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廣州大學連出17項科研新成果,頻頻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2020-12-23 廣州大學招生辦

創新關乎命運,科技引領未來,科技創新是探索真理、造福人類的事業,偉大而又艱辛。2020年,雖然是頗為特殊的一年,但廣州大學的科研工作者們依然以夢為馬,奮楫直上,續寫著高水平大學建設新的傳奇。本期推送,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今年上半年,廣州大學科研工作者們的喜人成績吧!

1.陳曦教授研究團隊在《Nature Astronomy》發表新種類分子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重要成果

日前,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成果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廣州大學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單位且為第一完成單位。

大質量恆星(超過8倍太陽質量)如何形成是現代天體物理的重要研究課題。廣州大學陳曦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上海天馬65米射電望遠鏡,首次在一顆正處於6.7GHz甲醇脈澤閃耀階段的大質量年輕恆星天體(G358.93-0.03)中發現了3種新分子脈澤(HDO、HNCO和13CH3OH)。隨後的甚大陣(VLA)高解析度觀測證實了它們的脈澤輻射屬性,同時VLA觀測獲得的這三種新脈澤的高精度(約10 天文單位)空間分布,清晰地描繪了由盤的碎裂而形成的旋臂吸積流結構。

2.胡春教授團隊在表面氧空位強化雙反應中心類芬頓水處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日前,環境領域國際權威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 7.27)和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IF= 14.47)分別刊發了廣州大學大灣區環境研究院胡春教授團隊在表面氧空位調控構建新型雙反應中心(DRCs)高效活化過氧化氫(H2O2)和過一硫酸鹽(PMS)去除水中難降解有機汙染物的重要成果。

廢水處理過程中的資源與能量消耗已成為制約廢水處理技術發展和應用的瓶頸。胡春教授團隊通過誘發"Co/氧空位"表面貧富電子微區,並利用氧空位作為電子暫居所,開發出新型雙反應中心催化體系。這一發現為汙染物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一種新策略,對解決芬頓反應的瓶頸和開發高效低耗水處理技術具有的重要意義。

3.王雄軍教授團隊在《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發表惡性膠質瘤抗凋亡的研究成果

日前,《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IF= 8.352)在線發表了廣州大學在膠質瘤抗凋亡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廣州大學博士後喻華為該文第一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丁軍醫師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朱洪文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廣州大學王雄軍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

賴氨醯氧化酶(LOX)家族與腫瘤細胞的遷移密切相關。研究人員通過挖掘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資料庫,分析表明LOXL1高表達與惡性神經膠質瘤進展相關。通過在細胞和動物中進行LOXL1敲除或過表達實驗,初步證實LOXL1在促進神經膠質瘤細胞中存活和抑制凋亡的作用。

4.屈哨兵教授團隊組編的《中國語言服務發展報告(2020)》在京發布

伴隨全球化、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語言服務已成為國家現代化進程中一種重要的語言生活現象和生產性實踐活動,在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語言服務發展報告》是國內首部專題性語言生活皮書,彰顯了廣州大學以語言服務和語言生活為支點對新時期國家語言文字事業要服務國家發展、關注語言生活研究的學術響應,體現了主動服務國家、服務灣區、服務廣州的責任擔當。

5.喬雲波副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重要成果

2020年5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報導了廣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喬雲波副教授研究團隊,利用三代測序高精度注釋早期小鼠胚胎轉錄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小鼠早期胚胎是研究生命從受精卵到著床前囊胚的重要研究模型,其轉錄組、表觀修飾組已經被科學家廣泛研究,以期揭示早期細胞命運決定的奧秘。研究人員利用三代測序,高精度地注釋了早期胚胎發育的轉錄本及其表達譜,為早期胚胎發育領域提供了寶貴資源,為研究早期胚胎發育和細胞命運決定提供參考信息。

6.劉兆清教授團隊揭示Co2Mo3O8電催化析氧反應位點和活性關係

清潔能源研究所劉兆清教授團隊在揭示palmeirite oxides OER催化活性催化位點關係取得新進展,在國際化學類頂尖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 11.688)發表了這項研究重要成果。廣州大學歐陽婷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劉兆清教授為論文唯一通訊作者。

該研究證實Co2Mo3O8中的四面體Co(TdCo2+)相對於八面體Co (OhCo2+)能夠更加有效的降低OER反應決速步能壘,加速OER反應的進行。本研究為催化活性-催化位點間的關係提供了深入的機理分析,有助於豐富過渡金屬氧化物OER催化劑的研究發展。

7.閆兵教授團隊報導世界首個納米材料結構數位化的納米生物效應資料庫

日前,廣州大學大灣區環境研究院閆兵教授團隊與美國羅格斯大學Zhu Hao教授團隊密切合作,構建了世界首個基於納米材料結構數位化的納米生物效應資料庫,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1.801)。

本研究通過電子文件所產生的納米結構的詳細三維圖像,提供有關納米材料表面化學和理化性質的直觀解析。進一步利用所構建的新型納米描述符,以及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方法,對多種納米材料的不同理化性質與生物效應的關聯進行了準確預測。這些進展為加速從雜亂的納米生物效應數據到有用信息的轉換奠定了基礎。

8.林璟副教授研究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表重要成果

國際功能材料頂級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 15.621)報導了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林璟副教授等人關於可穿戴式柔性電子應變傳感器抗液體幹擾穩定傳感運行的重要研究成果。

林璟副教授研究團隊針對未封裝應變傳感器在拉伸傳感過程中易受外在液體幹擾的科學難題,首次提出了一種基於Cassie-Baxter表面構築技術實現傳感器抗液體幹擾和抗細菌黏附的策略,從微納結構設計、表面潤溼理論、傳感機制等方面闡明了其獲得抗液體幹擾和抗細菌黏附的關鍵技術理論。

9.王平山教授團隊在《Nature Chemistry》構建識別二維蜂窩網格超分子結構

廣州大學大灣區環境研究院王平山教授團隊聯合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等在構建超大二維網格狀分子結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性進展。該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化學類頂級期刊: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IF= 18.131)。廣州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大灣區環境研究院青年教師張哲為論文第一作者。

該工作首次實現了20納米尺寸二維分立金屬有機超分子結構的構建,並運用超高真空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成功觀察到分子結構。此外,該工作通過凝聚態下局域態密度的測量實現了亞分子級別的異構體表徵,為單分子器件及單分子存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10.王平山教授團隊在三聯吡啶基複雜金屬超分子的製備和性質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廣州大學大灣區環境研究院王平山教授團隊在三聯吡啶基複雜金屬超分子的製備和性質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化學類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 14.695),廣州大學為論文的第一通訊單位,第一作者為大灣區環境研究院青年講師劉疊,王平山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王平山教授團隊設計合成了一個超大多組分(64組分)的金屬有機多面體結構,能夠在乙腈和氯仿的混合溶劑中聚集,形成直徑從幾個納米到幾百個納米的球狀多級組裝體。在形成超分子多級組裝體的過程中,三聯吡啶金屬多面體展現了明顯的聚集誘導螢光(AIE)增強的性質。這些結果為進一步的製備具有光學活性的軟物質材料提供了方向。

11.朱竑教授組織"中國移民研究的新理論對話"專輯在國際移民研究權威期刊《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出版

族群與遷移領域的頂級國際期刊《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JEMS)近日在線出版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朱竑教授團隊的"中國移民研究的新理論對話"專輯。

專輯匯集了1篇綜述性導引文章和8篇學術論文,涉及中國農民工群體、三峽工程移民、生活方式型移民等國內移民群體,和貿易移民、精英移民、智力移民等跨國移民群體。此次專輯的成功出版有助於中國移民研究在概念、理論和分析工具方面的創新,對"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精神進行集中呈現,對重新思考和改進不同方向的移民政策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

12.孔凡江和劉寶輝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雜誌《Nature Genetics》發表重要成果

廣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分子遺傳與進化創新研究中心的孔凡江劉寶輝研究團隊以廣州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在國際頂級雜誌《Nature Genetics》(IF= 21.112)發表重要研究成果,闡述了大豆光周期適應性進化機制及大豆適應中高緯度的分子進化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大豆不同緯度生態適應性的機制,為不同緯度的大豆育種提供了理論指導和重要的基因資源;首次證明光周期是作物早期馴化的關鍵性狀,為其它作物的馴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鑑;在進化水平上揭示了大豆同源基因漸進式的分子進化機制,對於理解複製基因組同源基因的命運與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3.廣州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斬獲4項廣東科技獎

2020年3月25日,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廣州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摘得4項科技進步獎。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教授周福霖團隊完成的《港珠澳大橋隔減震(振)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基於固廢資源化利用的綠色低碳混凝土關鍵技術與應用》《節能環保高性能強夯裝備及複雜地基處理關鍵技術》《高性能纖維混凝土的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三個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4.楊錦鑫博士在遙感領域頂級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日前,廣州大學地理與科學與遙感學院楊錦鑫博士在遙感領域排名第一的國際頂級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F=8.218)上發表關於衛星熱紅外數據下城市完整地表溫度估算的重要研究成果。

在城市三維空間中,基於衛星的熱紅外遙感只能觀測到城市冠層頂部的信息,不能代表真實的地表溫度。楊錦鑫博士提出結合城市微氣象模型構建城市完整地表溫度與遙感觀測的冠層輻射溫度模型,並將這一模型應用於衛星遙感觀測的熱紅外數據,使城市大範圍估算完整地表溫度成為可能,也讓熱紅外遙感在城市區域的應用物理意義更加明確。

15.劉兆清教授團隊在國際化學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劉兆清教授團隊最新關於尖晶石氧催化的研究工作發表於國際化學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 11.688)。論文第一作者為碩士研究生王孝通,劉兆清教授為該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廣州大學為論文唯一通訊單位。

該研究提出了尖晶石型氧化物(ZnXNi1XCo2O4)中的氧化還原惰性Zn2+的二次活化機制,以協同優化物理孔隙結構,輔助催化劑表面高活性位點的原位構築。這一發現可以從理論上解釋實驗觀察到的OER測試後ZnXNi1-XCo2O4氧化物的ORR活性增強現象。

16.朱竑教授團隊在《柳葉刀傳染病》發表評論文章,談新型冠狀病毒與"野味"的聯繫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IF=27.516)雜誌全文在線發表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朱竑教授團隊的評論文章《野味與2019新型冠狀病毒》《柳葉刀傳染病》。文章從傳統文化需要與時俱進的視角來討論動物疫源性傳染病如2019新型冠狀病毒與"野味"的聯繫。

通過SARS及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我們應該認識到食用野味極易引起新型病毒在人類社會的傳播。在政府立法的基礎之上,應加強宣傳教育,使大眾認識到傳統文化需要與現代社會健康、科學的飲食觀相融合,從而自發的拒絕食用野味和使用野生動物製品,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

17.彭峰教授團隊在國際能源頂級期刊《Nano Energy》發表重要成果

國際能源頂級期刊《Nano Energy》(IF= 15.548)發表了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彭峰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氨(NH3)廣泛應用於含氮化合物的生產,但合成氨工業仍是傳統的Haber-Bosch反應,將消耗大量化石能源。開發一種更溫和、更環保的合成NH3的方法勢在必行。

彭峰教授團隊受生物固氮酶活性位點(Mo-Fe)的啟發,研究合成了用於ENRR的鉬鐵碳化物(Mo3Fe3C)電催化劑,並創新性地採用傅立葉變換交流伏安法(FTACV)來表徵ENRR過程中的電子轉移,為設計與評價高活性、高選擇性的ENRR催化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彭峰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廣州大學為論文唯一通訊單位。

近年來,廣州大學堅持科技創新戰略,面向產業和經濟社會主戰場,強化科研創新能力建設,布局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和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2016年以來,學校共申請國際、國內專利2297項,授權專利1134項,連續榮獲廣州市專利大戶榮譽稱號,論文質量穩步提升,發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論文數量不斷增加。學校2019年科研經費投入10.18億元,SCIE/SSCI、CSSCI發文量2233篇,ESI高被引論文總量148篇,近五年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和社科獎勵101項。歡迎報考廣州大學,期待與你一起在雲山珠水邊探索科學奧秘!

相關焦點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  1、生科學院劉建全團隊發文揭示樹木葉片衰老響應全球變暖的機制
  • 寧波諾丁漢大學在讀博士的科研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Science)期刊上。該期刊是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旗下世界公認的能源與環境科學領域的頂級刊物,其影響因子為30.289。(註:根據JCR的報告,《能源與環境科學》在環境科學學科排名世界第一,能源與燃料學科排名世界第二。)
  • 河南大學2項研究成果「轟動」國際,還都登上這一國際重要期刊!
    近日,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取得兩項重要研究成果,在化工領域國際重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發表。本期推送,我們一起來揭秘——王新海課題組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發表研究成果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河南省工業冷卻水循環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王新海課題組開展的單原子催化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成果"A recyclable polydopamine-functionalized
  • 大連理工大學最新研究成果被國際頂級期刊錄用!
    近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中國核動力設計研究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2項;作為骨幹,參加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3項,國家科技計劃國際合作專項項目1項等;參加企業合作項目4項。在Scripta Mater.
  • 這位平和人為中國抗疫發聲,登上國際頂級期刊《自然》
    5月4日,一篇譯為《中國非藥物幹預措施對COVID-19疫情控制的影響》的論文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官網發布。論文用數學模型推測出結果,並明確「基於非藥物幹預的中國疫情控制策略是有效的」,充分肯定了中國抗疫「組合拳」的重要意義。
  • 中山大學新冠疫苗科研成果在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發表
    近日,從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張輝教授團隊傳來好消息,其團隊關於新冠病毒新型疫苗的科研成果最近已在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IF: 22.6)在線發表。
  • AI輔助檢測腦動脈瘤,靈敏度達97.5%,華為雲聯合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機器之心發布機器之心編輯部近日,放射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Radiology》發表了華為雲 EI 創新孵化 lab、華中科技大學電信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聯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I 算法檢測動脈瘤靈敏度高達 97.5%,幫助醫生臨床診斷靈敏度提升約 10 個百分點,漏診率降低 5 個百分點,同時有效縮短醫生診斷時間
  • 陝西這所大學連續研發7項科研成果,引起國際關注!
    近日,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在許並社教授的帶領下在能源、環境、光電等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相繼在《ACS Nano》(IF=14.588)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7篇高水平論文。相關成果以"Tuningthe Band Structure of MoS2via Co9S8@MoS2Core-Shell Structure to Boost Catalytic Activity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ACS Nano》上。
  • 2019年復旦大學科研團隊7-9月部分科研成果展示
    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團隊  在空氣汙染與健康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成果登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8月22日,研究成果《652個城市的大氣顆粒物汙染與每日死亡率的關係》(「Ambient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in 652 Cities」)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
  • 廣州大學本科生2篇創新成果被SCI期刊錄用,真牛!
    近日,我校計算機科學與網絡工程學院2018級創新班陳煜、羅芳、邢慈湃、陳卓榮、陳樂昕等本科生的兩篇創新成果,先後被知名SCI期刊《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和《Information
  • 肉眼測高能炸藥,四川本科生新研究登國際頂級期刊
    此時,若你正拿著西南科技大學本科生的新研究,只需取少量土壤,便可通過肉眼檢測出此處是否有炸藥及炸藥量。究竟是什麼研究這麼厲害?爆炸物檢測在國家公共安全、反恐維穩、刑事偵查、國防軍工、環境保護領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近日,西南科技大學在硝胺類高能炸藥可視化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可視化檢測。
  • 國際關注!陝西青年博士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助力解決世界難題!
    近日,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青年人才郝曉東副教授在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材料學報》(Acta Materialia,最新影響因子7.565)發表題為"Atomistic origin of high-concentration
  • 17項科研成果958.5萬元成交這些科技成果受青睞
    12月16日,2020浙江科技成果拍賣會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專場暨產學研合作籤約儀式上,這項專利「基於lonworks網絡的電梯分布式監控系統」拍出了60萬元。據悉,本次拍賣會由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杭州錢塘新區管理委員會共同主辦,錢塘新區經發科技局、溫嶺市科技局、浙江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以及中國計量大學科技處聯合承辦的科技成果拍賣會,吸引了來自省內外的數十家企業代表共300多人參加。
  • ...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徵程——同濟大學「十三五」科研工作回眸
    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7項,其中包括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作為牽頭單位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40項;作為牽頭單位,學校文科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44項,其中人文社科最高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9項,高水平成果獲獎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 同濟大學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發表論文,真牛!
    重大發現1月17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高亞威教授聯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韓大力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N6-methyladenosineof chromosome-associated regulatory RNA regulates chromatin state and transcription」(《染色體相關RNA上的m6A 修飾參與染色質狀態與轉錄活性的調控》),在線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
  • 許予明教授宋波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論文在國際知名期刊《JACC...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血管病醫院院長許予明教授、宋波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MingMing Ning教授課題組關於卵圓孔未閉(PFO)封堵術在腦卒中患者中應用的合作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論文以「PFO attributable cryptogenic embolism
  • 東北大學蔣忠中教授研究成果被國際著名期刊錄用
    近日,工商管理學院蔣忠中教授作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Making the Most of Regret: Workers』 Relocation Decisions in On-Demand Platforms》被管理類國際頂級期刊Manufacturing &
  • 傳統針灸今天登上國際頂級醫學期刊
    新華社資料圖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中醫藥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參與率達90%以上,特別是通過臨床篩選出的「三藥三方」對於輕症和普通型新冠肺炎療效確切。今天又一個好消息傳來:北京時間5月13日,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存志教授團隊牽頭研究的傳統針灸療法治療胃腸疾病研究成果——針刺治療餐後不適症候群的隨機對照試驗,正式發表於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鑑》。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上腹部不適或疼痛,通常與進食相關,並且沒有可能解釋這些症狀的器質性疾病。據統計,全球多達8%-12%的人口飽受該病的困擾。
  • 楊浙帥團隊「最新發現」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原創 浙大管院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SOM「一流成果」為了讓消費者更願意「買單」,並對產品或品牌產生好感、給予好評,很多商家都會想到採取一系列「以客戶為中心」今年8月,由楊浙帥研究員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Creative Thinking FacilitatesPerspective Taking」(《創造性思維促進換位思考能力》)已正式被心理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者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發表論文!
    5月12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全文在線發表了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劉存志教授團隊牽頭完成的《針刺治療餐後不適症候群的隨機對照試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