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新冠疫苗科研成果在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發表

2020-12-12 騰訊網

近日,從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張輝教授團隊傳來好消息,其團隊關於新冠病毒新型疫苗的科研成果最近已在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IF: 22.6)在線發表。

在全球疫情仍在加速肆虐,國內仍有零星本土病例偶現的當下,該成果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對病毒所團隊所有成員來說是一針強心劑。十月辛勞,終有回報。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張輝教授說,「加強抗疫和疫苗研發,才是消除公共衛生安全威脅的治本之策。」

「實驗室就是我們科研的前線」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病毒所團隊就敏銳地意識到,疫苗的研發是整個抗疫最終勝利的關鍵。今年大年初一,他們決定暫時擱置自己的課題,全身心投入地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的戰鬥中。

病毒所團隊在抗感染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長期致力於研究用於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治療及預防的納米顆粒疫苗。危難關頭,團隊利用前期對HIV疫苗的研究基礎和病毒學專業知識合理運用到新冠疫苗研發中。「病毒學家要有一份社會責任感,」張輝教授強調,「既然我們有這個金剛鑽,就來攬這個瓷器活。」

此番疫情大考,中山大學「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的人才培養目標在這班科研人員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疫情爆發後,在全國各地實行交通管制前,也許是對職業的超強敏感性,這支科研隊伍的一半人員已經回到了實驗室,為疫苗研發提供了寶貴的人力保障。

病毒所團隊成員馬顯才博士,2019年度「博新計劃」博士後,是團隊疫苗攻堅小組的組長。作為一名中共黨員,也是湖北人,馬顯才博士在此番研發疫苗的過程中貢獻頗多。張輝教授說:「馬顯才很有家國情懷,他是湖北籍,說起來都是眼睛含淚地在做事。」1月20日,張輝教授任命馬顯才作為團隊疫苗攻堅小組組長,馬顯才立即停掉了手上所有的HIV研究工作,義不容辭地承擔了此次研發疫苗重任。從大年初一起,他常常忙到凌晨四點才回到自己的出租屋。「我每浪費的一分鐘,就可能有新的感染病例正在產生。」馬顯才博士說。

馬顯才博士表示,與技術路線非常成熟的滅活疫苗、減毒疫苗及腺病毒疫苗相比,我們中山大學團隊研發的納米顆粒疫苗是當今世界上技術含量最新的疫苗,需要不斷探索,在經驗積累和試錯中前行。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馬顯才帶領25人的新冠疫苗攻關團隊先後嘗試了161種不同組合的疫苗研發,最終篩選出兩種強效疫苗設計方案。

納米顆粒疫苗研發過程(受訪者供圖)。

「勠力同心與病毒而戰」

科研團隊的每個人都有著救國救民的使命感,士氣高昂。他們完全進入「戰時狀態」,實行任務分工制度和輪班制度,夜以繼日地研發疫苗。團隊研發核心成員囊括了病毒所團隊三位中山大學「優生優培」學生。馬顯才博士為團隊第一批畢業的「優生優培」博士,負責疫苗項目的統籌、布局和野生型病毒實驗,「優生優培」博士生李鎔負責上百份動物血清的抗體滴定,「優生優培」博士生袁耀昌負責兩百隻動物的疫苗免疫和血清採集。三位核心研發成員負責設計了161種疫苗策略。並在團隊骨幹成員鄒帆博士、於霏博士、張譯文博士、張賢濤、鄧潔儀、陳濤、宋徵和喬亦丹等二十餘名博士後和研究生的協助下,完成了這161種疫苗測試的高強度工作。

研發出來的疫苗是否有效,必須在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簡稱「BSL-3實驗室」)中進行活病毒的動物攻毒實驗驗證。作為我國高校中極少數擁有BSL-3實驗室的單位,中山大學及實驗室依託的中山醫學院一直高度重視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管理和隊伍建設。疫情爆發的關鍵時刻,在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吳忠道書記、中山大學設備與實驗室管理處楊佩青處長、中山醫學院副院長兼BSL-3實驗室主任鄧凱教授、中山醫學院錢軍教授、BSL-3實驗室副主任彭毅老師等領導的統一部署和全力支持下,BSL-3實驗室的管理人員勇挑重任,主動放棄春節休假,第一時間回到工作崗位。在很短的時間內先後完成新冠病毒實驗活動資質申請、個人防護裝備緊急採購、設備檢修維護、實驗人員培訓考核等重要任務,為實驗室啟動投入新冠疫情的應急科研攻關提供了堅實保障。

進入BSL-3實驗室意味著與活病毒直接打交道,危險程度不言而喻,但進入BSL-3實驗室的每一位科研人員都毫無退縮之意。團隊的三位野生型病毒實驗骨幹成員在BSL-3實驗室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病毒分離和疫苗測試實驗。團隊的一位專職科研人員張峻崧博士為了不讓妻兒有感染風險,研發疫苗的幾個月內都沒有回家。回家時,小孩甚至已不認得父親。另一位博士後於霏博士由於要同時協助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經常一周內要連續進入BSL-3實驗室5次。每次進入BSL-3操作野生型病毒,對於團隊成員來說,都是一次極大的心理和體力的挑戰。

8月6日,BSL-3實驗室分隊出關,結束隔離。

據團隊介紹,新冠病毒毒株的分離也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進入3月份,中國可獲取病毒的病例以輕症及普通型為主。由於病毒滴度低,很難成功培養出具有感染力的活病毒出來。最終,團隊成員張峻崧博士和於霏博士從一個普通型輸入病例中分離出了病毒。在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院長舒躍龍教授實驗室病毒測序平臺的大力支持下,順利完成了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並將序列上傳到國際資料庫,與同行共享。正是所有人的戮力同心,才促成了中山大學疫苗研製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定要為中國做一款新型疫苗!」

無論是從有效性、安全性還是經濟性來看,病毒所團隊研發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都具有良好的預期。

「一定要為中國做一款新型疫苗!」張輝教授說。從今年1月19日發起研製召集令,到其研發的雙抗原新冠納米顆粒疫苗可以顯著增強機體免疫反應,誘導高劑量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並且完全保護小鼠動物模型免遭新冠感染,團隊至少試錯161次,終於在動物身上驗證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這款中大原創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團隊希望能為中國獻上一份安全、有效、可靠的新一代新冠疫苗,並將中國的新一代疫苗推向全世界。

中山大學病毒所新冠疫苗研發團隊成員。

相關焦點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  1、生科學院劉建全團隊發文揭示樹木葉片衰老響應全球變暖的機制
  • 廣州大學連出17項科研新成果,頻頻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1.陳曦教授研究團隊在《Nature Astronomy》發表新種類分子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重要成果日前,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成果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
  • 全球頂尖科學家共話新冠科研最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中山大學團隊研究開發新型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默沙東抗愛滋病新藥...
    行業消息· 據WHO和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截至北京時間11月27日15:00,海外新冠肺炎累計確診61225696例,累計治癒41999077例,累計死亡1432356例。其中,當日新增確診418217例,新增治癒231533例,新增死亡7608例。
  • 那些年,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各國政要
    在阿旺眼中,國家政要恨不能一天有48小時、恨不能用於孫悟空72變,分身72人工作,以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國家繁榮、提升國際影響力。但是,有那麼幾位國家領導人,還在讓阿旺膜拜但不可求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論文,讓我等芸芸眾生何以堪。
  • 齊魯理工學院教師張德亮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大眾網教育·海報新聞訊 近期,齊魯理工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教師張德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期刊《Small》上發表題為 《Polymeric Carbon Nitride-Derived Photocatalysts for Water Splitting and Nitrogen
  • 2020年,中科院這些科研成果令人矚目,有液態陽光、新冠疫苗等
    中科院聯合研發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三期試驗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該滅活疫苗獲得阿聯衛生部頒布的III期臨床試驗批准證書,成為全球第一款獲批III期臨床試驗的新冠滅活疫苗。6. 自動分揀設備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效率比人工分揀提高2至3倍。設備成本只有進口產品的1/5至1/4。
  • 這位平和人為中國抗疫發聲,登上國際頂級期刊《自然》
    5月4日,一篇譯為《中國非藥物幹預措施對COVID-19疫情控制的影響》的論文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官網發布。論文用數學模型推測出結果,並明確「基於非藥物幹預的中國疫情控制策略是有效的」,充分肯定了中國抗疫「組合拳」的重要意義。
  • 大連理工大學最新研究成果被國際頂級期刊錄用!
    、Scientific Reports、Materials & Design等期刊上發表文章80餘篇,申請和授權專利二十餘項;多次在本領域內重要國內外學術會議做邀請報告。材料的性能與多個尺度的微觀組織結構密切相關,主要包括元素組合和基因單元等。
  • 寧波諾丁漢大學在讀博士的科研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由寧波諾丁漢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楊陣海作為第一作者,寧波諾丁漢大學吉姆格裡爾教授作為通訊作者之一的綜述論文"Device physics of back-contact perovskite solar cells"成功地發表在了《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 2020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腫瘤臨床與轉化研究平臺招聘12人公告
    宋爾衛教授研究團隊在SCI期刊發表論著146篇,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Cell (3篇)、Cancer Cell (3篇)、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ell Biolog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著多篇,應邀為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撰寫關於腫瘤微環境的綜述。
  • 中山大學張輝團隊開發新冠病毒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您可以在該資源中心頁面上查找到COVID-19相關論文的投稿政策,以及Cell Press旗下期刊已發表的有關疫情和病毒的論文。網站正在不斷更新中,所有內容都可以免費閱讀。」, 來自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的張輝教授團隊基於自組裝的幽門螺旋桿菌鐵蛋白(Ferritin)二十四聚體,開發了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 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呼喚「開創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 【協和學術】我院兩位醫師通訊文章在國際醫學頂級期刊發表
    6月4日,我院整形外科詹明坤(第一、通訊作者)、重症醫學科朱帥俊(共同第一、共同通訊)在國際醫學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影響因子70.670)文印版正式發表通訊文章《Death from Covid-19 of 23 Health Care Workers in China》。
  • 與新冠病毒賽跑 美英澳加速研發疫苗
    時代周報特約記者 文嶽 焦鏡亦隨著2019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各地爆發,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們也面臨著空前的挑戰。2月7日,據新華社報導,從病原體研究、基因組測序,到藥物試驗、疫苗開發,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們在與病毒開展著一場「賽跑」。
  • 美媒只說了他對美國新冠疫苗的貢獻,卻沒提他是中國人
    近日,美國兩款使用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的新冠疫苗陸續投入使用,給美國近乎失控的新冠疫情帶去了希望的曙光。 而這背後一位中國科學家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位科學家也出現在了《華盛頓郵報》的報導裡。只是《華盛頓郵報》悄悄地抹掉了他的國籍——中國。
  • 2019年復旦大學科研團隊7-9月部分科研成果展示
    8月22日,研究成果《652個城市的大氣顆粒物汙染與每日死亡率的關係》(「Ambient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in 652 Cities」)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
  • 打破陳規, 這些「牛」期刊是怎麼做到的?
    另一方面,看到眾多科學家把關於新冠的重要論文投給EMI,盧山又非常欣慰。 「疫情初期很多重要的臨床發現,科研工作者都選擇第一時間把論文投給我們發表。比如香港大學袁國勇教授關於病毒人傳人的研究;北京協和醫院李太生教授從新冠肺炎患者的肢端血栓等現象發現自身免疫紊亂與新冠肺炎患者凝血異常密切相關等等。
  • 不僅新冠!高福、嚴景華等學者開發防SARS、MERS通用疫苗設計
    眼下仍在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以及此前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均由β屬冠狀病毒(CoV)引發。不過,針對新冠病毒的特效藥物或疫苗仍未上市。當地時間6月2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等人完成的一項研究,題為「A universal design of betacoronavirus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MERS and SARS」,提供了一種針對COVID-19、MERS和SARS
  • 韓國免疫學專業-啟明大學醫學研究生院培養免疫學的基礎醫學知識
    免疫學教室介紹免疫學是研究在疾病控制中起著關鍵作用的生物防禦系統和免疫系統調節系統的學術領域.1990年初,隨著免疫學成為一個前沿的學術領域,該大學確定對該領域的教育和研究需求很高。在東山洞醫學院,在4樓開設了免疫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