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中醫藥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參與率達90%以上,特別是通過臨床篩選出的「三藥三方」對於輕症和普通型新冠肺炎療效確切。今天又一個好消息傳來:北京時間5月13日,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存志教授團隊牽頭研究的傳統針灸療法治療胃腸疾病研究成果——針刺治療餐後不適症候群的隨機對照試驗,正式發表於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鑑》。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上腹部不適或疼痛,通常與進食相關,並且沒有可能解釋這些症狀的器質性疾病。據統計,全球多達8%-12%的人口飽受該病的困擾。儘管不會危及生命,但由於其高患病率、相對年輕的患者群體以及症狀的慢性復發性質,給醫療保健系統帶來了重大的負面社會經濟影響。
長期以來,針灸被視為是治療功能性胃腸疾病的一種潛在有效的非藥物療法。隨機對照試驗表明針灸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方法,尤其是針對消化不良症狀。然而,由於試驗的質量偏低、樣本量小,在沒有進一步證據的情況下很難得出明確結論。
針刺治療餐後不適症候群的隨機對照試驗,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存志教授團隊牽頭,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友誼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共同完成。
「團隊基於多年臨床經驗,在全國名老中醫王樂亭先生創立的老十針針法處方的基礎上,強調升降氣機、調中健脾治則治法,並根據餐後不適症候群的病因病機特點針對臨床常見證型加以辨證取穴。」劉存志教授介紹,該研究共納入278例患者,患者接受了12次、每次20分鐘的針刺或假針刺治療,持續4周。兩組的針刺過程均由獲得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證並具有3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的針灸師操作。5家醫院各有1名針灸師進行針刺或假針刺操作。其中,基於著名針灸醫師的處方,針刺組對9個穴位進行針刺治療;假針組則採用了非穴淺刺法。
結果顯示,與假針刺相比,4周共計12次的針刺治療能夠顯著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有效應答率和核心症狀的消除率,顯著改善了患者消化不良症狀和生活質量,且針刺療效持續到治療結束後12周,期間症狀無復發或反彈。
國際功能性胃腸病羅馬委員會主席Nicholas J. Talley教授接受美國醫學報刊《今日醫學要聞》採訪時稱讚這是一項非常好的研究,並表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研究採用了症狀緩解和消除的複合主要終點指標;針灸的作用在第4周時達到了這一終點,並且這一益處在停止治療後仍然持續,這表明針灸可能會改變這種疾病的發展過程。」
「在目前西醫為主的整體醫療環境中,如何傳承創新,使具有幾千年歷史的針灸醫學煥發新春,是當代針灸學者面臨的難題。」劉存志教授稱,「傳承」是根基,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繼承針灸經典、前人經驗,是針灸發展的必經之路。「創新」是路徑,沒有創新就不是與時俱進的中醫藥學。中醫因強調個體化治療,既往很難通過循證醫學得到西方學者的認可。此次研究採用嚴謹的隨機對照試驗設計,符合循證醫學的方法學要求,成果被國際內科學領域「第一刊」《內科學年鑑》發表,不僅為針灸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療效提供了國際認可的高質量證據,也為針灸的臨床實踐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歡
編輯:匡峰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