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

2021-02-28 物道










圖片|一鏡走天涯1314 攝

物道君語:

敦煌終將會死去,但是,它會用一種方式活在中國。

5月18號是國際博物館日。

博物館裡裝載的是什麼?是歷史遺蹟,是文化記憶,是消亡物體。

而敦煌莫高窟,終究有一天也會成為博物館的一份子。

因為這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

我們把視野從屏幕拉到西北大漠。

圖片|風未眠-攝

三危沙山下,大泉河谷旁,風沙漫漫的深處,沉睡著一個千年的世界。

從公元366年僧人樂尊開鑿的第一口洞窟開始。

這一千六百多年裡,莫高窟淡褪了紅綠鮮豔的顏料,剝蝕了崇高宏偉的佛雕,坍圮了一個個窟門又散落了一卷卷經書。

沉默了千年,卻在它被喚醒那一刻,即邁向了消亡的命運。

圖片|啊啵呲嘚呃呋咯-攝

當王道士發現藏經洞時,它已經沉睡了900年。

九百年,足夠風沙把千窟萬洞風化成斷壁殘垣,足夠讓世人把它遺忘於歷史洪流。

直到王道士的出現,一切就變了。

王道士原名王圓籙,本來是一個稍微懂點文字的農民,後來逃難來這當了道士。

他來到敦煌時,這個地方掩於風沙,香火冷落,王道士清理積沙,招募資金修復洞窟,一個人默默做著這些事情。

▲ 王道士原名王圓籙

1900年的初夏,一件事打破了寧靜。當時王道士的助手在16窟吸旱菸,完了往牆上磕菸袋時發現壁畫中有回音,於是告訴王道士。二人趁著月黑風高夜扒開了壁畫。

從這一刻起,敦煌開始了它歷時百年的死亡。

▲ 1907年,斯坦因拍攝的莫高窟第16窟

壁畫後面是個小房間,堆滿萬卷經書文物。一浩瀚的佛教世界就赤裸裸地展現在世界面前,無數獵手覬覦著它。

第一個來的是英國人斯坦因,他假裝成唐玄奘的信徒,騙取王圓籙的信任,用200兩銀子買到經書、圖畫、刺繡等9000多件,裝了滿滿29大箱。

▲ 斯坦因是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中國政府驅逐的外籍盜墓賊。圖為斯坦因在西域「探險」宿營地留影。

▲ 斯坦因所獲的部分藏經洞文獻

第二個是法國人伯希和,跟斯坦因不同的是,他精通漢語,精挑細選了最精華的6000卷古書經文經典,裝了整整十大車。而這一切,不過是花了他500兩銀子。

▲ 伯希和在藏經洞中翻檢經卷

之後日本人來過,俄國人來過,美國人來過.

裝滿文物的大車,從西北駛向海外,輪子軋著大漠,吱嘎吱嘎地留下了莫高窟的陣痛。

▲ 滿載盜竊文物出發的奧登堡考察隊

季羨林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

沒錯,不僅敦煌學在國外,最好的敦煌文物也在國外。

世上最早有紀年的雕版《金剛經》,生於中國,活在英國。

世上最多星數的中古星圖《敦煌星圖甲本》,生於中國,活在英國。

▲ 唐 敦煌星圖又稱《敦煌星圖甲本》倫敦大英博物館 藏

世上最大的絹畫《藥師淨土變相圖》,生於中國,活在英國。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世上最早的佛經目錄《眾經別錄》,生於中國,活在法國。世上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圖》,生於中國,活在法國。

《三界九地之圖》

後人說,敦煌文物藏在英國的最多最好,藏在法國的最精最良。

只有藏在中國的,最散最亂。

圖片|渺渺kan世界-攝

直到1943年常書鴻來到敦煌前,43年裡,敦煌每次死去一點點,寂寂無聞,悄然無息。

那些優美壁畫,在風沙與鹽鹼侵蝕下,慢慢剝蝕當年的旖旎。

▲ 常書鴻臨摹第103窟

修復師李雲鶴記得他第一次來敦煌的場景:

塑像東倒西歪,斷肢殘體,露出胎體中的麥稈,壁畫褪色剝落,一碰就唰唰掉落。有時甚至會從頭頂砸下幾平米的壁畫,數不盡的小塊壁畫經常像雪花一般飄落。

世上一些美,我們尚且來不及看一眼,便埋葬黃沙中。

▲ 常書鴻在莫高窟第130窟峭壁上指揮修建棧道

高爾泰說:「歷年來此牧駝、砍柴、趕廟會的人來來往往,拴驢飲馬、停車過夜,磕磕碰碰,撞斷塑像一根手指或者一條臂膀,磨掉壁畫上一隻眼睛或一張面孔之類的事,從來沒人過問。」

比自然侵蝕更可怕的,是人心的漠視與貪婪。

1921年,沙俄士兵借住敦煌,走後留下滿目瘡痍,木質門窗被刀劈斧砍;千佛洞的佛祖被挖掉眼睛,菩薩被劃破面容;壁畫處留下俄文名字;他們架起鍋灶,燻黑了壁畫,燒脆了佛塑。

▲沙俄殘部在莫高窟的合影

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來到敦煌,也打起了壁畫的主意。他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剝離了唐代精品壁畫26塊,一共32006平方釐米;鋸下一尊半跪式供養菩薩像一身,以及北魏彩塑飛天。

1.1  華爾納剝離莫高窟第323窟壁畫的殘痕

1.2 唐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史跡畫:八人乘船運送一尊佛像  哈佛藝術博物館/賽克勒博物館 藏2.1 華爾納剝離敦煌莫高窟320窟壁畫的殘痕2.2  8世紀初  唐代 敦煌莫高窟320窟南壁 菩薩壁畫  哈佛藝術博物館/賽克勒博物館 藏▲1924年1月,華爾納僱傭當地的農民從敦煌石窟內鑿下的佛像▲敦煌莫高窟第328窟 內左下角空缺的位置就是彩塑供養菩薩向像

▲ 唐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彩塑供養菩薩像 美國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 藏

這些剝離的壁畫被帶到美國,但沒修復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們客死他鄉了。

法國人伯希和曾拍過許多莫高窟的照片,2011年,國內也有人專程拍攝了對比照,我們能夠看到人類和自然在上面留下的痕跡。

▲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法華經變觀音普門品-Charles-Nouette攝影1908年▲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法華經變觀音普門品-孫志軍攝影-2011年▲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于闐公主等供養像-Charles-Nouette攝影-1908年▲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于闐公主等供養像-孫志軍攝影-2011年

那些消失的壁畫,就永遠只能存在於看過的人記憶裡了。

後來,有人一直在風沙洗禮處,修復敦煌的信仰。

所謂修復,難以如初,多少會留下遺憾。

常書鴻,敦煌守護者,他忍受著大泉河的苦鹹水,大漠的風沙,甚至遭遇妻子與人私奔,家庭破碎的結局。

他帶著研究所的同事,治理風沙,修整圍牆、維護洞窟、請求物資,一生和敦煌緊緊糾纏在一起,耗盡青春、愛情、家庭甚至生命。

今年82歲的樊錦詩,被人稱為敦煌的女兒,她走得比前輩更遠。

她把洞窟數位化,每一窟,每尊佛,每副畫,都留下數字的痕跡。洞窟攝影、球幕電影、數據留存,一做便是20年。

▲ 1998年5月敦煌研究院樊錦詩院長(左四)與美國蓋蒂基金會、澳大利亞世界遺產保護委員會工作人員考察莫高窟、探討壁畫修複方案 攝

現在,我們如果去莫高窟,就可以在一個圓形的龐大的影院裡,看到360°環繞的壁畫電影;我們可以雲遊敦煌,免費地看到一幅幅高清的壁畫,甚至動畫劇。

他們終究沒辜負滿山大佛700多雙眼睛的期許。

▲  樊錦詩院長在考察莫高窟第272窟

可即便是如此,修復的壁畫絕不會重現旖旎溫潤,數位化的壁畫也不如親臨其境。

我們曾切身看到壁畫裡衣帶當風的飛天,夢幻的極樂淨土。後世子孫將永遠只能在課本裡聽老師指指點點,觀看數字影像,卻永遠抵達不了真實。

美之所以震撼,大多是因為都有遺憾。

這個遺憾,是樊錦詩說的那句話:

「沒有可以永久保存的東西,莫高窟的最終結局是不斷損毀。」

記得去年遊莫高窟時,疑惑於為何每個窟只能停留短短幾分鐘。

講解員解釋:石窟狹小,人數眾多,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會讓溫度溼度變高,加速壁畫的發黴、剝落和褪色。

我們每呼吸一次,就是對壁畫的一次破壞。

圖片|Lichard 攝

出來後內心十分糾結,因為我看到一個個熱愛中國文化的人湧進狹小的洞窟,窟裡優美的飛天和崇高的塑像,讓他們心生歷史的厚重與唏噓。

但我又分明看到那二氧化碳正慢慢滲入壁畫,聽到來自北魏盛唐的控訴。

我希望你去,又不希望你去。

▲常書鴻臨摹飛天壁畫

有專家預估過,無論如何,未來50年到100年內,莫高窟或將湮沒黃沙中。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

消亡,註定是敦煌逃不掉的命數了。

▲ 反彈琵琶

感謝你能看到這裡

美的消失如果是必然的

我們就只能接受

但我們每點個在看,就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到它

也是一種無聲的守護

圖片|裘兔 攝 直接點下圖,心尖禮俘獲摯愛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物道生活館。

相關焦點

  • 張藝謀的《一秒鐘》,是敦煌的1600年
    很多人,都將它定義為一生中必去的地方,因為,錯過了就是一輩子。圖片來自/微博@敦煌旅遊官方對於敦煌,可能大家並沒有那麼耳熟能詳,但在這片土地上,卻有著千年歷史遺蹟,也是古老文化的記憶深處。同時,還有一座正在消亡的千年古城。
  • 1948年,一位叫艾琳的美國女人來到了敦煌......
    她叫艾琳·文森特從她的鏡頭中我們看到了70年前的莫高窟她發誓,有生之年一定要親眼去看看位於中國偏遠地區敦煌的神聖佛教石窟寺她曾在自己的書裡寫道:「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一定都有一個畢生一定要走一遭的地方莫高窟就是她心底的那個地方
  • 尼採:我年紀輕輕正在死去
    這是來自尼採詩歌《致憂鬱》的詩句:那不祥的話語:「我的問候就是告別,我的到來就是消逝,我年紀輕輕正在死去。」這讓我再一次又觸動關於生死大事的考慮。正如尼採說「我年紀輕輕正在死去」的人註定就是來人世間充數的,而且如今這樣的人越來越多。當把生存都寄希望且依附別人的生活方式成為現在很多年輕人的選擇的時候,我感到後背發涼,如此這樣的人,到底為什麼而存在?生是為何?又是誰的負累?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到最後我們都在等待一個答案,都在選擇一個答案,但是得到的答案各有不同,實際上最終的答案只有一個。
  • 【情在敦煌】千年一夢 大敦煌
    每個愛敦煌的人兒都對敦煌有著獨特的感情,它是那麼神聖,那麼端莊,小編給大家分享這篇不需要理由來說服自己去的地方,帶大家夢回千年大敦煌。  於我而言,敦煌,是個不需要理由來說服自己去的地方。好比夢想,就從來不需要理由。  沒來這裡之前,我一直在想像。
  • 王者榮耀:瑤妹差點改叫瑤弟,敦煌神鹿上線,就一個字「買」!
    最近朋友提起一個有趣的話題:"母鹿沒有鹿角?那我們天天瑤妹瑤妹的叫,是不是該改名瑤弟?",根據度娘大佬們的科普回答是:一般鹿科只有雄性有一對角,雌性無角,但是馴鹿是兩性都有角的,畢竟鹿角主要用於雄性求偶打架。所以瑤妹頂著那麼大一對角,的確是會讓人迷惑。
  • 邂逅敦煌:井上靖的愛慕和嚮往
    散文詩中雄壯宏偉的自然景色,對古代民族盛衰興亡的感慨,人生的哲理,尤其對敦煌的詩意表達,令人耳目一新。  絲綢之路在他眼中是「三十五個民族盛衰興亡的地方,漢武帝的遠徵軍通過的地方,玄奘三藏的取經隊前進的地方,多少個世紀駝隊運輸絲綢的地方」,而在「兩千年前匈奴的青驄馬自由奔馳過的山岡」,「惟有新時代持有的巨大的鑰匙,才打開了絲綢之路的鎖。」
  • 敦煌藝術傳承︱王宏恩教授現場解讀敦煌壁畫藝術
    王宏恩,1954年12月26日生於甘肅靈臺縣,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退休教授,碩士生導師,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曾受聘瓜州縣文物局,擔任敦煌石窟——東千佛洞西夏壁畫臨摹研究工作藝術總監。2019年11月27日上午九點,王宏恩教授在蘭州理工大學彭家坪校區展覽館對敦煌壁畫藝術(高清複製)進行解讀。
  • 紀錄片《敦煌》05集:敦煌彩塑
    在河西走廊的盡頭絲綢之路的「咽喉鎖鑰」處有一座令全世界為之著迷的古城它,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叫敦煌一個地名,往往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寄予了人們的美好期盼「敦煌」,就是這樣一個地名 該片從敦煌的傳奇發現講起,描摹了敦煌莫高窟迷人的藝術傑作和文化寶藏,訴說了敦煌從繁盛到浩劫的曲折歷史,也記敘了幾代中國人對敦煌文化的保護與弘揚。《敦煌》 05 敦煌彩塑他叫趙僧子,作為莫高窟裡的一位普通塑匠在這座新建的洞窟裡已經連續工作了數月之久。公元935年,此時正是敦煌望族曹氏在河西的統治管理時期,已有六百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仍然在開鑿建造之中。
  • 【從敦煌看世界】敦煌藝術中的「國際元素」
    特別是第268窟,在一個長方形空間的兩側對稱配置坐禪專用的小「禪室」的空間設計,是為特別的宗教修行實踐活動安排的,反映了敦煌建築藝術對外來設計元素的吸納與融合。敦煌開鑿「禪窟」的概念,可能是從新疆庫車傳過來的,因為當時正好有一個西域高僧,叫曇摩蜜多(Tamamitra),他在庫車受到王族的供養,生活得很好,但是他決定東來傳法,然後他到了敦煌,受到北涼統治者的支持,就在這個地方住下來,「開園百畝
  • 去敦煌徒步,不要錯過這些敦煌特產啊哦
    大雪覆蓋下的鳴沙山月牙泉在敦煌,不僅有鳴沙山、月牙泉、沙漠戈壁可以進行戶外活動,還有敦煌夜市也是值得走一走的,看一看,我們去一個地方旅遊,能帶走的除了照片和回憶,剩下就是紀念品裡,所以去敦煌不妨帶一些敦煌特色的紀念品回去。
  • 紀錄片《敦煌》全集
    該片從敦煌的傳奇發現講起,描摹了敦煌莫高窟迷人的藝術傑作和文化寶藏,訴說了敦煌從繁盛到浩劫的曲折歷史,也記敘了幾代中國人對敦煌文化的保護與弘揚。《敦煌》01 探險者來了當這個英國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國搜集的文物時,當地官員只是淡淡地問了一句,他叫斯坦因,有人說他是那一代最驚人的探險者、考古學家,也有人說他是盜賊、是騙子,是絲綢之路上的魔鬼。
  • 打開敦煌,尋找曾經繁盛的國際城市
    敦煌這個地方圍繞著它所產生的種種啟發、種種研究,它早不只是我們中國國內的事,它是一個國際性學術的很大門類,裡面牽扯到考古學、人類學、史學、美術史、文學、語言學、宗教史,所有你能想像得到的人文學科幾乎都能夠在敦煌聚會起來。甚至連敦煌這個地名本身,都有可能是一個外來語言的翻譯。
  • 跨越了千年後看敦煌,那就是真正的國風漫畫|意外
    中國西北,一處黃沙遍野之地,一個意外的發現,讓它成為了海內外學者專家趨之若鶩的地方,誕生了一門國際性的學科,還在後來成為了一處旅遊勝地。 我想你已經猜到了,是的,它就是「敦煌」。另外一個要出名得多了,它叫《鹿王本生》,在上世紀還被翻拍成動畫片過。
  • 敦煌研究院將成立敦煌藝術學院
    觀眾提問:王院長您好,我有一個建議,去年有一部紀錄片特別有名,叫《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天聽了您的講座以後,敦煌博物院非常適合拍一部《我在敦煌修壁畫》,大家覺得非常有必要的請鼓掌。正月十七到了莫高窟,那個時候大家都去放假,沒有多少人,食堂裡只有七八個人在吃飯,他們給我安排一個飯在桌子上,吃完了就在洞窟區走一圈,這一圈走了我就下決心這個地方我要來,沒有任何其他吸引我的地方,那天還沒有見領導,後來我專業導師,第二天才見到他。從管理的角度,第三天才見到樊院長。
  • 在敦煌——關於敦煌的旅行建議
    推薦淡季9、10月去,人少,門票便宜(淡季80,旺季160)9. 參觀完畢後可以到售票處右手邊的莫高窟郵局購買明信片寄給自己和朋友們,別忘了讓他們蓋上莫高窟的紀念戳。郵局5點半下班。10. 市區敦煌飯店門口有中巴車前往,半個小時一班,8兩銀子。早去15分鐘左右有座位。回程車在下車的地方等即可,也是半小時一班。包車去40。
  • 我們為什麼愛敦煌?
    黃沙漫漫駝鈴聲聲,泉水潺潺滋潤綠洲,他未曾想到,這裡即將成為一個延續千年的傳奇所在。如果論「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的地方」,敦煌想必能佔一席之地。我們為什麼愛敦煌?▲這是莫高窟第130窟中的南大像,人們在仰視的時候,能夠清晰地看到佛面的表情。攝影/吳健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庫姆塔格沙漠的東緣,南枕雄奇壯麗的祁連山,北靠嶙峋蜿蜒的馬鬃山。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當時有個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侯黎明,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隨日本參訪團踏進莫高窟的親身經歷。莫高窟是中國的,日本人卻如此尊敬、膜拜它,對它的迷戀超過我們的想像,「好像看到老祖宗般,要弄清楚自己的根」。80年代的時候,中日友好是一個高潮,絲綢之路與敦煌在日本是經久不衰的話題。
  • 榮新江:見證一個時代的敦煌學學術史
    最近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從學與追念:榮新江師友雜記》,就是他與這些學者及友朋交往的記錄,既是個人從學的回憶,又有對逝者的追念;既是榮新江從一個青年學子成長為學術大家的記錄,又是一個時代敦煌學學術史的珍貴史料。與饒宗頤、季羨林先生在一起(右起:榮新江、饒宗頤、季羨林、饒女公子、林悟殊)作為「新三級」學人的代表,榮新江是幸運的。
  • 敦煌,一個醉生夢死的沙海天堂
    敦煌,不僅僅是一處邊陲關隘,更是一個文化坐標,一處歷史上的信仰高地,銘刻著東西方文化交匯的記憶,成為一種代代相傳而不泯的普世基因.. 說起敦煌,千古絕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最令人嚮往。
  • 敦煌藝術到底美在哪裡?聽樊錦詩如是說
    在公元366年的時候,有一個和尚叫樂僔,他從中原雲遊到了現在敦煌鳴沙山的東麓,他往東一看,金光萬道,他一想這是個好地方,他所在背後是個鳴沙山,鳴沙山對面是三危山。兩山之間有一條河流叫宕泉,這個地方就形成了一個綠洲,又有山又有水,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間,我如果在這兒修行參禪肯定很好,所以他就在這開了第一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