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黃帝內經》氣厥論篇詳解1

2021-02-12 杏林真傳

《素問·氣厥論篇第三十七》:「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蔑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黃元御註:「膽熱移於腦,以相火逆衝,腦髓蒸淫,液流鼻竅,則辛鼻酸。鼻淵。鼻淵者,濁涕下流不止也。熱邪淫泆,傳為衄鼻孔流血。蔑汗孔流血。瞑目目光昏黯。之證也。」

釋字:厥者,《說文解字》:「發石也。從廠,欮聲。」欮者,《說文解字》:「逆氣也。」「厥」與「欮」兩個字的字形相差一個「廠」字,「廠」字的意思是山石之厓巖。「厥」與「欮」都是逆於上的意思,其不同點:前者是投石頭,後者是逆氣,「厥」逆的力量要強大很多,相對來說「欮」就比較弱了。

經文當中關於「厥」的內容很多,其基本意思都是相同的,就是逆於上,但是逆於上所形成的症狀是寒證還是熱證,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這裡我舉幾個例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厥氣上行,滿脈去形。」《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素問·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從以上經文中可以看出,所謂「厥」就是應降不降而上逆的病症。氣厥應該就是氣不降反逆於上,氣有餘便是火,因此《素問·氣厥論篇第三十七》所介紹的病症多屬於熱鬱於上的症候。治療方法如何呢?經文《素問·腹中論篇第四十》中有論述:「帝曰:善。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並而治之,可使全也。」

由於厥逆於上,因此熱鬱於上,但是由於氣不降,寒在下焦,這時選擇治療方法不能單一。單純用灸法,病人將失音。因為陽氣鬱於上焦,如果單純用「石法」,所謂「石法」就是以重鎮安神、清熱瀉火為主要。「石法」會因為過寒傷陽,傷陽則精不藏而洩,精洩而神浮不歸而變為發狂。因此,治療方法當選用上下同治,清熱潛陽在上,溫陽祛寒在下。

厥氣是氣逆於上,氣不降而鬱於上表現為發熱。而本章所介紹的是「氣厥」,是氣因熱而逆於上,閉鬱於上竅的病症,表現為鼻出血、目勞無精、合目瞑瞑等症狀,其症狀類似於陰液耗損,風痰阻滯上竅。

釋字:胞者,《說文解字》:「兒生裹也。」這裡的「胞」應該是女子胞,奇恆之腑之一,地氣所生,藏而不洩。但是奇恆之腑與五臟還是有區別的,兩者共同點都有藏而不瀉的特點,五臟又稱五藏,是五行之所藏。奇恆之腑在藏精的同時也有排洩,包括津液、水等在內的有濡潤功能的物質。

《難經》指出:「腑多熱,髒多寒。」腑多熱的原因是由於腑為陽,肺氣推動經腑氣降,當腑氣不降而氣逆上時會表現出熱證,這也就是腑多熱的原因。女子胞有降下的作用,一是表現在女子精盛時每月有一次月經,月經古人稱之為經水。

二是表現為女子孕子後要生產。三是陰道中正常時也會有一些津液流出潤滑陰道。女子胞雖然是奇恆之腑,但也有排洩的性質,因此當女子胞瘀阻時,瘀而化熱於胞中。而當女子胞移熱於膀胱時,則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溼熱刺激症,經文中的臨床表現為尿的癃閉和血尿等症,這也是厥氣逆於上的一種表現,此氣源於女子胞。

女子胞是奇恆之腑之一,是女子特有的臟腑。大部分學者認為男子對應女子胞的解剖位置應該是精囊。我認為女子六個奇恆之腑與男子五個應該是陰陽搭配的,六為偶數為陰,五為奇數為陽。這個內容以前也討論過,原因是男子多精,女子多血。

女子胞移熱於膀胱,現代臨床診斷應該屬於膀胱炎的範疇。臨床上膀胱炎的病人男性發病率比較低,據統計,以往男女比例是1∶8,現在是2.5∶7.5。說明3個問題,第一,女子的泌尿系感染幾乎是男人的8倍,在臨床上很少見到男性泌尿系感染的病例。第二,現在的發病人數男女比例比以前高很多,說明古代的時候男子膀胱炎的病人非常少。所以這裡才有女子胞移熱於膀胱之說。第三,氣逆於上的病例女性多於男性,相對來說,女性在情志方面易於出現抑鬱等症。由於情志的抑鬱也可以出現氣鬱而逆於上化熱的病症。以精神分裂症為例,我國曾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過大數量的人口調查。上海、四川南部和北京郊區的調查資料都發現女性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明顯高於男性,男女比例分別為1∶2.17,1∶1.24,1∶5.52。1982年12個地區的調查資料,女性總患病率為7.03‰,男性為4.33‰。可見,精神分裂症多發生於女性。現在男女比例差不多,也說明以往的比例女性明顯高於男性。

以上幾點說明,女子多發生厥氣病,所以厥氣的發生起於女子胞,移熱於膀胱等。

當然男子也不是沒有厥氣病,男子的氣逆生熱的病例應該是從下焦溼熱開始,逐漸移熱於上焦後也可以發生厥氣病。在古代男子多寒疝,女子多膀胱溼熱,也可以說男子下焦多寒證,女子下焦多熱證。而隨著現代病的逐漸增多,男性的下焦溼熱性疾病也有上升趨勢,典型的病例包括前列腺炎、泌尿生殖系感染性疾病以及性病等。

本文摘自《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 厥論篇(四十五)
    篇(四十五)原文和白話文翻譯     【原文】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所以若陽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陰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從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這種厥冷,不是由於外寒的侵入,而是由於內裡的陽虛所致。  【原文】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翻譯】黃帝問道:寒厥是損耗了何種精氣而形成的?
  • 黃帝內經之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
    黃帝內經之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黃帝問道:厥證有寒有熱,是怎樣形成的?岐伯答到:陽氣衰竭與下,發為寒厥;陰氣衰竭與下,發為熱厥。黃帝問道:熱厥證的發熱,一般從足底開始,這是什麼道理?岐伯答到:陽經之氣循行於足五趾的外側端,匯集於足底而聚匯到足心,所以若陰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陽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足底發熱。黃帝問道:寒厥證的厥冷,一般從足五趾漸至膝部,這是什麼道理?岐伯答道:陰經之氣起於足五趾的內側端,匯集於膝下後,上聚於膝部。所以若陽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陰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從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這種厥冷,不是由於外寒的侵入,而是由於內裡的陽虛所致。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黃帝內經》系列圖文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01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02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03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0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05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06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07
  •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64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08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09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10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11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12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13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14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篇-15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
  • 黃帝內經·素問 厥論篇第四十五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 《黃帝內經》導讀21
    全書分《靈樞》、《素問》兩部分,各81篇。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對陰陽五行、五運六氣、靈龜八法、攝生養命、天文曆法、地理環境等都有探究,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綜合巨著,被譽為中國奉獻給世界的三大奇書之一(註:三大奇書為《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
  •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2)
    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將《黃帝內經。素問》與同樣是戰國時代的《周禮》相比較,有許多相同之處,足以充分證明兩書是同一時代、同一思想體系的作品;其次,《史記·扁鵲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與《黃帝內經·素問》的內容相類似,但卻樸素、原始得多,而《史記·倉公列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卻比《黃帝內經·素問》有所進步,由此推斷:《黃帝內經》應當是扁鵲時代以後、倉公時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在泉主客氣勝之厥少太陰(三十三)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卯酉氣交之升(七)
    《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黃帝內經 陰陽別論篇第七》
    正當姑娘們陶醉在這殊勝韻味中之時,第二道茶已備好,大家忙不迭地開始品鑑烏龍茶中風格有別於鐵觀音的又一極品---黃金桂,此茶因其湯色金黃色有奇香似桂花而得名。此茶有「一早二奇」之美譽。萌芽早,採制早,上市早;奇是說幹茶的外形「細、勻、黃」,茶葉條索細長勻稱,色澤黃綠光亮。品來滋味醇細鮮爽,且有回甘,適口提神。
  • 「諸厥固洩,皆屬於下」,身體下部的病症,《黃帝內經》如何論治
    《黃帝內經》對於病機有著極其深刻的認識。在病機十九條中,有這麼一句:「諸厥固洩,皆屬於下。」這一條文以精簡之語言概括了屬於下焦的疾病及其病機。下焦在五臟中包括了肝及腎,故提及下焦,多指肝腎之疾病。而《黃帝內經》為何認為厥、固洩皆屬需要責之於下焦呢?厥,輕者為四肢厥逆,手足厥冷,重者為猝然昏僕,不省人事。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本篇主要介紹人體三百六十五個穴位的分布概況,並說明氣穴與孫脈、絡脈、經脈、谿谷、榮衛等的關係。
  • 熱門閱讀:《黃帝內經?素問》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黃帝問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復,寒暑迎隨,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蕩,五氣傾移,太過不及,專勝兼併,願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貴,先師傳之,臣雖不敏,往聞其旨。
  • 《黃帝內經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今日辯經會題為《黃帝內經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原文: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黃帝問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復,寒暑迎隨,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蕩,五氣傾移,太過不及,專勝兼併,願言其始,而有常名復則埃鬱,大雨且至,黑氣乃辱,病騖溏腹滿食飲不下寒中,腸嗚洩注,腹痛暴攣痿痺,足不任身,上應鎮星辰星,玄谷不成。歲土不及,風乃大行,化氣不令,草木茂榮。飄揚而甚,秀而不實,上應歲星。民病飧洩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復,肌肉瞤(shun)酸,善怒,髒氣舉事,蟄蟲早附,鹹病寒中,上應歲星鎮星,其谷黅。
  • 黃帝內經 | 靈樞·五味論篇第六十三
    黃帝內經 | 靈樞·五味論篇第六十三【原文】
  • 黃帝內經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本篇辯經會題為《黃帝內經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帝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藏陽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限,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帝曰:善。
  • 梁冬對話徐文兵《黃帝內經》之「異法方宜論」1-8集第二集
    在外則為鼽衄痺厥。在內則為洞洩寒中。在外內之間。邪正相搏。則為風瘧也。)冬善病痺厥。(四肢為諸陽之本。冬時陽氣下藏。經氣外虛。風入於經。故手足痺厥也。金匱要略曰。但臂不遂者。名曰痺。厥者。手足逆冷也。以上論經絡為病。)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洩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洩而汗出也。
  • 《黃帝內經 . 素問 》74 至真要大論篇 (5)
    司馬貞索隱:「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黃帝,顓頊,嚳,堯,舜即是五帝。黃帝是五帝之首。開啟你的尋寶之旅吧!厥陰之復,少腹堅滿,裡急暴痛,偃木飛沙,倮蟲不榮,厥心痛,汗發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則入脾,食痺而吐。衝陽絕,死不治。
  • ​黃帝內經 | 靈樞·口問篇第二十八
    黃帝內經 | 靈樞·口問篇第二十八【原文】    黃帝閒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