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
煌莫高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結晶。壁畫是敦煌藝術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據統計敦煌數個石窟群共有歷代壁畫作品五萬多平方米。這些壁畫作品數量之豐富,技藝之精湛,藝術水平之高則更加為世人所稱道。
在異彩紛呈的敦煌壁畫中,婀娜飄逸的飛天常常為世人所矚目。作為敦煌壁畫的代表之作,敦煌飛天的背後無疑有著深遠的文化背景與文化內涵。
譬如,在偏遠的邊陲小鎮,如何孕育了長袖飄搖的飛天形象?為什麼飛天不同於羽人形象,也不同於傳統的騰雲駕霧的神仙形象?回到佛教發源地印度的文化語境和佛教本土化的進程。讓我們蕩起智慧的雙槳,在歷史文化的長河裡尋覓答案。
我們提及敦煌壁畫,風姿綽約、婀娜曼妙的飛天無疑是其代表之作。僅莫高窟的492個洞窟,就有270多個窟繪有飛天。
據統計,敦煌各石窟現藏飛天4500餘身,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輕曼的彩帶飄搖,婀娜的身形矯捷,沒有翅膀也沒有光圈,藉助彩雲卻不依靠彩雲。
而歷數中國神話體系中可以飛行的神仙,不是依靠翅膀便是依靠騰雲駕霧。那麼,敦煌的飛天形象究竟源起何處?從飛天這一大目說起,印度將化生到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 玄奘法師於《金光明經疏》中亦寫:「外國呼神亦為天。」
根據佛教的宇宙模式,天的種類極多。如欲界中有所謂六欲天,從下而上依次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之天又分為四禪天,共計十七天。而在無色界,則由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等四無色天構成,由於它們超越了物質,所以沒有住處。
而六欲天中的四天王和三十三天,因其住在須彌山上段則稱之為地居天,而夜摩天至第六天因居住在空中,故稱空居天。總之,諸天所居位置越高,則其身體越大,壽命也漸次增長。
作為佛教藝術中一個獨特形象,當代學者對飛天有兩種觀點。
一部分人認為飛天是天龍八部當中的乾闥婆與緊那羅,乾闥婆是香間神,緊那羅則為妙音神,所以佛教藝術中飛天常表現出唱歌、跳舞、演奏、散花供養這樣的形象。
但也有些學者認為不僅是乾闥婆與緊那羅,飛天當指佛教諸天,天作為低於菩薩的護法神,在佛國世界裡可以來來去去自由飛翔。
因此除了乾闥婆與緊那羅,別的天神也可以飛行天空。比如早期健陀羅藝術的雕刻中,帝釋天和梵天也可以雕刻成飛天之狀。
而敦煌飛天,作為特定歷史時期中外藝術形象融合的產物,從其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而更傾向於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
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
神話傳說中稱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佛教將這二位天神化為已用,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
唐代慧琳法師《音義》載曰:「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間樂天,有微妙間響,能微妙音響,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
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為妻也。」乾闥婆與緊那羅被佛教列入天龍八部神後,隨著佛教理論和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要,由原來的馬頭人身的猙獰面目,逐漸演化為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飛仙。
節選自:《空林佛教》2017年第三期
《敦煌飛天的由來》(作者韓添)
《空林佛教》是由宗性大和尚創辦,經成都市民宗局批准的供內部交流的佛學刊物。本刊由成都文殊院和空林佛學院主辦,以傳播正信佛教文化,促進佛教學術研究,推動傳統文化交流為宗旨。本刊立足成都文殊院,面向全國,努力為廣大信眾及佛學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切磋的平臺。本刊以「百花齊放,兼容並包」為方針,尊重信仰,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為不斷提升刊物質量,服務社會,長年徵稿。歡迎大家踴躍訂閱並且積極投稿哦。
《空林佛教》投稿郵箱:laoshinianfo@sina.com
長期免費訂閱途徑:
1、至文殊院內結緣處或弘法利生部辦公室登記訂閱
2、撥打電話:028-62493612 訂閱
3、請點擊左下角 原文連結 或掃描二維碼進入線上通道填表訂閱
線上訂閱通道
編 輯 | 覺 願
美 編 | 覺 願
責 編 | 妙 樂
圖 片 | 網 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