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與酒渾然天成的芬芳

2020-12-26 淚魚戲火

林炎清秋的博客

古代文人和酒,密不可分。

賀知章活了86歲,他是古代詩人中最長壽的一個,其性格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他特別喜歡飲酒,醉酒後騎馬,搖搖晃晃前仰後合,像是坐在飄浮不穩的船上,且醉眼昏花,墜入了井中,竟然還在井底沉沉地睡去。

李白初到長安,人生地不熟的,暫居在一家小客店裡。無聊的時候,外出溜達到了道觀紫極宮,與賀知章偶遇。兩人相見恨晚,談詩論作,賀知章被李白的文採折服,他感嘆說:"你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間啊!"

知音相見,當然要用酒表達一下興奮的心情,賀知章邀請李白去飲酒,到了酒店,才想起身邊沒有帶錢。他乾脆便把腰間的金飾龜袋解下來,作為酒錢。

李白趕緊阻攔說:"使不得,這使不得啊,這可是皇上賜予你的啊,怎好拿來換酒呢?"賀知章哈哈大笑說:"這算得了什麼?你不是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嗎?"

唐代的官員按品級頒賜魚袋,袋上以金銀等製成金龜作飾物,三品以上官員為金飾,四品、五品分別用銀、銅飾。賀知章為秘書監,得佩金龜,他以金龜換酒,追究起來是犯法的。為了能和知己飲酒,賀知章也是拼了。後來,賀知章向皇帝推薦李白為翰林待詔。

從此,謫仙人,千金龜,換美酒,傳為一段佳話。當然,喝酒不帶錢純屬偶然,賀知章作為公務員,一點酒錢還是有的,「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

賀知章去世的時候,李白黯然神傷,獨自對酒,思好友,往事歷歷在目,便寫下《對酒憶賀監二首》,以此懷念故人:

其一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中。

其二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

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

李白嗜酒,人盡皆知,他自稱酒仙,無酒不詩,飲酒一鬥,立可賦詩百篇,酒中有詩,詩中有酒,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首《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置酒會友,勸君暢飲,人生得意,縱情歡樂。看似消極,其實不然,李白感慨懷才不遇,卻又想積極入世,其中悲愴之情,只能在酒中肆意發揮。

李白常常醉眠於酒家,即使天子在湖池遊宴,召他作詩,他也因酒醉不肯上船。杜甫寫他「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據文獻,現存的李白詩文一千餘篇,其中與酒有關的就有200多首。「李白真可以說是生於酒而死於酒。」傳聞說他醉後到江中捉月亮時失足落水而死,此說法雖未考證真偽,但也從側面說明李白與酒,一生互相依存。

被杜甫寫醉酒,李白也寫別人飲酒:山公醉酒時,酩酊高陽下。頭上白接籬,倒著還騎馬。這裡寫的是竹林七賢之一山濤的兒子山簡,他搖搖晃晃地走在陽光下,反戴著白色頭巾,倒騎著馬,怡然自得,其酒後醉態,憨態可掬。

唐朝汝陽王李璡,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侄子,帥哥一枚,他非常喜歡飲酒,走在路上碰到裝載酒麴的車子,聞到酒味,忍不住垂涎欲滴,還為自己沒能封在酒泉郡而遺憾。李璡財大氣粗,索性自己開辦了酒坊,「四方風俗,諸家材料,莫不具備」。

李璡把全國各地名酒的製作法也兼收並蓄,記錄下來名為《甘露經》。飲酒,釀酒,到記錄酒的製作方法,確實一條龍,真是愛酒到極致了。

蘇東波也愛酒,還自嘲地記錄下自己醉酒不堪: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崩稍步步迷。但尋牛屎覓歸路,家在牛欄而復西。人生經歷讓他感慨: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裡狂言醒可怕。他說:酒勿嫌濁,人當取醇。

蘇東波也釀酒,在惠州時釀出了名酒羅浮春:一杯羅浮春,遠餉採微客,遙知獨醉罷,醉臥松石下。幽人不可見,清嘯聞月夕,聊戲庵中人,空飛本無跡。

王羲之的名篇《蘭亭集序》亦寫了飲酒之趣,飲酒之美,陽春三月,惠風和暢,諸多文人雅士在蘭亭聚會,四周是山峰峻岭,茂林修竹,溪水潺潺,人們氣定神閒,列坐在溪流邊上,用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隨意飄流,杯子停在誰的面前,誰就拿杯飲酒,雖無樂曲相伴,卻有賦詩助興。曲水流觴,一群文人的風雅與山林美景相映生輝,所述情景,如詩如畫,猶在眼前。

當文人遇到酒,會飄散出渾然天成的芬芳。

相關焦點

  • 下次再有人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不妨換一句芬芳,又文雅又委婉
    俗話說「泥菩薩都有三分火氣」,總有免不了的人和事,逼得你不得不口吐芬芳。也許是現代人生活節奏比較快,所以都比較直接,就像我上面說的那樣,但是同樣一句話,古人說的那可是相當委婉又文雅。我嘴裡的「關你屁事」,在古人嘴裡說出來就是「幹卿底事」。「幹卿底事」四個字裡其他三個字沒問題,可能「底」字有朋友會有疑問,什麼意思呢?
  • 九首描寫蘭花的詩詞,不與桃李爭豔,不畏浮雲遮眼,我自芬芳
    蘭花,是中國的名花之一,自古以來備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愛,「梅蘭竹菊」被譽為四君子,因其品質高潔,質樸文靜,淡雅清新,蘭芝平凡清香,樸素的外表下卻孕育內心的芬芳,「芝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身立德,不以窮困而改節」,文人講究的修身立德與蘭花的高潔質樸不謀而合,因為蘭花的含蓄之美很符合國人的欣賞水平
  • 三位文人情迷「初戀花」,寫下千古好詩文
    梔子花開,如此可愛,揮揮手告別歡樂和無奈」……這首《梔子花開》,唱出了初戀的憂傷和芬芳。梔子花葉四季常綠,花六瓣平鋪,花色潔白清麗,花香清新,沁人心脾。它的花期很長,從春天到初夏次第開放,綠葉白花,格外秀雅,尤為特別的是它馥鬱的香味。
  • 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文人畫是指由文人所作,且畫中帶有文人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作品。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宋代統治者建國之初就極為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得以提高,文人的思想得以張揚。
  • 清晨閱讀丨文人畫不是「文人+畫」!
    當今畫壇,把自己算在文人畫旗下的人不少,「文人加畫等於文人畫」的,「不會畫就畫文人畫」的……這些「頓悟」的文人畫擁躉,都站到了這面旗下。或者說,怎樣畫才算是文人畫?陳師曾的《文人畫之價值》裡說到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這四個要素,並不只是做畫家才必須具備的,也不是文人專有的,除非你把文人的範圍無限放大。在這段話裡,最重要的是「完善」那兩個字。完善的基礎是什麼?
  • 文人樹
    一直以來,很多人把素仁格盆景歸於文人樹,但是當對比了很多文人樹和素仁格之後,再回來想素仁格的景,發現其離傳統文人樹,尤其是其精神內涵相去甚遠,其更多偏向於禪宗的枯寂美學,在美學概念上,更素仁格的精神面貌更傾向於那種典型的日式美學,一切大喜大悲之後歸於平淡的枯寂,哀而不傷,如清風撫秋月。(素仁格)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文人畫家既想建功立業又想歸田隱居的矯情與自我優越感可見一斑。文人畫雖重寫意,並不是說就排斥工筆。文人畫所推崇的寫意精神是直抒胸臆的抒情,譬如陳老蓮、金農筆下很多兼工帶寫的作品都是上乘的文人寫意畫。那麼院體畫是否就不是文人畫呢?不盡然。譬如首開工筆花鳥畫派的宋徽宗畫作在我看來就不乏文人畫特質。首先他有絕佳的繪畫天分與藝術修養,再者他有非職業作畫的自由狀態。
  • 河朔詩詞 | 詩詞中的文人氣息——讀李冀良、魏嘉瓚先生唱和詩
    河朔詩詞 | 詩詞中的文人氣息——讀李冀良、魏嘉瓚先生唱和詩 2020-06-09 02: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人的藝術在哪裡?文人的風範在哪裡?文人又是如何品?如何遊?
    五大文人分別為陳履生、葉放、肖谷、陳強、吳林田,他們借壺彰藝,各領風騷。這些百年名校以及晚清民國以來的教育在蘇州這個地方的興起與發展的過程,讓我們看到江南特有的文化傳承——這就是文化傳統的因時而變,也是這一地區的文人傳統的延伸。文人的傳統是什麼?是「遊於藝」,今天,這個傳統已經完全丟失了,基本沒有了。因此,今天包括我在內,只是從事而已。因為,我們失去了與傳統關聯的文化氛圍,而這樣的傳統風格以及傳統品味,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疏離。
  • 《芬芳》觀後感①
    01近日,由甘肅省教育廳主辦,甘肅省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服務中心、甘肅潤田創意文化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雲途時代影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我和我的老師——電影《芬芳》觀後感」徵文活動的評選結果已經揭曉。從今天開始,我們將每天與大家分享兩篇優秀文章,讓《芬芳》的香澤傳的更廣更遠。
  • 古代文人四大雅,您還保持著幾雅?
    古代文人四大雅:焚香、品茗、插花、掛畫。調查一下:您有幾雅呢?焚香重在「香」之美;品茗重在「味」之美;插花重在「色」之美;掛畫重在「境」之美。但這四雅之美,如今卻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靈動的境界,於心曠神怡之中達於鎮定。清香微燻,沁人心脾,貴在一個清字,清則靜,清則逸,清則雅,清則脫俗。反之則亂,則燥,則濁,則俗。第二雅:品茗。
  • 香筒既是古代文人的雅致之物,也是可供欣賞的藝術品
    文人或者雅致之人在撫琴、賞樂、賦詩的時候,都喜歡點燃香放於筒內部,煙霧繚繞,朦朧的意境之中,好像更加能夠激發他們的靈感。唐朝的李賀就有通過詩詞來描寫香筒的美妙,宋朝的周密也有將此物作為自己寫詩的一個素材。對於古代的女子來說,她們也很喜歡用它來增加閨中的香味。在如今我們很少看到香筒了,多是一些蠟燭狀的香薰,它成為了時代背後的一個物品,但是它的價值卻依舊長存。
  • 展訊桃李芬芳——高繼文師生中國畫聯展2016年12月12日福州畫院開展
    桃李芬芳——高繼文師生中國畫聯展 主辦單位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漳州市文廣新局漳州市文化藝術界聯合會中共詔安縣委宣傳部作為一位有突出成就的中國畫家,高老師始終堅守傳統,注重原創,遵循以詩為魂,以書入畫的中國文人畫基本範式,注重詩書畫全面修養,作品具有明顯的原創性。尤為可貴的是他以熟悉的田園生活為基礎,不懈地探索傳統筆墨表現生活畫題的空間。
  • 何為「文人藝術家」?寫在第三屆文人藝術家詩書畫印邀請展之際
    活動由北京文人書畫院發起,眾多機構聯合主辦,以「激揚文人風採」為宗旨的「文人中國」第三屆文人藝術家詩書畫印邀請展正在徵稿,詳情可在尋找當代文人藝術家:文人中國第三屆詩書畫印作品邀請展徵稿查看,由此而想到的,天馬行空,不成章句,歡迎討論
  • 施遠:古今文人收藏之嬗變
    民國至今之更迭進入民國,文人普遍比清朝時更窮,又有了舊式文人和新式知識分子的交疊,所以當時的文人收藏主體是以大學教授、學者及傳統文人藝術的踐行者,如書畫家、篆刻家等專業人士。首先,其延續晚清民國時注重學術、文獻和資料價值的收藏,如文人信札、學術手稿等。收藏者本身是有相當文化修養的知識分子,或者是在收藏過程中變成了文人——因為要關注、學習、研究,而後著書立說,也就變成了新時代的文人。這是此前沒有的現象。在新的文人收藏形態的構建過程中,可能會催生出一些接續傳統文人收藏理念、方式的群體。
  • 文人靠什麼掙錢呢?
    說起文人啊,知識分子,在我的印象裡,最初就是可能就是中學,書裡的孔乙己吧!總覺得文人,一定是清苦的,家徒四壁,食不果腹。但是實際上,在古代也好或者在百花齊放的民國,有學問的中國文人都混得不差!特別是在經濟收入方面,可能超出你的想像!文人靠什麼掙錢?肯定是寫文章了!
  • 從唐宋荷花詩詞管窺唐宋文人淡樸的審美意趣
    二、從荷花詩詞窺探文人愛花心態唐宋詩詞中的荷花詩句不勝枚舉,為什麼唐宋文人對荷花如此情有獨鍾呢?荷花以她的嬌豔、芬芳、清淨裝點了大自然,因此市井百姓、文人墨客對荷花都無不滿懷青睞。唐宋文人對於荷花的熱愛,在與市井百姓、鄉野村民一般陶醉於荷花外在的美與香之外,同時更融入了其他豐富深刻的內涵。用鮮花喻美人,中國古代早已有之。
  • 故鄉的泥土,還是那樣芬芳
    那裡也曾經是四聖的故鄉諸葛孔明初出茅廬張衡地動儀威震八方仲景醫術懸壺濟世範蠡在此經商拜相年輕時外出打工每次回來都要先聞聞故鄉泥土的芬芳不管我走到哪裡我都不會忘記家鄉的土地陽光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河邊好好聞聞泥土的芳香這種植根於心底的味道我相信任何化學合成都不會有它芬芳
  • 文人中國·第三屆文人藝術家詩書畫印作品邀請展徵稿啟事
    1 前言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及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為進一步推動文藝繁榮發展,加快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以「激揚文人風採
  • 月色繚繞,荷葉芬芳
    根植於公園小水景中的荷葉,則倒影出一幅幅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清歡,鑲入一款款亭臺樓角水榭的風景,是荷葉把陽光雨露的精華,濃縮成雅潔粉色的蓮花,是蓮花的溫情凝望,邀來了銀輝閃耀的月光,思襯月兒無限相思的衷腸,眺望七夕之夜曲橋相望的鏡像,是荷葉把夏的芬芳,秋的真誠,露的深情,星月交相輝映的景觀,一齊由純潔的蓮藕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