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在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時期,由於科舉制度的影響,文人階層迅速膨脹,成為社會文化知識水平提高最顯著的一個標誌。
在唐宋以前,統治者常以儒家道德標準選拔人才。到了唐朝,統治者改變了一成不變的用人方式。為了在政治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斷的讓文人參與到政治決策中來。科舉制度為建立文人政治地位的提升提供了體制性保障,由於科舉制度具有普遍的社會認同性,使得文人的行為規範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到了宋代,文化與教育成為文人的身份確定標準,社會政治趨於平等,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和健全,士大夫集團的政治地位較唐代有所提高,出現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經過長期的發展,唐宋完整地實現了官僚集團的文職化。
就是因為有了社會地位與政治地位的提高,文人的出路呈現出明顯的一元化的趨勢。因而他們奉行積極入世的態度,渴望有從政的機會,並且帝王也給他們這樣的機會,文人治國方略逐漸得到實踐。
《聽瀑圖》 宋 米芾(傳)
另外,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唐宋社會形成了一種爭相參與科舉的社會風氣,讀書做官成為社會各個階層的終極目標。而個人的文化修養、文化知識、寫作水平等,就成為了能否達到自己目標的非常關鍵的因素。有考中的,自然也有沒有考中的,那些落榜的考生在繼續準備考試的期間,辦起了私塾家塾,為當時的各個社會階層都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這種背景下,書院不斷產生。而書院一般建在寺院旁邊,這類偏僻的地方,寺觀教學、習業山林已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風氣。在宋初,仍然可以見到不少士人讀書山林的記載,文人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
同時,知識文化的普及使得文人群體的邊界逐漸模糊,文人必須藉助新的符號,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以便實現文人群體的自我認同和歸屬感,於是文人畫這一蘊含文人獨特文化追求和精神世界的作品類型有了充分的土壤。
《枯木竹石圖》 宋 蘇軾
從文人畫的發展歷史來看,唐朝的代表人物有王維,兩宋時期有蘇軾、黃庭堅和李公麟和米芾父子等代表人物,通過對這些人物進行解讀,可以發現其背後政治、文化和社會方面的隱喻。
一、文人的政治仕途波瀾起伏,通過藉助藝術抒發情感
1、文人為何要藉助文人畫
文人階層,不同於民間畫師和皇家畫家,大多是衣食無憂的官員或曾經的官員。他們從政治體制內獲取生存與發展的資本,又有著與體制不同的看法。但由於世事的無常和權力的博弈,文人的政治仕途變得波瀾起伏。在皇權至上的年代,他們深知政治禁忌,只能藉助藝術抒發自己的感受和宣洩自己的情緒。
唐末,由於政治黑暗、社會動蕩,帝王不再像唐初那樣禮待文人,帝王更需要能帶兵打仗的武將,文人所擅長的詩書畫沒了用武之地。在權力傾軋下的文人,他們隱而不仕或不能仕,開始崇道信佛。曾經的達濟天下,如今成為獨善其身;曾經的附庸權貴,如今開始追求自我,個性、閒逸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因為在政治上不得意,歸隱便成了他們無奈的選擇。
《仿米芾山水圖》 明 董其昌
除此之外,由於科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文人的離心叛逃更是常態。在文人階層與專制政治日趨合流的同時,兩者之間仍潛藏著深刻的矛盾和嚴重的危機,這種矛盾與危機一直延續到宋代的文人內部相互鬥爭。人人各執一詞,不同政見各集一黨,各自都為自己黨派的勝利而不擇手段。兩宋的文人畫家幾乎都有著坎坷的出仕經歷,從豪情萬丈的政治追求到明哲保身,使他們在無奈與憤懣中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因此,在政治上極度失意,仕途生涯坎坷,繼而對政治失去熱情,成了文人畫家的特徵。在這種情況下,渴望能實現政治宏願但又無法如願,羨慕歸隱生活但又心懷朝野,這兩種追求之間的張力,迫使文人找到一條出路,能夠在精神上尋求內省。特別是因詩獲罪的蘇軾、黃庭堅等人,更加傾向於用繪畫來抒發自己的情懷。
文竹圖手卷局部 宋 蘇軾
2、文人畫的創作——抒發情懷
唐以王維為代表
在王維之前,繪畫沒有自己獨立的地位和品格,基本上是政治文化的附庸品。王維在開創文人畫的同時,也為文人畫定下了基調。一生坎坷,極不順利的經歷使王維對政治失望到了極點,半官半隱成為王維晚年主要的生活方式。
他的筆下,文人畫成為了自娛自樂和精神寄託的載體,開始具有了純粹的文化精神負載。在繪畫之前,心有所系,心有所想,其作品僅僅是為了將所思所想呈現出來,因此意象比畫中客觀物體更富有價值。至於筆墨,只是一種形式。同時,將文學、書法與繪畫於一體,充分彰顯其歸隱情結、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和消極避世的文人氣質。正是王維初造了文人的氣質和自己的精神世界,才情、境界、思想、趣味是王維文人畫作品的共有特徵。
《 仿王維輞川圖卷》局部 元 王蒙
宋以蘇軾為代表
隨著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響,王維的文人氣質,在宋朝被發揚光大。宋代知識分子十分注重個人的內在感受與體驗,文人心態發生轉變,不再是兼濟天下,而是更加內斂含蓄,內心喜歡沉靜淡泊而非誇張熱烈。
因此,蘇軾等文人畫家反對畫面的過分雕飾與刻畫,追求自然,在繪畫形式上追求簡化,在巧妙構思之後謀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求達到含不盡之意於言外,狀難言之景於目前的藝術效果,強調評價畫的標準是形神、意象、氣韻、風骨、境界等要素,蘊含的是不可言說的趣味。這一時期的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特別是梅蘭竹菊成為了文人畫主要的素材,被文人畫家們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價值,意圖藉以發抒情愫或個人抱負。
《瀟湘竹石圖》 宋 蘇軾
二、文人的文化思想觀念受儒、道、佛的影響,並將其融入畫中
1、蘊含在王維文人畫裡的唐朝哲學
唐王朝為了鞏固加強自身權利的統治,對儒、道、佛三教加以利用,使三教之間的理念既相互對立又互相滲透融合,文人畫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
作為一代才子,王維少年得志,名聲在外,但後期一生坎坷,晚年更是以一種身仕心隱的狀態,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在王維身上,儒家的「兼濟天下,獨善其身」、佛家的隨緣任運、道教的清心寡欲的思想得到很好的融合,使得王維具有相當複雜的觀念認識。
《 冬雪山景圖頁》 唐 王維
那融入了三種思想的文人畫又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參禪的王維把這種內心的體驗和他所認同的禪宗思想結合起來,把這種相結合起來的思想意識再度運用到詩書畫的創作之中,這兩種狀態的融合,在他的畫中增添了禪意,使他的畫有了獨特的藝術特點,以及空靈清幽的藝術風格。
其次,王維的文人畫體現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道家追求。在王維的畫裡,體現出來的不僅是水與墨的結合,更是空與滿的對比。空的地方更是留給觀賞者無限想像的空間。這與王維當時追隨的禪宗思想不謀而合。憑藉實實在在的的筆墨,體會無形無影的內心世界,使觀賞者能和自己心靈統一,能感到美好和體會到畫家真實的內心世界。
再次,與所有知識分子一樣,王維受儒家教育思想影響非常深遠,儒家讀書做官論和功名後世的烙印,影響著王維一生的生命軌跡和心路歷程。王維有著知識分子樂善的品格,嚮往「出世」,但現實的無情與無奈使他進入人生的「擺脫名利,還我本真」的另一種境界,這種思想自然地就會反映在他的文人畫創作之中。
《萬山積雪圖》局部 唐 王維(傳)
2、蘊含在蘇軾等宋朝文人畫裡的哲學思想
北宋中期以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如庸官現象、財政拮据、民族戰爭及貧富分化等問題不斷出現,不少當權的文人士大夫提出了許多並不適合當時情況的理念和看法,而且文人自身的自負導致觀念太多太分化,觀念的分化導致變法的趨勢越來越分化。由於不同的變法思潮所致的黨爭一直伴隨著整個宋朝,使得文人從政面臨著諸多不可知的風險。黨同伐異、相互攻擊使得兩宋文人畫家如蘇軾、黃庭堅、米芾父子等人對政治失去熱情。可以說,如果沒有變法思潮以及後面的黨派之爭,蘇軾等人就不會傾心於文人畫的創作。
《溪橋閒睡圖軸》 宋 米芾(傳)
文人們開始重新解讀儒、道和佛三種哲學思想,形成新儒學。隨著新儒學的興起,迫使文人們尋找一條理性的途徑,來達到精神世界的自由與愉悅。在新儒學影響下,繪畫由原有服務社會的倫理價值,開始轉向為一種文化人格的需要。如果對唐代文人們的志向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達則濟世」,那麼,宋代文人又是怎樣一種志向呢?在時代環境的影響下,更多的文人只有能力關注到自己,「獨善其身」就是宋代文人的最佳寫照。
從蘇軾、米芾父子和黃庭堅的文人畫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豁達飄逸、超然世外,更多的追求自我的「真」。因為受老莊思想的影響,以蘇軾、米芾父子為代表的兩宋文人畫家,更是多了一份內斂的平靜,他們追求的是自然超脫與清淨無為。因此,他們的畫更注重的是虛,注重留給人們想像空間。在色彩的應用上,更多地是體現物象相對靜止不變的、較為恆定的色彩美,而這表達地正是一種超脫、淡定與內斂的精神世界。
《瀟湘竹石圖》局部 宋 蘇軾
三、文人的社會地位提高,藝術創作較為自由
在文人畫產生的唐朝中後期,貧富分化嚴重,農民由於負擔過重,選擇棄田流亡或成為佃農,土地逐漸集中,產生了土豪地主階層。但這種階層沒有穩定的政治地位,帝王也不能越過地主階層直接掌握土地與農民、控制地方社會。而科舉制度的實施,讓地主階層能夠成為文人官僚集團,皇權藉助這一集團完成了對國家和地方社會的控制。
科舉制度的實施,使文人開始依附於國家政權。他們長期居住在城市,與鄉村的社會關係發生斷裂,開始有了自己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及生活方式,而且對民間疾苦沒有足夠的認識和同情,這也是唐宋歸隱思潮鼎盛和宋朝城市文化興盛的原因。
因此,唐朝時期,文人開始不斷掌握政權,文官政治得到皇權的垂青。同時,帝王賦予他們特殊的資源來保證這一階層的穩定與獨立。而且事實上,文人確實在整合社會力量和對國家管理的決策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江皋會遇圖》局部 唐 王維
到了北宋,科舉制度逐漸完善,為普通人提供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參與政治的決策與制定。由此帶來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興盛。當然這與當時的帝王崇尚文化的理念是分不開的,而這種理念促進了文人群體數量的增加。
所以,文人有著政治和文化資本上的優勢,他們的經濟地位並不低下。如王維、蘇軾、李公麟、米芾父子等人,都是文官集團中的一員,同時他們又是畫家、文學家、哲學家等,是學而優則仕的代表,有著不低的社會地位、政冶地位。
除此之外,他們生活方式的選擇較為自由,可官可隱,也可以像陶淵明那樣全身而退,幾乎沒有饑寒困擾。由於仕途不平坦,政治理想與抱負無法實現,他們痛苦,需要隱蔽的發洩以避免牢獄,同時又能獲取同情和讚賞。可以說,他們有著精神的自由和身體的相對自由,他們用自己的價值觀崇尚自我,感知社會,選擇自己的行動策略,是當時社會相對自由的精英。因此,他們的畫作本身就可以反應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往往抒發自己對現實的感悟,表現他們的精神世界。
《王維詩意圖立軸》 宋 米芾(傳)
總結
唐宋時期,文人畫家們獨有的社會感知、對政治的感悟、獨特的思考方式及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是他們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不斷增強的重文輕武的趨勢,文化環境的寬鬆,使得文人的心靈能夠在藝術中漸漸浮現出來,促成了文人書畫的出現。文人畫是中國傳統文人這一階層的集體習性在繪畫領域的展示,他們以畫抒情達意,抒發內心,力求表達深沉的人生喟嘆與新穎的學識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