是大部分人不喜歡晚上一個人看恐怖片的原因了。
一般來說,恐怖電影大多沒有唯美的鏡頭,而以陰森、血腥等鏡頭居多,表達的是醜或怪誕,但是恐怖也會產生審美體驗,它以其惡性刺激和過度刺激拓展和豐富了人們的審美生活。
卡西爾說:「藝術把所有這些痛苦和凌辱、殘忍與暴行都轉化為一種自我解放的手段,從而給了我們一種用任何其他方式都不可能得到的內在自由。」
恐怖電影能極大引起觀眾的情緒,這是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不到的,想想平時的平淡生活,並沒有多少激浪也泛不起水花,有些人能在這種刺激下釋放內心的欲望或者一種內心發洩。
不都說感情是一種情緒的積累嗎?量變產生質變。為什麼有些人會犯罪,是不是人都有這種暴力宣洩,雖然這種宣洩不會直接導致犯罪,但是社會的壓力,家庭的不幸福等種種壓力很有可能就會釋放出來~
一定情況下,觀看恐怖電影有助於內心宣洩!但一定要適當,有些片子不適合未成年人觀看,一定要注意嘍!
恐怖電影更像一面鏡子,反映了文化憂慮和社會危機,溫子仁的社會問題類電影準確聚焦了社會問題。還有一些電影如《後天》《2012》等,一種自然災難降臨,讓人不得不反思,人類的貪慾,無限的開發資源,導致資源枯竭,稀有動物逐年減少,甚至滅絕。
現在大眾往往都感覺審美疲勞,國產一些電視劇、電影套路基本相似,一些外國的恐怖片也總是一樣的套路,如《死神來了》本來是一部無法預知死亡的心理體驗,明知道死亡要來,但是不可預知,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要來,就是這種神秘刺激感讓人歡喜讓人感受到刺激。但是出了這麼多部最後結局都一樣,基本劇情套路差不多。
平常的大眾電影看多了,偶爾來一下「下飯電影」刺激下你的胃感,說不定能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