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2020-12-14 陳銀說美食

文人畫是指由文人所作,且畫中帶有文人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作品。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宋代統治者建國之初就極為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得以提高,文人的思想得以張揚。從北宋中期開始,文學藝術與繪畫藝術相結合的新趨勢,以及文人士大夫用繪畫形式抒發胸臆、進行自我表現的藝術新探索,促成了與「院體畫」、「工匠畫」相對應的「文人畫」產生。

這些具有高深學識和廣博修養的文人的介入,使宋代文人畫作為一個特殊畫種,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及教育特色,並提出了一些極具文人思想的繪畫及教育理論。文人畫雖無系統的教育理論,但它的教育思想時刻充斥在文人士大夫的一言一行中,通過文人畫家提出的繪畫主張,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宋代文人畫的傳承及教育主張。

一、書、畫同源論

書法在中國古代往往是文化人的一種象徵和能力展現,隨著文人參與繪畫,書法又得以在繪畫中開闢一片天地。南朝謝赫在其《畫品》的「六法」中提出「骨法用筆」一說,要求通過有功力的線條來描繪繪畫對象,將繪畫用筆提高到一個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也提出「書畫同源」,強調繪畫與書法相依相存的關係。這種觀點在宋代大文化背景下得到進一步發展和肯定,更得到當時文人畫家的推崇。宋人楊維楨在《圖繪寶鑑》序中,對於書、畫之分合,以及文人士大夫在書與畫上的融合,有一段極為精闢的闡述:「書盛於晉,畫盛於唐宋,書與畫一耳。士大夫工畫者必工書,其畫法即書法所在。」

宋代文人畫家極力主張「書畫同源」,最初將書法引入繪畫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文人畫家為了提高自己地位的一種手段。畢竟在宋之前,繪事地位都不高,為了區別於畫匠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及繪畫的品味,文人畫家將代表文人身份的書法源入文人畫,大力提倡書畫同源也有一定道理。

但隨著文人畫的發展,我們發現書法確實與文人畫相輔相成,並能夠從技法和意蘊上完善文人畫。「書畫同源」論不斷從實踐中得以驗證,而上升到理論層次,逐漸成為後世文人畫的傳承和創作的重要指導思想。

二、詩、畫本一律

如果說「書畫同源」更多是從技法上強調書畫相通,那麼以詩入畫則是文人畫從意境上求得與文化的相通。蘇軾在他的文人畫思想中,就特別強調繪畫與詩詞在意境上的相通。提出了「詩畫本一律」的繪畫原則。他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他還在歷代文人士大夫的畫師中,找到被認為是文人畫鼻祖,能詩善畫的唐代大詩人王維作為他所倡「詩畫本一律」的繪畫思想的遠祖,這就使古代中國文人的歷史認同感得到了滿足。蘇軾說:「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南宋人說:「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宋人提倡的詩畫一律是講求在繪畫中體現詩意,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就是文人畫詩情畫意的境界。

宋代文人畫關於如何在繪畫中將詩畫相融的論述比較少,但在文人畫教育中,這種意向和主張卻是十分明顯的,也是文人畫本性的一種體現。至於在繪畫中怎樣使詩、書、畫相互補充,相互滲透,達到一個統一的、高效的藝術境界,則是在宋以後才蔚然成風的。

「詩畫本一律」的主張肇始於宋代文人畫,興盛於宋代的宮廷繪畫,文人畫家的宮廷繪畫統治者宋徽宗也極為讚賞「詩畫本一律」的教育思想,他在其「畫學」的教育中就主張詩畫的融會貫通,將其作為考核習畫學生的最高標準。

三、形神論

「不求形似」從一開始就成為文人畫的一個鮮明標誌。當宋代宮廷畫院到處充斥寫實主義繪畫的時候,宋代文人畫家繼承唐人論畫以「神品」為上的風氣,提出求「神似」而不以「形似」來品評繪畫的文人畫主張,宣揚文人畫畫意不畫形。

歐陽修在蘇軾之前就曾提出「古畫畫意不畫形」、「忘形得意知者寡」之說。以神會而不求形似的審美標準,就是文人們崇尚的形神論,體現出了士大夫高雅的審美趣味。文人畫主張不以形似的繪畫標準,一是為了不受形之拘束而能暢意畫境,二也是為了區別精工細作的畫工、畫匠,達到提高文人畫品味的目的。

蘇軾「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之語,把「論畫以形似」貶斥為根本不懂繪畫的兒童之見,表示了對追求形似的畫工、畫匠毫不隱晦的輕視。從這種角度來說,「形神論」的確存在文人的清高思想,但我們不能以此曲解其意,否定它的積極作用。

文人畫家不講求事物的「形似」與「法度」,更為強調在畫中表達物之情態及個人情愫,達到借物抒情的目的,通過蘊含在事物中的「理」、「意」、「趣」,表現創作者自我的性靈及思想。蘇軾曾說過:「山水以清雄奇富、變態無窮為難。

燕公之筆,渾然天成,粲然日新,已離畫工之度數,而得詩人之清麗也。」這番贊語,明確地道出了士大夫畫家在「不求形似」範疇內的藝術追求。這種不求形似、追求形外意境的思想,此後成為宋代文人畫領域的主要思想潮流,影響了宋代及以後的大批文人畫家。

四、修養說

畫家論修養也是宋代文人畫的重要思想,蘇軾在《書李伯時〈山莊圖〉》中說:「居士之在山也,不留於一物,故其神與萬物交,其知與百工通。雖然,有道有藝。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於心,不形於手。」這是「儒道相溶」的典型例子。

蘇軾作為北宋文人畫家的代表,重視並提倡繪畫與詩歌的匯通、結合,提倡畫家加強文學修養。他既從反面感慨文人僅以畫為世人所好,而置其道德、詩文、書法於不顧;更從正面提倡「離畫工之度數,而得詩人之清麗」。「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同時他也不貶低在實踐中「耕當問奴,織當問婢」的認知方式。

高人、逸士的深厚文學修養,能給繪畫增加思想意蘊,表現出深遠的情致和格調。宋黃庭堅論畫就很重視個人修為的主觀精神境界和文學功底。鄧椿《畫繼》卷二載有黃庭堅為趙令穰畫所寫跋語:「更屏聲色裘馬,使胸中有數百卷書,當不愧文與可。」對畫家的生活情趣和文學修養,更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修養說」就要求文人畫家必須要通過「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來增強自身的文化和品格的修養。

五、氣韻非師

古雲「文人習畫本無師」,唐代張彥遠說:「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到宋代逐漸形成了以「氣韻非師」為精粹的、在中國古代美術教育史上具有獨特代表性的宋元文人畫教育思想。③郭若虛認為氣韻,必在生知,得自天機,出於靈府,故曰「氣韻非師」。

文人學畫自然不像畫工、畫匠那樣從技法開始,步步為營,多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自學、自悟而成。所以有「氣韻非師」的提法,也是一種自勉的學習方式。「氣韻非師」帶有「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涵義,其中不免含有鄙視畫工的意味,但也正體現了文人畫的獨特氣質。

「氣韻非師」是文人畫教育的精髓之所在,氣韻之高低取決於個人的文化修為,而文化修為涵蓋的面積就廣泛多了,從人品到學識,從胸襟到氣度。如何具有高標人品?如何才能博學多才?那就是讀書。黃庭堅論學書:「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學書如此,學畫亦如此,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云:「今名畫工絕無,寫形狀略無精神。

士夫以此為賤者之事,皆不屑為。殊不知胸中有萬卷書,目飽前代奇蹟,又車轍馬跡半天下,方可下筆。此豈賤者之事哉?」胸藏萬卷書,飽覽古今奇蹟,遊歷四方,正是文人畫家最重要的提高個人修養達到繪畫氣韻生動的有效途徑。六、畫跋、畫論

在文人畫教育中,古今名家的畫跋、畫論是文人畫家自學成才的一個理論範本。在傳統中國畫教育中,畫跋、畫論佔據重要一環。老師將自己的經驗提在畫跋中或者是總結起來彙編成畫論。學習古人論畫名作,既是畫家必備的基本素養,也是師徒傳承的一個重要內容。

總結

對繪畫技法長期積累形成一定的法規、法則,早在繪畫產生之初就已初見端倪,但真正將繪畫規則提升到理論高度還是在文人畫家產生之後。進入文學化時期的宋代,繪畫理論較前代更為豐富。

其中既有多見於題跋、題詩、小序之類的論述,又有較完整、系統的畫史類、品評類、著錄類等專門著作。有歷數前代畫家和作品技法的,也有根據個人實踐總結出的一家之言,甚至還有更為詳細論述山水、花鳥、人物等各種題材的精細專論。

如文人畫家米芾著有隨手札記《畫史》,郭熙、郭思父子亦有《林泉高致》這一專題性探討山水畫的畫論留世。這些文人在繪畫上都有一定造詣,具有極高的欣賞水平,他們品評繪畫高低,從人品到繪畫技法都有涉獵,為後世學畫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論規範,加強了文人畫的可教育性。

參考文獻:《中國古代美術教育史綱》

相關焦點

  • 清晨閱讀丨文人畫不是「文人+畫」!
    石濤《堤畔煙雨》文人畫到底是什麼?或者說,怎樣畫才算是文人畫?陳師曾的《文人畫之價值》裡說到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這四個要素,並不只是做畫家才必須具備的,也不是文人專有的,除非你把文人的範圍無限放大。在這段話裡,最重要的是「完善」那兩個字。完善的基礎是什麼?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文人畫家既想建功立業又想歸田隱居的矯情與自我優越感可見一斑。文人畫雖重寫意,並不是說就排斥工筆。文人畫所推崇的寫意精神是直抒胸臆的抒情,譬如陳老蓮、金農筆下很多兼工帶寫的作品都是上乘的文人寫意畫。那麼院體畫是否就不是文人畫呢?不盡然。譬如首開工筆花鳥畫派的宋徽宗畫作在我看來就不乏文人畫特質。首先他有絕佳的繪畫天分與藝術修養,再者他有非職業作畫的自由狀態。
  • 莊子美學思想中的「遊」,對文人畫思維方式的影響
    莊子思想中的「遊」,是莊子的藝術精神體現,蘊含中國古典美學中獨特的審美特質,對後世的文人畫創造與審美產生了深遠影響。一個「遊」字,生動道出了中國文人的深層美感心態,下面我們就來探討莊子美學思想的「遊」,在我國文人畫的創作和審美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
  • 陳綬祥新文人畫的倡導者
    「新文人畫」倡導發起人及組織領導者。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介紹的首位文化學者。中國美術館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劉曦林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當西方現代主義激烈衝擊中國藝術的時候,陳綬祥在認真冷靜地思考,他打出新文人畫的旗幟,弘揚國學,試圖把中國畫的純潔性,用致高的學術性保存下來,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 陳綬祥與新文人畫三十年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前一片「改造」和「揚棄」浪潮聲中,幾乎被西方美術思潮所淹沒。中國美術館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劉曦林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當西方現代主義激烈衝擊中國藝術的時候,陳綬祥在認真冷靜地思考,他打出新文人畫的旗幟,弘揚國學,試圖把中國畫的純潔性,用致高的學術性保存下來,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 文人畫中「境界」的營造
    「文人畫」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虛幻之境如果是純粹對客觀世界進行描繪,那麼,這種「描繪」的功能,書畫遠遠不及攝影、攝像便捷而逼真,書畫的優越性在於能夠表達人對客觀世界的幽微感受。客觀世界是什麼?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真是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嗎?哲學家和藝術家對此是抱懷疑態度的。
  • 高居翰:宋代文人畫及禪畫
    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傳統畫論認為,描繪某特定實物或景色的繪畫應該在觀者心中勾起與他看到實物真景時同樣的思想和感受。直到1 1世紀後半葉,這個理論都還沒有受到認真的挑戰。然而在同一時期,有些關心繪畫的人士也開始意識到,在解釋幾個世紀以來,某些慢慢開始流行的非正統風格和技巧的特殊表現力量時,這樣的理論已不適用了。
  • 從政治、文化、社會方面,探索唐宋文人畫背後的隱喻
    同時,知識文化的普及使得文人群體的邊界逐漸模糊,文人必須藉助新的符號,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以便實現文人群體的自我認同和歸屬感,於是文人畫這一蘊含文人獨特文化追求和精神世界的作品類型有了充分的土壤。《枯木竹石圖》 宋 蘇軾從文人畫的發展歷史來看,唐朝的代表人物有王維,兩宋時期有蘇軾、黃庭堅和李公麟和米芾父子等代表人物,通過對這些人物進行解讀,可以發現其背後政治、文化和社會方面的隱喻。
  • 解讀文人畫:對自然的感悟與體驗
    文人畫家「寫心」、「寫意」、「造境」的觀點,其實質也是在於從形神兩個方面更好地狀寫物象。自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後,文人畫的重點開始從自然物象轉移到客觀自然融入畫家的主觀意象上。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的觀點,無疑是對於蘇軾理論的推進,將蘇軾所開啟的強調審美主觀意緒的思想做了最徹底的詮釋。
  • 畫文人理想,徐燕孫繪《梅妻鶴子》
    有一次他寫了一首詩,朋友覺得很好,就讓他抄錄下來,拿給大家傳閱。林逋說,「我是一個隱士,根本不在乎什麼名氣。為什麼要在意一首詩呢。」人們覺得林逋才是真正的隱士,他對外物沒有任何要求。他只想保持自己的高尚的情操與平靜的生活。這樣一個表現清高文人的典故,受到了畫家的青睞。徐燕孫用通俗的手法,告訴大家,清高隱士的生活細節。
  • 微雜誌| 李澤民的水墨文人畫
    李澤民   春暉圖   68x136cm    文 / 未君每每論及文人寫意畫,我們都不可迴避地要談到元人的水墨,像趙孟頫、李衎、柯九思、倪瓚、吳鎮等一大批文人水墨畫家,往下,還有明代的沈周、文徵明、陳淳、徐渭為代表的文人水墨大寫意以及清代的「揚州八怪」等人,將大寫意花鳥中的「臆氣」與「文人墨戲」推向一個高峰。
  • 遊歷、遊世、遊心——論莊子「遊」的思想在文人畫創作中的體現
    文人畫,是文人士大夫們以其獨特的藝術追求,來表達他們對世態變化和生命感悟的產物。因而,莊子對自然的崇尚,也必然決定了後來中國文人畫家的審美傾向。表現在繪畫中主要有三方面,一為不加修飾,天真自然。二為摒棄思慮,灑脫率然。三為重氣尚神,順物自然。這三個方面,分別與莊子美學思想中的「遊」的三個層次相對應,一是崇尚自然的遊歷,二是摒棄世俗的遊世,三是物與神遊的遊心。
  • 故宮蘇軾主題書畫特展裡的文人畫歷史
    主編有《米芾書法全集》(30卷)、《石渠寶笈》(40卷)、《唐寅書畫全集》(3卷)、《趙孟頫書畫全集》等。 蘇軾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他不但在詩文、書畫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詣,同時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與豁達的人生態度,而散發獨特的人格魅力。蘇軾的藝術與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對後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他本人也成為備受景仰的文人典範。
  • 南方周末走進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西園中著名的賓客有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米芾、蔡肇、李之儀、鄭靖老、張耒、王欽臣、劉涇、晁補之、李公麟以及僧人圓通和道士陳碧虛,他們在園中吟詩作畫,看書說經,撥阮題石,談笑風生。參與聚會的李公麟嘗用畫筆記錄下這一盛況,於是有了再現北宋文人聚會的名畫《西園雅集圖》。
  • 文人的藝術在哪裡?文人的風範在哪裡?文人又是如何品?如何遊?
    這些百年名校以及晚清民國以來的教育在蘇州這個地方的興起與發展的過程,讓我們看到江南特有的文化傳承——這就是文化傳統的因時而變,也是這一地區的文人傳統的延伸。文人的傳統是什麼?是「遊於藝」,今天,這個傳統已經完全丟失了,基本沒有了。因此,今天包括我在內,只是從事而已。因為,我們失去了與傳統關聯的文化氛圍,而這樣的傳統風格以及傳統品味,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疏離。
  • 文人畫的三大精神支柱:莊禪、孤憤、戲墨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透過作品表象窺視畫家的內心,探尋文人畫的真正內涵呢? 這需要我們對畫作潛心鑽研。文人畫家獨立塵世的自我意識背後有三大精神支柱:莊禪、孤憤、戲墨。
  • 文人思想與身心的花園——宋代私家園林,有什麼文人化特徵?
    1.文人社會地位提高——宋代園林迅速發展的直接原因文人化是兩宋文化發展的特點,宋朝時期社會思想重文輕武,文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讀書風氣盛行,社會中知識分子數量明顯增加,科舉制度得到傳承與完善,科舉入仕使得朝中湧現出一大批文官,私家園林的建設在古代中國往往都是一些貴族所擁有的
  • 道教史上各大文人道畫,體現了「清靜無為」、「返樸歸真」的追求
    中國歷史上文人以道教神仙故事為內容的道教文人畫也不少。其中著名的有晉代的顧愷之,曾繪有《列仙圖》、《洛神賦圖》等。《洛神賦圖》所描繪的神仙境界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曾畫有《元始像》、《行化太上像》等近20幅道畫。
  • 王學仲:中國現代文人畫開拓者,被徐悲鴻譽為「詩書畫三怪」
    「致敬經典」王學仲:中國現代文人畫開拓者,被徐悲鴻譽為「詩書畫三怪」不會被遺忘的大家——憶王學仲先生文/劉珺 在天津大學內有一座幽靜的小院落,入口處一塊匾額上書寫「黽mǐn園」二字。上世紀90年代,王先生創立了黽學,囊括了他在書、畫、詩、文以及哲學思想等方的創作和論述。 王先生七十歲後自號「黽翁」,年過八旬高齡後他依然用這個「黽」字勉勵自己,他希望能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家學與成就 王學仲先生1925年10月出生於山東省滕州市,那是一座鐘靈毓秀的歷史名城,也是墨子的故裡。
  • 畫中意境皆童話,古樸高雅燦文華——文人畫家周藝文中國畫淺析
    周藝文飽讀詩書,在他的童話著作裡充值著許多動人美麗的生活畫面,然後又將這些詩一樣清新美麗的生活場景,象悠悠雲霞一般的放牧到他的國畫裡去,使畫中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與各種人物,都有了生活的情趣與詩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