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陳勝喬 鄉土天下
文/陳勝喬
三國,零陵郡,古驛道,藥香飄溢。
數百裡外的荊州,一場外科手術正在進行:鋒利的刀刃剖開皮肉,刀刮骨頭悉悉有聲,蜀國大將關羽正襟危坐,一邊伸著胳膊接受手術,一邊談笑風生下棋喝酒,仿佛沒事一樣。一年前,他在樊城戰曹仁不幸左臂中了毒箭,雖然傷口好了,但毒素入骨,無法伸舒,必須刮骨療毒。
這是《三國演義》描寫的故事,正史《三國志》也有記載,作者妙筆生花,將一代虎將的豪邁氣概、勇敢無畏表現得淋漓盡致,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醫者,須藥也。很多人不會想到,關羽刮骨療毒所採用的草藥來自今湖南省邵東縣一個叫廉橋(古稱楮塘鋪)的地方。
探究廉橋古稱「楮塘鋪」的含義,「楮」的讀音為chǔ,本義為落葉喬木,葉似桑。楮皮、楮葉和楮實可入藥,樹皮是製造宣紙的原料。綜觀楮塘鋪的歷史人文,暗合於此:當地盛產良藥治病救人,先賢勇當時代先鋒,推動社會進步,在史書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據史籍記載,今天的湖南邵東縣在三國時期叫昭陽縣,隸屬零陵郡,屬於蜀國的勢力範圍(關羽失荊州後,昭陽縣歸吳國)。楮塘鋪(廉橋)位於昭陽縣的北部,屬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形,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適宜中藥材的種植。其中,玉竹、白芍、丹皮、百合、桔梗、玄參、薄荷等藥材質量上乘。據傳,三國關羽的刀傷藥採集於此,唐朝藥王孫思邈曾在這裡懸壺濟世,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搜集《本草綱目》藥物標本時,也曾到這裡住過半月之久。根據楮塘鋪(廉橋)在三國時期屬於蜀國,從此地去關羽鎮守的長沙、荊州只有幾百裡路推測,邵陽地方志中記載的「傳說關羽的刀傷藥採集於廉橋」很可能確有其事。
楮塘鋪後來改名叫廉橋,是因為民國時以市民唐世茂為首捐款在當地修建一座石拱橋,老百姓讚頌其奉公而有廉風,故將石拱橋取名廉橋。1952年邵東從老邵陽縣析出恢復縣級建制,楮塘鋪正式改稱廉橋。
作為湘中名鎮,廉橋擁有顯著的區位優勢,位於邵陽市東面、邵東縣的北部,是邵陽市的東大門,境內婁邵鐵路、懷邵衡鐵路、320國道等交通幹線穿境而過,是市府東去省城長沙的必經之地。廉橋人自古吃苦耐勞,既會耕田種地又會做生意,藥材、眼鏡、木材三大市場稱雄三湘,尤其是藥材市場聞名全國,有「南方藥都」之稱。
我對廉橋的印象,始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走進那條長長的老街,藥香撲鼻而來。猶記得靠近老街有一座鳳凰山,山上有一座藥王殿。老街東頭有一座始建於乾隆年間的茶亭碑,西頭有一間叫松齡堂的老字號藥店。中間街道兩旁排列著上百家藥棧藥鋪,每一家的門口擺放著大筐小筐的中藥材,在它們的旁邊還有肉鋪、理髮店、南雜店等等。
據老一輩人介紹,廉橋藥市興盛始於上世紀20年代。1928年沿著古驛道修建的潭寶公路穿過老街,來此建房開店者日增,數年後發展為擁有松嶺堂、三益莊、楚天春、壽爾康、存仁堂、湘源裕、萬利祥、曹繼康、同康祥、廉讓莊、隆豐莊等數十家店鋪的集鎮。松嶺堂、三益莊、廉讓莊、隆豐莊等店鋪招徠兩廣、上海和雲貴各地商客,三益莊、廉讓莊、隆豐莊直接與日本、香港、新加坡通商,名噪一時。1958年公私合營,縣藥材公司接收松嶺堂、三益莊、楚天春等老字號停業,其他店鋪老闆大多到藥材公司當了工人,廉橋藥市悄然歸隱。(摘自邵陽日報《邵陽人文地理-厚重邵東》)
1980年後,沉寂20多年的廉橋藥市重拾生機,松嶺堂、三益莊、楚天春等老字號重新擦亮招牌,一間間藥材棧像雨後青筍冒了出來。到1995年,位於老街上的藥材經營戶達到數百家,經國家驗收合格,廉橋鎮被確定為全國十大專業藥材市場之一,形成「南國藥都」。2004年,「南方藥都」迎來脫胎換骨的機會:在政府統一規劃下,老街上所有的藥材經營戶搬遷到離國道不遠、佔地500多畝的新市場經營,昔日的馬路市場升級為產業園。目前,該市場共有1500餘間門店,從業人員達一萬多人,經營藥材兩千多種,銷售網絡輻射全國及東南亞,年成交額達70億元。
以中藥為產業龍頭帶動了廉橋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2012年以來,廉橋鎮先後被評為「湖南省生態示範鎮」、「湖南省最具民生幸福感鄉鎮」、「全國重點鎮」、「全國特色小鎮」……一塊塊金字招牌,鑄就了廉橋輝煌的昨天和今天。
悠久的歷史人文孕育了「南國藥都」,也孕育出享譽全國的英傑。清末民國,匡互生、熊衝、熊夢等廉橋先賢勇立時代潮頭,爭當先鋒,創造非凡功績。
1919年,北京爆發「五四」運動,愛國學生「火燒趙家樓,痛打賣國賊」,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這場運動的主角之一就是匡互生,當時他是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即將畢業的學生,老家在邵東縣廉橋鎮豐足村。(詳見拙作《匡互生:火燒趙家樓、痛打「賣國賊」的邵東硬漢》)。雖然明知遊行示威會招來殺身之禍,但他決心以死喚醒國人,為之寫下遺書。僥倖的是,當時的北洋政府尚知斯文,士兵、警察、城管對愛國學生特別溫柔,匡互生竟然毫髮無爽,全身而退。
少為人知的是,匡互生是傑出的教育家。1920年,他到湖南一師做教務主任,破格聘任只有中專學歷的毛澤東為湖南一師的國文教員。後來到上海中國公學、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職,主導教學改革。1925年,在孫中山、宋慶齡、邵力子等人支持下,匡互生與豐子愷、朱光潛在上海創辦立達學園,學校取名源於《論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相較於傳統的學校,立達學園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涉及農藝、美術、音樂等學科。一時間,許多文化名人如茅盾、葉聖陶、鄭振鐸、朱自清、夏衍等來校任教、做演講,學園風貌一派積極向上,時有「武有黃埔,文有立達」的美譽。令人痛惜的是,由於經年累月操心校務,匡互生積勞成疾,於1933年4月22日病逝,年僅42歲。
匡互生青銅像
熊衝、熊夢兄弟出生於廉橋書香世家,祖父熊宜珊為清五品同知(知府的副職),父親熊楚幹飽讀詩書,惜乎英年早逝。熊衝、熊夢從小在大家閨秀母親的精心引導下,好學上進,熊衝192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熊夢1931年留學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兄弟倆都曾在國民黨軍界政界擔任過高官,其中,熊衝中學就加入同盟會,投身民主革命。「五四」運動期間,他和同鄉匡互生一樣成為先鋒。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十七師政治部主任。後來棄政從教,1929年和胡漢民、於右仼、蔣介石、邵力子等共同創辦南京三民中學,任校長, 該校即現今南京四中、邵東二中之前身。
邵東人天生「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熊衝既有軍人的血性,又有教育家的風範。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率領師生組建「鐵血救國團」,任第四路義勇軍特聘總參謀長,在東北白山黑水間打擊日寇。抗戰全面爆發後,熊衝將三民中學遷至老家邵陽市區、邵東、隆回等地辦學,先後六易校址,輾轉數千裡,因積勞成疾,於1944年12月殉職講壇。
熊衝病逝後,熊夢秉承兄長遺願,執掌三民中學。翌年,日寇投降,熊夢將學校從隆回遷至廉橋繼續辦學,直到1951年被政府接管。熊夢早年曾在北大國學研究所、國民黨中央黨部訓練部、國民政府財政部任職,棄政從教前,專注經濟思想史的研究,其著作的《墨子經濟思想史》、《晚周諸子經濟思想史》等書,被「北洋三傑」的北京大學教授、法學家鬱嶷評價為:「成此偉著,足與胡梁(指胡適和梁啓超)之書鼎峙萬旬,後先輝映矣」。
熊衝及夫人照片
熊氏兄弟嘔心瀝血辦學,名動民國,今天,大陸政府對他們的功績給予肯定。邵東縣政府已將位於廉橋火車站山後的熊衝墓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刻碑立傳。南京四中也專門設立校史紀念館,給熊衝等學校創始人塑像紀念。
雋永廉橋,生生不息。走進今天的廉橋鎮,感覺藥香氤氳,時光深邃悠長。登臨鳳凰山上的藥王殿,瞻仰藥王孫世邈懸濟世的風採,咀嚼老街古茶亭碑序的文字,思考鄉賢篳路藍縷創業,嘔心瀝血報國的事跡,你會感覺腳下這片土地很厚重,會為自己是邵東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