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酒篇之八:酒對於古代的文人相當於是一種催詩劑

2021-01-08 辛籮說酒文化

文章原創,素材來自網絡,喜歡小編的可以點擊關注我

導語:釀酒篇之八:酒對於古代的文人相當於是一種催詩劑

我綜合酒與詩的輻射力,認為李白屬於「三漫」詩人,即浪漫爛漫散漫,尤其爛漫帶有傲慢的性質,三漫疊加在一起,顯得特別抓狂。他是酒與詩最完美的結合者,寫出了酒性詩性和人性。有人通過他酒後無羈邪性,比如讓楊國忠研墨,讓高力士脫靴,甚至還讓皇帝餵醒酒湯,斷定李白酒後無德,是酒鬼是酒賴。其實,這是在誤判李白的酒後行為,無非他率性由已順從酒意罷了。他酒多人不醉,心裡明白著呢,否則他為啥敢調戲楊高二人,卻不敢讓皇帝為他研墨脫靴?他在借酒發揮撒酒瘋,是在教訓兩奸賊。這種酒後不端作風,當詩人沒問題,當文學秘書肯定要被清除。

酒文化

李白曾給老婆寫過《贈內》的醬油詩:「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人家這是逗老婆玩,外人莫要拿著閨內詩當證據,攻擊李白天天當醉鬼。酒對於古代文人來說,無非是一種催詩劑,很多人斷酒時照樣寫詩,卻遠遠不如飲酒作詩更上位。我閒翻群書生別趣,找到了古人給李白「醉聖」的依據。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李白嗜酒,不拘小節。然沉酣中所撰文章,未嘗錯誤;而與不醉之人相對議事,皆不出太白所見。時人號稱為『醉聖』」。

酒文化

我相信這段記載,凡是喝過酒的人都有過類似經歷,似醉非醉時才最愜意。若是爛醉如泥,怎麼回的家都不知道,拿什麼去舞文弄墨?李白是人非神,假如他喝成一塌糊塗,連北都找不到,何以談詩?他能酒後寫詩,並寫出不朽的傳世名篇,只能說明他有醉意或叫淺醉,真的沒真醉。李白飲酒的酒風肯定染有不德之處,或應酬太多,或酒後口無遮攔,但醉不是原罪。以後誰再提李白是醉鬼,我跟他急,李白是當之無愧的「酒聖」。史上五個最重量級的飲酒文人,與你我擦肩而過。我沒有倡導凡文人都應飲酒的故意,我是在尋找重要的酒文化現象。這些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根有據的。我在想,古代文人們為啥熱衷酌酒而痴心不改,其中必然存在必然的理由。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愛酒只要一個理由,那就是酒性情。

酒文化

前邊論及過酒性情,都是具備普遍性的,但文人們的性情異常又充沛,有別於普通百姓。我說過。哪些酒性情適用他們,卻又被文人的才情「曲」解,由於這個「曲」與酒麴類似,它是性情「曲」,發酵出超高的性情,也是促成他們愛酒愛到骨子裡的動力。我概括地講九條:一是酒能張揚性情,二是酒能激發靈感,三是酒能回歸自我,四是酒能亢奮遮羞,五是酒能忘乎所以,六是酒能乘喜逞能,七是酒能醉生夢死,八是酒能豪氣沖天,九是助長神靈。這些所謂的動力源,雖然未必覆蓋全動力,文人們只要具備一條,就算登上酒性情的客船,正合了杜甫的詩「天子呼來不下船」。

酒文化

在許多人心目裡,杜甫是憂國憂民的「詩聖」,寫下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傳世名句,他應當與酒沒多大關聯。錯啦,在喝酒作風上,杜甫比李白半點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他生活貧困,經常喝「花子酒」。有種說法郭沫若先生也考證過,說杜甫死於過量食用牛肉和酒。白居易與李杜的詩齊名,他的酒性如同杜甫一樣,被李白壓制住了。但實際情況是,白居易喝酒比李杜既猛又瀟灑,甚至還有點腐化墮落。僅一點就足以證明,他發跡後擺酒席很講究,邊喝酒,邊操琴,邊吟詩。多有雅性呀!看到這裡,讀者會與我同樣為老白陶醉。

酒文化

我國在古代兒學成為文人的必修課。風有已般的大牌文人旅未能違脫。不光男性磨酒後作文章,女性文學家也好這口。李清照,十七歲,就知道,啥叫醉」。這是我新編「三字經」的片斷,根據是那首天真少女的《如夢令方「常記源李日釋,沉醉不知歸路」。提及李清照,讀者應當很不陌生,她提稱中國文學史上的大組大,又可謂酒中「女議子」,終生糾輸在酒與之中,塗流出絕代婉約詩詞。

酒文化

有個神詩人,我有點讀不懂。他在詩裡寫酒,我多少能讀懂點,讀不懂的是他的待酒態度。他就是開詩歷史先河的屈原,他是否飲酒,歷來眾說紛練。有件事卻有目共睹,屈原的詩寫酒,寫得最多的是《招魂》。招誰的魂咱不管,但酒魂的句子很唯美。如「據漿蜜勻,實羽筋些」;「挫槽凍飲,耐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這些有點藝術的誇張,應該源自真實的酒生活。他滴酒不沾的話,怎麼能寫得如此精彩。但以此斷定他喝酒,似乎也欠妥,因為讀者與我同樣,都能記住那句偉大的詩話:「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先生何等的清醒,總不該以詩騙人吧。

相關焦點

  • 唐宋文人之酒與家國情懷
    「酒文化」是中國古代幾千年來的一種文化傳承。俗話說高興時候來一口,失落的時候也可以來一口。親朋好友相聚多以把酒言歡,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最愛之一,興起於魏晉,盛行於唐宋,隨之酒文化也在這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且與詩歌文化以及茶文化並列人間正道之三強。
  • 中國古代釀酒技術:燈紅酒綠
    反正就是跟中國古代釀酒技術有關。這兩句詩出自唐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由此唐以後的就沒關係了。唐太宗從西域引入葡萄,《南部新書》丙卷記載:"太宗破高昌,收馬乳葡萄種於苑,並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翻開古人的作品,到處都是「酒綠」或「綠酒」的詩詞,其實古代的酒做法與現在也基本一致。
  • 曲為酒之魂:古代釀酒中的曲和糵(niè)一
    只有佔有了充足的釀酒原料,再掌握了將這些釀酒原料轉化為酒的釀造技術,才能真正的釀出酒來。在這樣的過程中,諸如「猿猴造酒說」、就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臆測中,這是後來單發酵酒(天然酵母發酵,自然而成酒)的釀酒方式產生的雛形。------我們從物質本身的結構上來看,易於釀酒的原料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含糖類,包括含糖果實、蜂蜜、含糖植物汁液,還有獸乳。一類為澱粉類。澱粉類主要包括穀物和薯類。
  • 酒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釀酒鼻祖到底是誰?
    杜甫《歸來》詩裡有「恁誰給曲糵,細酌老江乾」,陳騊聲有「深深曲糵日方長」的詩句,這裡的「曲糵」也是指「酒」。中國酒史十分久遠,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據考證,釀酒在我國原始社會已經很興盛。中國詩人借酒抒情言志,酒是歷代文人吟詠的對象。《詩經》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的詩句,表明我國酒的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
  • 文人與酒:惟有飲者留其名
    酒,亦稱杜康。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漢《說文解字》載:「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道家名人。」杜康究竟是誰,根本無從考查。大約可說明,酒在夏朝,至少商朝就已經出現。商人好像特別喜歡喝酒,《語衡·語增》說商紂王在王宮裡建「酒池肉林」,作「長夜之飲」。
  • 流亭釀酒,一酒難求
    轉眼間,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作為青島流亭釀酒有限公司創始人胡利緒也開始忙碌起來,新春期間,「流亭機場白酒」往往一酒難求。對青島人來說,對胡利緒的記憶是伴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流亭機場白酒而來的。因為有祖傳「胡氏家酒」釀酒手藝,胡利緒被聘為酒廠釀酒師,他釀造的「流亭機場白酒」往往供不應求。再次與胡利緒相遇,已是2019年年末,這位七旬老人正在和他的傳人——兒子胡作強在青島流亭釀酒有限公司釀酒車間查看酒醅發酵情況。大曲和糧食經過混合發酵,產生酒醅;酒醅經過蒸餾,產生酒。所以,酒醅的品質決定了酒的品質。
  • 古代的酒在現在等於現代的多少度?
    中國有著悠久的酒文化,在古代人們一般把酒當作解渴飲品,還有就是把酒當作交流感情的媒介,就有了我們常常說的,朋友知己千杯少,無酒不歡,無酒不成宴,等等,總之酒在中國的文化是根深蒂固的,要想知道中國古代酒在現在等於現代的多少度?
  • 黃河文化:中國古代釀酒史
    釀酒的歷史也即為悠久,但究竟起源於何時,由誰創造,歷代學者各有考論,但至今未見確切記載,也沒有統一的定論。今天小編為大家剖析一下我們中國古代酒釀製的發展歷程。由於歷史記載有限,無法確定釀酒的起源,不過根據化學分析,酒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學名是乙醇,分子式為C2H5OH),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變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轉變成酒精。
  • 古代文人為何此何鍾愛「濁酒」意象
    古人愛酒,文人尤其愛酒,說起最愛酒的,當是李白,其詩云:"古來聖賢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然而劉伶、陶淵明之輩對酒的熱愛,也不再他之下,甚至李清照,也是愛酒的。酒在文人的生命裡,有著無法磨滅的印記,其中"濁酒"的出鏡率最高,明明"清酒"更加珍貴,可文人為何獨獨鍾愛"濁酒"呢?
  • 古代良:釀酒工匠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從來不缺好酒和釀好酒的人。 現今,中國白酒市場上,茅臺、五糧液等名酒始終佔據鰲頭,小品牌很難登大雅之堂。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品牌「融賢堂」通過「一帶一路」中國品牌國際化論壇成為暨潘基文秘書長晚宴指定用酒,從而進入了國際釀酒人的視野,其創始人正是釀酒大師古代良老師。
  • 古人釀酒、飲酒的文化源於何時?漫談唐代詩人與「酒文化」的關聯
    「酒」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並不僅僅只是一種飲品,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極為濃鬱的了文化色彩,以及符合古代人文氣質的真摯情感。可以說「酒」在古人的意識中,已經變成了一種寄託喜怒哀樂的載體。古代社會中的「酒」仿佛可以幻化成萬事萬物,在不同人的口中所表達出來的形態也不一樣。
  • 文人與酒渾然天成的芬芳
    林炎清秋的博客古代文人和酒,密不可分。賀知章活了86歲,他是古代詩人中最長壽的一個,其性格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他特別喜歡飲酒,醉酒後騎馬,搖搖晃晃前仰後合,像是坐在飄浮不穩的船上,且醉眼昏花,墜入了井中,竟然還在井底沉沉地睡去。李白初到長安,人生地不熟的,暫居在一家小客店裡。無聊的時候,外出溜達到了道觀紫極宮,與賀知章偶遇。
  • 「酒聖」杜康釀酒故事:釀出的酒先被野豬喝,釀酒需三滴人血
    杜康,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因杜康善釀酒,後世將杜康尊為酒聖,製酒業則奉杜康為祖師爺。後世多以「杜康」借指酒。關於杜康釀酒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幾個?關於杜康釀酒的傳說故事:1、無意中釀出的酒先被野豬喝傳說在黃帝的時候,有一個叫杜康的人,專門負責管理糧食。當時,隨著農耕的發展,糧食每年都獲得大豐收。
  • 飲酒三境界就像杜康釀酒的「三滴血」:文人,將軍,瘋子
    以下文字轉載釀酒的傳說:傳說喝酒的人有三種境界即:書生、將軍、瘋子。書生:舉杯文雅,斯斯文文。將軍:酒過三旬,豪放興起。瘋子:來者不拒,不知何處。這三種境界來源於杜康釀酒的傳說,且不論到底誰杜康釀酒還是儀狄釀酒或是白猿產酒,喝酒的時候都不過這三種境界,為什麼會是這三種境界呢?今天給酒友們分享一下這個傳說:話說杜康釀酒時,釀出來的酒雖然味道醇,但總是香味欠佳,杜康苦思冥想嘗試無數次,都失敗了,這令他心灰意冷。
  • 古人喝一壇才微醺,現代人一杯就倒,古代的酒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度
    "小二,來一壇好酒!"這恐怕是很多古代影視劇中都可聽到的臺詞了吧?人們每每聽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恍惚感:一壇酒?一個人喝得完嗎?難道不會醉嗎?還真的很難喝完,而且也不會醉,為什麼?因為古人的酒比起現在的白酒,度數是相差極大的。
  • 酒,還能不能喝?
    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酒的釀造,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中國甲骨文中早就出現了酒字和與酒有關的醴、尊、酉等字。中醫的「醫」字,屬會意字,從「殹」(yī),從酉(yǒu)。
  • 釀酒為什麼用高粱,中國古代是用高粱釀酒嗎?
    在中國的釀酒界,有高粱釀酒香、玉米釀酒甜、小麥釀酒糙、大米釀酒淨、大麥釀酒衝之說,這是對不同原料釀酒特點的經驗總結,所以,「好酒離不開紅糧」已成為世人共識。「糧乃酒之肉」,高粱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和脂肪含量低、食用適口性差等典型品質特點,鑄就了他的存在是「專為中國白酒而生」,是釀造中國白酒首選的原料。現在大部分的好酒都是採用高粱釀造的,比如茅臺、汾酒、瀘州老窖、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洋河大麯、董酒等,這充分說明高粱具備與眾不同的特點。
  • 三分鐘讀懂酒的進化史,古人釀酒太神奇了!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能喝掉300億左右公斤酒,相當於一個西湖。13億中國人平均每人每年消耗23公斤酒,等同於1斤裝的酒46瓶,幾乎是兩桶桶裝水。其中80%都是在社交場合消耗掉的。這樣的數據擺在面前,相當驚人,而這一切,都始於幾千萬年前的一個偶然。
  • 「雜談」聊聊關於「酒」印象深刻的詩詞
    中國的酒文化可以說源淵流長,釀酒技術爐火純青,中原一帶可以說是酒的故鄉。杜康釀酒被後人尊稱之為酒的鼻祖。酒,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尋常百姓,時不時整上兩口,有人悶頭大睡,有人興高採烈。有人裝瘋賣傻,有人飄飄欲仙。飲酒之後的人們可以說是花樣百出,難以形容。
  • 【三希堂文化講壇】古代文人雅集現象
    傳統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遊山玩水、詩酒唱和、書畫遣興與文藝品鑑,因而帶有很強的遊藝功能與娛樂性質,以文會友、切磋文藝、娛樂性靈為基本目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徵是隨意性。「實可謂無組織之組織,蓋無所謂門戶之章程,而以道義相契結。」而正是這種隨意性與藝術的本性相契合,使得在歷代文人雅集中產生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文藝佳作。可以說文人雅集作為古代文士的一種文化情節與藝術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