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一位叫艾琳的美國女人來到了敦煌......

2021-02-26 悅行圈

大概所有來到敦煌的人最大的心願就是走進莫高窟,一睹那些千年前精美絕倫的壁畫。莫高窟,它跨越十六國前秦、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距今1600多年,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但死亡,或許是莫高窟終究逃不過的命運。

有專家預估,未來50年到100年內,莫高窟或將湮沒黃沙之中。那時你只能在博物館裡追憶莫高窟千年時光中堆積的傳奇。

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拍下眾多莫高窟的照片,2011年,國內敦煌研究專家、攝影家孫志軍拍攝了同一視角的對比照,讓我們看看這100多年裡發生了什麼變化

 第61窟-于闐公主等供養像-Charles-Nouette攝影-1908年

第61窟-于闐公主等供養像-孫志軍攝影-2011年▲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法華經變觀音普門品-Charles-Nouette攝影1908年▲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法華經變觀音普門品-孫志軍攝影-2011年

百年間,莫高窟經歷了劫難

從照片中我們痛心的發現這些劫難留下的傷痕

遺憾自己沒能看到它最初的樣子

70年前有一位美國女人也來到敦煌

她叫艾琳·文森特

從她的鏡頭中我們看到了70年前的莫高窟

艾琳·文森特在莫高窟待了10天

一共拍攝了168幅黑白照片

在這些黑白膠片中

凝固了莫高窟70年前的容顏

1919年,艾琳·文森特出生於中國漢口

在中國長大

20歲時,艾琳在密西根大學的暑期夏令營

從詹姆士·普拉瑪教授那裡得知了莫高窟


她發誓,有生之年一定要親眼去看看

位於中國偏遠地區敦煌的神聖佛教石窟寺

她曾在自己的書裡寫道: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一定都有一個畢生一定要走一遭的地方。」

莫高窟就是她心底的那個地方

1948年,已經成家的艾琳作為朝聖者

前往她心中的聖地——敦煌

她在這片神聖的綠洲停留的時間

比原計劃停留的時間要長很多

她拍攝了大量的洞窟照片

那些精美至極的洞窟使她如痴如醉

甘肅在中國的西北

敦煌在甘肅的西北

艾琳坐在一輛卡車的車頂

輾轉千餘公裡

一路艱難曲折

終於如願以償來到了莫高窟

鏡頭中的戈壁與沙漠

就是70年前荒涼的西北

那時她擠在裝滿貨物與鄉親的大卡車上

卻一點也不感到疲憊

她離她的夢想如此近了

讓她魂牽夢縈的莫高窟就在眼前

一切付出都值得

朝聖之路註定要歷經磨難

騎著駱駝走完剩下的路

照片中的她依舊很開心

因為她馬上要抵達這些年的心之歸處

男士長衫配圓禮帽

女士大褂,燙頭

這是當時流行的裝扮

可見這家人家境殷實

這是70年前的玉門油田

它坐落於戈壁腹地祁連山下

這裡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口油井

第一個油田、第一個石化基地

「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

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沿路她經過一些寺廟和佛塔

寺廟的主持得知艾琳為敦煌而來

還送她雞蛋和茶葉

西北人的熱情好客

給艾琳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當艾琳終於來到莫高窟

雄偉的石窟在黃沙之上

夕陽下她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就像敦煌女兒樊錦詩一樣

她們第一眼看到莫高窟

一半的靈魂就已經留在這裡了

艾琳坐在土丘上熱淚盈眶

她靜靜坐著眺望很久

後來這張照片也成了她出版的書

《神聖的綠洲》的封面

艾琳就這樣看著莫高窟

心中漸漸平和安然

仿佛穿越千年時光回到盛唐

她終於來到了這裡

她夢裡夢了無數遍的地方


荒蕪的沙土之上

是讓世界震驚的藝術寶庫

誰能想到最美的寶藏

竟藏在這樣人跡罕至的地方

艾琳愛上了這裡

這是她和莫高窟的不解之緣

懸崖上的九層佛龕

那時的莫高窟還沒有木棧道

石窟壁上也沒有糊上保護牆

大片裸露的窟體是它原始的模樣

艾琳拍下的莫高窟壁畫和塑像

僅僅是黑白的膠片

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份震撼

佛像的表情栩栩如生

連衣襟的褶皺都充滿垂墜感

要知道這可是雕刻出來的啊

艾琳在洞窟裡

一呆就是幾個小時

她痴迷於雕塑的精美

更迷戀壁畫藝術的精湛

第159窟西牆

第254窟,飛天繞佛頭起舞

飄逸的衣裙、飛舞的彩帶

敦煌飛天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

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

注意照片中佛像的手

這是佛祖釋迦牟尼佛的手印

「施無畏印+與願印」

普度眾生,有求必應

第283窟西牆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

僧人樂尊路經此山

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

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

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

第250窟神龕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

莫高窟更是興盛

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

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

但造像活動仍在進行

這裡存放著

從4世紀到11世紀的歷代文書

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

慄特文、佉盧文、回鶻文、吐蕃文、

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

艾琳非常喜愛壁畫中的女神

隋唐以後,敦煌壁畫中的菩薩形象

出現了很多溫婉柔美的女性特徵

可謂是頗具風華氣度的敦煌「女神」

代表著慈悲、智慧與勇敢正義之美

觀賞莫高窟壁畫最好的亮度

就是有自然光照進洞窟時的亮度

任何人為的打光不僅傷害壁畫

也感受不到那種古老神秘的氣息

每每盯著壁畫出神

仿佛回到了古代工匠的創作現場

第257窟壁龕

艾琳收集過一套35mm的幻燈片

攝影師不可考

應當算是當時最早的彩色莫高窟照片

艾琳曾在書中寫道:

「晚上休息,我鑽進土臺上蠶繭一般的睡袋後,聽到風吹過楊樹的葉子,把屋頂的鈴聲弄得叮叮噹噹。隔壁的寺廟傳來僧人的頌歌,還有傍晚儀式上聽到的鑼鼓聲。

那刻我幾乎可以感覺到——就像我在莫高窟裡感覺到很多次一樣——數以千計的比丘、比丘尼;朝聖者和捐助者;學者和老師;藝術家和手藝人,他們都帶著愛和虔誠的精神去為這些不可思議的石窟做出貢獻。」

圖片來自國際敦煌項目 IDP

當她的丈夫約翰·文森特先生

在北京看到她拍攝的照片後

深深地被精美的敦煌石窟藝術所震撼

決定親赴敦煌

1948年秋,他隻身來到敦煌

在莫高窟拍攝了百餘幅彩色照片

為第一批成規模的莫高窟彩色照片

20世紀50年代

《神聖的綠洲·敦煌千佛洞》

和《敦煌佛教石窟壁畫》

兩本書籍在美國出版

世界再次被這神秘驚豔的東方之美震撼

他們的女兒布朗尼·文森特回憶父母時說:

「那是他們最引以自豪的成就。」

2013年10月7日至9日

布朗尼·文森特依照父親的遺願

來到莫高窟參觀訪問

當她走進洞窟

她同她的父母一樣,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她說:「在這裡,我仿佛找到了父母的靈魂。」

她把父母拍攝的莫高窟照片

和她母親出版的書《神聖的綠洲》

一起交給敦煌研究院

並與朋友一起捐款12000人民幣

盡微薄之力為莫高窟的保護做貢獻

如今無數藝術作品靈感源於莫高窟

繪畫配色、歌舞、音樂、服飾...

如果莫高窟的消亡不可避免

就請讓它再遲一點到來

如果可以,現在就讓我們去看看它吧

在敦煌多呆兩天

切身感受千年文明與藝術的洗禮

請加悅行圈戶外旅行

加入小團定製遊社群

註: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本文部分圖文整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她故事 | 69年前的敦煌朝聖,她拍下了我們不曾看到的敦煌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叫做艾琳·文森特的美國女人。她生活在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國,與丈夫到過亞洲許多地方。1948年她回到中國,並定居在北京。那年夏天,29歲的艾琳決定要離開家,獨自上路。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入口1900年,看守洞窟的道士王圓籙發現了這個入口,才找到了蜚聲中外之莫高窟寶藏。艾琳對敦煌千佛洞的嚮往,萌生於大學期間。
  • 1948年,建國前一年,一位美國記者鏡頭下的北京!
    1948年,北平。天安門廣場原貌1948年,北平。鐵路與城樓1948年,北平。新華門1948年,北平。白塔冬景 別再吹捧什麼康乾盛世了,看看當時美國正在發生什麼7. 鮮為人知的野史,個個驚豔!8. 中國唯一沒有貪汙的王朝竟然是它9. 一本禍害中國千年的奇書! 10.
  • 1948年美國郵票的教訓
    按道理說,美國的國庫不應象非洲小國一樣空虛,用不著靠發行郵票來填補國庫,但是美國郵政也曾犯過「牆紙郵票」的錯誤。第一次是1893年,當時為了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400周年,美國郵政發行了全套16種的大套、大票幅紀念郵票,面值高達16.34美元,還另有4種郵資封。1893年的美國正處在大蕭條之中,商業學院的畢業生如果能幸運地找到工作,每周的工資才8美元。
  • 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
    因為這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我們把視野從屏幕拉到西北大漠。圖片|風未眠-攝三危沙山下,大泉河谷旁,風沙漫漫的深處,沉睡著一個千年的世界。從公元366年僧人樂尊開鑿的第一口洞窟開始。這一千六百多年裡,莫高窟淡褪了紅綠鮮豔的顏料,剝蝕了崇高宏偉的佛雕,坍圮了一個個窟門又散落了一卷卷經書。
  • 1948,新中國成立前一年,一位美國記者鏡頭下的北京
    以下的照片為美國《時代》周刊的姊妹刊物——《LIFE》雜誌的攝影記者拍攝於1948年。當時的北平,並未受到抗日戰爭煙火的摧殘,在傅作義的守衛下,深幽而平靜。古老的建築和市井的人民依舊過著安逸的日子。1948年,北平。天安門,城樓前走過一排女學生,城樓牆上是「天下為公」四個大字。
  • 1948年的北京
    1948年,北平。1948年,北平,新華門。1948年,北平老首圖大門。1948年,北平,白塔冬景。1948年,北平,長安街牌。
  • 妖精的尾巴:十二盾最強雙壁,災厄的歐嘉斯特,絕望的艾琳
    歐嘉斯特幹涉了沃連的探查,導致傑克布無聲無息來到妖精的尾巴。在布蘭緹什的描述中,歐嘉斯特是被稱為「災厄」的存在。阿爾巴雷斯雙璧之一艾琳·貝爾塞利翁,是護聖十二盾中最強的女人。艾琳被稱為「緋色的絕望」,其恐怖程度可見一斑。現如今,艾琳終於有開始行動了,來到了靈峰左妮亞,使用附加魔法改變了環境,並派出了布萊德曼和拉凱德。
  • 以史為鑑:1948年美國濫發郵票的教訓
    1893年的美國正處在大蕭條之中,商業學院的畢業生如果能幸運地找到工作,每周的工資才8美元。       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這套紀念郵票還在以面值出售。       1932年,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這位偉大的集郵總統為集郵帶來了無數新的愛好者,同時,也為「牆紙郵票」奠定了基礎。
  • 37年後,一位美國「殺人犯」的無罪釋放
    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監獄度過了大半個人生的約瑟夫·斯萊奇(Joseph Sledge)終於離開了那裡,成為了真正的自由之人。在經過重新調查後證明,39年前,斯萊奇根本沒殺人。1976年9月,74歲的約瑟芬·戴維斯(Josephine Davis)和她57歲的女兒艾琳(Aileen Davis)的屍體在她們北卡羅來納州伊莉莎白鎮上的家中被發現。 約瑟芬曾遭到毆打,身上處被刺,而艾琳還曾遭受性侵犯。
  • 為了救敦煌,他給自己判了「無期徒刑」:就算死也要死在敦煌
    1935年的一天,他來到塞納河邊的舊書攤上被一本《敦煌石窟圖錄》吸引住了,當他看見的一瞬間,他被震撼了,因為在此之前他從來不知道中國還有這樣一座藝術寶庫存在。經過攤主的指點,他又去了吉美博物館,親眼看到了敦煌的彩色絹畫和資料。眼前的敦煌藝術讓他震撼、激動、無法言語。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我們先從一個故事說起,據說上世紀80年代,絲綢之路還坎坷難行的時候,有一位80多歲的日本老者一路顛簸來到敦煌,參觀完莫高窟後,還要去看久仰的玉門關——「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在日本,王之煥這首《涼州詞》可謂無人不曉。當這位老者來到玉門關時,面對殘垣破壁,不禁失聲大哭。
  • 2004年一美國老兵來到雲南,對一位中國女性單膝下跪,這是為何?
    2004年,有一個美國的老兵來到雲南,對著一個中國的女人單膝下跪,這是怎麼回事?她是誰?解釋這個問題,必須要了解一下之前的時代背景。在1941年的時候,日本侵略者攻佔了我國的香港地區,當地有不少人為了保住性命,逃亡到了其他地區,其中有一個女孩兒名叫黃歡笑,她那個時候只有16歲,是九龍衛生學院的一個護士。為了儘早趕走日本侵略者,黃歡笑努力學習。兩年之後,她在朋友的幫助下去了昆明,那時候昆明是中日兩國爭奪的焦點城市,雙方在該地多次發生戰事,日本侵略者當時派了10萬大軍,想要徹底拿下這個城市。而我軍英勇反抗,跟敵人持續打了一個多月。
  • 被全世界盜竊的「敦煌遺書」
    奧勃魯切夫之後,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來到了敦煌。「24箱敦煌遺書」價值連城,而斯坦因「捐」王圓籙多少「善款」呢?僅40塊馬蹄銀。這點「善款」連斯坦因本人都覺得便宜得太離譜,他在給友人信中說:這批遺書只花了130英鎊,其他地方買一件梵文貝葉寫本或一些古舊物品就要這些錢了。斯坦因並不通中文,他能搞定王圓籙,要歸功於一位叫蔣孝琬的中國師爺。蔣孝琬是湖南人,他是斯坦因聘請的中文翻譯。
  • 1948年,老北京舊影
    雖然北京早在隋朝就有了北平之名,但在對大多數人來說,「北平」代表了民國,代表了風雨飄搖的年代中最後的風情雅韻,無數文人墨客的風流傳奇在這座城市裡上演。北平不僅僅是擁有紫禁城、頤和園、天壇等中華藝術的瑰寶,更是被時代的巨變烙上了無與倫比的印記。以下的照片為美國《LIFE》雜誌的攝影記者拍攝於1948年。當時的北平,並未受到抗日戰爭煙火的摧殘,在傅作義的守衛下,深幽而平靜。
  • 書卷多情似故人│楊光輝:我的「敦煌夢」——從敦煌特展說起
    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王重民1948年贈趙景深先生《巴黎敦煌殘卷敘錄》從此,逐步了解到更多的敦煌藏經洞的故事:知道了俄國人奧勃魯切夫,居然堂而皇之地以六包劣質石蠟從王道士手中「買」走兩包敦煌寫本;知道了瑞典人斯文
  • 張林《顏艾琳情色詩裡「沒有瑪麗,只剩夢露」》
    張  林       小說學會會長秀實與我相識近廿載,近來在香港作家聯會常見面,他永遠不變的,除了不老的面容,還有身邊圍著他飛的一群蝴蝶般的女人。    我的朋友圈沒他的份兒,全因跟二十年的朋友要電話,有如問:「阿媽你姓甚?」沒膽說出口。
  • 紀錄片《敦煌》全集
    《敦煌》02 千年的營造他叫彭金章,今年七十歲,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四十九歲時來到敦煌,開始了一段與莫高窟為伴的考古生涯,他時常往返於大泉河兩岸,河的另一邊綿延一千六百多米的崖壁上,大小不一排列著七百三十五個洞窟,如此大規模的窟群因何而來,又是如何建造的,一直是他考古研究的目標。
  • 張海燕:敦煌,且留下
    7月24日,記者一行人來到敦煌,並選擇了一處青旅落腳。經營青旅 想讓客人們賓至如歸「來來來,坐下吃口西瓜。外面太陽太曬了,先休息一下,等一下給你們辦入住。」循著聲音所看到的是一位三十出頭、留著短髮、十分幹練的青年女人。
  • 大型紀錄片《敦煌》十集大全
    《敦煌》02 千年的營造他叫彭金章,今年七十歲,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四十九歲時來到敦煌,開始了一段與莫高窟為伴的考古生涯,他時常往返於大泉河兩岸,河的另一邊綿延一千六百多米的崖壁上,大小不一排列著七百三十五個洞窟,如此大規模的窟群因何而來,又是如何建造的,一直是他考古研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