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腫瘤醫生對家人患癌去世的8點感悟,值得所有人深思!

2020-12-11 澎湃新聞

健康時報

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


本文作者:謝廣倫,河南省腫瘤醫院疼痛康復與姑息醫學科行政主任

我的嶽父2016年元旦患癌,2019年8月底去世。這三年多的時間裡,由於基本上是親身經歷,因此感悟頗深。

一、腫瘤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

嶽父在2015年12月底發現得了胃癌。

他是晚上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劇烈腹痛,但是他當天晚上沒有告訴我們,第二天一大早我們上班時發現他房間開著燈,一問才知道他腹痛了一夜。雖然他說「估計是昨晚吃壞了肚子,已經吃了藥,現在好多了,歇歇就好了」, 但出於醫生的職業敏感性,我立即和愛人一起請假,帶他去醫院做胃鏡、CT,很快結果出來了:胃癌!

不過還好發現的早,屬於黏膜下胃癌,可以手術根治。後來我想:如果真的依了他說的,「歇歇就好了,過一段時間再說」,會是什麼情況呢?

二、父母患了癌症,子女一定要如實告知

嶽父檢查結果出來後,大家開始商量要不要如實告訴他病情?他能否承受得住這麼大的打擊?要不要手術?他有慢支、肺氣腫、肺心病,平時肺部情況就不太好,一天會吸兩個小時左右的氧氣,這麼大的手術,他能否承受得了?

雖然意見開始不一致,最終還是決定:如實告知!進行手術!首先他也是醫生,在他們鎮醫院工作了一輩子,即使我們想瞞他,也瞞不住;其次作為專業醫生,我對他進行了術前評估,認為他雖然有風險,但在可控範圍內,如果現在有手術機會不手術,以後就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

最終由我和嶽父溝通病情。我坐在他面前,雖然緊張卻裝出一副輕鬆的樣子問他「你知道你檢查結果怎麼樣」,他的回答在我們的意料之中,卻又在意料之外。「我是不是胃癌?是不是已經多處轉移沒多長時間可活了?」當我把所有檢查結果都拿給他,告訴他病情比他想像中輕得多,是胃癌,但屬於早期,還可以手術的時候,我看到他明顯鬆了一口氣。通過簡單溝通,他很快同意了我們的治療建議:住院、準備手術。

為了怕父母知道得了癌症,太多人總是千方百計想隱瞞,不告訴他們,實際上,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的眼裡,怎麼可能瞞得住?他們不說,並不代表他們不清楚。更重要的是:你不告訴他,他就會胡思亂想,最終的結果會比實際情況糟糕的多,反而不利於下一步治療方案的進行。

三、消化道和呼吸道癌症,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嶽父患癌時七十多歲,屬於癌症高發年齡,同時有四十多年吸菸史,雖然後來因為慢支、肺心病停止吸菸已有10年。

但還有兩個高危因素:特別喜歡吃醃菜;愛喝酒,雖然不多但每天不斷,加上年齡、醃菜和吸菸的影響,患癌風險就比一般人高。

四、腫瘤患者,手術完了並不是萬事大吉

即使腫瘤不復發,後續也會有很多事情。如果腫瘤復發,事情可能會更多。

2016年元旦剛過,嶽父順利做了胃癌根治手術。雖然他一般情況不是特別好,但因為術前與主治醫生進行了充分溝通交流,恢復也還算正常,術後半個月就順利出院。但是,術後的陪護和照顧真的很不容易!

嶽父出院後,由於是早期胃癌,不需要進行化療,定期複查就可以。雖然恢復還算不錯,但術前90多斤的體重術後只有80斤左右,只能慢慢調理,加強營養。少吃多餐,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飲食調理,體重也慢慢上升。

但是,由於覺著在老家的生活更自在,天暖後嶽父和嶽母回老家住。但只有兩個老人,捨不得吃,營養跟不上,再加上飲食不講究。所以2017年嶽父在進食難以消化的食物後出現了不全性腸梗阻!

CT檢查腫瘤沒有復發,考慮是胃癌手術後腸道改道和粘連,蠕動功能不好導致的。對症處理後很快就恢復了。但是2018年,再一次因為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發生腸梗阻,雖然很快也對症處理恢復了。但到了2018年秋季,嶽父卻再一次發生了腸梗阻,這一次,是完全性腸梗阻!

胃腸減壓,無效!灌腸,無效,肚子越來越大,感染指標也越來越重。這次腸梗阻,保守輸液、藥物治療、抗感染,效果都不佳,做手術害怕對他的身體打擊太大。經肛腸梗阻導管,通不過梗阻區域,最後,用經口腸梗阻導管,通過腸道的緩慢蠕動,疏通了梗阻,免除了手術之苦。但前後花費了大半個月,腸梗阻解除後,查了ct,仍然沒有復發,但腸鏡顯示在結腸區域有嚴重粘連,形成了多重狹窄,連腸鏡都很難通過。

在這次出院不久,因為腸梗阻導致身體免疫力低下,嶽父又患上了帶狀皰疹,最後用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將皰疹完全控制好。

2018年秋季的這次腸梗阻,加上帶狀皰疹的折磨,消耗了嶽父太多的精力。從此以後,嶽父的身體和精力再也沒有回到從前的狀態。

2019年6月底,嶽父突然出現四肢震顫,言語不清,緊急檢查:腎衰、中度貧血、低蛋白血症,低鈣血症。雖然進行了透析和對症處理,但是老爺子的身體還是一天不如一天,最終在8月中旬去世。從發現胃癌到去世,一共3年8個月,雖然腫瘤一直沒有復發,但最終和胃癌也脫離不了關係。

五、腫瘤病人飲食和營養很重要!

回顧嶽父從得病到去世,很重要的一個不足,是對營養重視不夠。雖然在各子女家生活質量都很高。但每次天氣轉暖回老家,兩個老人的飲食、營養都達不到要求。回顧起來,嶽父最終出現問題,和這個有著密切關係。

六、老人的幸福是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嶽父做了一輩子醫生,雖然一生平凡,但品行端正,在當地聲望很高,在他患病的三年多時間裡,子女一直照顧得很好。去世的時候,兒子,女兒、兒媳、孫子孫女都圍繞在身邊,他在最終彌留之際,也說沒有遺憾。

在他去世之後,我們之間談起他,雖有不舍,也免不了有一些小的遺憾,但因為大家都是盡心盡力,因此也都沒有特別多的愧疚。我們常常講的「安寧療護」、「生死兩相安」,在他身上也算是得到了比較好的執行。

七、子女多在照顧老人的時候真的優勢很大

嶽父有四個子女,分別居住在3個省份(兩個湖北,一個河南,一個北京)。這幾年先後近10次住院,無論是在河南,還是在湖北縣城和市醫院住院,除了做手術那幾天大家全部都在,其餘時間每次住院基本上都是幾個子女輪流陪護,因此雖然都很辛苦,但大體上每一家都可以將假期限制在1周左右。

但是如果是我們老了有病需要住院,我們的孩子,一對夫婦面對四個老人,再加上他們的孩子,別說經濟負擔,就是精力上,照顧得過來嗎?工作怎麼辦?

八、懂點醫學,在生病住院的時候還是有一定好處的

嶽父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加上四個兒媳和女婿,8個人中有6個學醫,兩個在省級醫院,一個在市級醫院,三個在鄉鎮醫院。所以嶽父大部分住院的時間,都是在子女工作的單位,生活照顧上方便了很多——留一個人陪著,業務上的事情交給主管醫生直接決定,下了班可以直接去照顧,有什麼疑難問題就麻煩同學或者醫院的其他同事幫忙,需要共同決定治療方案,可以通過微信討論很容易就達成了治療共識。

雖然說現在醫療形勢並不好,「勸人學醫,天打雷劈」成了經典名言,在對抗新冠的戰鬥最慘烈的時候,還流傳出一個經典回答:「中國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控制住疫情?」 「什麼時候無良媒體又開始成群結隊的造謠抹黑醫院詆毀醫生,什麼時候醫生又接二連三的被打被罵被砍,就說明疫情已經完全控制住了。」但作為一名工作二十多年的醫生,我還是要說:「如果你的孩子想學醫,千萬不要阻止他,說不定老了就受益了!」

原標題:《一位腫瘤醫生對家人患癌去世的8點感悟,值得所有人深思!》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一名腫瘤醫生在嶽父患癌去世後的八點感悟:我們該如何面對腫瘤?
    嶽父去世1年了。嶽父從2016年元旦患癌,到2019年8月底去世,一共三年多時間。這三年多的時間裡,由於基本上是親身經歷,因此感悟頗深。在去世一年後做一個小結,也算是對他的懷念。感悟一:腫瘤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嶽父是在2015年12月底發現得了胃癌的。怎麼發現的?
  • 同樣患癌,李開復治好了,而賈伯斯只活了8年,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李開復抗癌成功了,而賈伯斯只活了8年,背後有什麼原因呢?為什麼同樣患癌,李開復與賈伯斯人生的最後結果卻大相逕庭呢?2013年,創新工場的董事長李開復對外宣布,自己得了第四期淋巴癌,需要放下工作並接受相應的治療。
  • 同樣是癌症,任正非治好了,賈伯斯只活了8年,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任正非與賈伯斯,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兩位企業家一位創立華為,一位創立了蘋果。在普通人眼中,兩人都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賈伯斯在給員工的郵件中提到:我的癌症並非絕症,只是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雖然這個病比較罕見,但是可以得到治癒。賈伯斯的主治醫生也說:「腫瘤雖然罕見,但是生長速度很慢,完全有機會治癒,但前提是要積極配合治療。」可是賈伯斯堅持不做手術。
  • 肺癌晚期,醫生說「活不過三個月」,如今他卻依然健康
    為什麼有人患癌後可以奇蹟生還,有人卻早早離世?除了癌症種類、發現時間等客觀因素,或許最大的決定因素,還是在於「人」。比起健康人,那些親身經歷病痛的癌症患者,往往有更多感悟與反思。下面小九收集了幾個案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都是患癌,任正非痊癒了,而賈伯斯只撐了8年,原因讓人唏噓不已
    這兩人都是在手機生產與科技製造領域的領頭羊,讓人十分敬佩,不過這兩人也有另一個不幸的共同點,那就是都曾患癌。而不幸中的萬幸就是,他倆的癌症其實都不難治,一個是皮膚癌,一個是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只要發現得早,及時接受先進醫學的治療,那總體來說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 又一醫生猝死,一路狂奔的優秀醫生!為每一位醫生敲響了警鐘
    7月4日,1988年出生的中科院博士、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青年醫生、副教授肖育眾被發現暈倒在實驗室,送醫搶救無效去世,年僅31歲。   6月30日,1987年出生的北京大學眼科博士,同仁醫院眼科醫生王輝博士不幸離世,年僅32歲。 6月28日,河南省腫瘤醫院乳腺科醫生張恆偉突發心梗去世,年僅48歲。 ......
  • 每個人患癌概率都是22%,但這8類人風險比別人還高很多倍!
    其實每個人一生中得不得癌都是有概率的。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曾發布的《2014年研究解析中國腫瘤流行病譜》顯示,如果按照平均壽命74歲計算,人一生中患癌概率都是22%。 不過這只是平均粗略計算,對於這8類人來說,患癌風險卻比別人高出很多倍,典型的「癌症候選人」! 這8類人患癌風險更高! 1. 腰臀比大於0.9的男性 「成年男子腰臀比例如果超過0.9,患直結腸癌的患病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 個高的男性或易患癌!歐洲《腫瘤學年鑑》:每高10cm,風險升高8%
    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發布最新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數約為392.9萬例,其中男性約為215.1萬例,女性約為177.8萬例,男性患癌人數遠高於女性。2011年至2015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進行的調查中,男性與女性的癌症發病比例為1.18。
  • ...僅剩的小姨又不幸患癌 蘭州11歲女孩:求求老天把你留給我
    至親接二連三患病去世 僅剩的小姨又不幸患癌11歲女孩:求求老天把你留給我  每日甘肅網1月9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2018年7月,本報刊發了《萬一我走了 孩子怎麼辦?》不幸的是,2018年11月,雙癌並發、丈夫去世、病情不斷惡化的周大姐實在撐不住,舍下年僅11歲的女兒小萌去世了。更不幸的是,不等小萌稍作喘息,兩個月後,周大姐的妹妹周煥萍又查出了乳腺癌……  「我不想當孤兒,求求老天把你留給我吧。」這是小萌每每看著小姨有氣無力時,對小姨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 家裡有人患癌,一定要小心!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說看到「一家幾口同時患癌」或者「兄弟姐妹陸續查出癌症」的新聞。親人得了腫瘤,自己可能會被遺傳嗎?「答案是肯定的!」重慶市腫瘤醫院腫瘤學實驗室副主任易琳2018年1月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腫瘤是一種多基因遺傳易感性疾病,往往存在家族聚集的現象。
  • 每個人患癌概率都是22%,但這8類人風險比別人還高很多倍!看看有沒...
    很多人都「談癌色變」,我一輩子到底會不會患癌?估計不少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其實每個人一生中得不得癌都是有概率的。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曾發布的《2014年研究解析中國腫瘤流行病譜》顯示,如果按照平均壽命74歲計算,人一生中患癌概率都是22%。①
  • 浙江腫瘤醫院認準廣州復大腫瘤醫院:高齡老人患上雙腎腫瘤
    儘管工作忙碌他依舊堅持每天按時九點睡覺早上五點起床晨練的習慣,直到2017年7月份的時候例行體檢發現雙腎「腎癌」。他不得不停止工作,開始了他漫長的抗癌之路。  據安圖叔叔的兒子回憶道,安圖叔叔在體檢前沒有發現任何不適的症狀,在體檢後才知雙腎佔位,右腎下級佔位16.1*7.2cm,左腎下級腫瘤約3.7*4.3cm的情況。
  • 北京腫瘤醫院院長:什麼樣的人要做胃癌篩查?
    一是有腫瘤家族史的人。 在兩三代的親屬中,有得過消化系統腫瘤或者其他腫瘤,其得胃癌的機率就會更高。應對方法是:比家族中患癌成員的最小年齡提前10年左右,做專業的腫瘤篩查,針對胃癌應做胃鏡檢查,每隔3年做一次,具體可根據醫生建議。比如家族中患癌成員的最小年齡為55歲,那麼在40歲時就應做第一次胃鏡檢查。 二是有長期吸菸、飲酒,特別愛吃燙食、醃製和燒烤食物、高鹽食物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
  • 為愛甘願當小三,隱忍7年被扶正,只當了三年闊太就患癌去世!
    為愛甘願當小三,隱忍7年被扶正,只當了三年闊太就患癌去世!說到徐華鳳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誰,但是提起臺灣版《流星花園》這部劇,不少人都看過,因為當時這部偶像劇太火了,她就是這部劇中道明寺姐姐道明莊的扮演者,在記憶中道明莊是一位很美很颯,是個富有正義感的小姐姐,深受觀眾的喜歡!
  • 漫威:黑豹男主查德維克·博斯曼患癌去世「你的遺產永垂不朽」
    ,這個消息一出,漫威粉絲們都沉默了,當英雄在電影之中去世時,觀眾們緬懷尊敬,但當英雄演員在現實之中去世時,人們會感到悲痛。根據消息可以得知查德維克·博斯曼在拍攝《美國隊長3:內戰》的時候就已經患癌,當時的他是一遍接受治療,一邊在治療的期間進行電影拍攝,從美隊3內戰之中出場再到黑豹主演電影,再到復仇者聯盟3和復仇者聯盟4,這四部電影拍攝期間一直都是患癌治療期間抽空拍攝,敬業精神值得尊敬。
  • 《黑豹》男主角患癌去世,年僅43歲!這個癌在中國是第三大常見癌症
    《黑豹》男主角患癌去世,年僅43歲!8月29日,博斯曼的親屬在聲明中表示,博斯曼於2016年確診患上結腸癌,4年來一直在與病魔抗爭,不少電影都是他在治療期間拍攝的,「他是一名真正的鬥士!」
  • 搖滾吉他大師患癌去世 吉他手的這個習慣導致他重金屬中毒?
    著名吉他演奏家艾迪·范·海倫因癌症去世,終年65歲。其家人通過社交平臺確認了他的死訊並公開了他的去世細節。艾迪·范·海倫被稱為20世紀最傑出的吉他演奏家之一,也是20世紀80年代整個歐美重金屬浪潮的推動者、電吉他點弦技術的首創者,同時,他還是全世界為數不多的擁有自製吉他的吉他手。
  • 3個患癌年輕人給上億國人敲警鐘: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得癌?
    一個人年輕時,總以為疾病和死亡只會光顧別人,殊不知命運所有的饋贈,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碼。案例一,張潔(化名),30歲,消化內科醫生,白血病「作為醫生,死亡並不陌生,然而當死神真來襲,我只有恐懼,說好跟老公一起白頭……」如果不治療,她可能只剩3個月生命。
  • 吉喆去世,年僅33歲,晚期肺癌患者如何活得更久?從真實故事說起
    長文中透露,吉喆於去年8月患癌,在球隊的幫助下前往美國治療,但在經歷了漫長的治療之後,最終未能戰勝病魔,與世長辭。對于吉喆這個名字,有人可能會有些陌生,但要說到那個敢對麥迪搖手指的球員,或許大家就會有點印象。吉喆的經歷不禁讓我們反思,晚期癌症意味著死刑?晚期腫瘤患者如何能活的更長、更好?
  • 轉告家人:李詠、吉喆,患癌後去美國治療,為什麼都「走」了?
    從李詠到吉喆,那些患癌後去美國治療的人去年10月25日,「在美國,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後,李詠去世,享年50歲!這是我長久以來的人生信仰:一個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響力;影響力越大,做出來的事情就越能夠發揮效應……這個信念像腫瘤一樣長在我身上,頑強、固執,而且快速擴張。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的正確性。大師笑而不語,沉吟片刻後,他說:「這樣太危險了!」「我們人是很渺小的,多一個我、少一個我,世界都不會有增減。你要『世界因我不同』,這就太狂妄了!」大師說得很輕、很慢,但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