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為什麼世界矚目?

2020-12-23 甘肅隴先生

每每想到敦煌,心中總是激蕩萬千光是「敦煌」這兩個字就足夠的攝人心魄了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種敦煌的模樣但每一個真正走進敦煌的人,都曾驚喜和心痛

敦煌,為何令全世界矚目?文 | 非正式地球研究所(微信ID:iiidiqiu)

在中國的西北

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有一座令全世界為之著迷的古城

它,

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叫

敦 煌

Tunhuang

每每想到敦煌,心中總是激蕩萬千

光是「敦煌」這兩個字就足夠的攝人心魄了

光是想想

就已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悲壯打動

就已為盪氣迴腸驚心動魄的厚重歷史而感慨

物換星移,千年過去

風沙蓋住了往日的廝殺聲、商旅的駝鈴聲

絲綢之路的繁華,一切都歸為沉寂

但霍去病的戰馬,昭君的琵琶聲,

山河破碎的荒涼,文物被掠奪的悲痛

漫天的風沙依然為世界來賓低低地起訴

敦煌有一種讓人難以琢磨的力量

這股力量來自歷史,也來自

那座擁有「佛教藝術寶庫」桂冠的

莫高窟

一個此生必須了解,錯過就是遺憾的地方

今年已經1632歲的莫高窟

有著735個洞窟,其中492個有塑畫

還有3990身彩塑,10餘座歷代木構建築

▲ 西魏·殿堂窟,莫高窟第249窟

這裡的壁畫彩塑多到什麼程度呢?

如果將莫高窟的壁畫彩塑鋪展開來

可以在沙漠中形成一個

長達二三十公裡的巨大畫廊

可以說,在全世界範圍內

再沒有第二個佛教石窟遺址

在時間跨度上和信息承載量上

能與莫高窟相媲美的了

▲觀無量壽經變,莫高窟第25窟(臨摹)

但,

若不是那長達3個多世紀的無人問津

若不是100多年前的那場空前浩劫

若不是眾多的精美文物流失海外……

今天,我們看到的莫高窟

恐怕要比現在看到的,壯觀好幾倍

在今天的莫高窟

一走進藏經洞,迎面而來的一塊石頭上

便刻著陳寅恪那痛心疾首的吶喊:

「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盛唐 ·都督夫人禮佛圖,莫高窟第130窟

莫高窟的藝術令人讚嘆

莫高窟的命運令人扼腕

但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偏偏是敦煌,不是其他城市

出現了如此璀璨的莫高窟?

這些琳琅滿目的壁畫、彩塑

又是何人創造的?

這中間又經歷了些什麼?

▲「飛天」形象已成為敦煌的象徵

這裡邊的緣由,

還得從敦煌和四個繞不開的男人的故事說起

第一個人:張 騫

早在兩千多年前,

隨著一個人的名字載入史冊,

敦煌,就註定了要驚豔世界。

公元前140年,

漢武帝登基

而他面臨的一大問題,便是:

中國邊境正受到匈奴的威脅

為抗擊匈奴

漢帝國先後移民數十萬

河西走廊一帶墾荒屯田

▲河西走廊 nirvana_117

而在河西走廊,

在茫茫戈壁灘的了無生息中

漢帝國相中了一片綠洲

敦煌

▲月牙泉

敦煌

堪稱是一個理想的防禦基地

它東峙峰巖突兀的三危山

BD老絲

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幹沙漠

它南枕氣勢雄渾的祁連山

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

黨河將祁連山的雪融水流向敦煌

讓這裡成為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

▲黨河甘肅大漠風

公元前111年,

漢武帝正式在敦煌設郡,

敦煌與嘉峪關、酒泉、武威

並稱為「河西四郡」

來源:紀錄片《河西走廊》

但如果故事僅僅到這裡

那敦煌也只是漢帝國邊疆

一個重要的軍事小城

隨著一個人的名字,被載入史冊

敦煌,從此變得與眾不同

這個人,就是

「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張 騫

▲陝西歷史博物館 掃地小僧

公元前139年

公元前115年

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

雖然最終沒有完成

聯絡月氏、烏孫夾擊匈奴的任務

但卻帶回了西域的大量資料

打通了中國前往西域的路

這條路,

就是後世所稱的「絲綢之路」

可以說,沒有絲綢之路

就沒有敦煌的輝煌

也就沒有了後來震撼的石窟藝術

絲綢之路的打通

使中國和中亞、南亞、西亞諸國之間

建立起直接的貿易往來關係

而地處西域門戶的敦煌

也逐漸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

△絲綢之路從長安至敦煌後,分北線、南線、中線進入西域

特別是在十六國時期

中原戰亂,西域不穩

敦煌恰恰成為相對安定的中間地帶

東往西來的商客、使節、僧徒雲集於此,

繁極一時

而在這些人之中,

有一個僧侶的到來,

開啟了敦煌的新篇章

第二個人:樂僔

絲綢之路的發展,

帶來了雲遊四海的和尚

而這個和尚的到來,「帶來」了莫高窟

公元366年

一位雲遊四海的僧人

來到了敦煌

他叫樂 僔

傍晚時分,當樂僔途經鳴沙山

忽見金光閃耀,礫石層層的三危山

在夕陽光輝的照射下,有如千佛屹立

▲三危山 魚想餘翔

他認為,這定是佛主的旨意

於是,他留了下來

在敦煌鳴沙山上,開鑿了第一座石窟

這就有了最開始的莫高窟

▲打窟來源:紀錄片《河西走廊》

北魏西魏北周時,

統治者崇信佛教,

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

迅速發展

▲打窟 來源:紀錄片《河西走廊》

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

莫高窟在唐朝時達到鼎盛

石窟最多時,曾達到一千多龕

▲家窟

大批來自長安的無名畫匠

來到這裡,渴望實現自己的藝術抱負

洞內的壁畫和彩塑,

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巔峰

▲繪製彩塑 來源:紀錄片《河西走廊》

今天編號為220的華美石窟

就是這一時期修建的

▲第220窟 來源:紀錄片《河西走廊》

可惜好景不長

公元755年

安史之亂爆發

隨著唐王朝的沒落

莫高窟的興建,也隨之走向衰落

來源:紀錄片《河西走廊》

公元1528年

明朝政府封閉嘉峪關

更是加劇了敦煌的衰落

▲嘉峪關

大批發敦煌人內遷

其中就包括了修窟的主人和後代

此後,敦煌成為遊牧之地

再不復往日商都繁華

而莫高窟也逐漸荒廢

幾百年來,無人問津

▲莫高窟第96窟

直到3個多世紀後

一個人的出現,

「喚醒」了沉睡中的莫高窟

敦煌才再次回到世人的視野中來

第三個人:王圓籙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但莫高窟文物被盜賣,

全然是他的錯嗎?

1907年

敦煌一個普普通通的道士

與西方探險家做的一場文物交易

震驚了世界

這個道士,就是王圓籙

如果你看過餘秋雨的《文化苦旅》

你可能對這個名字有所印象

餘秋雨在《道士塔》一文中,

這樣寫道:

「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

(但)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聊。」

餘秋雨為何這樣說,

事實又真的如此嗎?

時光倒回到100多年前

一個逃荒到甘肅的農民

在敦煌做了道士

人們管他叫「王道士」

1892年,

王道士在無意間發現了莫高窟

彼時的莫高窟

堆滿了積沙,破敗不堪

完全沒有半點當年繁盛時的模樣

▲1908年,伯希和拍攝的莫高窟外景

當時已近不惑之年的王道士

看到神聖寶窟無人管護,

便自覺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

他四處奔波,省吃儉用集攢錢財,

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但依舊車水杯薪

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

憑他一人之力,

即便耗盡畢生精力

想要讓莫高窟恢復昔日光彩,

簡直比登天還難

▲1908年,伯希和拍攝的莫高窟外景

1900年6月22日

王道士一如既往前往清理洞窟中的積沙

但就在這一天,他發現了藏經洞

王道士大概怎麼也料想不到

他與藏經洞的這次相逢

從此將改變他與莫高窟的命運

「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

——王道士墓誌

發現藏經洞後,

王道士曾先後

拜訪敦煌縣令嚴澤汪宗翰

叩見肅州道臺廷棟

希望妥善保管藏經洞裡的經書

但都無疾而終

萬千文化珍寶就藏於石窟中

但當局者竟沒有人在乎這些文物

直到1904年,

省府才下令敦煌

「檢點經卷,就地保存」

但也只是一紙空文,

沒有採取任何保護措施

無法可想的王道士

甚至還鬥膽給清宮的老佛爺寫了秘報信

依舊杳無音信

就這樣,

莫高窟一次又一次錯過了

逃過厄運的機會

▲1907年,斯坦因拍攝的敦煌藏經洞

1907年,厄運來了

莫高窟沒能等來它的保護者

卻等來了等著「抽乾」它「血液」的人

清朝官府並不care藏經洞這件事

但外國人已經覬覦起了這裡的文物

1907年,

英人斯因坦來到敦煌

以玄奘信徒的名義,從王道士手中

誆騙走了9000多卷文書和500幅佛像絹畫

▲斯坦因

這場交易震驚了西方文史界

莫高窟就這樣,又重新聚焦了世界的目光

但這一次,無疑是一場文化浩劫

▲斯坦因與王圓籙(左一、二)

1908年,

法人伯希來的探險隊緊隨其後

用區區500兩銀子

就換走了7000卷藏經洞文物

▲伯希和

不過,跟很多人猜測的不同

王道士其實將所得錢財

全部用於保護洞窟

「他將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這個已經傾頹的廟宇的修復工程中,力圖使它恢復他心目中這個大殿的輝煌……他將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繕廟宇之上,個人從未花費過這裡面的一分一銀。」

—— 斯坦因在《西域考古圖記》

此後,

越來越多的探險者聽說了敦煌的故事

懷揣著各自的小心思,前往這裡

以不公正的手段,

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

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

絕大部分不幸流散

▲1908年,法國伯希和探險隊在敦煌藏經洞內

△另一說:據《高窟玄記》的說法,當時甘肅府收到了各國的銀兩,要求王姓道士將各國所需要的經書打包,但王道士再次要求各國留下些許銀兩,修繕莫高窟,因此事跟官府產生了矛盾。

在今天,

如果你想完整了解

莫高窟藏經洞的文物

你必須前往英、法、俄、日等國的

眾多公私收藏機構

而僅有少部分保存於國內

屬於我們的文化珍寶

流失海外,令人痛心也令人悲嘆

痛心文物的流失,悲嘆民族曾經的無力

▲斯坦因所獲部分藏經洞經卷文獻

1923年,

敦煌又迎來了一個貪婪的獵奪者,

美國人華爾納

但與其他人來敦煌

「買走」藏經洞的文物不同

華爾納此行的目的,

瞄準了敦煌的壁畫

▲華爾納

他和他的團隊,

用化學膠水剝離了12塊精美壁畫,

並帶走了兩尊彩色塑像

這種做法對莫高窟的破壞

無疑是毀滅性的!!!

而更令人憤懣的是

華爾納並不滿足於這12塊壁畫

這只是小試牛刀

他欲圖剝奪走大規模的壁畫!

但令華爾茲沒有想到的是

這一次,敦煌的鄉民們

震怒了

如果說,因為缺少文化

鄉民並不關心藏經閣文物的流失

但對於信仰佛教的鄉民們來說

洞窟中的壁畫和佛像是他們的精神信仰

偷盜壁畫和佛像,觸碰到了鄉民的底線

這種信仰,一直延續到今天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主誕生日

莫高窟大佛殿前,前來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莫高窟浴佛節天上掉下的查克拉

那時被激怒的鄉民,

圍攻了王道士和縣長

揚言要找華納爾算帳

這讓華爾納第二次大規模

剝離文物的夢,破碎了

此後,外國人在敦煌的非法活動,

均未得逞

樸素的鄉民,

成了敦煌石窟的守護神

使得莫高窟的壁畫,

得以留在它該在的位置

但對敦煌石窟

真正意義上的保護與研究,

則是20年後的事了

第四個人:常書鴻

一代代「新敦煌人」

將青春與熱血,奉獻給了敦煌的石窟

挽救了病危中的莫高窟

時間來到1943年的春天

第一位專職保護人,

也就是敦煌研究院的創始人常書鴻

及他的同事們,來到了敦煌

▲常書鴻

而此時遭受幾百年風沙摧殘

和文物浩劫後的莫高窟

已如一位病入膏肓的老者,

在發黴的洞窟中一點點逼近生命的盡頭

492個有壁畫的石窟中,

50%受到病害

石窟的搶救與保護已是迫在眉睫

▲1954年,常書鴻在莫高窟第130窟峭壁上指揮修建棧道

對莫高窟的壁畫來說

面臨著三大病害:

起甲

來源:紀錄片《新絲綢之路》

空鼓

來源:紀錄片《新絲綢之路》

酥鹼

來源:紀錄片《新絲綢之路》

即便沒有人為破壞

這三大病害也會像無言的殺手一般,

在悄無聲息中,侵蝕著每一幅壁畫的生命

而敦煌研究人要做的

便是對抗這三大病害

儘可能延長莫高窟的壽命

起修復工作難度之大,超乎想像

▲常書鴻

從常書鴻開始,一代代敦煌研究院人

在敦煌這片土地上,揮灑自己的青春與熱血,

甚至將一生都獻給石窟的保護研究工作

比如,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樊錦詩

出生江南的她,別夫離子守護敦煌50載,

將一生獻給戈壁,被稱為「敦煌的女兒」

▲被樊錦詩

而敦煌研究院人與敦煌的故事,

遠遠不止這些

正是有了研究院幾代人的不懈努力

才有我們今天看到的

修復後的瑰麗璀璨的莫高窟

▲1953年,常書鴻畫莫高窟九層樓

▲今天的敦煌莫高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莫高窟的命運

正是敦煌興衰的縮影

敦煌始興時,莫高窟出現

敦煌繁盛時,莫高窟鼎盛

敦煌沒落時,莫高窟荒廢

敦煌復甦時,莫高窟重換光彩

……

今天的敦煌已然成了

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文化符號

吸引著無數人慕名而來

▲勞倫斯·許以《敦煌》為主題設計的時裝

駝隊緩緩行進在落日下的大漠,

清澈的月牙泉靜臥在起伏的鳴沙山中

莫高窟數百個石窟裡,

精美絕倫的壁畫驚豔八方

Weerapong Chaipuck

▲鳴沙山與月牙泉Teerayut Chaisarn

所有這些,都使得這座蒼老古城,

至今仍流光溢彩

▲鳴沙山

而自從2016年

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

在敦煌成功舉辦以來,

曾為「世界四大文明匯流之地」的敦煌

更是再一次聚焦世界的目光

相信,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開展

敦煌,這座絲路上的千年古城

將迎來新的機遇,開啟新的輝煌

去過敦煌的朋友

留言區說說你的感受吧!文章轉載自「愛奇旅」

隴先生:最近微信修改了推送規則,為了讓大家第一時間收到我們的文章,請朋友們看完文章後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星標」看甘肅。好不容易認識你,我可不想失去你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愛敦煌?
    如果論「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的地方」,敦煌想必能佔一席之地。我們為什麼愛敦煌?▲這是莫高窟第130窟中的南大像,人們在仰視的時候,能夠清晰地看到佛面的表情。攝影/吳健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庫姆塔格沙漠的東緣,南枕雄奇壯麗的祁連山,北靠嶙峋蜿蜒的馬鬃山。南北高、中間低的地勢,造就了敦煌的盆地地形。
  • 為什麼敦煌古箏假貨如此泛濫??
    一、我們先通過一個紀錄片了解一下敦煌古箏通過短片我們了解到敦煌古箏年產銷量6萬臺
  • 紀錄片《敦煌》全集
    衰落的敦煌被人漸漸遺忘直到公元1900年,忽有天炮響震忽然山裂一縫吾同工人用鋤挖之,欣然閃出佛洞一所內藏古經萬卷。道士王圓籙誇張地描述了他在敦煌莫高窟發現藏經洞的過程。愚昧的王道士怎麼知道他挖出了亞洲最偉大的古代文化寶藏。敦煌也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數年之內藏經洞內的典籍書畫被各國探險者割裂瓜分流散到世界各地。
  • 全攻略丨為什麼要冬天去敦煌?
    新年伊始,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官宣:從2020年1月1日起實施票務新政策,莫高窟參觀實行網絡實名預約購票制度和實名驗票準入制度,嚴格執行莫高窟單日遊客接待限額(6000張A票/日,12000張B票/日)。與以往不同的是,單日12000張B票將全面實行網上銷售。
  • 一眼千年|為什麼是敦煌?
    世界四大文明,從一千多年前起,在這裡交融互鑑,孕育出盛大輝煌、流經千年的文化奇蹟。▲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鎮,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敦煌,也恰好處在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這座飄然臥於沙漠之中的建築是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此後平山先生幾乎每年都要來敦煌。如同唐玄奘在印度取得佛經一樣,他在敦煌唐代壁畫中找到了日本古代繪畫的源頭。」他每次到敦煌,不僅迷戀敦煌壁畫,抓緊一切時間寫生,摹寫敦煌藝術,而且逐漸看出了敦煌莫高窟藝術保護面臨的問題,便產生了要擔負起保護莫高窟使命的想法,並說出了「傾家蕩產也要保護敦煌莫高窟」的豪言壯語。
  • 【旅遊全攻略】為什麼要冬天去敦煌?
    為什麼要冬天去敦煌?  冬天,敦煌散去了熱浪與躁動,多了一份凜冽,一份沉寂,給人另一種享受。  鳴沙山的白雪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出晶瑩的光芒,走近月牙泉,泉水清澈見底,沁人心脾,令人身心舒暢。
  • 敦煌,為什麼是「中國第一門戶」?
    因為敦煌,曾經的漢帝國能夠順利將整個西域納入國家版圖;因為敦煌,歷史上的亂世之時,這裡能夠成為中華文明的避難所;因為敦煌,也才有了驚豔近現代世界120年的藏經洞文物;……很多人想不到,它們都在敦煌境內。 ▲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說的就是敦煌一帶。 製圖/Paprika 長期從事西域考古和研究工作的巫新華研究員這樣評價敦煌:「它是關聯西域和內地的國家第一門戶。如何講述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最終的答案需要從敦煌這個地方尋找。」
  • 敦煌飛天的由來(上)
    壁畫是敦煌藝術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據統計敦煌數個石窟群共有歷代壁畫作品五萬多平方米。這些壁畫作品數量之豐富,技藝之精湛,藝術水平之高則更加為世人所稱道。在異彩紛呈的敦煌壁畫中,婀娜飄逸的飛天常常為世人所矚目。作為敦煌壁畫的代表之作,敦煌飛天的背後無疑有著深遠的文化背景與文化內涵。
  • 數字敦煌,人文絲路
    大英博物館有400件敦煌繪畫、數千件建築部件、陶像等手工藝品,展品像是在和我傾訴著那些古老的故事。想到王道士把敦煌經卷賣給斯坦因就覺得傷痛,敦煌珍寶散落在世界各地,敦煌自有千般故事萬種風貌,於我輩這些後人,她不言不笑既無歡喜也無悲傷,如照見五蘊又不見空明,讓我輩在她的法相中讀見過去、自己和未來。
  • 【從敦煌看世界】敦煌藝術中的「國際元素」
    由於敦煌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其在歷史上東西方交往中扮演的特殊角色,敦煌藝術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吸收融合各地區、各民族文化藝術精髓,兼容並蓄,不斷創新,從而形成獨特文藝高峰的鮮明特徵。本文梳理歸納敦煌藝術中豐富多彩的「國際元素」,從敦煌看世界,揭示敦煌藝術吸收外來文化,創新本土藝術的強大生命力。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如方廣錩教授為調查敦煌遺書的收藏情況,曾遍訪英、法、俄、日、美等諸多敦煌遺書藏家,成為當今世界上接觸敦煌遺書原件最多的學者。而默默無聞的出版人,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攝影師和編輯,在國外拍照和整理敦煌遺書時,白天上班時間忙於拍照和著錄,晚上回到住處還要衝洗照片、檢查拍攝質量,晝夜不分。正是由於不懈的努力,才逐漸改變了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敦煌學研究遠遠落後於日本和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局面。
  • 敦煌古箏為什麼好?其核心在於以下幾個地方?
    敦煌古箏為什麼好?敦煌古箏系列型號比較多,款式更多。
  • 敦煌研究院將成立敦煌藝術學院
    我希望跟第二個問題結合起來,敦煌在中國,我們希望敦煌學在世界,我們沒有必要讓敦煌去回歸,因為越是世界的,越是自己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更應當這些資料擔當重任,而不是讓這些資料回來,不開放,讓別人拿不到,沒法研究。
  • 天下第一說敦煌|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圖——敦煌星圖
    在敦煌藏經洞遺書中,保存了豐富的天文學資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幅精美的古代星圖,一幅為斯坦因盜去、現藏英國圖書館的《全天星圖》,斯坦因編號為S.3326;一幅是現藏於敦煌市博物館編號為漢文字經類58號的《紫微垣星圖》。
  • 敦煌石窟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
    敦煌石窟,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羅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 張湧泉:薪火相傳的敦煌學
    回國後,經過詳盡細緻的整理考證,撰寫了數百萬字的學術論著,其中包括《瀛涯敦煌韻輯》《瀛涯敦煌韻書卷子考釋》《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莫高窟年表》《敦煌學概論》《敦煌學論文集》《敦煌碎金》等著作,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推崇和讚譽。1983年,八十高齡的姜亮夫先生還受教育部委託,在杭州大學主辦敦煌學講習班,為敦煌學人才的培養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 方廣錩說|為什麼我主張敦煌遺書「廢棄說」
    在這本書出版之際,澎湃新聞就世界敦煌遺書分布、敦煌遺書「廢棄說」等,與方廣錩進行了對話。澎湃新聞:可否談談你是如何走上研究佛教文獻及敦煌遺書之路的?方廣錩:六七十年代,曾經有過一場「評法批儒」,把中國哲學史簡單地分成法家、儒家。
  • 普及 | 驚豔——震撼世界的敦煌藏經洞珍品卷
    此經信眾甚廣,敦煌文獻中有此經寫本約兩千件。此為唐景龍二年(708年)寫,39行,尾有題記:「景龍二年九月廿日昭武校尉前行蘭州金城鎮副使陰嗣瑗受持讀誦。」陰嗣瑗,武周時行金城鎮副,景龍二年任昭武校尉,後官至正議大夫檢校豆盧軍事,並長行坊、轉運、度支等使。有唐一代,陰家乃敦煌望族。藏經洞出土之《敦煌名族志》上就有陰嗣瑗事跡。
  • 敦煌的沙漠西湖,不去是你的遺憾!
    敦煌自古以來因它的神秘、博大與輝煌備受世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