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養生文化的符號:太極拳

2021-02-19 武當師行功夫館

  中國傳統的太極拳,是道教文化的一種符號和象徵。太極拳產生於道教,用拳術的形式完美闡釋著醇厚的道教文化,是結合陰陽五行變化、中醫經絡學,以及中國古代養生的導引術和吐納術,綜合而成的內外兼修的「內家」拳術。

  從名稱上來說,「太極」是道教思想中的萬物本源。《道德經》裡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按照道教的理解,其中的「道」就是無極,而「一」是太極,「二」即是陰陽。「太極」出現於陰陽未分的混沌時期(無極)之後,而後才形成萬物的本源。「太極」是道教宇宙論、修行理論的基本概念。

  可是,這種抽象的理論對於修道者來說是深邃奧妙、不易理解的,於是古代先賢創立了各種形式,讓大家能夠藉此途徑逐步體會「太極」的奧秘。如著名的「太極」圖案,就直觀地將「陰陽」的關係表達出來,讓人一目了然。太極拳也是如此,它通過拳術的形式闡釋「道」的內涵。

  太極拳的創立源自於道教的「丹道」。元末明初,道士張三丰在武當山隱形潛修,其間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太極丹道體系」,太極拳是其中的「動功」,也就是將意念、呼吸、肢體運動結合起來,以調身導引為主,外動內靜、動中求靜。所以,太極拳最初就是道教修行者的修道方式。

  據張三丰《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記載:「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通過練習太極拳,可以體悟道教所說的天地萬物之間一以貫之的「道」。要「入道」,主要就是「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練習太極拳,正可以達到這種效果。

  而張三丰在《太極煉丹秘訣·太極行功法》中說:「此練太極拳者,所以必先執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極之妙道也。」(《道藏精華》)這段話說明了練習太極拳必須「明太極之妙道」,也就是體悟道教哲學中所說的太極「陰陽合一」、「剛柔相濟」的道理。

  從源頭上來說,「明道」是練習太極拳的根本目的。通過練習太極拳,人們可以切身體會、感受到「道」的內涵,太極拳為習練者提供了體悟「道」的現實途徑,最終目的就是「以拳合道」。

  太極拳是道教文化形象化的表現。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太極拳始終貫穿著道教的思想。

  太極拳的姿勢,源自道教科儀中的「禹步」。禹步又稱「步罡踏鬥」,是道士在禱神儀禮中常用的一種步法動作,因為相傳為夏禹所創而得名。禹步不僅是道教科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道教古老的養生術。太極拳的拳式設計,是根據道教哲學的理念而來。比如,太極拳的行拳,最大的特點是「柔」、「綿」,以腰為軸,帶動四肢處處劃圓運動,含蓄而柔韌,這是根據道教所說的萬物循環往復的運行方式而創立;太極拳的拳法中有大量的「仿生」動作(傳說當年張三丰就是因為在武當山看到蛇鵲相鬥,才覺悟了「柔綿」的奧妙),這是依據「道法自然」的道理而來。

  而太極拳練習的方法更是與道教思想一脈相承。比如,練習太極拳要求抱元守一,強調意念功夫和內煉養生,就源自於道教修煉的「存想術」。這是從東晉時期就開始流傳的一種道教修煉方法,道教的高功在作法時就需要這種方式。所謂「存想」,通俗地說就是集中精神、消除心中雜念。太極拳對於習練者意念的要求和「存想」是完全一致的。此外,練習太極拳時,要「自然而然」,「松」而「靜」,反對「後天人為」,這也是道教一貫主張的行為原則。

  養生,是太極拳的現實作用,這與道教思想也完全一致。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重生貴生」、「尊道貴德」、「生道合一」是道教文化的傳統。在這種宗旨的指導下,道教有一系列的修身煉己以求「長生久視」的方法。太極拳就是其中之一。

  張三丰曾說,自己創立太極拳的直接目的,是「欲令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圖技擊之末學」。這在孫祿堂的《太極拳學自序》中有詳細的記載:「元順帝時,張三丰修道於武當,見修丹士兼練拳術者,後天動用之過當,不能得其中和元氣……作太極拳術,闡明養身之妙。此拳在假後天之形,確後天動,一動一靜,純任自然,不尚而氣,意在練氣化神耳。」意思是說,張三丰創立太極拳,是為了在修道過程中避免清修出現的弊端,達到「養身」的目的。具體的方法就是用拳術動作(後天之形),動靜自然,「練氣化神」。

  《太極拳解》上說:「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習練太極拳,包含了養氣、養心、養神。道教主張「形神依存」、「身心一體」,太極拳的養生原理也是如此。《太極拳十三勢歌訣》中說:「先在心,後在身。」要「勢勢存心揆用意」,處處以意念為先。在練習太極拳時,內外相合,連綿不斷,使全身所有內外組織器官進行有機的協調運動。同時與呼吸吐納結合,全身的旋轉運動也符合太極的道理。

  對於太極拳的創立者張三丰來說,它的技擊功能只是「末學」。不過,世上流傳的太極拳拳法為了適應世俗需要,更加強調它的防衛、技擊功能。

  太極拳的技擊方法主要是「引化合發」,也就是通過「牽引」來力而「化解」來力,然後在合住來力(借力),最後「發力」攻擊。這種「以四兩撥千斤」、「借力打人」的使力方式,其實就是道教所說的以柔克剛、以靜待動。

  從使用原則上來說,太極拳強調「後發制人」,這也是道教哲學「不爭」、「處弱」思想的具體體現。所以《太極拳論》上說:「太極拳不自作主張,處處從人,彼之動作,必有一方向,則吾隨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可跌出,皆彼用力太過也。」

  太極拳不僅是一套拳術,它是道教的一種功法,更是對道教文化形象化的體現,它闡釋了道教對於世界的認識。因此,通過太極拳可以引導練習者建立一種以道教思想為基礎的行為模式,進而樹立道教「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人性品格,這對現實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越來越受到重視。2013年,中國道教協會主辦的「道行天下,和諧共生」對外交流系列活動在歐洲舉辦。這是中國道教界首次主動「走出去」,向西方國家推介道教,而太極拳正是其中的重點推介「品牌」。

  正是因為太極拳的實用性,所以它才會受到廣泛歡迎。但是我們更應該注重挖掘太極拳深厚的養生文化內涵,通過這個形式,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傳統的道教文化。

相關焦點

  • 太極拳和中國符號
    我經常在想,我們也經常在討論,什麼是中國符號?比如服飾,我們知道日本和韓國的服裝是不一樣的,日本女孩子結婚的時候都要穿和服,而中國的女孩子很多都穿西方的婚紗。平常學校舉辦重要活動要求穿正裝,那麼我們所謂的正裝就是指西服。我們的同學本科畢業參加畢業典禮時候戴的學士帽是中國的嗎?我們校長們穿的大紅袍是中國的嗎?不是!那麼我們中國到底拿什麼來說明我們是中國人?
  • 太極拳和送王船,道教文化範疇內的兩個項目近日申遺成功
    提起太極拳和送王船這兩個項目,前者小夥伴們並不陌生,都知道和道教息息相關,道教神仙祖師張三丰更是被眾多太極流派尊為太極拳創始人。如今,經過世代傳承,太極拳在海內外廣泛傳播,習練者在練拳之餘進而了解其中蘊含的道家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等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豐富著人們對宇宙、自然和人體自身運行規律的感悟和認知;而太極拳諸如鬆柔圓活、立身中正等等基本要求,更折射出中華文化裡尊師重道、不驕不躁等價值觀念,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涵養著習練者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心性品德。
  • 破譯:道教基本教義中的中國符號
    道教基本教義中的中國符號(圖片來源:資料圖) 道教(Dào Jiào):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教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尊道貴德、清靜無為、齊同慈愛、抱樸守真等理念不僅對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有著深遠影響,對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問題也具有深刻的借鑑意義。 從道教的基本教義中,我們看到最純正的中國符號。
  • 新春特輯 連載——論太極拳與道家道教之歷史淵源(二)
    論太極拳與道家道教之歷史淵源
  • 解讀:道教宮觀裡的「怪圈」符號
  • 論道:中國傳統道教精神對現代人養生價值的影響
    中國網9月25日訊 2015年9月23日,第二屆「道教·中國」文化論壇暨遼寧鐵剎山「道教·中國」養生文化論壇在遼寧本溪隆重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尊道貴德,健康養生」。論壇由遼寧省道教協會主辦,本溪市道教協會、本溪市道教文化研究會、鐵剎山風景區管理處承辦。
  • 淺談道教修養論!心性之學乃為道教修行之一大根基!
    道教的發展在每個時期都有自己的中堅先賢,唐有李唐祖先老子太上老君,宋有趙宋的祖先財神趙公明,元有一言止殺的長春真人邱處機,明朝就是武當張真人。試看如今,張真人的太極拳已然蔚然成風,竊自豪之下粗談一下太極拳。
  • 李經梧傳簡化太極拳24式網課學習
    簡化太極拳24式是由國家體委在1956年組織李經梧等太極專家汲取楊氏太極拳之精華簡編而成,李經梧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末調入河北省醫療氣功醫院後積極推廣簡化太極拳,使其在全國得到廣泛性的傳播。簡化太極拳24式內容精煉,動作規範,能充分體現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 太極拳祖師張三丰,當代已無太極拳
    -----全真宗師-----道教全真派是除了正一派之外的第二大道派,與正一派平分天下道門,所謂「南正一,北全真」。全真派也是全國各地開枝散葉,派系林立,最著名的當屬丘處機創立的龍門派,其次差不多就數到張三丰創立的武當派了。
  •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不信道教!但是你真的不信嗎?
    可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敢說你不打太極拳,你不拜財神,你不接受傳統方法養生,你也從不祭祀祖宗先人?甚至,你連豆腐也不吃?…… 這些,都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內容,早已滲透到全民族的骨子裡!  中國喜愛太極拳的人已經超過2000萬人,太極拳是道教修真功夫,全世界有超過3000萬人練習。 中國傳統的太極拳,就是道教文化的一種「現實形態」。
  • 太極拳的起源應當回歸張三丰!
    他兼收並蓄,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使武當道教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成為天下第一道場。他根據道教理論中的「道法自然」、「守柔處雌」等,把道家的內丹功、養生家的導引術、武術家的拳法、軍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編創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貢獻,創造了具有獨特功理功法、運動體系和形式的武當拳,亦名太極拳。
  • 採訪 | 厲害了,雲浮的太極拳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體現在中國古代眾多哲學思想,是多元文化傳承的結果,它吸收了易經的陰陽學說,老子的剛柔理論,兵家的虛實論,還有中醫的脈絡原理,以及道教的吐納引導之法,可以說是集中國文化之大成。
  • 大理道教歷史變遷
    東漢在大理有名的符篆派道上還有楊波遠,八號為「神明大士」,常騎三角青牛出沒於蒼山、巍寶山、雞足山和洱海之間,傳布道教和為人禳災析福(李元陽《萬年雲南通志》)。到了唐代,南詔蒙氏王族崇奉道教,《南詔德化碑》有「闡三教,賓四門」的記載,三教即儒、釋、道三教,其中道教就是符篆派。
  • 【太極拳名家論壇】關於太極拳傳承和發展的研究報告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說明「太極」及其學理出自孔子或者孔子學派。       鑑此,可以說,「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的這一拳術系列,彰顯著鮮明的儒學文化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儒學並不是在真空中萌生的,而是在與諸子百家長期共存、交流爭鳴、相互融攝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 河南走向世界的名片,太極拳申遺成功
    燈火輝煌,一片璀璨,太極拳發源地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徹底沸騰了!一個振奮人心人體息傳來,太極拳申遺成功了!河南再多一張走向世界的名片,中國傳統文明在一次耀眼世界,這不僅是河南的一場盛事,也是中國的一場盛事。
  • 話說太極拳|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從始祖陳王廷到陳王廷創拳……(連載)
    編者按 太極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中的燦爛一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識,是東方文化的精髓,是東方傳統智慧的動態符號,是中國獻給世界人民的美好禮物之一。 河南省太極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特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太極拳文化研究學者嚴雙軍從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太極拳在港澳臺的發展、太極拳的技法功用和價值三個方面分析闡述,完成《話說太極拳》並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 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其精髓是「和諧」,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 康戈武:太極拳的傳承和發展
    (三)借鑑和吸收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和道教養生理念形成了突出武術本質的養生原則。       陳王廷遺詞中有「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黃庭經》秉承黃老醫學有關臟腑、經絡、精氣的理論,著重闡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氣的理論和方法,是道教養生修仙專著。道教養生理念和方法在太極拳中的體現,值得我們深入進行研究。
  • 八卦五行學說是太極拳的理論基礎
    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這是說十三勢的基本技術內容,與八卦五行方位及其八門五步有相對應的關係:十三勢又叫太極拳,名異而義同;太極、八卦、五行的理論內容都源於《易經》。 根據上面的說法,一定會有人問:是不是說太極拳就是按八卦五行編的?十三勢的動作方向步法萬位等就一定要與八門五步相一致?
  • 太極拳:世界的遺產,人類的財富
    12月17日,發源於中國的太極拳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聚東方文化精髓的太極拳進一步得到世界認可。太極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識,是中華民族獻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太極拳是以太極哲理為依據,汲取傳統養生和技擊智慧而編創的一種武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由裡及外的形體表達,既能增強體質,又能修身養性。集文化、健康、武術三種屬性於一體的太極拳向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共享古老東方的體育實踐。太極拳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 太極拳為什麼行? ?
    就在17日晚,太極拳這項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運動,被列入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套拳法,怎麼就成了非遺?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太極拳的故事。  此後,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又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今天的研究認為,太極拳的創編與時代的變遷關係密切:當熱兵器在戰場上愈加廣泛地使用,武術逐漸退出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