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文化、社會方面,探索唐宋文人畫背後的隱喻

2020-12-15 葉麼麼Art

唐宋時期在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時期,由於科舉制度的影響,文人階層迅速膨脹,成為社會文化知識水平提高最顯著的一個標誌。

在唐宋以前,統治者常以儒家道德標準選拔人才。到了唐朝,統治者改變了一成不變的用人方式。為了在政治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斷的讓文人參與到政治決策中來。科舉制度為建立文人政治地位的提升提供了體制性保障,由於科舉制度具有普遍的社會認同性,使得文人的行為規範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到了宋代,文化與教育成為文人的身份確定標準,社會政治趨於平等,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和健全,士大夫集團的政治地位較唐代有所提高,出現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經過長期的發展,唐宋完整地實現了官僚集團的文職化。

就是因為有了社會地位與政治地位的提高,文人的出路呈現出明顯的一元化的趨勢。因而他們奉行積極入世的態度,渴望有從政的機會,並且帝王也給他們這樣的機會,文人治國方略逐漸得到實踐

《聽瀑圖》 宋 米芾(傳)

另外,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唐宋社會形成了一種爭相參與科舉的社會風氣,讀書做官成為社會各個階層的終極目標。而個人的文化修養、文化知識、寫作水平等,就成為了能否達到自己目標的非常關鍵的因素。有考中的,自然也有沒有考中的,那些落榜的考生在繼續準備考試的期間,辦起了私塾家塾,為當時的各個社會階層都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這種背景下,書院不斷產生。而書院一般建在寺院旁邊,這類偏僻的地方,寺觀教學、習業山林已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風氣。在宋初,仍然可以見到不少士人讀書山林的記載,文人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

同時,知識文化的普及使得文人群體的邊界逐漸模糊,文人必須藉助新的符號,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以便實現文人群體的自我認同和歸屬感,於是文人畫這一蘊含文人獨特文化追求和精神世界的作品類型有了充分的土壤。

《枯木竹石圖》 宋 蘇軾

從文人畫的發展歷史來看,唐朝的代表人物有王維,兩宋時期有蘇軾、黃庭堅和李公麟和米芾父子等代表人物,通過對這些人物進行解讀,可以發現其背後政治、文化和社會方面的隱喻。

一、文人的政治仕途波瀾起伏,通過藉助藝術抒發情感

1、文人為何要藉助文人畫

文人階層,不同於民間畫師和皇家畫家,大多是衣食無憂的官員或曾經的官員。他們從政治體制內獲取生存與發展的資本,又有著與體制不同的看法。但由於世事的無常和權力的博弈,文人的政治仕途變得波瀾起伏。在皇權至上的年代,他們深知政治禁忌,只能藉助藝術抒發自己的感受和宣洩自己的情緒。

唐末,由於政治黑暗、社會動蕩,帝王不再像唐初那樣禮待文人,帝王更需要能帶兵打仗的武將,文人所擅長的詩書畫沒了用武之地。在權力傾軋下的文人,他們隱而不仕或不能仕,開始崇道信佛。曾經的達濟天下,如今成為獨善其身;曾經的附庸權貴,如今開始追求自我,個性、閒逸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因為在政治上不得意,歸隱便成了他們無奈的選擇。

《仿米芾山水圖》 明 董其昌

除此之外,由於科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文人的離心叛逃更是常態。在文人階層與專制政治日趨合流的同時,兩者之間仍潛藏著深刻的矛盾和嚴重的危機,這種矛盾與危機一直延續到宋代的文人內部相互鬥爭。人人各執一詞,不同政見各集一黨,各自都為自己黨派的勝利而不擇手段。兩宋的文人畫家幾乎都有著坎坷的出仕經歷,從豪情萬丈的政治追求到明哲保身,使他們在無奈與憤懣中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因此,在政治上極度失意,仕途生涯坎坷,繼而對政治失去熱情,成了文人畫家的特徵。在這種情況下,渴望能實現政治宏願但又無法如願,羨慕歸隱生活但又心懷朝野,這兩種追求之間的張力,迫使文人找到一條出路,能夠在精神上尋求內省。特別是因詩獲罪的蘇軾、黃庭堅等人,更加傾向於用繪畫來抒發自己的情懷。

文竹圖手卷局部 宋 蘇軾

2、文人畫的創作——抒發情懷

唐以王維為代表

在王維之前,繪畫沒有自己獨立的地位和品格,基本上是政治文化的附庸品。王維在開創文人畫的同時,也為文人畫定下了基調。一生坎坷,極不順利的經歷使王維對政治失望到了極點,半官半隱成為王維晚年主要的生活方式。

他的筆下,文人畫成為了自娛自樂和精神寄託的載體,開始具有了純粹的文化精神負載。在繪畫之前,心有所系,心有所想,其作品僅僅是為了將所思所想呈現出來,因此意象比畫中客觀物體更富有價值。至於筆墨,只是一種形式。同時,將文學、書法與繪畫於一體,充分彰顯其歸隱情結、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和消極避世的文人氣質。正是王維初造了文人的氣質和自己的精神世界,才情、境界、思想、趣味是王維文人畫作品的共有特徵。

《 仿王維輞川圖卷》局部 元 王蒙

宋以蘇軾為代表

隨著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響,王維的文人氣質,在宋朝被發揚光大。宋代知識分子十分注重個人的內在感受與體驗,文人心態發生轉變,不再是兼濟天下,而是更加內斂含蓄,內心喜歡沉靜淡泊而非誇張熱烈。

因此,蘇軾等文人畫家反對畫面的過分雕飾與刻畫,追求自然,在繪畫形式上追求簡化,在巧妙構思之後謀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求達到含不盡之意於言外,狀難言之景於目前的藝術效果,強調評價畫的標準是形神、意象、氣韻、風骨、境界等要素,蘊含的是不可言說的趣味。這一時期的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特別是梅蘭竹菊成為了文人畫主要的素材,被文人畫家們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價值,意圖藉以發抒情愫或個人抱負。

《瀟湘竹石圖》 宋 蘇軾

二、文人的文化思想觀念受儒、道、佛的影響,並將其融入畫中

1、蘊含在王維文人畫裡的唐朝哲學

唐王朝為了鞏固加強自身權利的統治,對儒、道、佛三教加以利用,使三教之間的理念既相互對立又互相滲透融合,文人畫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

作為一代才子,王維少年得志,名聲在外,但後期一生坎坷,晚年更是以一種身仕心隱的狀態,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在王維身上,儒家的「兼濟天下,獨善其身」、佛家的隨緣任運、道教的清心寡欲的思想得到很好的融合,使得王維具有相當複雜的觀念認識。

《 冬雪山景圖頁》 唐 王維

那融入了三種思想的文人畫又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參禪的王維把這種內心的體驗和他所認同的禪宗思想結合起來,把這種相結合起來的思想意識再度運用到詩書畫的創作之中,這兩種狀態的融合,在他的畫中增添了禪意,使他的畫有了獨特的藝術特點,以及空靈清幽的藝術風格。

其次,王維的文人畫體現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道家追求。在王維的畫裡,體現出來的不僅是水與墨的結合,更是空與滿的對比。空的地方更是留給觀賞者無限想像的空間。這與王維當時追隨的禪宗思想不謀而合。憑藉實實在在的的筆墨,體會無形無影的內心世界,使觀賞者能和自己心靈統一,能感到美好和體會到畫家真實的內心世界。

再次,與所有知識分子一樣,王維受儒家教育思想影響非常深遠,儒家讀書做官論和功名後世的烙印,影響著王維一生的生命軌跡和心路歷程。王維有著知識分子樂善的品格,嚮往「出世」,但現實的無情與無奈使他進入人生的「擺脫名利,還我本真」的另一種境界,這種思想自然地就會反映在他的文人畫創作之中。

《萬山積雪圖》局部 唐 王維(傳)

2、蘊含在蘇軾等宋朝文人畫裡的哲學思想

北宋中期以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如庸官現象、財政拮据、民族戰爭及貧富分化等問題不斷出現,不少當權的文人士大夫提出了許多並不適合當時情況的理念和看法,而且文人自身的自負導致觀念太多太分化,觀念的分化導致變法的趨勢越來越分化。由於不同的變法思潮所致的黨爭一直伴隨著整個宋朝,使得文人從政面臨著諸多不可知的風險。黨同伐異、相互攻擊使得兩宋文人畫家如蘇軾、黃庭堅、米芾父子等人對政治失去熱情。可以說,如果沒有變法思潮以及後面的黨派之爭,蘇軾等人就不會傾心於文人畫的創作。

《溪橋閒睡圖軸》 宋 米芾(傳)

文人們開始重新解讀儒、道和佛三種哲學思想,形成新儒學。隨著新儒學的興起,迫使文人們尋找一條理性的途徑,來達到精神世界的自由與愉悅。在新儒學影響下,繪畫由原有服務社會的倫理價值,開始轉向為一種文化人格的需要。如果對唐代文人們的志向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達則濟世」,那麼,宋代文人又是怎樣一種志向呢?在時代環境的影響下,更多的文人只有能力關注到自己,「獨善其身」就是宋代文人的最佳寫照。

從蘇軾、米芾父子和黃庭堅的文人畫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豁達飄逸、超然世外,更多的追求自我的「真」。因為受老莊思想的影響,以蘇軾、米芾父子為代表的兩宋文人畫家,更是多了一份內斂的平靜,他們追求的是自然超脫與清淨無為。因此,他們的畫更注重的是虛,注重留給人們想像空間。在色彩的應用上,更多地是體現物象相對靜止不變的、較為恆定的色彩美,而這表達地正是一種超脫、淡定與內斂的精神世界。

《瀟湘竹石圖》局部 宋 蘇軾

三、文人的社會地位提高,藝術創作較為自由

在文人畫產生的唐朝中後期,貧富分化嚴重,農民由於負擔過重,選擇棄田流亡或成為佃農,土地逐漸集中,產生了土豪地主階層。但這種階層沒有穩定的政治地位,帝王也不能越過地主階層直接掌握土地與農民、控制地方社會。而科舉制度的實施,讓地主階層能夠成為文人官僚集團,皇權藉助這一集團完成了對國家和地方社會的控制。

科舉制度的實施,使文人開始依附於國家政權。他們長期居住在城市,與鄉村的社會關係發生斷裂,開始有了自己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及生活方式,而且對民間疾苦沒有足夠的認識和同情,這也是唐宋歸隱思潮鼎盛和宋朝城市文化興盛的原因。

因此,唐朝時期,文人開始不斷掌握政權,文官政治得到皇權的垂青。同時,帝王賦予他們特殊的資源來保證這一階層的穩定與獨立。而且事實上,文人確實在整合社會力量和對國家管理的決策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江皋會遇圖》局部 唐 王維

到了北宋,科舉制度逐漸完善,為普通人提供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參與政治的決策與制定。由此帶來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興盛。當然這與當時的帝王崇尚文化的理念是分不開的,而這種理念促進了文人群體數量的增加。

所以,文人有著政治和文化資本上的優勢,他們的經濟地位並不低下。如王維、蘇軾、李公麟、米芾父子等人,都是文官集團中的一員,同時他們又是畫家、文學家、哲學家等,是學而優則仕的代表,有著不低的社會地位、政冶地位。

除此之外,他們生活方式的選擇較為自由,可官可隱,也可以像陶淵明那樣全身而退,幾乎沒有饑寒困擾。由於仕途不平坦,政治理想與抱負無法實現,他們痛苦,需要隱蔽的發洩以避免牢獄,同時又能獲取同情和讚賞。可以說,他們有著精神的自由和身體的相對自由,他們用自己的價值觀崇尚自我,感知社會,選擇自己的行動策略,是當時社會相對自由的精英。因此,他們的畫作本身就可以反應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往往抒發自己對現實的感悟,表現他們的精神世界。

《王維詩意圖立軸》 宋 米芾(傳)

總結

唐宋時期,文人畫家們獨有的社會感知、對政治的感悟、獨特的思考方式及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是他們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不斷增強的重文輕武的趨勢,文化環境的寬鬆,使得文人的心靈能夠在藝術中漸漸浮現出來,促成了文人書畫的出現。文人畫是中國傳統文人這一階層的集體習性在繪畫領域的展示,他們以畫抒情達意,抒發內心,力求表達深沉的人生喟嘆與新穎的學識發現。

相關焦點

  • 唐宋文人之酒與家國情懷
    「酒文化」是中國古代幾千年來的一種文化傳承。俗話說高興時候來一口,失落的時候也可以來一口。親朋好友相聚多以把酒言歡,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最愛之一,興起於魏晉,盛行於唐宋,隨之酒文化也在這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且與詩歌文化以及茶文化並列人間正道之三強。
  • 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文人畫是指由文人所作,且畫中帶有文人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作品。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宋代統治者建國之初就極為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得以提高,文人的思想得以張揚。
  • 宋初帝王對於南北地域格局的認識:南北文人的政治對立
    宋代科舉一、唐宋文人的選拔:唐代選拔制度影響唐宋時期的士人階層的身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作為中國古代社會中的精英階層,士的身份是隨著歷史不斷變化的,在七世紀的時候士就已經是高門大族所左右的精英群體。另一方面,為了應對安史之亂以後朝藩之間的各種政治關係,使得文學之士寫作的重心開始了畸形發展的局面,導致晚唐以來文學士人知識素養方面變得狹隘,失去了應對社會動亂和複雜的政治局面和能力。
  • 從唐宋荷花詩詞管窺唐宋文人淡樸的審美意趣
    二、從荷花詩詞窺探文人愛花心態唐宋詩詞中的荷花詩句不勝枚舉,為什麼唐宋文人對荷花如此情有獨鍾呢?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我以為則是因為花所予人的生命感最深切也最完整的緣故……它的每一過程,每一遭遇,都極易喚起人類共鳴的感應……」歸納起來,唐宋文人對於荷花的喜愛應該緣於以下幾個方面:(一)對自然、人生的熱愛荷花生長於湖澤池塘之中,在清清漣漪的濯滌和映襯下,其葉愈顯蒼翠,其花愈顯清麗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然其文化底蘊及器識還遠遠不夠,似乎離真正的文人也有差距,表現在其最擅長的花鳥畫上便是過於保守老套,明顯與時代脫節。其圖式雖有些許變化,但終究還是在抱古人大腿,並沒有真正的自家面貌。何建國在老一輩畫家張光宇、祝大年、吳冠中的基礎上找到了一種更為文人寫意的形式美,遺憾之處在於這種缺乏文化深度且形式大於內容的「文人畫」就此停滯不前同樣會給人單一無趣之感。
  • 南方周末走進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參與雅集的這批人當屬北宋文學、書法、繪畫等各界翹楚,也是中國古代文人階層的代表。文人畫正起源於此。與由工匠所畫、具有功能性的畫工畫不同,文人畫的題材不拘一格,完全取決於畫家本人的創作意圖。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孔令偉指出,文人畫與畫工畫的重要區別正在於題材的自由選擇問題,自唐代王維起,繪畫藝術創作體現了「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的自覺。
  • 陳綬祥與新文人畫三十年
    開幕當天,中國著名書畫家、理論家、業內人士及媒體數百人從全國各地雲集桂林,同期舉辦的「國畫·桂林」學術研討會也成為中國美術屆的一次學術盛會。從上世紀80年代陳綬祥倡導新文人畫開始,到目前新文人畫的追求已然成為當代國畫界的普遍追求,跨越了近三十年,一場學術研討不僅是對陳綬祥個人藝術成果的總結,也是對新文人畫這一中國重要美術現象的階段性總結與回望。
  • 陳綬祥新文人畫的倡導者
    「新文人畫」倡導發起人及組織領導者。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介紹的首位文化學者。清貧樂圖作為新文人畫代表性畫家季酉辰先生回憶,與陳綬祥一同探索新文人畫創作初期非常艱難。「在西方藝術融入中國的時候,那個時候是由『七八個人、十來個槍』的民間組織起來進行抵抗的,這就是新文人畫。
  • 為何「唐宋八大家」宋佔六家?
    最初將這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後的《八先生文集》,後來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提倡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和文風,這在明中葉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
  • 清晨閱讀丨文人畫不是「文人+畫」!
    當今畫壇,把自己算在文人畫旗下的人不少,「文人加畫等於文人畫」的,「不會畫就畫文人畫」的……這些「頓悟」的文人畫擁躉,都站到了這面旗下。完成了這個過程,畫就變好了。完善與否,劃清的是好畫孬畫的界限,不是會不會畫畫的界限。光憑繪畫基礎來創作是下裡巴人,沒有繪畫基礎想畫文人畫是鏡花水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有人以為「文人加畫等於文人畫」,就是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個基礎。
  • 文人畫的三大精神支柱:莊禪、孤憤、戲墨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透過作品表象窺視畫家的內心,探尋文人畫的真正內涵呢? 筆者不以朝代為分水嶺,也不以流派作標籤,惟願細細體味畫作中流淌著的或靜默、細語,或聲嘶力竭的控訴、密不可宣的嚶嚀,來進行一場心靈探索之旅。
  • 千古文心寫山河,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印象!
    被稱為「唐宋八大家」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作為中國古代文化最負盛名的矩陣,以一種極富「概括性」與「啟迪性」的文化特質,為後世中國文人佇立了高山仰止的思想高度和綿延千載的生命能量。
  • 御書賞賜的文治氣象——宋太宗與唐宋御書政治文化的傳承和轉型
    事實上,對於宋代御書的研究還必須將其納入唐宋文化的繼承與轉換的大語境下,尤其是對唐宋間政治文化轉型的闡發在諸多領域已經取得豐碩成果的情形下,在書法上的文化考察就顯得尤為必要。入宋以來,宋太宗開始全面復興御書文化,在諸多史料中,宋太宗效仿唐代帝王書法活動的脈絡清晰可循。御書賞賜活動就相當典型,也尤其具有宋代文化的特徵。
  • 唐宋變革概念的提出
    「唐宋變革」沒有「絲綢之路」那麼有名,它也不是中國學者或者古代就有的概念,而是由一個叫內藤虎次郎的日本學者提出來的。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出現一批偉大的學者,內藤虎次郎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繼承了日本的文化傳統,另外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刺激,思想非常開放,對各種知識非常的關注,並且也越來越關注中國,「唐宋變革」就是他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看法。
  • 風景、景觀、山水:一種文化的隱喻與洄遊
    圖像的生產從來不是單獨偶發的,和背後運行的社會、文化不可分割。山水畫在中國延續了一千多年,這套圖像的生產機制又會怎樣作用於當下?方聞說「藝術即歷史」,而歷史學家克羅齊也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曾翰歷時十數年的《酷山水》和《真山水》系列攝影創作主題就是對藝術史的當代呈現,也是他試圖用攝影去調研和書寫的當代史。
  • 抒當代文人熾熱情懷 擔傳統文化傳播重任——訪書畫名家張舜
    抒當代文人熾熱情懷,擔傳統文化傳播重任——訪書畫名家張舜文圖/謝欣書畫名家張舜擅長寫意蘭竹文人畫和全景構圖傳統山水畫,作品富於抒情性和書卷氣。他崇尚古代文人質樸的筆墨氣象和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自己的書畫文字為媒,抒寫真情實感,勾畫著時代的風情,傳達著自我的人格。張舜說,作為當代文化傳承者,書畫作品應該抒以熾熱的文化情懷,以擔負起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之重任。
  • 社會過渡時期的法國社會動亂,為何會產生文學會擁有「政治地位」?
    一、法國文學作家是社會的良心法國作家擁有自己的思想,他們埋葬了舊制度,建立了新社會,他們成為法國社會的奠基人,成為法國人們內心希望的表達者,文人成為當時的社會良心,成為了民主的社會基礎,他們建立了一個一直與理性的理想國。
  • 宋元時期的思想文化·中外歷史綱要
    4、繪畫:兩宋,畫學興起;宮廷畫進入最活躍的階段; 宋代重文輕武,理學的興起,文人更注重內心的修養,使山水畫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元代文人畫成就突出,王冕《墨梅圖》是寫意畫中的精品。 宋代風俗畫是最大的亮點。
  • 唐宋盛產文人雅士,但是他們的別稱,你都知道嗎?
    唐宋「盛產」文人名士,那麼下面這些文人的別稱你都知道嗎?我們長話短說。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元素和鮮明的政治傾向,杜甫的詩被譽為「詩史」,而他本人被尊稱為「詩聖」。「詩仙」李白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極富浪漫主義再加之他豪放性格所表現出來的超凡脫俗,因而被世人稱為「詩仙」。
  • 張國剛:論「唐宋變革」的時代特徵
    內藤之後,宇都宮清吉的《東洋中世史的領域》雖然對內藤觀點的細節提出一些批評,但是,總體上並沒有否定唐宋變革觀。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更加進一步發展了內藤湖南的看法。他不僅繼承了內藤關於唐宋變革是貴族政治向君主獨裁政治轉變的觀點,而且十分突出地強調宋代作為近世的意義,認為,與西方相比,東洋進入近世的歷史要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