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好似就是這樣,一到年關,總是要回家支上一桌好菜來犒勞犒勞自己。不管這一年有多難,吃上屬於家裡的味道,胃滿足了,心裡也就舒服了,算是忙得有價值,也是給新的一年的自己加油鼓勁。
新化人的年味,從外婆早早開始準備的「砧板肉」開始。
吃「砧板肉」的儀式感其實早在臘月裡殺年豬就開始了,外婆早早打來電話說已經開始準備臘肉。
將新鮮的土豬肉切成條,拿粗鹽醃製,用棕樹的樹枝將肉條掛起來,支起一個火坑,保證掛在上面的肉每天都能被煙燻到。今年回外婆家過年,看到了她掛著的一排排臘肉,黑漆漆的。除夕夜的晚上,外婆拿出在鍋裡已經慢燉了三四個小時的豬肉條,在砧板上擺端正了,開始切。早已聞香流涎的我們期待的「砧板肉」便進入了吃的議程。
外婆家的砧板肉
至今納悶,那肉經過長時間的熬燉,還會那麼芳香四溢,還是那麼綿軟細膩。這時候拿著菜刀的外婆就像是那解牛的庖丁,隨著她手中那把刀的揮舞,一坨坨大小適中的肉便精準避開豬骨「各奔前程」,遞到我們口裡來,往往被燙得齜牙咧嘴。
外婆則在一旁不停說,「這塊兼精帶肥,你肯定愛吃」「這塊瘦肉多,給妹妹吃」「這塊肥些,給你爸」。「砧板肉」拍個照發家人群,引來舅舅大姨們一陣饞意,外婆臉上的笑意更甚了。
製作雪花丸子,是一家老小都可參與的「活動」。
在新化人眼裡,似乎不做雪花丸子,就不叫過年了。做雪花丸子,用地道的新化方言說是「扮圓子」。
外婆早早買好了10斤土豬肉,也沒有用絞肉機絞,直接就在砧板上用菜刀使勁斬,直到斬成肉末,澱粉必須是紅薯濾出來的坨粉,這些和配料揉在一起再加一勺鹽。用開始燙過的糯米,早已在瓷盆中靜靜等待。今年,我也參與了這場「扮圓子」的「活動」。讓肉團在糯米中打個滾,然後使勁「扮」,雪白的糯米牢牢鑲進了肉團中,一粒粒圓圓的雪花丸子整整齊齊碼到蒸籠上,在開水鍋裡蒸上半個小時。
一家老小做的雪花丸子
剛出鍋的雪花丸子就像是一個個絨絨的晶瑩的雪球,熱氣騰騰中散發著微甜的香氣。一口咬下,齒頰留香。每次雪花丸子一端上桌,熱氣還沒散盡,盤子裡早已空空如也。不過外婆早就看穿了我們的德性,每年都會多蒸幾盤放入冰箱,甚至還能在大家返程工作時一人裝一袋走。雖然也吃過別人做的不同口味的雪花丸子,但都不及外婆做的好吃,大概是外婆的雪花丸子裡,有著不一樣的溫馨味道。
年味「食」足,沒有山胡椒油香味的新化三合湯是沒有靈魂的。
作為新化的特色小吃,過年時桌上自然也少不了它。三合湯選料講究,製作嚴格。我只記得這些簡單的步驟,將新鮮牛肉、牛肚洗淨後切成薄片,再與切成條狀的牛血一起下鍋內煮熟,再放入蔥、香菜,一定不會忘記的便是淋上山胡椒油。一大盆又紅又香的三合湯端上桌來,香氣襲人。一匙下肚,簡直讓人腦門冒汗,腹內起火,嘴巴收不攏,誘著你的手抓起匙又是一口....熱辣、鮮香、過癮。
一到過年,外婆家裡便飄蕩著山胡椒油的辛香。
「外婆牌」三合湯
「鼠」於新化人的年味,不僅僅是那噴香的「砧板肉」,晶瑩剔透的雪花丸子,濃濃的山胡椒油香,更重要的是全家一起過年的團圓和對老人的陪伴。對久居繁華鬧市的我而言,這便是心中最珍貴的年味記憶。
【來源:騰訊·大湘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