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敦煌,尋找曾經繁盛的國際城市

2021-02-18 文博圈

本文授權轉載自看理想公眾號(ID:ikanlixiang)

看理想,用文學與藝術,關懷時代的心智生活與公共價值。


前面的話

因為絲綢之路,所以敦煌成為了歷史上繁盛的國際城市,迎接八方來客,也留下了包羅萬象的歷史文化。

而為什麼今天我們研究到敦煌史,敦煌壁畫,卻常常要去其他國家的歷史材料裡面查找文獻呢?

這一期,道長帶你從敦煌的視角,來看曾經中國與整個世界的聯繫

本文約6000字,預計閱讀時間16分鐘,點擊閱讀原文,可收看視頻。

絲綢之路新史:

消失在沙漠中的國際城市

講述 | 梁文道

1. 

敦煌其實是個外來語?

1907年,英國探險家、考古學家斯坦因來到敦煌盜寶。在他帶走的這一大批文書文物裡面有一封用一種今天已經絕跡的死語言粟特文所寫的信。

▲斯坦因

粟特人的文字怎麼會在敦煌被發現呢?說起來有一個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安祿山,正是他發動的「安史之亂」使得大唐幾乎喪盡氣數。

安祿山是胡人,他就是一個粟特人,祿山這兩個字就是粟特文裡光明的意思,祿山則是粟特文的音譯。

▲安祿山

在敦煌,我們能夠找到大量來自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信仰,曾經在這片土地上流傳、交流和碰撞的證據。

打開這一些寶物,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我們從來沒想過,但是它確實又存在過的中國。

雖然敦煌在中國,但是季羨林先生說得對:「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際。」

敦煌這個地方圍繞著它所產生的種種啟發、種種研究,它早不只是我們中國國內的事,它是一個國際性學術的很大門類,裡面牽扯到考古學、人類學、史學、美術史、文學、語言學、宗教史,所有你能想像得到的人文學科幾乎都能夠在敦煌聚會起來。

甚至連敦煌這個地名本身,都有可能是一個外來語言的翻譯。

敦煌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是在《史記》,就是張騫寫給漢武帝的報告裡面,說到「大月氏人住在敦煌附近」。那到底敦煌這個地名是什麼意思呢?

一些漢朝的學者就說:「敦就是很大的意思,煌就是很繁盛,就是很大很繁盛的一座城市。」

但是坦白講,只是看到翻譯回來的敦煌這兩個漢字望文生義的解讀。實際上今天大部分學者認為它應該是個外來語。

前輩史學家馮承均先生曾經在古希臘的史地著作裡面找到過關於有可能是敦煌這個字的希臘文本的翻譯。可見在古希臘年代,希臘人都已經知道有這個城市存在,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它到底來自哪一個民族?哪一個語言先叫它叫敦煌呢?我們已經不可考了。

說到張騫,我們中國人的印象就是西域這個地方是張騫打通、打開來,然後中國至此之後才透過它跟中亞,甚至更遠的羅馬帝國產生了交流和溝通。

但實際上我們看看張騫自己寫的報告,說他在大夏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阿富汗北部、塔吉克斯坦的南部交匯這一區,發現一些來自四川的布跟中國產的竹帳。

也就是說早在張騫到達西域之前,我們中國貨比他早一步,早就到那兒去了。那是否說明我們中國商人很早就到那兒做買賣呢?這就牽涉到到底什麼叫作絲綢之路了。

2.

 絲綢之路其實並不是賣中國絲

絲綢之路這個名詞並不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名詞,而是1877年一個德國的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男爵首先定名的,把這條路叫絲綢之路。

從那時候開始歐洲人就對這條路就很神往了,覺得這是一個古代的超級貿易高速公路

東邊當然是從長安開始,然後西邊最遠就可以達到羅馬

這條路縱貫整個歐亞大路,以前的人都以為它是一條筆直大道,但是實際上看看這個地形環境,它不可能是筆直的。中間是無數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的小路,然後圍繞著沙漠或者避開沙漠又分北道跟南道。

在這條路上面的貿易活動,根據《絲綢之路新史》的講法,也不是像我們所以為的,中國貨,我們出產絲,所以叫絲綢之路,然後直接一賣就賣到了羅馬那邊去。

有學者研究過七世紀到十三世紀歐洲有的絲綢,結果發現一千件找到的樣品裡面只有一件是直接中國產的。那麼其他不是中國產的那些絲是哪來的呢?

有兩大類:一類,其實希臘人也造絲,就是它的科斯島的絲;另一類,就是印度人造的絲,只不過那些絲跟我們中國絲不一樣。

其實很多文明都有絲綢,獨立地有絲綢。只不過他們那個絲是野的。什麼叫野呢?那個蠶突破出來變成蛾子飛走了,剩下那個蠶殼他拿來做絲。

但我們中國人卻是馴化掉這種昆蟲,然後養起它們,養了它們之後,再把這個蠶繭連裡面的蠶寶寶一塊用熱水燙死。這樣拿絲的好處是什麼呢?這個蠶繭由於沒有破,所以這個絲是連綿不斷,很長,更輕柔,韌度更高,能夠織的東西更多,這就是中國絲

古代的羅馬人常常講說從中國那邊有絲過來,那是因為他們知道中國產絲,但實際上他們所見過的真正的中國絲是少之又少。

那麼中國有沒有辦法挖得到古代羅馬帝國所用的那些金幣呢?幾乎沒有。我們中國國土內所找到的大部分的羅馬帝國金幣,實際上是晚期拜佔庭帝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所使用的金幣,其中還有很多是偽造品,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偽造的。

我們的老祖宗偽造這些金幣幹嗎呢?

那是因為那些金幣一開始不是用來當貨幣買東西,而是輾轉有人帶過來之後,大家覺得這金幣很漂亮、很有異國風味,當裝飾品、當護身符。於是精明的中國商人從那時候就開始山寨羅馬帝國的金幣了。

3. 

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其實很原始

羅馬跟長安之間其實沒有直接的絲綢跟金錢的貿易,那這條路還能夠叫作絲綢之路嗎?這上面的人,到底在做些什麼樣的買賣呢?

芮樂偉《絲綢之路新史》這本書發現一件事情:其實這裡的貿易多半的時候是一種很原始的、以物易物的貿易,貨幣並不是很主要的。

如果說中間有特別繁盛的貨幣經濟的話,那多半是和中國的軍隊駐防有關。

大部分時候其實這些地方做貿易不用貨幣,用什麼呢?用絲綢。

絲綢不是一種貴重的奢侈品直接賣到歐洲,是當成一種貨幣來使用。因為中國造的絲很珍貴,就像黃金、銀子一樣珍貴,因此也能夠當成一種貨幣。

有時候甚至唐朝漢朝給駐軍發糧餉,不夠貨幣用的時候,發的直接就是絲帛,直接一卷一卷的絲綢發給士兵,當貨幣來發。

如果連絲綢都不夠的時候,那就更簡單了,就是給穀物、給糧食。

那麼到底有沒有遠程的我們想像中那種大規模的商隊、沙漠商旅來往這些地方呢?也很少。是直到元朝的時候,蒙古打通這一片歐亞大陸,才會有像馬可·波羅或者拉班·掃馬直接從東到西、從西到東貫穿往來。

古時候這條路上面大部分的貿易發生在什麼地方呢?是這個綠洲到下一個綠洲之間,是一站接一站的,是一個接力賽。

而且買賣的數額都非常少,量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所以這個絲綢之路是不是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子,那麼一條暢通的繁盛的貿易大道呢?根據現在研究看來,可能不是。

這麼講大家會不會馬上覺得,這是打破我們的幻想,原來這個絲路沒有我們原來想像的那麼繁華,是不是就沒那麼浪漫了,而且好像看來跟我們中國人沒啥關係。

不,其實透過這樣的道路,這種小規模的貿易額,還能帶來很多文化的交流、種族的移動,尤其更重要是中國在這些一連串的沙漠綠洲的貿易之間是不缺席的。

在漢朝、唐朝鼎盛時期,我們在這邊是駐軍的,一些軍隊帶來了大量的金錢,注入到當地經濟之中,使得當地的經濟活動能夠發達起來。

除此之外,我們還帶來一整套的制度。這些制度包括什麼呢?包括唐朝一種很嚴格的過所制度和稅收制度。唐朝其實對這些基層地方的管理比我們過去所想像的要嚴密。

一個人普通在市場上買賣了什麼東西都得有一個發票,都得繳一個稅單,都得寫得清清楚楚。這些文件說明了過去中國在這整片地方的影響力。

4. 

絲綢之路上的「新東方」和教科書

說到這兒我們就要面對一個問題了:「那個時候的人這麼大老遠跑來跑去,他們到底講什麼語言呢?他們怎麼溝通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讀一讀書裡面提到的一個在于闐找到的很有趣的文獻,這個文獻能夠讓我們了解到當時的人是怎樣學語言的

敦煌藏經洞中保存有漢語-于闐語常用語手冊中的幾頁。這種輔助學習的書籍不用漢字,而是用婆羅米字母寫出漢語句子的讀音,然後再給出于闐語的釋義。

和所有好的語言教科書一樣,這件漢語-于闐語常用於手冊不斷重複重要的句子結構以便學生練習。這些句子都非常短:

菜擔來!

瓜擔來!

胡瓜擔來!

手冊上還包括在市場上買賣時會用到的句子。考慮到十世紀敦煌和于闐的諸多交往,形形色色的于闐人——包括使節、僧侶和商人——似乎都能從基本的漢語教學中獲益。

與此相對,梵語-于闐語雙語手冊的受眾面要窄得多。對于闐人來說梵語比較簡單。因為都是用婆羅米字母書寫,語言學習者只要把梵語句子抄下來背住就好了。

手冊教人如何買馬買草料,如何要針線,以及如何讓人給自己洗衣服。有些對話則表現了衝突:

不要生我的氣

我不會扯你的頭髮

你要是說讓人不愉快的話

我就生氣了。

有些甚至提到了性:

他愛許多女人。

他做愛。

他們跟我們今天一樣,有他們的「新東方」、有他們的教科書,都是用這種雙文並排的方法逐字逐句地來練習日常生活常用的用語。

除了這種文書上面的教材之外,還可以看到有許多正式的官方文件也是有兩種語文。

有時候那些文書或者當年通行的那些官方的證件上面是很有趣的,很有異國風採。印也印兩個印章,一個印章上面也是有我們漢字的印章,另一邊的印章上面卻居然出現了希臘神像的那些頭像。

這種文書就造就了一片地方很多人,很多商人,尤其是很多朝聖的人,或者是寺廟學校裡面的學生學習語言的便利了。

因此這個地方就出現了很多的語言中心,通常這種語言中心也都是一個學術和宗教的中心。

一個很重要的語言中心就是龜茲。龜茲這個地方同樣也是佛學中心,我們中國人如果對它有一點了解的話,當然就會知道鳩摩羅什大師,這位最早的大規模在我們中原地區散布所新譯佛經的了不起的翻譯家。

鳩摩羅什大師翻譯佛典,過程之中他會造一些新的漢詞、漢字進來。有學者估計,大概有三萬五千個新詞是因為佛教才傳進來的。

另外還有個大家意想不到的、鳩摩羅什帶來的貢獻是什麼呢?他創立了一種方法,就用漢字一個字對原來那些字裡面的其中一個音節來翻譯。

▲克孜爾千佛洞前的鳩摩羅什像

我們直到今天都還在沿用這套方法,例如說Coca-Cola,可口可樂。用四個漢字對準了Coca-Cola這個詞的四個音節。這套方法奠定了我們後來漢語拼音用來翻譯外文的方法。

5.

 中國透過絲綢之路對世界產生最大貢獻的是紙

其實真正你要說對這片地區,或者中國透過絲綢之路對世界產生最大貢獻的是什麼呢?其實我們對這個地方或者對世界文明影響力最大的是我們發明的紙。

向來的傳聞是這樣的,最早這些地方的人知道紙,知道用紙,但是紙很珍貴,他不知道怎麼樣把它造出來,直到當年唐朝的名將高仙芝在西域的末端和當時新興的伊斯蘭帝國——也就是阿拔斯王朝發生一場劇烈的戰鬥,這就是怛羅斯戰役。

▲怛羅斯戰役

結果這場戰爭因為我們唐朝的國際聯盟軍其中幾個部落陣前造反叛亂,忽然搞顛覆,所以唐朝失敗了。唐朝失敗之後,造紙術就因此傳入這個地方了。一直有這麼一個講法。

但是現在學者發現,其實早在此之前造紙術就已經傳到阿拉伯地區了。

怛羅斯戰役正好後面沒多久接下來就是「安史之亂」,造成的結果是什麼呢?本來打輸了這場仗之後,唐朝在這邊仍然是一個地區霸主,但是真正等到「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就再也無暇西顧,於是我們勢力就開始消退了。

「安史之亂」是怎麼發生的呢?那當然就是因為安祿山這個人。安祿山是一個慄特人。慄特人就是原居於撒馬爾罕——今天的烏茲別克的一個部族、一個民族。這個民族今天已經徹底消融在後來的各個民族之中了。

▲回鶻王子(左)和回鶻)士兵(中)正在檢查粟特商人(右)的貨物

當初他們一開始就是一個貿易民族,他們四處流動,一開始就是來做買賣,他們做買賣倒是帶來了一種真正可以做長途貿易的東西——就是寶石。

因為寶石很輕便,一個皮袋子裝起來一些寶石就已經價值連城了。所以中國在唐朝的時候,關於慄特人的傳說,總是說他們特別懂得鑑定寶石,懂得戴這些東西,而且特別懂得做生意。我們過去一直對他們的印象就是這是一群無往而不至的牟利小人。

後來在中國各個城市都有他們的聚落,勢力越來越大,最後出了個安祿山,當了三鎮節度使。我們知道,他造反了。等到「安史之亂」被平定之後,當時的中國漢人就把這個怒火發洩在慄特人身上。

長安過去是個國際化的大都會,這個時候就開始排外了。排外的風潮最劇烈的時候是什麼樣?要殺全城的這些慄特人,看到有小孩嬰兒都不放過。

唐末的時候「黃巢之亂」更進一步,把當時在廣州的幾十萬老外全殺光了。自此之後,唐朝接下去到宋朝之間,所有這些外族在中國就逐漸消散,直到元朝才又來一撥。

▲黃巢之亂

6. 

敦煌學從一開始就是個國際學問

我們剛剛講到,過去這片地方是那麼的華洋雜處,那麼多的民族、那麼多的語言、那麼多的宗教文化聚在這裡。其中最誇張的就在這個敦煌藏經洞,這是一個多國語言的圖書館,裡面還找到古希伯來文的語言所寫的一些文件。

各種語言各種宗教都有。比如說摩尼教,我們今天對這個宗教,主要對它的認知幾乎都來自於敦煌所藏所找到的摩尼教文獻,否則我們對這個宗教很多細節是不知道的。

這麼多這些東西是不是應該一開始就要有一個國際的學術團隊來研究它呢?而這個地方一開始也的確是個國際勢力角逐的地方。

十九世紀末清朝衰敗,就算到了民國建立,當時國家政府的勢力、整個國家機器也都還不是很強大,於是那個時候就有很多老外來這邊發掘盜寶,其中有些是非常惡劣的。

比如一個德國的學者,他當時在新疆考古最惡劣的地方是發明了一種整塊壁畫挖下來再走的方法,是最糟糕的。

至於斯坦因,後來很長時間也被我們中國人罵他是盜寶賊。他先後來這裡幾趟,最後一次到敦煌的時候已經是1930年代,那個時候他又買了一批經卷想要帶出去,但我們政府已經不準了,出關的時候扣住他。

▲盜寶者斯坦因

但是大家知道那批被扣住的文獻什麼下場嗎?不見了,不見了。

當時很多流到我們中國人手中的這些重要文件,有不少至此之後就下落不明了。

後來中國政府總算重視了,也給錢給這些人讓他們「好好保管著,把東西都送過來。」

但是中央政府發錢下來,經過地方的重重盤剝,真正買文獻的錢其實已經很少很少。於是你出價又不夠這些老外多,老外們又一批一批地把它們都帶出去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開始講到,敦煌學從一開始就是個國際學問的一個理由,那是因為最早對這些文獻、最早對這些文物做很系統化的保存跟整理的,恰恰就是當年的那些老外。

而我們中國學者要認識這些材料,一開始反而需要四處奔波,跑遍全世界去找這些東西、去看這些東西,這難道不是一個很讓人慨嘆的狀況嗎?

打開敦煌,不只是打開中國,而且還是打開一個我們已經忘記了的中國和世界的聯繫。

——梁文道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敦煌》05集:敦煌彩塑
    一個地名,往往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寄予了人們的美好期盼「敦煌」,就是這樣一個地名 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開了這個沉睡千年的藏經洞,然而敦煌附近的官紳和士大夫們沒人對這些經書感興趣,有些官僚甚至認為這些古代寫經的書法還不如自己寫得好。即使是當時的甘肅學政葉昌熾和敦煌縣長汪宗翰這樣的讀書人,隔敦煌都很近,但由於沒有實地考察的意識,也與這次大發現失之交臂。而相比之下,匈牙利人斯坦因卻不遠萬裡,苦等數月,終於劫得寶藏。
  • 敦煌建設最大規模城市公園_飛天公園
    總投資1.24億元的敦煌最大規模城市公園——飛天公園正在火熱建設中。
  • 朝聖敦煌——首屆敦煌國際武術交流大賽
    作為甘肅文化代表的敦煌,自古以來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文化盛典,人類敦煌」,東西方文明在此匯聚交融,形成獨特的敦煌文化。絲綢之路通達天下,武術為媒朝聖敦煌。藉助賽事活動發揮文旅融合發展所具備的巨大社會效益,舉辦敦煌國際武術交流大賽正逢其時。
  • 《敦煌》紀錄片 | 全十集(收藏版)
    人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看看莫高窟的信仰,看看沙與泉的兩廂廝守,看看玉門關的春風不度,看看曾經的漢唐。風在大漠戈壁上,吹了千年,夢從天國淨土,夢了千年,只期待在莫高窟臨摹菩薩,用那佛法,笑拈天下。敦煌--這個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曾經風雲際會,見證了古老的中華帝國和廣袤遼闊的中亞地區,無數的歷史變遷和盛衰榮辱。當朔風與黃沙蝕盡最後一絲榮光,敦煌也無法跳出盛極而衰的宿命。
  • 大型紀錄片《敦煌》十集大全
    該片從敦煌的傳奇發現講起,描摹了敦煌莫高窟迷人的藝術傑作和文化寶藏,訴說了敦煌從繁盛到浩劫的曲折歷史,也記敘了幾代中國人對敦煌文化的保護與弘揚。《敦煌》01 探險者來了當這個英國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國搜集的文物時,當地官員只是淡淡地問了一句,他叫斯坦因,有人說他是那一代最驚人的探險者、考古學家,也有人說他是盜賊、是騙子,是絲綢之路上的魔鬼。
  • 紀錄片《敦煌》全集
    該片從敦煌的傳奇發現講起,描摹了敦煌莫高窟迷人的藝術傑作和文化寶藏,訴說了敦煌從繁盛到浩劫的曲折歷史,也記敘了幾代中國人對敦煌文化的保護與弘揚。《敦煌》01 探險者來了當這個英國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國搜集的文物時,當地官員只是淡淡地問了一句,他叫斯坦因,有人說他是那一代最驚人的探險者、考古學家,也有人說他是盜賊、是騙子,是絲綢之路上的魔鬼。
  • 「櫻花定有重開日,紫荊繁盛亦可期」
    「櫻花定有重開日,紫荊繁盛亦可期。」貴州省、柳州市、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向日本捐贈口罩等防疫物資。3月26日,廣西柳州市籌集4萬隻由該市生產的一次性防護口罩,回贈在日本待籤約的友好城市茨城縣阿見町。裝運口罩的物資箱上寫有「櫻花定有重開日,紫荊繁盛亦可期」等字樣,為日本加油。
  • 西北搖滾 | 敦煌文博國際理想節
    2017年8月2日 23:20甘肅•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廣場青春敦煌•西北搖滾灰子與夏樂團在敦煌文博國際理想節|飛天音樂節來自灰子與夏樂團專輯《燃燒》著名鍵盤手小霖2014年底加入click#15樂隊 並跟隨各種演出錄音創作2015年為好歌曲 蘇運瑩 蘇晴 潘雲安 全國巡演鍵盤手2016年為楊臣剛紀念黃家駒公益演出鍵盤手擔任2016中國大學生音樂節特邀鍵盤手2016年下旬加入好歌曲灰子夏樂團至今2017年8月2日 23:20甘肅•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廣場
  • 大型紀錄片《敦煌》10集大全
    有人說,人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看看莫高窟的信仰,看看沙與泉的兩廂廝守,看看玉門關的春風不度,看看曾經的漢唐。風在大漠戈壁上,吹了千年,夢從天國淨土,夢了千年,只期待在莫高窟臨摹菩薩,用那佛法,笑拈天下。敦煌作為亞洲的心臟地帶,曾是古代中西方交通的要道,中國、古印度、古希臘、中亞文明四種古老的旋律,在這裡匯成千古絕唱。
  • 紀錄片《敦煌》《麥積山石窟》,收藏起來慢慢看!
    該片從敦煌的傳奇發現講起,描摹了敦煌莫高窟迷人的藝術傑作和文化寶藏,訴說了敦煌從繁盛到浩劫的曲折歷史,也記敘了幾代中國人對敦煌文化的保護與弘揚。《敦煌》03 藏經洞之謎敦煌——這個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曾經風雲際會,見證了古老的中華帝國和廣袤遼闊的中亞地區,無數的歷史變遷和盛衰榮辱。當朔風與黃沙蝕盡最後一絲榮光,敦煌也無法跳出盛極而衰的宿命。
  •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敦煌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發展規劃...
    3.1.3  培養外向型文化市場主體  鼓勵、支持和引導各種所有制文化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在絲綢之路沿線節點城市和地區設點辦廠,積極開展跨國經營,培養一批參與國際競爭的外向型文化市場主體,使之在拓展國際文化市場、促進敦煌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中發揮主力軍作用,成為敦煌文化出口的主導力量。
  • 數字敦煌 人在畫中遊
    在甘肅敦煌。可你或許還不知道,網上也有個莫高窟。打開敦煌研究院官網,點開「數字敦煌」專區,足不出戶,便可大飽眼福。  想帶走壁畫上的色彩?並非異想天開。在敦煌文化創意體驗課上,你可以親手調製心儀的顏色,製作一支屬於自己的敦煌色系唇彩。  1600多年前的歷史與文化,揭開神秘的面紗,與更多的人親密接觸。沉睡的文物,憑藉文化創意「活起來、傳開去」,釋放更耀眼的光芒。
  • 一會一節丨世屹集團參展第四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第九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
    2019年7月30日,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貿促會與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四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第九屆敦煌行
  • 敦煌研究院院長:悉數「敦煌+科技」的N種打開方式
    自1944年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以來,在這70餘年中敦煌石窟經歷了不平凡的保護歷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成立,結束了莫高窟長期無人看管的狀況,敦煌藝術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工作和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對石窟進行了力所能及的保護和研究工作。
  • 紀錄片《敦煌》合集
    該片共10集,分為《探險者來了》《千年的營造》《藏經洞之謎》《無名的大師》《敦煌彩塑》《家住敦煌》《天涯商旅》《舞夢敦煌》《敦煌的召喚》《守望敦煌》,通過描述十個人物的命運故事,對敦煌一千多年的歷史和生活進行展示。劇情簡介:敦煌作為亞洲的心臟地帶,曾是古代中西方交通的要道,中國、古印度、古希臘、中亞文明四種古老的旋律,在這裡匯成千古絕唱。
  • 【敦煌美文】有一種美,只屬於敦煌
    縱使色彩已然斑駁依然湧動著千年前的厚重與繁盛。敦煌飛天,反彈琵琶,神態自若,動作生動,嫋嫋樂聲穿過牆壁,如大夢一場,讓人分不清現實與夢境。敦煌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著歷史的聲音,在敦煌,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
  • 【從敦煌看世界】敦煌藝術中的「國際元素」
    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既是國際貿易重鎮,也是各地區文化藝術交匯處。它位於河西走廊的西端,是漢族聚居區最西端的城鎮。敦煌再往西,就進入了歷史上著名的西域,其居民大多是講各種不同語言的「胡人」,所以唐代詩人王維慨嘆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敦煌為什麼世界矚目?
    ▲盛唐 ·都督夫人禮佛圖,莫高窟第130窟莫高窟的藝術令人讚嘆莫高窟的命運令人扼腕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偏偏是敦煌,不是其他城市>王道士在無意間發現了莫高窟彼時的莫高窟堆滿了積沙,破敗不堪完全沒有半點當年繁盛時的模樣▲1908年,伯希和拍攝的莫高窟外景
  • 尋找九色神鹿!《夢幻西遊》電腦版敦煌動畫片第三集上線
    時隔一周之後,《夢幻西遊》電腦版敦煌動畫片第三集如約而至,再次為大家帶來了眾多精彩內容。在此前的故事中,舞天姬和天使豬豬進入到了壁畫世界,開啟了修繕天書之旅。如今,他們將繼續前行,尋找九色神鹿的下落,了解更多有關敦煌文化的古老傳說。相遇敦煌祥瑞,守護世間生靈九色神鹿這一形象來源於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鹿王本生圖》。
  • 把我的旅程寫給你看送你一個日不落的敦煌
    對敦煌最初的印象來源於語文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