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廈門是我讀大學的時候,時至今日已經有五個年頭。在學校的時候感覺吃什麼都新鮮,也並不覺得廈門小。可當我將所有廈門的美食吃遍的時候,忽而由衷的是心生慨嘆,廈門的確不大,但是廈門的「食味」卻成了當地人最大的驕傲。
來廈門,放在以前我會推薦朋友去吃特產特色,薑母鴨、沙茶麵、海蠣煎。可現在當我真正了解了這座南方小城,我才知道它真正的味道,最正宗也最真實的食味是在同安。
作為一座旅遊城市,廈門的食味五花八門,誰都說自己的瓜最甜,導致幾乎所有人來都吃的是不一樣的瓜。有的人找不對地方,開開心心來,罵罵咧咧走。有的人吃到了心尖兒,心滿意足玩,意猶未盡走。總要有個結果不是。
作為一個工業區,同安默默承載著廈門最原始、最正宗、也最出色的味道。同安的氛圍是寧靜的,人們不愛晃在街上,大都坐在店裡,蹲在家裡。略微的悽清感總讓人有些涼意。但在店內,卻是另一番景象,而以我的拙見,這大抵都是「封肉」的功勞。
吃「同安封肉」就要去同安!這不僅是所有本地人的共識,更是整個閩南的聲音,因為離開同安,封肉就完全淪為了迎合遊客的消費品,而非美食。
同安封肉是廈門同安傳統名菜,也是僑胞回鄉探親時,一定要吃的家鄉風味菜。屬於閩菜系。是廈門的高人氣美食,每當人們辦喜事或建新房,舉辦筵席,都忘不了「封肉」。
將整塊的肉裝盆,蓋上蓋子放入籠蒸熟,上桌掀蓋。並且會把「封肉」安排在筵席的中間段,所以如果你在筵席上吃到「封肉」,那就說明筵席已經過半。正宗同安封肉非常嫩滑,把筷子插在肉上,筷子倒下的過程中就可以把封肉切開。
也不知是這個形容實在妙極,還是真就有如此神奇。在我去吃封肉的時候,紅白分明,Q彈嫩滑的封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無論表面亦或口感上的確有著這個潛質。但當時只顧著吃,沒去測試過。感興趣的可以去試一下所言是否非虛。
時至今日,「同安封肉」已經成了廈門乃至閩南的一種特色食品,許多老臺胞和老華僑,還把這種獨特烹製方法帶到臺灣和海外。逢年過節,他們也自製封肉,讓其後輩品嘗家鄉的特色美味,培植他們思鄉的情愫。
「同安封肉」還有著一段有趣的典故:明正德年間,同安理學名宦林希元考取進士之前,在同安的南門外當教書先生。平時愛吃「同安封肉」,卻因為家徒四壁,只能把木頭削成肉塊狀浸醬油來解饞。
後來林希元考中進士,衣錦還鄉。鄉紳們置辦宴席,為他接風洗塵。席間,林希元看到滿桌的魚翅海參,海味山珍,都沒有太大胃口。鄉紳們以為招待有不周之處,趕忙夾魚叉肉又敬酒。
林希元卻突然問:有「封肉」這道菜麼?」鄉紳們一時都傻了眼。原來,當時的「封肉」雖然好吃,卻早已經成為家家戶戶的家常菜,樸素至極。還好,有人急中生智,說:封肉現在已成為家鄉名菜,最後出,是壓桌菜。此後封肉聲名才逐漸嘹亮。
封肉的口感,製法無論哪一樣都樸素至極。但是還是一如既往的,作為一個北方漢子,我一直堅信越是樸素的製法越是簡單的食材就越能做出最真實最本真的食味,封肉是我在廈門的最愛。
當然廈門的美食眾多,光說封肉可能會有很多人覺得有失偏頗,但是如果說哪天我會離開廈門,那麼「同安封肉」絕對會是我最念念不忘的廈門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