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在上海,走近「藝匠古今」,抵達「中國古建」

2021-01-11 澎湃新聞
2018年5月18日是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上海作為本次中國會場的主場城市,圍繞「博物館與美好生活」主題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舉辦的 「『博物致知』首屆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昨天對外展出。

這是國內首個以展示博物館教育品牌項目、產品和服務為主要內容,以提升博物館教育能力為目的的博覽會。同時,上海博物館為「博物致知」首屆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帶來了兩場主題展:「藝匠古今」與 「可達之境,中國古建」校園流動展。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到,本次博覽會集結長三角三省一市近40家國家級博物館及相關文化單位的力量,通過對博物館各自品牌教育服務和文創產品的展示、介紹和推廣,提升博物館教育產品和服務的研發能力、創意策劃能力、製作執行能力和推廣營銷能力。

「博物致知」首屆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

據悉,本次博覽會將主動完成一次空間上的「跨越」與「融合」,將長三角三省一市各家參展場館的集於一地一館,近1300平米的展陳空間瞬間變身為一間珍奇櫃、博物叢書等,同時還有20餘場活動供觀眾選擇參與,有文明探索、工藝體驗、科技的秘境、嘗試古籍、文物修復……

此外,上海博物館為「博物致知」首屆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帶來了兩場主題展:「藝匠古今」與 「可達之境,中國古建」校園流動展。

「藝匠古今」,一個從繪本裡走出來的工藝展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發現,展覽「藝匠古今」以繪本《藝匠尋信人》的畫面與故事為主線,觀眾將走入一個關於「尋覓」的故事。

繪本《藝匠尋信人》

展覽牆上的繪本故事

故事從主人公阿鯤搬家開始,隨後陷入一個關於神秘來信的謎團,並在其間邂逅了來自古今中外的手工藝名品:藍印花、竹編、織繡、木版年畫、宜興紫砂、蘇州制扇、常州梳篦、景德鎮陶瓷、漆器、燈彩等十多種傳統工藝,觀眾將跟隨主人公尋覓傳統工藝的腳步,一同思索關於手工藝的價值。

展廳中除了呈現了中國傳統工藝類展品外,還有土耳其基裡姆花毯、伊茲尼克陶瓷、日本藍染、當代瓷器等。這些展品既來自過去的,也有當下的創意工藝品,意在闡釋展覽主題:藝匠是什麼?藝匠於當下的意義何在?藝匠將走向何處?

藍印花

竹編

年畫《報恩寺》

上海博物館教育部主任陳曾路告訴澎湃新聞,展覽是基於上海博物館已跟蹤五六年的中國百餘種民間工藝的「藝匠古今」項目,在此期間進行了自創繪本、紀錄片等,在搜集完資料後,請了專業的畫室和寫手來呈現故事,「希望從一個故事的角度去把民間工藝,最好玩最有意思的一方面呈現給觀眾。觀眾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例如,木版印刷、蘇扇的製作過程等,而在機械紡織展示區,則可以發現土耳其在紡織上的做法跟中國緙絲的做法是一樣的。」

機械紡織展示區

作為繪本故事的撰寫者,展覽負責人之一的盛逸心告訴記者,這個繪本與其它繪本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從最初的策劃開始就是為未來的一個展覽服務的,展覽會把繪本畫面作為大視覺大背景。因此可以說,繪本畫面其實比故事重要得多。「我希望大家看這個故事的時候,能把它和整個展覽的展品和闡釋聯動起來。雖然受限於畫面的效果,繪本文字沒法把設計史、工藝史上關於手工藝的話題鋪展開寫,基本都是點到為止,有些可惜。但是在展覽上就很全面了。希望觀眾在讀的時候,第一遍可能是看圖和故事梗概,第二遍也許會細讀其中關於手工藝的一些思考,第三遍的時候不妨再回到故事本身,進入主人公的視角,體會他在故事中整個心境的變化。」

繪本畫面,木版年畫

插畫師挪貓者則告訴記者,為了繪製繪本,對所要畫的器物需要有了更深的認識,例如在繪製蘇繡時,便在繡線上畫了一些反光,因蘇繡中許多畫繡能做到和原畫難辨真偽,但仔細看可以發現繡線上有一絲絲的反光;在繪製版畫部分時,考慮到了版畫製作時容易出現套色對不準的情況,因此擴大了這一特點。「我覺得要畫好一個東西不能僅僅是模仿它的形態,而應該對它的結構、概念、製作過程等等都有足夠了解。」

除了上牆的故事和呈現的工藝品外,展覽還有帶有引導性和教育性的「藝匠之問」,對應30個關於藝匠的核心概念,內容涵蓋世界工藝史、設計史及當下圍繞工藝展開的各種人物、事件與手工藝未來的話題,例如「包浩斯為何捨棄手工藝「、「手工藝與「時尚」無關嗎、民藝的美與經濟如何平衡」等問題。

藝匠之問

「可達之境,中國古建」校園流動展

而在展覽「藝匠古今」旁邊的主題展則「可達之境,中國古建」校園流動展。

中國古代建築歷史源遠流長,從餘姚的河姆渡遺址到西安的半坡遺址,可以考證的實物可上溯至7000年前。建築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的漫長歲月,技術和規模與時俱進,發展高峰迭起,類型異彩紛呈,從規劃設計到施工製作,從構造做法到用料色調,都曾達到極高水平。

「中國古建」展廳現場

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可達之境 中國古建」以圖文、實物模型、視頻形式,結合手工互動、探索課程,引領觀眾進入中國古代建築的世界,發現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智慧。展覽中所呈現的圖片,除了當下建築原生態面貌、環境的照片以外,更有過去僅為古建專業人員研學使用的精準線圖。同時,現場還提供一些手工活動,包括古代的木質的榫卯結構的拼裝,供小朋友們現場搭建;同時還有鬥拱的搭建。此外,展覽還將有配套實地考察活動、專題講座活動。

「中國古建」展廳現場

作為展覽文本的撰寫者,北大文博學院本科在讀學生王可達表示,「希望通過一種非居高臨下的,而是心傳心的,不僅僅是平等的,而是極其關切的,密切的姿態去討論這些古建築。建築就像一個史詩或古老的民謠一樣,裡面包含著許多曲折的故事,一些能夠打動人的情緒性的東西。」

博物館教育展覽的概念已不再局限於一時一地

此次上海博物館為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打造的兩個主題展並非是起點,也並非終點。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古建築校園流動展的策劃,始於2012年的「中國古建」展覽及實地考察活動。

上海博物館的校園流動展覽始於2012年,迄今為止,已在上海及其他省市近二十所中小學內舉辦過「紙向何方」、「中國古建」、「移動魔方」系列等近十個專題的展覽及活動。

古建築木質模型

談及展覽的策劃初衷,陳曾路說,「整個展覽源起於2012年開始的教育展覽,其核心為「流動的展覽」。博物館是「有牆的博物館」,在2010年世博會之後,我們一直希望做「無牆的博物館」,把博物館送進需要的地方,如中小學、高校以及社區。因此,便設計了一些能夠流動起來的博物館。」而作為參與主創的王可達同學則告訴記者,當時的夏令營學習對於自己的啟發非常大,認識了許多的建築,並讓自己與建築融入一起,進入古建築的時代。

同時,展覽「藝匠古今」也是基於上海博物館推出「藝匠古今」項目,結合我國目前在製造、工藝、設計、藝術等方面的歷史發展形勢,搭建了一個使得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得以對話的平臺,並試圖探討著手工藝在當下所面臨的經濟、傳承等問題。

「總體來說,如今博物館教育展覽的概念已不再局限於一時一地。」陳曾路說。

展覽「藝匠古今」與「可達之境 中國古建」校園流動展將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2.3號臨展廳展出,展期為2018年5月18日至5月22日。

附錄:

藝匠古今_展覽配套教育活動

5.18(周五)

上午:10:00-12:00 活動:緙絲&《蓮塘乳鴨圖》主題繪本分享會(演示活動)

下午:14:00-16:00 活動:竹編(手作工坊);緙絲(演示活動)

5.19(周六)

上午:10:00-12:00 活動:木版年畫(大型共創藝術活動);緙絲(演示活動)

下午:14:00-16:00 活動:木版年畫(大型共創藝術活動);緙絲(演示活動);《藝匠尋信人》的另一種觀看:有了相機,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插畫?(插畫工作坊)

5.20(周日)

上午:10:00-12:00 活動:手工藝設計產品開發中的思考(設計工作坊);景德鎮陶瓷(手作工坊)

下午:14:00-16:00 活動:顧繡(演示活動);傳統手工藝的知識體系(講座)

5.21(周一)

下午:14:00-16:00 活動:海派剪紙(手作工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博物館教育好有趣:拆裝「古建築」 故事人物「引見」傳統工藝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5月18日報導: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為期5天的「博物致知」首屆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今起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舉行。長三角三省一市的36家博物館帶來幾十場體驗活動。上海博物館更是推出了兩大特展:「藝匠古今」主題展、「可達之境中國古建」校園流動展。
  • 博物館日來了!上海88家博物館3天免費,一大波直播來襲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 樂遊上海微信公眾號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如果你想去博物館,上海90餘家博物館或免費或半價恭候。如果你不想出門,40餘場「雲直播」在線等你。不管線上還是線下,總有一款適合你。館方介紹, 5月18日的「雲直播」,將在中國移動「移動雲VR」的支持下,實時生成具備超清畫質的VR視頻、360°全景畫面,1:1還原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現場實景,讓更多的觀眾從「雲端」體驗黨的誕生地「鎮館之寶」的獨特魅力和歷史底蘊,也為各級黨組織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提供鮮活的素材和便利的條件。
  • 「國際博協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在上海大學成立
    12月10日上午,作為首個全球性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Research and Exchange Centre of ICOM,簡稱ICOM-IMREC)成立大會在上海大學舉行。
  • 國際博協與上海大學合作成立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
    12月10日,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在上海大學成立。國家文物局、國際博協總部、中國博物館協會、上海市文旅局、全國部分文博機構、開設文博專業高等院校以及東道主上海大學近二百位領導嘉賓和專家學者參加了成立大會。
  • 「國際博協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在上海大學成立
    12月10日上午,作為首個全球性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Research and Exchange Centre of ICOM,簡稱ICOM-IMREC)成立大會在上海大學舉行。
  • 春節|山西·最中國·新春親子營:漫遊中國藝術史、重走梁林古建考察之旅、體驗濃鬱熱鬧農曆新年!
    在山西,遇見最古老的中國:撥開黃土就是老村古佛;峰迴路轉遇見千年古殿;輕輕一推即穿越千年.跟著貓耳朵愛上不一樣的山西,看見不一樣的中國!1月28日 抵達太原我從南方來,你從哪裡來?自行抵達太原。是否相約同遊博物館?1月29日 寫給古建的抒情詩:南禪寺、佛光寺「如鳥斯革,如翬斯飛。」
  • 古建瑰寶:應縣木塔即將1000歲,堪稱一座「鬥拱博物館」
    11月18日,山西人文地理與參加第十五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活動的記者一起,走近這座千年古塔,感受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魅力。 應縣木塔:古建瑰寶耀千年
  • 一周觀展指南|追展「國際博物館日」,從馬王堆看到日本漫畫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主會場設在湖南省博物館,特展「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以30套展品呈現中華文明。結合今年「5·18」,全球各地都推出各類新展:上海博物館近日開幕「浮槎於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與「熠熠千年:中國貨幣史中的白銀」兩場大展。
  • 這次聊聊蝙蝠,「雲遊自然博物館」直播走近精品館藏
    4月18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新館對外開放5周年之際,「雲遊自然博物館」第二季首場5G網絡直播如約開播。上海自然博物館講解員和科研人員,共同帶領網絡觀眾走進藏品庫房,揭開隱藏在藏品背後的精彩故事。
  • 春節,太行山 | 巔峰古建列陣與滿堂彩塑驚天 !
    如今交通的便利,可以幫助我們輕鬆抵達這些【上千年、上百年的文化遺產地】,置身其中,將我們帶入歷史,跨越時空,以直觀和理性的方式面對古人與中國古代文化,靜靜的欣賞曾經工匠們細緻勾勒的一牆牆壁畫、一錘錘建造起來古建柱網、生動靈活的彩塑藝術....
  • 北京文博|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倒計時開啟!
    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北京地區博物館類型豐富多樣、資源特色鮮明,這些博物館如何攜手同行,展現平等多樣的觀點,為不同群體提供更有意義的文化體驗?又如何以包容、開放的姿態,與不同社會背景和年齡層次的公眾展開平等對話、暢談古今?讓我們一起開啟今年的博物館之旅吧!
  • 2020年「上海國企開放日」啟動儀式在上海紡織博物館舉行
    10月15日,上海市國資委黨委、市國資委主辦的2020年「上海國企開放日」啟動儀式暨「國企歷史穿梭機」主題聯動開放活動,在東方國際集團下屬上海紡織博物館舉行。「上海國企開放日」系列活動的開展,旨在貫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打開國企大門,讓民眾走進國企、了解國企,共同匯聚建設人民城市的力量,將城市建設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理念落到實處。上海市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程巍表示:「上海國企開放日活動將為國企改革與創新發展激發新活力,讓國企面貌與社會形象呈現立體感,使國資國企與社會公眾實現零距離。」
  • 越來越多國人愛逛博物館(十三五·中國印象(21))
    吳中博物館今年6月正式開館,定位「高水平、有特色的文化綜合體」。開館以來,舉辦了「三國志」文化展、「吳門吾景——明清吳中山水勝景」等展覽,策劃推出了多場博物館之夜、藝匠傳習課程、學術講座活動,為市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陳文韜的媽媽張女士告訴記者,活動內容很豐富,孩子參與度強,興致很高。
  • 國際博協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落戶上海大學
    國際博協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落戶上海大學 出處:
  • 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ICOM-IMREC)成立大會在...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2月10日,作為首個全球性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Research and Exchange Centre of ICOM,以下簡稱ICOM-IMREC)成立大會在上海大學舉行
  • 五五購物節|博物館日上海87家博物館免費開放,4家半價
    5月13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介紹「五五購物節」進展情況。「5.18國際博物館日」「5.19中國旅遊日」快到了。上海市文旅局副局長程梅紅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博物館日,全市87家博物館免費開放,4家博物館半價開。
  • 博物館日,感受體育與文化的激情碰撞
    國際博物館日   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將每年的5月18日確定國際博物館日   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這一主題不僅反映了博物館對於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認識,更體現了當今世界多元一體、相互尊重、彼此借鑑、和諧共存的文明發展大格局。
  • 上海汽車博物館聯手蘇州博物館,以「水陸出行展」重塑雙城故事
    7月16日電  由上海汽車博物館與蘇州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行以致遠——水陸出行掠影生活展」16日在位於上海安亭的上海汽車博物館正式開展。圖:展覽揭幕合影從左至右:蘇州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李紅、上海汽車博物館館長劉濤  本次特展也得到了諸多機構與企業的大力支持,其中既有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蘇州市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會傳媒專業委員會、新蕾出版社這樣的官方機構,也有別克、雪佛蘭、敬華藝術空間、上海樂高探索中心、元祖夢世界、混知、繆斯博物、麥藝文化等汽車和文化品牌,匯聚各方力量,為2020
  • 5·18國際博物館日 和普陀文旅一起來吧!
    人民網上海5月12日電   每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遠和包容」。上海市普陀區文化和旅遊局將聯合轄區內博物館和蘇州河博物館理事會成員單位,攜手打造多項體驗活動。今天,普陀文旅帶您一覽轄區內各博物館活動預告,一起來看看吧!
  • 越來越多國人愛逛博物館
    吳中博物館今年6月正式開館,定位「高水平、有特色的文化綜合體」。開館以來,舉辦了「三國志」文化展、「吳門吾景——明清吳中山水勝景」等展覽,策劃推出了多場博物館之夜、藝匠傳習課程、學術講座活動,為市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陳文韜的媽媽張女士告訴記者,活動內容很豐富,孩子參與度強,興致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