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走進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2020-12-23 中國青年網

  上海,中國第一都市。從古老的松江府,到外灘的百年風雲,從老城廂的往事,到陸家嘴的高樓林立。這裡濃縮了中國百年記憶,也見證了一批文人墨客的來去。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打造的「傳統與傳奇:頂尖博物館探訪計劃」來到上海,造訪了上海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跨越歷史時空,對談與古代文人畫家,走進他們豁達灑脫、自由不羈的人生。

  「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

  北宋元祐年間,宋英宗駙馬王詵的西園景致優美,又貯有許多書畫珍玩,是當時文人士大夫樂於聚會遊賞的地方。西園中著名的賓客有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米芾、蔡肇、李之儀、鄭靖老、張耒、王欽臣、劉涇、晁補之、李公麟以及僧人圓通和道士陳碧虛,他們在園中吟詩作畫,看書說經,撥阮題石,談笑風生。參與聚會的李公麟嘗用畫筆記錄下這一盛況,於是有了再現北宋文人聚會的名畫《西園雅集圖》。米芾嘗為此圖作記,稱:「自東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議論,博學辨識,英辭妙墨,好古多聞,雄豪絕俗之資,高僧羽流之傑,卓然高致,名動四夷,後之覽者,不獨圖畫之可觀,亦足仿佛其人耳!」

  關於西園雅集的典故虛實充滿爭議,但自宋以後歷代均有畫家先後畫過《西園雅集圖》,諸如馬遠、趙孟頫、仇英、石濤、張大千等。美國俄勒岡大學美術史系教授梁莊愛倫曾考察發現,歷代著錄的《西園雅集圖》畫作共47幅,除此之外她還見過存世的41幅,共計88幅。上海博物館藏有清代畫家石濤和華喦的《西園雅集圖》。

  參與雅集的這批人當屬北宋文學、書法、繪畫等各界翹楚,也是中國古代文人階層的代表。文人畫正起源於此。與由工匠所畫、具有功能性的畫工畫不同,文人畫的題材不拘一格,完全取決於畫家本人的創作意圖。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孔令偉指出,文人畫與畫工畫的重要區別正在於題材的自由選擇問題,自唐代王維起,繪畫藝術創作體現了「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的自覺。

  「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是王廙教導其侄王羲之學習書畫的心得,提出書畫創作要體現個性與自覺。孔令偉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在西方,畫者不受資助人意見的左右,實現藝術自由是比較晚的現象,但在中國,畫者不受調控和約束,很早就實現了在題材上的自由選擇。

  文人畫或尋求自我抒發,或探索與社會的連接,或寄託時代情緒,是文人意識在時代中的覺醒與裂變。

  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凌利中如此分析文人畫的發展:「晉隋理念先行,很多理論已經出來了,但繪畫實踐還沒有達到;唐宋寫實主義主張形神兼備,重於描繪和呈現自然物象,達到了古典主義的高峰。同時,蘇東坡也提出關於文人畫的理論,認為繪畫不能沒有詩意,需和人發生關係;元代趙孟頫提出以書入畫,為繪畫藝術從畫到寫提供了實踐基礎,呈現畫家的心性和心境;之後的文人畫走上了強調繪畫性與文化性高度統一的道路。」

  「文人意識是理解文人畫的核心。」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上海博物館所藏王詵《煙江疊嶂圖》被認為是山水畫中最為完美的代表。兩隻小船在迷霧中若隱若現,青綠色的島嶼浮出水面。「這就是那遠離皇權的大好河山,在那裡當時許多藝術家意外地找到了新的藝術靈感。」藝術史家高居翰寫道,「這是中國文人畫傳統的起始。這類文人畫家由於接近皇權機構,有時甚至身處其中,並從不同角度審視它,因此有可能也有機會對其加以評論,以圖使它變得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和價值觀。事實上,這些人從未遠離皇權中心,而且是這種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親近而不清高,超越又落入凡俗」

  良好的藝術市場是文人畫發展的基礎。最顯著的特徵是南宋市場被院體畫佔領,直到與南宋對峙的金代,士大夫畫才得以開花結果。而蘇州、徽州、揚州、上海等地的字畫市場,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曾推進過文人畫的發展,特別是推出了一批著名的文人畫家,形成了中國繪畫後期流派風格紛呈錯落、令人目不暇接的壯觀局面。

  明代以前,地域性畫派尚未形成,而自明代起這樣的文化現象開始出現,一定程度上和經濟發展有著緊密的關係。明代江南地區經濟蓬勃,市民對文化的消費需求也不斷擴大,尤其是聚集在江南地區的徽商,在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之後,將目光轉向對文人雅士生活的追求,大量購買文玩字畫以增添生活的雅趣,促進了江南地區書畫市場的開拓。

  誕生於經濟發達地區的畫家,因自身條件優渥,普遍受過良好的教育,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人或出生於文人家庭,或出生於商賈家庭。這些聚集在蘇州地區的文人逐漸形成日後的吳門畫派,而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被稱為「明四家」,又稱「吳門四家」。

  凌利中認為江南地區的水土反哺了吳門畫派的風格。「吳門畫派的風格是溫潤的,而浙派末流過於刻露張揚,與江南的文化氣息不盡符合,也有違於儒家崇尚平淡天真的中庸之道。江南溫婉的氣質暗合傳統儒家思想的氣質。」

  在這樣的文化與市場環境裡,文人自身也成為藝術市場的推動者。例如,唐寅在藝術市場上的得意和仕途官場上的失意形成鮮明對比。三十而立那年,頂著南京解元光環赴京參考的唐寅捲入一樁「科場行賄案」,仕途因此斷送,這也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仕途不通,吳門的藝術市場正好缺這樣的才子,所以和明四家中沈周、文徵明、仇英一樣,唐寅鬻畫的日子過得不能再滋潤了,就像文徵明的『雅債』都不堪重負一樣,體現江南經濟繁榮,延續南宋起所謂『蘇湖熟,天下足』的局面。」

  仕途夢碎之後,唐寅的主要營生來自鬻畫賣文。在經濟發達的當時,文人參與市場的方式多種多樣,諸如贈送、訂購、延請等,能夠自我營生,不必依附他人。唐寅最終形成了「亦利亦行」的繪畫風格。

  文人畫中的詩酒人生

  在《微遊頂尖博物館》vlog系列的「上海博物館篇」將鏡頭對準了唐寅中年時期的山水加做《渡頭簾影圖》。此作寥寥幾筆,就把樵夫擔柴歸來、旅客等待渡船、翹首遙望對岸酒肆,刻畫得惟妙惟肖,帶有文人畫空靈飄逸的美感。

  蘇軾最早定義了文人畫:寫意而不追求細節,重要的是水墨精神的發揮。從文人畫的角度來看,蘇軾對唐代畫家孫位的畫作評價甚高,他說「處士孫位始出新意,畫奔湍巨浪,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這番畫語,更是道出了寫意畫的精髓。

  《高逸圖》,又名《竹林七賢圖》,是孫位創作的一幅彩色絹本人物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這幅畫記錄下了西晉時「竹林七賢」的一次風雅聚會。他們飲酒縱歌,不拘禮法,受到文人們喜愛。畫中四位文人高士體態神情各異,只見劉伶手捧酒杯,眼神恍惚,正作回顧欲吐狀,旁有童子持唾壺跪接。而《高逸圖》中所描繪的酒器,卻明顯顯示出唐代器具的風貌。他身旁擺放著一套樽勺,是典型唐代的盛酒用具。另一邊擺放的六曲三足盤和其上的酒杯也能找到相應的實物參照。他好酒聞名的形象躍然紙上。

  從陶淵明獨酌,到李白式豪飲,縱觀中華文脈,飲酒即興激發了無數驚才絕豔的詩文創作。杜甫曾詠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佳句,黃庭堅有詩「姚子雪麴,杯色爭玉」,更有蘇軾的名句「詩酒趁年華」。既是中華酒文化的燦爛瑰寶,也是中華文脈的沉澱與見證。酒就像人一樣,擁有了生命力,浸潤了中國文人骨子裡的內斂與堅韌。

  「博覽文明精粹,共襄盛世傳奇。」五個月來,南方周末攜手五糧液共同探訪了中國五大頂尖博物館,從故宮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敦煌莫高窟,到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一路專訪文博專家、文化名人,探尋博物館珍品的秘密及其背後的故事,感受人們對於時光的迷戀,對於生活的追求,對於美的信仰。

  雖千年已過,我們仍能在無數國家寶藏中,窺探昔時的盛世榮光,品味華夏千年智慧沉澱的醇厚之韻。

  中華瑰寶,薈萃成醇。

相關焦點

  • 在上海博物館走進「墓室」——千年壁畫「活」起來
    緩步走進墓室,抬眼可見北壁的夫婦飲宴圖,轉身又依次可見東壁鞍馬儀仗圖、西壁牛車出行圖以及南壁兩側繪有鼓吹圖的門洞……此刻,你仿若置身蒼茫寥廓的三晉大地,身邊的講解指示牌提醒你,這是在黃浦江畔上海博物館的展廳。上海博物館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正在滬上展出,吸引眾多慕名而來的觀眾。
  • 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文人畫是指由文人所作,且畫中帶有文人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作品。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宋代統治者建國之初就極為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得以提高,文人的思想得以張揚。
  • 納爾遜·阿特金藝術博物館將展古代山水精品
    《晴巒蕭寺圖軸》 李成(傳) 北宋《江山行旅——中國古今山水畫展》將於2013年2月8日至4月28日在納爾遜·阿特金藝術博物館隆重展出。展覽將展出九幅本館珍藏的古代繪畫精品,其中六幅剛剛在上海博物館「翰墨薈萃——美國收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展上展出,此展吸引了三十五萬人參觀;另外三幅長期用於研究久未亮相。由於歷史悠久,這些作品很少展出,所以,這是大家唯一欣賞中國古代精品繪畫的寶貴機會。
  • 陌上花繁——上海博物館「江南文化藝術展」面面觀
    良渚文化 玉項飾(上海博物館藏)  先秦時期,江南土壤卑溼,地廣人稀,丈夫早夭,並不宜居。然而,以河姆渡為代表的南方史前遺址的發現,證明獨立於黃河文明的長江文明早在史前時代就已經存在。三國時代天下三分,孫權於東南建立吳,江南展露政治頭角。之後,如果把江南的發展看作一條流動的時間線,其中三個節點尤為閃亮,那就是由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帶來的三次政治與人口南遷。再綜合考慮經濟因素,江南的發展常被分作四段:以南京為中心的六朝時代、以杭州為中心的唐宋元時代、以蘇州為中心的明清時代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時代。
  • 上海博物館「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開幕
    5月25日,「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文物197件組,以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為主,並借展安徽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等15家文博單位的重要文物,涵蓋骨角器、玉石器、青銅器、陶瓷器、書畫、古籍、漆器、家具、印章、竹木器、玻璃器等諸多門類。本次展覽將持續到8月23日。
  • 推出「博物館探訪計劃」,這個白酒品牌看準了什麼?
    今年7月,五糧液集團攜手南方周末打造的 「傳統與傳奇:頂尖博物館探訪計劃」,從故宮博物院正式啟程。半年來,經過「古都明珠」 陝西歷史博物館,走進大漠雄渾的敦煌研究院,穿越遼寧省博物館的大宋美學之後,抵達上海博物館的「含蓄高雅」,頂尖博物館探訪計劃,遍布中華文明的精粹之地。
  • 文人畫中「境界」的營造
    在此畫中,畫家在技法上採用梁楷簡筆畫法,描寫詩人席地而坐,古松為屏,溪水三面縈繞,緩緩流去,似聞水流之聲。詩人凝視遠方,深思冥想,面對殘秋的肅殺,展卷命筆,以入情景交融境界。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目的。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傳唐·王維:《江幹雪霽圖卷》(局部)文/楚尋歡中國文人畫的理論源於蘇軾的「士人畫」概念以及他所在時代的文人墨客圈氛圍。蘇軾主張「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他對王維推崇備至,曾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走進「紫金色的黑暗」:《倫勃朗和他的時代》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
    6月17日,「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畫展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美國萊頓收藏館攜70餘件繪畫藏品在中國進行了最大規模的荷蘭黃金時代畫作展示。本次展覽除了倫勃朗的11幅畫作外,他的畫室好友揚·利文斯的四幅佳作;倫勃朗的學生卡爾·法布裡蒂烏斯的由畫作《夏甲與天使》;倫勃朗的首位、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學生格裡特·德奧的九幅重量級畫作;與倫勃朗同時代最耀眼的藝術家之一揚·斯坦的六幅經典傑作以及肖像畫大師弗朗斯·哈爾斯的珍貴銅板肖像畫等其他藝術家的70多幅作品也一同呈現於觀眾面前。
  • 文藝周末丨周末氣溫回暖 暢享高雅藝術
    浪漫主義、山野氣息、文人雅韻,他筆下的花鳥世界蘊藏了太多的情懷,讓人流連忘返,百看不厭。注重生命的真切體驗,秉持中國精神的內涵,來完成藝術的創造性轉換。吳冠中提出「藝術無國界」,打通了油畫和水墨畫的界限,創造出中西結合、雅俗共賞的意象世界,為中國美術界實踐「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樹立了典範。在進行油畫民族化探索的幾十年中,吳冠中建構了自己獨特的抽象美的繪畫理論,心中凝縮了黑白灰三方淨土,並為他水墨畫的探索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 本周六,寶山這場讀書會帶你走進宋畫中的文人世界!快來參加吧
    本周六,寶山這場讀書會帶你走進宋畫中的文人世界!於是,他們品題書畫的故事就在丹青揮灑之間被宋代文人廣泛傳頌,鄧椿的《畫繼》對之總結為,「畫者文之極也」。在這樣的宋朝,其中的文治時代又尤為特殊,人們不關心武力,期盼和平,熱心商品經濟,宋畫因此也成為生活的藝術,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國寶《清明上河圖》。
  • 美術研究|美術學|雅好與時玩——明末文人對畫繡的品鑑及收藏!
    明代中晚期,畫繡樣貌始有變觀,文人「墨戲」成為國閣女子針下的新題材,尤能體現時代風尚。明嘉靖間曾任尚寶司丞的顧名世在上海築園,掘地鑿池得一石,上有趙孟類手篆「露香池」字樣,此園便得名「露香園」。(2)顧氏女眷多擅刺繡,且以畫繡見長,其繡品便被後世稱為「顧繡」或「露香園繡」(3。據傳,顧氏家眷的刺繡技法得自宮廷,其劈絲配色別有秘法,作水山、人物、花鳥,無不精妙。
  • 上海觀復博物館上新啦!看古代吉祥寓意器物玩轉「諧音梗」
    時和歲豐慶太平——館藏吉祥寓意器物特展現場上海觀復博物館上新啦!9月19日起,時和歲豐慶太平——館藏吉祥寓意器物特展將面向公眾開放,讓觀眾感受中國古代器物中的吉祥紋飾文化,並以此美好寓意特展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
  • 上海博物館「江南文化」特展:近兩百件作品展出,帶你走進夢中江南
    隨著疫情的相對緩和,全國各地博物館也開始重新開放。作為今年國內文化展覽的重頭戲,上海博物館的年度特展「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展期為5月26日至8月23日)一經亮相,便吸引了眾多文博愛好者的目光。此水鑑是南方青銅器,但是紋飾細節多借鑑中原青銅器,而且在河南輝縣出土,很可能是吳晉兩國交流的禮物。到中古時代以後,江南文化多元融合的面貌越加體現出來。東晉初期、唐朝中晚期和南宋初期的三次大規模北方移民潮,讓江南成為中國南北文化交融的核心區。這種大規模的文化融合也讓江南文化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地域文化。在南宋以後,江南甚至成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區域。
  • 陳綬祥與新文人畫三十年
    開幕當天,中國著名書畫家、理論家、業內人士及媒體數百人從全國各地雲集桂林,同期舉辦的「國畫·桂林」學術研討會也成為中國美術屆的一次學術盛會。從上世紀80年代陳綬祥倡導新文人畫開始,到目前新文人畫的追求已然成為當代國畫界的普遍追求,跨越了近三十年,一場學術研討不僅是對陳綬祥個人藝術成果的總結,也是對新文人畫這一中國重要美術現象的階段性總結與回望。
  • 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技巧:走進中國古代繪畫藝術
    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技巧:走進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由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整理髮布,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關於國家公務員考試內容,請關注黑龍江國家公務員考試頻道!如有疑問請加【QQ交流群:666103924】,更多資訊請關注黑龍江華圖微信公眾號(hljhtjy)。
  • 古代著名的文人雅集,估計沒有幾個人知道!
    古代文人墨客們一有空閒,就會約三五知已,到綠郊山野,松風竹月,烹泉煮茗,吟詩作對。這種以文會友的聚會在古代稱之為「雅集」。 雅集指的是中國古代文人雅士 聚 在 一 起, 通過焚香、掛畫、瓶供、 吟詠詩文、撫琴、禮茶等
  • 為何中國古代和西方古代文人,都推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咱們老王家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出過一個很厲害的詩人——王維。史上評論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中國古代有一種詩叫「文人詩」,講究的就是要做的詩畫合一。在西方文壇,一直也有這樣的傳統。古羅馬文論家西塞羅就說過:「詩是無形畫,畫是無聲詩。」
  • 國際博物館日|在上海,走近「藝匠古今」,抵達「中國古建」
    2018年5月18日是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上海作為本次中國會場的主場城市,圍繞「博物館與美好生活」主題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舉辦的 「『博物致知』首屆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昨天對外展出。這是國內首個以展示博物館教育品牌項目、產品和服務為主要內容,以提升博物館教育能力為目的的博覽會。
  • 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即將在上海博物館開展!
    著名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女士,承襲家學,長期致力於古典文房供石的收藏、研究與宣傳,對中國賞石文化在當代西方的傳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018年,胡可敏女士慨然決定從其收藏中挑選精品捐贈上海博物館,以支持上海博物館在中國傳統文人藝術方面的研究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