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有味 | 食蛇記(三)

2021-02-07 讀書郎閒筆

正是在這種詩意的境界引領之下,廣州的吃蛇,在二十年代末陳濟棠主粵之後迎來了第一個高潮,款式由蛇羹而蛇絲、蛇片、蛇衣、蛇脯、蛇肝、蛇丸(球)、蛇丁,技法燴、炆、炒、釀、扣、燉、紅燒、拼伴、扒、焗、炸,眾彩紛呈。至抗戰勝利後,則蛇餐與蛇宴並舉,酒家與專門店共榮,到處呈現出一派豪吃海吃的架勢,漸漸達至廣州吃蛇的最高潮。

這是讀書郎閒筆的第104篇文章,全文大約2900字細讀大約需要12分鐘。

真正開闢吃蛇羹的新時代新境界,在某種意義上表徵了「食在廣州」的,是晚清民初的南海籍進士、入了翰林的江孔殷太史。詩人鬍子晉有一首《廣州竹枝詞》:「烹蛇宴客客如雲,豪氣縱橫自不群。遊俠好投江太史,河南今有孟嘗君。」自注曰:「南海江霞公太史孔殷家河南,甲辰通籍數月後回裡,以庖人善烹蛇,約謝侶南、學博、彤熙及餘為蛇宴。爾時食蛇風氣未大開也,今二十年矣。太史性喜客,客多投之,一時有孟嘗之稱。」(雷夢水《中華竹枝詞全編》,北京古籍出版社)

江太史的蛇羹宴有多豪呢?他的十三公子著名的南海十三郎江譽鏐有最權威的描述,並具道其原委:

編者又曾詢餘先父蛇宴友人,始於何時,餘以蛇宴之始,自餘生。餘誕於一九一O年三月三日,即庚戌年元月廿二日,生於巳時。巳時屬蛇,故以蛇宴客,均邀侍側。制蛇之法,雖未失傳,而關於制蛇之李才,今在恒生銀行為廚師。然制蛇一席,非七八百金,不得佳味。蓋制蛇需雲南火腿、北菇、冬筍等材料,龍鳳會又需用雞約十頭,但雞湯不可過濃,濃則奪蛇味,且純用豬膏,不用生油,方始芬鬱。今市上售蛇者,多用味粉及豬骨湯,殊不矜貴。食蛇更需菊花、檸葉、元西、薄脆作配品,菊花以風前牡丹為最美,蟹爪次之。風前牡丹,港中世好原有花種,如利銘澤世兄、楊萼輝世兄,戰前利園山及蔭廬有此菊種,尚有藍卷帶、九月紅菊種,紅白藍三色,恰為英美法中國旗;白菊藍菊均可食,惟紅菊則味苦。然聞好友經戰後,已無心栽菊,且港地覓塘泥不易,種菊之難可知,至花種尚存否,則不得而知矣。至蛇羹需邊爐窩煮食,始覺解寒。蛇膽酒又需以熱雙蒸先開,混入凍酒,始有真味。蛇皮亦可食,且美滑可口。餐蛇而談社稷,可見用意不只視為補品,喝蛇酒,又有逐鹿山河意,借酒消煩惱。先父晚年信佛,已戒殺生,故不啖蛇羹廿年有多,而近年市上,紛紛以太史蛇羹號召招徠,實則不及昔年所食者遠甚,更惜材料,舍北菇而用雲耳,棄冬筍而用花膠,湯味又不夠濃,只以價廉博多客而已。

此文原載1964年2月19日香港《工商晚報》,今收入香港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小蘭齋雜記·小蘭齋主隨筆》,所引文字見於書第87-88頁。

月旦的《念萱室談薈:粵人食蛇》(《五雲日升樓》1939年第1卷第22期),也以其身歷聞見,說明太史蛇羹並非橫空出世,而是厚殖於嶺南深厚的食蛇文化土壤:

餘幼居粵時,初不聞粵人食蛇,至清光緒中葉,乃始聞之,然亦未敢嘗也。蓋粵之食蛇,亦不過近來廿餘年中事耳。迨入民國,餘見食者甚多,且恆稱其有祛風除溼之功,故遂試食之。既食之而美,則每至食蛇之時,輒思一染指焉。食蛇者例於冬至後立春前,蓋一交春則無人食之矣。烹蛇者另有專門廚司,去其骨務盡,蓋其毒在骨,誤食之輒斃,故烹調不能苟且從事也。其初系三蛇,後復增一條為四蛇。三蛇者,一名金腳帶,其皮紋黃黑相間,如角帶然;一名過樹溶,言其經過之樹則溶化了;一名灰裡?,其色黑如灰色然。此三蛇系管人身上中下三焦。嗣又增一蛇,兼理上中下三焦而貫之。食蛇者最重其膽,價亦最昂。其膽按月增減,如一月即重一錢,至十月膽重一兩,為最滿足之時。

博學多識,且曾三履粵地的徐珂,不僅對新時期粵人食蛇之興,給出了具體時間,還對國人食蛇之淵源,大加推溯:

癸卯季秋,遇王雪澄丈於汪鷗客席次,年七十九矣,猶健步,神明不衰。縱論餚核,及於蛇,為言在廣州時嘗食蛇。光緒二十九年(1903)以還,食蛇之風始大盛。食者必以正三蛇同食,不得缺一,謂可以養生。正三蛇者:一、過樹雲,益上焦;二、番頭薯,益中焦;三、金腳帶,益下焦。食之法,切蛇肉為片,不使微有血,烹熟,投之沸水之鍋,鍋有他食品,與菊花鍋之他食品同。凡設宴於家者,食蛇一次,輒費銀幣三四十圓。蓋治蛇有專庖,需厚酬。正三蛇悉具,曰一副,值三四圓。欲得最不易致之曰三棕線者,且須五六圓。南海有一鄉曰大荔墟,為蛇市,鬻蛇之值,歲可十餘萬金。其三君叔儛時亦在座,繼嘗曰,正三蛇及三棕線外,可食者猶十餘蛇。凡蛇之膽且皆可浸酒。《左傳》:「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晉書》:「蛇豕放命,皇斯平之。」喻蛇為害人之物也,乃亦有為人所食之時耶。(《純飛館筆記·粵人食蛇之俗》,《民眾文學》1926年第13卷第22期 )

風氣所開,食蛇羹遂成高雅風尚之事,諮嗟俯仰,屢形篇章,鬍子晉而外,又有梁觀海《蛇羹》詩曰:「繁霜點點下東籬,驛客心情被菊知。漫說燒鵝(自註:古井燒鵝,頗可口)風味好,蛇羹不敵五羊思。」(獧廬詩稿(續十一),《廣東郵協會月刊》1937年第5卷第3期)——蛇羹之於粵人,猶如蓴鱸之於江南人。我們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盧叔度先生一次遊完肇慶鼎湖山後,回到廣州,到著名的南園酒家吃蛇羹,心情一爽,即寄情於詩:「韜我斬蛇劍,袖我屠龍手。原作向平五嶽遊,長醉中山千日淚。沽酒南園家,膳人善治蛇。夏後食龍醢,況爾麼麼耶。利刃如霜刺蛇腹,摘取蛇膽澆蟻綠。龍肝鳳臆羞寒菊,嗚呼!方今蛇虺尚滿山,宰天下當如此肉。」(《鼎湖遊回在南園酒家享蛇羹》,《華南公論》1939年第1卷) 附帶說一下,敝系當年的教授們,除盧叔度先生外,好蛇羹者多有。特別是解放初期,生活安定,教授待遇高,每月發了工資,「董每戡、詹安泰、葉啟芳等老師,往往呼朋引類,到槳欄路『蛇王滿』酒家,共進蛇羹。那美味的蛇肉,自然成了他們增進友誼的催化劑」。但在後來的反右運動中,也成了董每戡催命劑:「有人指出他以「蛇王滿」為基地,有組織有預謀反黨反社會主義。參加過蛇宴者要背靠背互相揭發,沒參與者則捕風捉影。」(黃天驥《吃蛇羹和『蛇』出洞》,《南方都市報》2011年12月28日)董先生從此告別教壇,雖然文革後被學校接回,但不久即溘然去世。

最為詩興大發,歌以長篇的,當屬黎澤闓的《食蛇羹行》(《新寧雜誌》1941年第33卷第27期):

百蟲為蛇為最毒,今誇珍味烹果腹。不知染指先何人,直以身殉朵頤欲。嶺南九月秋風高,蛇蟄不動蛇易捉。知毒在牙去其牙,甘乃在膽美在肉。翻新食譜羹三蛇,道是屠龍炫市鬻。一蛇灰質頭如匙,一蛇金章黑帶束。一蛇巢樹橫空行,不翼而飛過鳥速。三蛇於病通三焦,雲治風痺愈麻木。蛇膽懷寶蛇喪身,人饗寧畏毒牙觸。蛇人捉蛇等捉蟬,蛇亦蟬善帖然服。蛇不噬人人食蛇,剝皮剔骨殺何酷。鸞刀飛縷絲抽銀,龍髓截肪饌瑩玉。煮共鳥雞與斑狸,味絕清腴帶濃鬱。細紋貝柱鮮斫瑤,異品窩麻碎噉腹(腹魚俗稱鮑魚以窩麻產最美)。薄添菌筍尤脆甜,黃韭青蔥雜白菊。肉食敢忘膽嘗苦,眾苦獨甘可酒漉(凡膽皆苦獨蛇膽甘)。珠囊剖破瓊漿寒,杯瀝玻璃照人綠。酒氣還仗膽氣豪,一杯飲罷一杯續。菊花秋豔蛇羹香,此味珍奇嶺南獨。嗚呼!觸蛇之牙能殺人,蛇之肉能健身,蛇膽療疾功尤神。粵廚烹蛇具手法,不數熊掌猩猩唇。鴆酒止渴古所誚,蛇羹入饌今所聞。龍虎會合有時遇,今我蟄太思風雲。


嶺南蛇羹及其烹飪之美,於斯一篇盡矣!正是在這種詩意的境界引領之下,廣州的吃蛇,在二十年代末陳濟棠主粵之後迎來了第一個高潮,款式由蛇羹而蛇絲、蛇片、蛇衣、蛇脯、蛇肝、蛇丸(球)、蛇丁,技法燴、炆、炒、釀、扣、燉、紅燒、拼伴、扒、焗、炸,眾彩紛呈。至抗戰勝利後,則蛇餐與蛇宴並舉,酒家與專門店共榮,到處呈現出一派豪吃海吃的架勢,漸漸達至廣州吃蛇的最高潮。

相關焦點

  • 廣州人食蛇,識食嘅就一定系落番禺食, 抵食又滋味!
    (蛇三斤、鱷魚龜三斤、土雞一隻,足夠6人份)蛇肉細嫩鮮美,鱷魚龜多肉有嚼頭,肉質表皮骨膠原豐富,肉味鮮甜,比水魚肉爽,土雞,雞味十足,開火再淋上薑汁湯底,聞到噴香就食得。蛇肉仲有解毒潔膚之用,加上鱷魚龜有豐富嘅骨膠原,簡直系女士嘅養美容養顏聖品。
  • 食在廣州,「廣味」又如何煉成?
    這是一次以「美食」為紐帶的文化交流活動,也讓「食在廣州」這張城市名片更加閃亮。  然而,當時光倒退數百年,無論是「廣味」、粵菜,還是其背後的廣州飲食之道、嶺南飲食文化,都遠沒有如今的美譽度。從先秦的南越王饕餮盛宴起步,到明清時一口通商帶來的推動助力,再到民國時期真正形成「食在廣州」這塊金字招牌,「廣味天下知」的背後,既是中國南北文化交流與碰撞的結果,也是世界文明傳播與交融的見證。
  • 成語 食不二味 詳解
    成語例子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禮者如此。★《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近義詞食不重味 食不兼味反義詞大吃大喝 食案方丈 食必方丈繁體寫法  食不求甘  食飢息勞食不終味  食租衣稅  食肉寢皮二字為「不」的成語弱不勝衣  毫不在意  戰不旋踵死不要臉  時不可逢  仰不愧天神不主體  漸不可長  目不斜視三字為「二」的成語
  • 野味不能吃,中醫講食禽獸之肉禁忌
    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凡煮藥飲汁以解毒者,雖雲救急,不可熱飲,諸毒病,得熱更甚,宜冷飲之。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
  • 花食記 | 以花為食
    我們的花食歷史頗為古遠,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兩千多年。據《呂氏春秋》記載,早在商代,精通烹調術的大臣伊尹就善於用「壽木之華」(樹花)製作飲食美味。屈原在《離騷》中也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花食描述。隨後花食傳統生生不息。唐代著名的點心「百花糕」,據說由女皇武則天創製。
  • 想食蛇去邊度?梗系北滘既新灣飯店啦!都做左十幾年咯!仲有幸運大抽獎添!
    ▲呢個椒鹽蛇外表色澤金黃,每一段蛇肉都夠曬飽滿,未食就聞到香噴噴既椒鹽味,蛇肉彈牙帶汁。金黃色既絲條,包裹住原只鮮味大蝦仁,食落仲有香滑既沙拉同芥辣味。寓意金銀滿屋,甘好意頭,真系唔食唔得!和味豬手,一淡食落去,好味到停唔到口。
  • 食之味*江南饅頭幹的味道
    又是一個鳥語花香的晨,我在豆漿機嗡嗡響及鳥鳴聲中,添半鍋清水,放蒸鬣子,鋪上清香的竹葉,開火燒之。抬眼間撇到櫥窗外玫紅的晨曦灑滿窗,蘭花草的葉分外妖嬈,惹得做早飯有了雅致的情調。再低眉打開封閉結實的饅頭幹袋子,雪白的饅頭幹發出幹唰唰的窸窣聲,瀰漫著濃濃的麥香與陽光的味道。
  • 江門驚現一家特色秘制蛇店,本地草花蛇68元/斤,食2斤送1隻水鴨!超實惠!
    梗系來龍鳳煲暖下肚講起龍鳳煲,小編就霖到非常之補嘅食材,佢就系草花蛇另外再點份雞腳加只水鴨呢種完美搭配--水鄉人家--惠顧期間食兩斤蛇送一份雞腳或一隻水鴨然後再點上一份雞腳草花蛇炆雞腳仲可以加只水鴨三樣食材加埋一起
  • 中草藥之26 鵝不食草
    別名:食胡荽、野園荽、雞腸草、鵝不食、地芫荽、滿天星、沙飛草、地胡椒、大救駕、三節劍、山胡椒、連地稗
  • 肉嫩骨香,湯鮮味美,食之有味——真正的補鈣之王
    羊蠍子流傳至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深受許多名人喜愛,經久不衰。對於羊蠍子的喜愛,宋朝時期有著名文人墨客蘇軾,清朝時期有蒙古王爺等皇宮貴胄。羊蠍子還具有「補鈣之王」的美譽。老年食之能緩解骨質疏鬆;中年食之,能養顏美容;少年食之,能健腦增高。
  • 為何「超小廚美食」比「食味阿遠」更有嚼頭、發展會更好?
    食味阿遠、超小廚美食都是百家號自媒體裡的佼佼者,粉絲過50萬,日發視頻播放量輕鬆過10萬,可謂風光無兩。為何他們的美食視頻這麼「火」呢?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他們開始做視頻自媒體時機恰當,起步於自媒體勃興之時。有人說,趕上了「風口」,豬也能飛起來。於是,他們做的風生水起。二是他們選對了細分市場。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專業做美食,把大批喜歡美食的粉絲籠絡在身邊。三是堅持做精彩美食視頻。
  • 86 水蓼:海椒八荒外 食辣寧避蓼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蓼,古以為味,即今之家蓼也,葉背白;有紅白二種。俗以其葉裹肉,煨食之,香烈。……《齊民要術》有種蓼法,故云家蓼矣。魏晉前皆為茹。……今皆野生。」李時珍:「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嫰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陳藏器:辛溫,無毒。歲朝食之,助發五臟氣。常食,溫中去惡氣,消食下氣。」
  • 國際米食味品鑑大會落戶中國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楊榮堅)11月20日,中國首屆國際米食味品鑑大會產品預選賽在遼寧營口鮁魚圈萬隆廣場開賽。以此為標誌,享譽世界的「國際米食味品鑑大會」正式進入中國,並開啟中國市場優質大米與國際一流大米的角逐之旅。本次預賽,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個大米樣品,通過國際標準公開透明的技術檢測,產生了今年進軍廣州決賽的40強。
  • 0元食M記?食到算我輸....
    細個果陣,我哋一經過M記K記就會扭阿爸阿媽入去食嘢,只要食得到,邊個都好大個之後,我哋會根據M記同K記推出嘅活動優惠力度嚟決定去邊度食
  • 榕蛇29元/斤!老廣都特登過黎食!冬日食蛇絕對不可以錯過的農莊!
    #秋風起,三蛇肥#佛山老牌蛇王提醒你:一年中最肥美的食蛇季節來啦!!它就是~~『 孖寶農莊 』 | 日均賣蛇1000+斤 | - 徵服泛珠三角識飲識食的「蛇客」 -在佛山多年,出名食得挑剔的佛山人都被這裡的蛇肉「一口跪」廣州東莞深圳等地的吃貨
  • 盜獵黃緣龜(食蛇龜)轉售 3年交易額8700萬元!
    南投檢方、保七總隊第六大隊等單位,破獲盜獵黃緣龜(食蛇龜)轉售集團,逮捕上中下遊19
  • 【色食男女】我和"阿蛇"有個約會
    主持:Tyra、Anderson內容:秋風起三蛇肥,本集主持分享食蛇心得。* 節目內容純屬主持及嘉賓個人意見,與CantonRadio立場無關。【色食男女】過往節目重溫請在公眾號回覆"11"進入節目重溫區特別鳴謝:盛門創客空間廣東有句俗語:「秋風起,三蛇肥」,究竟此話何解?眾所周知,蛇是冷血動物,進入冬季,氣溫下降,它們便會在洞穴裡冬眠。而在冬眠之前,怎可能不飽餐一頓呢??
  • 食糊特輯 食翻記憶中的冰室味道
    牌匾下面的「冰室」兩個小字或許早已被遺忘在氤氳的鑊氣當中了吧如今依然保持獨立經營的只有順記冰室每天都會有好多慕名而來嘅食客但對老街坊嚟講已經唔再系細個食開嗰只味道就如食糊嘅牛奶雪糕球,湊近可以聞到淡淡嘅奶香味,挖一匙羮落口,濃鬱嘅牛奶味綻放,清甜而不膩,細幼均勻嘅雪糕喺口腔中慢慢融化,一個字,正!
  • 食藥同源中草藥之-- 刀豆
    因為高興緊張,他居然呃聲連連,全家束手無策,鄰居有位大娘見了,遂從家中菜園摘了把外形似刀的豆莢煮湯餵他食之,居然止住了。原來這豆莢因形態像刀,故名,俗稱「大刀豆」,也叫「挾劍豆」,在鄉間早有人食之,當地農村,歷來家家都種刀豆。婦女們還採用鮮嫩的刀豆,巧制刀豆蜜餞,俗稱「刀豆花」,為迎賓待客,饋贈親友的珍品。
  • 廈門食記「同安封肉」
    來廈門是我讀大學的時候,時至今日已經有五個年頭。在學校的時候感覺吃什麼都新鮮,也並不覺得廈門小。可當我將所有廈門的美食吃遍的時候,忽而由衷的是心生慨嘆,廈門的確不大,但是廈門的「食味」卻成了當地人最大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