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到,本次博覽會集結長三角三省一市近40家國家級博物館及相關文化單位的力量,通過對博物館各自品牌教育服務和文創產品的展示、介紹和推廣,提升博物館教育產品和服務的研發能力、創意策劃能力、製作執行能力和推廣營銷能力。
「博物致知」首屆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據悉,本次博覽會將主動完成一次空間上的「跨越」與「融合」,將長三角三省一市各家參展場館的集於一地一館,近1300平米的展陳空間瞬間變身為一間珍奇櫃、博物叢書等,同時還有20餘場活動供觀眾選擇參與,有文明探索、工藝體驗、科技的秘境、嘗試古籍、文物修復……
此外,上海博物館為「博物致知」首屆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帶來了兩場主題展:「藝匠古今」與 「可達之境,中國古建」校園流動展。
「藝匠古今」,一個從繪本裡走出來的工藝展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發現,展覽「藝匠古今」以繪本《藝匠尋信人》的畫面與故事為主線,觀眾將走入一個關於「尋覓」的故事。
繪本《藝匠尋信人》故事從主人公阿鯤搬家開始,隨後陷入一個關於神秘來信的謎團,並在其間邂逅了來自古今中外的手工藝名品:藍印花、竹編、織繡、木版年畫、宜興紫砂、蘇州制扇、常州梳篦、景德鎮陶瓷、漆器、燈彩等十多種傳統工藝,觀眾將跟隨主人公尋覓傳統工藝的腳步,一同思索關於手工藝的價值。
展廳中除了呈現了中國傳統工藝類展品外,還有土耳其基裡姆花毯、伊茲尼克陶瓷、日本藍染、當代瓷器等。這些展品既來自過去的,也有當下的創意工藝品,意在闡釋展覽主題:藝匠是什麼?藝匠於當下的意義何在?藝匠將走向何處?
藍印花上海博物館教育部主任陳曾路告訴澎湃新聞,展覽是基於上海博物館已跟蹤五六年的中國百餘種民間工藝的「藝匠古今」項目,在此期間進行了自創繪本、紀錄片等,在搜集完資料後,請了專業的畫室和寫手來呈現故事,「希望從一個故事的角度去把民間工藝,最好玩最有意思的一方面呈現給觀眾。觀眾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例如,木版印刷、蘇扇的製作過程等,而在機械紡織展示區,則可以發現土耳其在紡織上的做法跟中國緙絲的做法是一樣的。」
機械紡織展示區作為繪本故事的撰寫者,展覽負責人之一的盛逸心告訴記者,這個繪本與其它繪本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從最初的策劃開始就是為未來的一個展覽服務的,展覽會把繪本畫面作為大視覺大背景。因此可以說,繪本畫面其實比故事重要得多。「我希望大家看這個故事的時候,能把它和整個展覽的展品和闡釋聯動起來。雖然受限於畫面的效果,繪本文字沒法把設計史、工藝史上關於手工藝的話題鋪展開寫,基本都是點到為止,有些可惜。但是在展覽上就很全面了。希望觀眾在讀的時候,第一遍可能是看圖和故事梗概,第二遍也許會細讀其中關於手工藝的一些思考,第三遍的時候不妨再回到故事本身,進入主人公的視角,體會他在故事中整個心境的變化。」
繪本畫面,木版年畫插畫師挪貓者則告訴記者,為了繪製繪本,對所要畫的器物需要有了更深的認識,例如在繪製蘇繡時,便在繡線上畫了一些反光,因蘇繡中許多畫繡能做到和原畫難辨真偽,但仔細看可以發現繡線上有一絲絲的反光;在繪製版畫部分時,考慮到了版畫製作時容易出現套色對不準的情況,因此擴大了這一特點。「我覺得要畫好一個東西不能僅僅是模仿它的形態,而應該對它的結構、概念、製作過程等等都有足夠了解。」
除了上牆的故事和呈現的工藝品外,展覽還有帶有引導性和教育性的「藝匠之問」,對應30個關於藝匠的核心概念,內容涵蓋世界工藝史、設計史及當下圍繞工藝展開的各種人物、事件與手工藝未來的話題,例如「包浩斯為何捨棄手工藝「、「手工藝與「時尚」無關嗎、民藝的美與經濟如何平衡」等問題。
藝匠之問「可達之境,中國古建」校園流動展而在展覽「藝匠古今」旁邊的主題展則「可達之境,中國古建」校園流動展。
中國古代建築歷史源遠流長,從餘姚的河姆渡遺址到西安的半坡遺址,可以考證的實物可上溯至7000年前。建築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的漫長歲月,技術和規模與時俱進,發展高峰迭起,類型異彩紛呈,從規劃設計到施工製作,從構造做法到用料色調,都曾達到極高水平。
「中國古建」展廳現場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可達之境 中國古建」以圖文、實物模型、視頻形式,結合手工互動、探索課程,引領觀眾進入中國古代建築的世界,發現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智慧。展覽中所呈現的圖片,除了當下建築原生態面貌、環境的照片以外,更有過去僅為古建專業人員研學使用的精準線圖。同時,現場還提供一些手工活動,包括古代的木質的榫卯結構的拼裝,供小朋友們現場搭建;同時還有鬥拱的搭建。此外,展覽還將有配套實地考察活動、專題講座活動。
「中國古建」展廳現場作為展覽文本的撰寫者,北大文博學院本科在讀學生王可達表示,「希望通過一種非居高臨下的,而是心傳心的,不僅僅是平等的,而是極其關切的,密切的姿態去討論這些古建築。建築就像一個史詩或古老的民謠一樣,裡面包含著許多曲折的故事,一些能夠打動人的情緒性的東西。」
博物館教育展覽的概念已不再局限於一時一地此次上海博物館為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打造的兩個主題展並非是起點,也並非終點。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古建築校園流動展的策劃,始於2012年的「中國古建」展覽及實地考察活動。
上海博物館的校園流動展覽始於2012年,迄今為止,已在上海及其他省市近二十所中小學內舉辦過「紙向何方」、「中國古建」、「移動魔方」系列等近十個專題的展覽及活動。
古建築木質模型談及展覽的策劃初衷,陳曾路說,「整個展覽源起於2012年開始的教育展覽,其核心為「流動的展覽」。博物館是「有牆的博物館」,在2010年世博會之後,我們一直希望做「無牆的博物館」,把博物館送進需要的地方,如中小學、高校以及社區。因此,便設計了一些能夠流動起來的博物館。」而作為參與主創的王可達同學則告訴記者,當時的夏令營學習對於自己的啟發非常大,認識了許多的建築,並讓自己與建築融入一起,進入古建築的時代。
同時,展覽「藝匠古今」也是基於上海博物館推出「藝匠古今」項目,結合我國目前在製造、工藝、設計、藝術等方面的歷史發展形勢,搭建了一個使得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得以對話的平臺,並試圖探討著手工藝在當下所面臨的經濟、傳承等問題。
「總體來說,如今博物館教育展覽的概念已不再局限於一時一地。」陳曾路說。
展覽「藝匠古今」與「可達之境 中國古建」校園流動展將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2.3號臨展廳展出,展期為2018年5月18日至5月22日。附錄:5.18(周五)
上午:10:00-12:00 活動:緙絲&《蓮塘乳鴨圖》主題繪本分享會(演示活動)
下午:14:00-16:00 活動:竹編(手作工坊);緙絲(演示活動)
5.19(周六)
上午:10:00-12:00 活動:木版年畫(大型共創藝術活動);緙絲(演示活動)
下午:14:00-16:00 活動:木版年畫(大型共創藝術活動);緙絲(演示活動);《藝匠尋信人》的另一種觀看:有了相機,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插畫?(插畫工作坊)
5.20(周日)
上午:10:00-12:00 活動:手工藝設計產品開發中的思考(設計工作坊);景德鎮陶瓷(手作工坊)
下午:14:00-16:00 活動:顧繡(演示活動);傳統手工藝的知識體系(講座)
5.21(周一)
下午:14:00-16:00 活動:海派剪紙(手作工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