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所有來到敦煌的人最大的心願就是走進莫高窟,一睹那些千年前精美絕倫的壁畫。莫高窟,它跨越十六國前秦、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距今1600多年,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但死亡,或許是莫高窟終究逃不過的命運。
有專家預估,未來50年到100年內,莫高窟或將湮沒黃沙之中。那時你只能在博物館裡追憶莫高窟千年時光中堆積的傳奇。
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拍下眾多莫高窟的照片,2011年,國內敦煌研究專家、攝影家孫志軍拍攝了同一視角的對比照,讓我們看看這100多年裡發生了什麼變化。
第61窟-于闐公主等供養像-Charles-Nouette攝影-1908年
第61窟-于闐公主等供養像-孫志軍攝影-2011年▲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法華經變觀音普門品-Charles-Nouette攝影1908年▲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法華經變觀音普門品-孫志軍攝影-2011年百年間,莫高窟經歷了劫難
從照片中我們痛心的發現這些劫難留下的傷痕
遺憾自己沒能看到它最初的樣子
70年前有一位美國女人也來到敦煌
她叫艾琳·文森特
從她的鏡頭中我們看到了70年前的莫高窟
艾琳·文森特在莫高窟待了10天
一共拍攝了168幅黑白照片
在這些黑白膠片中
凝固了莫高窟70年前的容顏
1919年,艾琳·文森特出生於中國漢口
並在中國長大
20歲時,艾琳在密西根大學的暑期夏令營
從詹姆士·普拉瑪教授那裡得知了莫高窟
她發誓,有生之年一定要親眼去看看
位於中國偏遠地區敦煌的神聖佛教石窟寺
她曾在自己的書裡寫道: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一定都有一個畢生一定要走一遭的地方。」
莫高窟就是她心底的那個地方
1948年,已經成家的艾琳作為朝聖者
前往她心中的聖地——敦煌
她在這片神聖的綠洲停留的時間
比原計劃停留的時間要長很多
她拍攝了大量的洞窟照片
那些精美至極的洞窟使她如痴如醉
甘肅在中國的西北
敦煌在甘肅的西北
艾琳坐在一輛卡車的車頂
輾轉千餘公裡
一路艱難曲折
終於如願以償來到了莫高窟
鏡頭中的戈壁與沙漠
就是70年前荒涼的西北
那時她擠在裝滿貨物與鄉親的大卡車上
卻一點也不感到疲憊
她離她的夢想如此近了
讓她魂牽夢縈的莫高窟就在眼前
一切付出都值得
朝聖之路註定要歷經磨難
騎著駱駝走完剩下的路
照片中的她依舊很開心
因為她馬上要抵達這些年的心之歸處
男士長衫配圓禮帽
女士大褂,燙頭
這是當時流行的裝扮
可見這家人家境殷實
這是70年前的玉門油田
它坐落於戈壁腹地祁連山下
這裡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口油井
第一個油田、第一個石化基地
「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
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沿路她經過一些寺廟和佛塔
寺廟的主持得知艾琳為敦煌而來
還送她雞蛋和茶葉
西北人的熱情好客
給艾琳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當艾琳終於來到莫高窟
雄偉的石窟在黃沙之上
夕陽下她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就像敦煌女兒樊錦詩一樣
她們第一眼看到莫高窟
一半的靈魂就已經留在這裡了
艾琳坐在土丘上熱淚盈眶
她靜靜坐著眺望很久
後來這張照片也成了她出版的書
《神聖的綠洲》的封面
艾琳就這樣看著莫高窟
心中漸漸平和安然
仿佛穿越千年時光回到盛唐
她終於來到了這裡
她夢裡夢了無數遍的地方
荒蕪的沙土之上
是讓世界震驚的藝術寶庫
誰能想到最美的寶藏
竟藏在這樣人跡罕至的地方
艾琳愛上了這裡
這是她和莫高窟的不解之緣
懸崖上的九層佛龕
那時的莫高窟還沒有木棧道
石窟壁上也沒有糊上保護牆
大片裸露的窟體是它原始的模樣
艾琳拍下的莫高窟壁畫和塑像
僅僅是黑白的膠片
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份震撼
佛像的表情栩栩如生
連衣襟的褶皺都充滿垂墜感
要知道這可是雕刻出來的啊
艾琳在洞窟裡
一呆就是幾個小時
她痴迷於雕塑的精美
更迷戀壁畫藝術的精湛
第159窟西牆
第254窟,飛天繞佛頭起舞
飄逸的衣裙、飛舞的彩帶
敦煌飛天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
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
注意照片中佛像的手
這是佛祖釋迦牟尼佛的手印
「施無畏印+與願印」
普度眾生,有求必應
第283窟西牆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
僧人樂尊路經此山
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
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
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
第250窟神龕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
莫高窟更是興盛
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
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
但造像活動仍在進行
這裡存放著
從4世紀到11世紀的歷代文書
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
慄特文、佉盧文、回鶻文、吐蕃文、
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
艾琳非常喜愛壁畫中的女神
隋唐以後,敦煌壁畫中的菩薩形象
出現了很多溫婉柔美的女性特徵
可謂是頗具風華氣度的敦煌「女神」
代表著慈悲、智慧與勇敢正義之美
觀賞莫高窟壁畫最好的亮度
就是有自然光照進洞窟時的亮度
任何人為的打光不僅傷害壁畫
也感受不到那種古老神秘的氣息
每每盯著壁畫出神
仿佛回到了古代工匠的創作現場
第257窟壁龕
艾琳收集過一套35mm的幻燈片
攝影師不可考
應當算是當時最早的彩色莫高窟照片
艾琳曾在書中寫道:
「晚上休息,我鑽進土臺上蠶繭一般的睡袋後,聽到風吹過楊樹的葉子,把屋頂的鈴聲弄得叮叮噹噹。隔壁的寺廟傳來僧人的頌歌,還有傍晚儀式上聽到的鑼鼓聲。
那刻我幾乎可以感覺到——就像我在莫高窟裡感覺到很多次一樣——數以千計的比丘、比丘尼;朝聖者和捐助者;學者和老師;藝術家和手藝人,他們都帶著愛和虔誠的精神去為這些不可思議的石窟做出貢獻。」
圖片來自國際敦煌項目 IDP
當她的丈夫約翰·文森特先生
在北京看到她拍攝的照片後
深深地被精美的敦煌石窟藝術所震撼
決定親赴敦煌
1948年秋,他隻身來到敦煌
在莫高窟拍攝了百餘幅彩色照片
為第一批成規模的莫高窟彩色照片
20世紀50年代
《神聖的綠洲·敦煌千佛洞》
和《敦煌佛教石窟壁畫》
兩本書籍在美國出版
世界再次被這神秘驚豔的東方之美震撼
他們的女兒布朗尼·文森特回憶父母時說:
「那是他們最引以自豪的成就。」
2013年10月7日至9日
布朗尼·文森特依照父親的遺願
來到莫高窟參觀訪問
當她走進洞窟
她同她的父母一樣,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她說:「在這裡,我仿佛找到了父母的靈魂。」
她把父母拍攝的莫高窟照片
和她母親出版的書《神聖的綠洲》
一起交給敦煌研究院
並與朋友一起捐款12000人民幣
盡微薄之力為莫高窟的保護做貢獻
如今無數藝術作品靈感源於莫高窟
繪畫配色、歌舞、音樂、服飾...
如果莫高窟的消亡不可避免
就請讓它再遲一點到來
如果可以,現在就讓我們去看看它吧
在敦煌多呆兩天
切身感受千年文明與藝術的洗禮
請加悅行圈戶外旅行
加入小團定製遊社群
註: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本文部分圖文整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小編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