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沈持盈
近些年,來自泰國的恐怖電影越來越受廣大恐怖電影迷們的喜愛。
相較於常年靠血漿與怪物博出位的歐美恐怖電影,套路與風格陷入固定模式的日韓恐怖電影,以及根本不具備恐怖元素的大陸國產恐怖電影來說,泰國恐怖電影不啻為一陣清流,異軍突起。
作為某種對世界的認知方式,進而承載社會意義的藝術形式,恐怖電影的歷史由來已久。和整個產業的發展歷程相似的是,恐怖電影也是自西方開始發跡。
目前業內公認的史上第一部恐怖電影是19世紀末由法國魔術師兼電影製片人喬治·梅裡愛拍攝的怪物默片《魔鬼莊園》。至20世紀初期與中期,恐怖電影仍然是西方電影人的專利,其間又以德國與美國所出品的恐怖電影在質量和數量上佔絕對優勢。
《魔鬼莊園》影像資料
隨著電影工業的西學東漸,亞洲地區也逐漸接受並熱愛上了這種類型,上世紀的香港及日韓也經歷了恐怖片由萌芽到大盛的過程,20世紀後期至21世紀初期,亞洲恐怖片基本被香港和日韓承包了。而這些地區的恐怖片也各有千秋——香港以腦洞奇崛的故事設定以及好萊塢式的動作風格見長,而日韓則擅長恐怖氣氛的營造,讓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泰國恐怖電影能在香港日韓恐怖電影的重重包圍下殺出一條血路,跟當時泰國電影自身的發展,以及亞洲地區恐怖電影的進程都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
泰國的恐怖電影依託於泰國電影大環境的發展,而泰國的電影工業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騰飛。彼時至上世紀90年代,泰國國內較為穩定,經濟發展逐漸增速,作為上層建築的電影開始為越來越多人所知曉並接受。和亞洲其他國家一樣,泰國的電影工業整體上也是借鑑了西方,而這直接導致了觀眾更熱愛歐美範兒的電影作品,這一點和現如今好萊塢大製作在國內橫掃票房的現象非常類似。
在經歷了被歐美電影支配的恐懼之後,泰國的一些電影人逐漸出現了「身份焦慮」,開始審視並思考如何將泰國傳統文化植入電影中。由於恐怖片自帶吸睛性質,對觀眾的感官與心理刺激較其他類型電影更甚,因此一些電影人便試圖以恐怖電影之「皮」包裹傳統文化之「骨」,因此我們看到的泰國恐怖電影,有許多都融入了濃濃的泰文化。其中以集大成的泰恐《鬼妻》尤為著名。
《鬼妻》劇照
不僅僅是恐怖電影,這部作品也被看作是整個泰國電影發展的重要裡程碑。在當時,《鬼妻》在拍攝手法、展現形式等技術層面是十分西方化的,但劇本卻取材於泰國人盡皆知的民間故事「幽魂娜娜」,兼之該片在道具和服化上真實而精緻,幾乎重現了泰國曼谷王朝的民間生活,舉個小例子,影片中的人物牙齒都是黑色的,這也是泰國曼谷王朝民眾的一大特色。
《鬼妻》甫一上映便同時收穫了票房與口碑。自此,泰國恐怖電影徹底稱為了泰國電影的一個主流類型,據粗略統計,每年泰國電影院上映的電影中,有近一半是本土的恐怖電影。
《鬼妻》的成功,也凸顯出泰國恐怖電影一個重要的特點:劇本多取材於民間故事或真實案例,同時也不遺餘力展現傳統文化。
例如《鬼肢解》根據震驚泰國的真實肢解命案改編,《活鬼胎》也是取材於泰國街頭巷尾人氣很高的傳奇故事;國人更為熟悉的《三更》系列,其中泰國部分的《輪迴》由曾執導《鬼妻》的導演掌鏡,作品也充斥著濃濃的泰式風情。
總而言之,盡最大可能降低觀眾對故事的理解成本,一方面能夠獲得數量更多、範圍更廣的目標觀眾,另一方面也更容易使觀眾共情,可以說,這種做法是非常討巧的。
泰國恐怖電影特有的佛教元素也是其重要的特色之一。泰國被稱為「黃袍佛國」,國內有95%的民眾信仰佛教。因而泰國的恐怖電影也尤其喜歡將類似僧侶、寺廟等佛教元素巧妙地植入到故事情節當中。
例如2004年年度票房冠軍、票房一度打敗了《鐵達尼號》的泰恐《鬼影》,雖然故事的一個重要線索是頗為西式的「幽靈照片」,但其中也有「僧侶看到早已被鬼魂追隨卻渾然不覺的男主」的一幕,這一橋段堪稱經典,為之後的許多電影所借鑑。
《鬼影》海報
包括《鬼影》在內的許多泰恐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核之一就是「因果報應天理循環」的佛教理念。以至於雖然《鬼影》被翻拍為美版,其中的味道卻總是差了那麼一些。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韓國一些恐怖電影所蘊含的基督教元素,泰國恐怖電影的佛教元素似乎特別為中國觀眾所接受。
縱觀整個泰國恐怖電影的發展,民間故事與真實案例的取材與佛教特色元素的融入,是其能夠迅速異軍突起的兩大主要原因。反觀當下的大陸國產恐怖電影……
毫不猶豫打五顆星,還沒什麼可以反觀的。
本文作者 沈持盈 ,來自:你真的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