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張輝教授團隊傳來好消息,其團隊關於新冠病毒新型疫苗的科研成果最近已在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IF: 22.6)在線發表。
在全球疫情仍在加速肆虐,國內仍有零星本土病例偶現的當下,該成果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對病毒所團隊所有成員來說是一針強心劑。十月辛勞,終有回報。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張輝教授說,「加強抗疫和疫苗研發,才是消除公共衛生安全威脅的治本之策。」
「實驗室就是我們科研的前線」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病毒所團隊就敏銳地意識到,疫苗的研發是整個抗疫最終勝利的關鍵。今年大年初一,他們決定暫時擱置自己的課題,全身心投入地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的戰鬥中。
病毒所團隊在抗感染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長期致力於研究用於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治療及預防的納米顆粒疫苗。危難關頭,團隊利用前期對HIV疫苗的研究基礎和病毒學專業知識合理運用到新冠疫苗研發中。「病毒學家要有一份社會責任感,」張輝教授強調,「既然我們有這個金剛鑽,就來攬這個瓷器活。」
此番疫情大考,中山大學「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的人才培養目標在這班科研人員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疫情爆發後,在全國各地實行交通管制前,也許是對職業的超強敏感性,這支科研隊伍的一半人員已經回到了實驗室,為疫苗研發提供了寶貴的人力保障。
病毒所團隊成員馬顯才博士,2019年度「博新計劃」博士後,是團隊疫苗攻堅小組的組長。作為一名中共黨員,也是湖北人,馬顯才博士在此番研發疫苗的過程中貢獻頗多。張輝教授說:「馬顯才很有家國情懷,他是湖北籍,說起來都是眼睛含淚地在做事。」1月20日,張輝教授任命馬顯才作為團隊疫苗攻堅小組組長,馬顯才立即停掉了手上所有的HIV研究工作,義不容辭地承擔了此次研發疫苗重任。從大年初一起,他常常忙到凌晨四點才回到自己的出租屋。「我每浪費的一分鐘,就可能有新的感染病例正在產生。」馬顯才博士說。
馬顯才博士表示,與技術路線非常成熟的滅活疫苗、減毒疫苗及腺病毒疫苗相比,我們中山大學團隊研發的納米顆粒疫苗是當今世界上技術含量最新的疫苗,需要不斷探索,在經驗積累和試錯中前行。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馬顯才帶領25人的新冠疫苗攻關團隊先後嘗試了161種不同組合的疫苗研發,最終篩選出兩種強效疫苗設計方案。
納米顆粒疫苗研發過程(受訪者供圖)。
「勠力同心與病毒而戰」
科研團隊的每個人都有著救國救民的使命感,士氣高昂。他們完全進入「戰時狀態」,實行任務分工制度和輪班制度,夜以繼日地研發疫苗。團隊研發核心成員囊括了病毒所團隊三位中山大學「優生優培」學生。馬顯才博士為團隊第一批畢業的「優生優培」博士,負責疫苗項目的統籌、布局和野生型病毒實驗,「優生優培」博士生李鎔負責上百份動物血清的抗體滴定,「優生優培」博士生袁耀昌負責兩百隻動物的疫苗免疫和血清採集。三位核心研發成員負責設計了161種疫苗策略。並在團隊骨幹成員鄒帆博士、於霏博士、張譯文博士、張賢濤、鄧潔儀、陳濤、宋徵和喬亦丹等二十餘名博士後和研究生的協助下,完成了這161種疫苗測試的高強度工作。
研發出來的疫苗是否有效,必須在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簡稱「BSL-3實驗室」)中進行活病毒的動物攻毒實驗驗證。作為我國高校中極少數擁有BSL-3實驗室的單位,中山大學及實驗室依託的中山醫學院一直高度重視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管理和隊伍建設。疫情爆發的關鍵時刻,在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吳忠道書記、中山大學設備與實驗室管理處楊佩青處長、中山醫學院副院長兼BSL-3實驗室主任鄧凱教授、中山醫學院錢軍教授、BSL-3實驗室副主任彭毅老師等領導的統一部署和全力支持下,BSL-3實驗室的管理人員勇挑重任,主動放棄春節休假,第一時間回到工作崗位。在很短的時間內先後完成新冠病毒實驗活動資質申請、個人防護裝備緊急採購、設備檢修維護、實驗人員培訓考核等重要任務,為實驗室啟動投入新冠疫情的應急科研攻關提供了堅實保障。
進入BSL-3實驗室意味著與活病毒直接打交道,危險程度不言而喻,但進入BSL-3實驗室的每一位科研人員都毫無退縮之意。團隊的三位野生型病毒實驗骨幹成員在BSL-3實驗室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病毒分離和疫苗測試實驗。團隊的一位專職科研人員張峻崧博士為了不讓妻兒有感染風險,研發疫苗的幾個月內都沒有回家。回家時,小孩甚至已不認得父親。另一位博士後於霏博士由於要同時協助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經常一周內要連續進入BSL-3實驗室5次。每次進入BSL-3操作野生型病毒,對於團隊成員來說,都是一次極大的心理和體力的挑戰。
8月6日,BSL-3實驗室分隊出關,結束隔離。
據團隊介紹,新冠病毒毒株的分離也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進入3月份,中國可獲取病毒的病例以輕症及普通型為主。由於病毒滴度低,很難成功培養出具有感染力的活病毒出來。最終,團隊成員張峻崧博士和於霏博士從一個普通型輸入病例中分離出了病毒。在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院長舒躍龍教授實驗室病毒測序平臺的大力支持下,順利完成了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並將序列上傳到國際資料庫,與同行共享。正是所有人的戮力同心,才促成了中山大學疫苗研製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定要為中國做一款新型疫苗!」
無論是從有效性、安全性還是經濟性來看,病毒所團隊研發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都具有良好的預期。
「一定要為中國做一款新型疫苗!」張輝教授說。從今年1月19日發起研製召集令,到其研發的雙抗原新冠納米顆粒疫苗可以顯著增強機體免疫反應,誘導高劑量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並且完全保護小鼠動物模型免遭新冠感染,團隊至少試錯161次,終於在動物身上驗證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這款中大原創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團隊希望能為中國獻上一份安全、有效、可靠的新一代新冠疫苗,並將中國的新一代疫苗推向全世界。
中山大學病毒所新冠疫苗研發團隊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