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64

2021-02-12 春秋物語

厥陰有餘病陰痺,不足病生熱痺;滑則病狐疝風;濇則病少腹積氣。少陰有餘病皮痺、隱軫,不足病肺痺;滑則病肺風疝;濇則病積、溲血。太陰有餘病肉痺、寒中,不足病脾痺;滑則病脾風疝;濇則病積、心腹時滿。陽明有餘病脈痺、身時熱,不足病心痺;滑則病心風疝;濇則病積、時善驚。太陽有餘病骨痺、身重,不足病腎痺;滑則病腎風疝;濇則病積、時善巔疾。少陽有餘病筋痺、脅滿,不足病肝痺;滑則病肝風疝;濇則病積、時筋急目痛。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帝曰:餘願聞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洩,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僻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

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㑊;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洩,留為大痺;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

帝曰:善。刺五臟,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傷人五臟必死,其動則依其髒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參考譯文:

厥陰有餘病陰痺,不足病生熱痺;滑則病狐疝風;濇則病少腹積氣。少陰有餘病皮痺、隱軫,不足病肺痺;滑則病肺風疝;濇則病積、溲血。太陰有餘病肉痺、寒中,不足病脾痺;滑則病脾風疝;濇則病積、心腹時滿。陽明有餘病脈痺、身時熱,不足病心痺;滑則病心風疝;濇則病積、時善驚。太陽有餘病骨痺、身重,不足病腎痺;滑則病腎風疝;濇則病積、時善巔疾。少陽有餘病筋痺、脅滿,不足病肝痺;滑則病肝風疝;濇則病積、時筋急目痛。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厥陰之氣過盛就會發生「陰痺」,不足則發生「熱痺」;氣血過於滑利則患「狐疝風」;氣血運行澀滯則形成少腹中有積氣。少陰之氣有餘可以發生「皮痺」、隱疹,不足則發生「肺痺」;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肺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尿血。太陰之氣有餘可以發生「肉痺」和寒中,不足則發生「脾痺」;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脾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心腹脹滿。陽明之氣有餘可以發生「脈痺」、身體有時發熱,不足則發生「心痺」;氣血過於滑利則患「心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不時驚恐。太陽之氣有餘可以發生「骨痺」、身體沉重,不足則發生「腎痺」;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腎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且不時發生頭頂部疾病。少陽之氣有餘可以發生「筋痺」、脅肋滿悶,不足則發生「肝痺」;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肝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有時發生筋脈拘急和眼目疼痛等。所以春天人的氣血在經脈,夏天人的氣血在孫絡,長夏人的氣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氣血在皮膚,冬天人的氣血在骨髓中。

  帝曰:餘願聞其故。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洩,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僻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岐伯說:春季,天之陽氣開始啟動,地之陰氣也開始發洩,冬天的冰凍逐漸融化消逝,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氣血也集中在經脈中流行。夏季,經脈中氣血充滿而流溢於孫絡,孫絡接受了氣血,皮膚也變得充實了。長夏,經脈和絡脈中的氣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潤澤於肌肉之中。秋季,天氣開始收斂,腠理隨之而閉塞,皮膚也收縮緊密起來了。冬季,主閉藏,人身的氣血收藏在內,聚集於骨髓,並內通於五臟。所以邪氣也往往隨著四時氣血的變化而侵入人體相應的部位,若待其發生了變化,那就難以預測了;但必須順應四時經氣的變化及早進行調治,驅除侵入的邪氣,那麼氣血就不致變化逆亂了。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
  黃帝道:針刺違反了四時而導致氣血逆亂是怎樣的?

  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㑊;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洩,留為大痺;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
  岐伯說:春天刺絡脈,會使血氣向外散溢,使人發生少氣無力;春天刺肌肉,會使血氣循環逆亂,使人發生上氣咳喘;春天刺筋骨,會使血氣留著在內,使人發生腹脹。夏天刺經脈,會使血氣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會使血氣不足,使人易於恐懼;夏天刺筋骨,會使血氣上逆,使人易於發怒。秋天刺經脈,會使血氣上逆,使人易於忘事;秋天刺絡脈,使人氣血內斂而不能外行,因人的陽氣不足而嗜臥懶動;秋天刺筋骨,會使血氣耗散於內,使人發生寒戰。冬天刺經脈,會使血氣虛脫,使人發生目視不明;冬天刺絡脈,則收斂在內的真氣外洩,體內血行不暢而生成「大痺」;冬天刺肌肉,會使陽氣竭絕於外,使人易於忘事。以上這些四時的刺法,都將嚴重地違背四時變化而導致疾病發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順應四時變化而施刺。反之,則會產生逆亂之氣,擾亂人體生理功能而生病的呀!所以針刺不懂得四時經氣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產生的道理,不是順應四時而是違背四時變化,從而導致正氣逆亂於內,邪氣便與精氣相搏了。一定要仔細審察九侯的脈象,這樣進行針刺,正氣就不會逆亂了,精氣也就不會耗散了。

  帝曰:善。刺五臟,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傷人五臟必死,其動則依其髒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黃帝說:講得好!如果針刺誤中了五臟,刺中心臟一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噫氣;刺中肝臟五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多語;刺中肺臟三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咳嗽;刺中腎臟六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噴嚏和哈欠;刺中脾臟十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吞咽之狀等。刺傷了人的五臟,必致死亡,其變動的症狀也隨所傷之髒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據它來測知死亡的日期。

《黃帝內經》系列圖文均來自網絡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01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02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03

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04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05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06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07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08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09

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10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11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12

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13

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14

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篇-15

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16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17

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18

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19

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20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21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22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23

黃帝內經·素問·血氣形志-24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25

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26

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27

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28

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29

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30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31

黃帝內經·素問·刺熱-32

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33

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34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35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36

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

黃帝內經·素問·咳論-38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39

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40

黃帝內經·素問·刺腰痛篇-41

黃帝內經·素問·風論-42

黃帝內經·素問·痺論-43

黃帝內經·素問·痿論-44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45

黃帝內經.素問·病能論-46

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47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48

黃帝內經·素問·脈解論-49

黃帝內經·素問·刺要論-50

黃帝內經·素問·刺齊論-51

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52

黃帝內經·素問·刺志論-53

黃帝內經·素問·針解論-54

黃帝內經·素問·長刺節論-55

黃帝內經·素問·皮部論-56

黃帝內經·素問·經絡論-57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59

黃帝內經·素問·空骨論-60

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61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62

黃帝內經·素問·素問·繆刺論-63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黃帝內經》系列圖文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01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02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03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0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05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06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07
  •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2)
    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將《黃帝內經。素問》與同樣是戰國時代的《周禮》相比較,有許多相同之處,足以充分證明兩書是同一時代、同一思想體系的作品;其次,《史記·扁鵲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與《黃帝內經·素問》的內容相類似,但卻樸素、原始得多,而《史記·倉公列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卻比《黃帝內經·素問》有所進步,由此推斷:《黃帝內經》應當是扁鵲時代以後、倉公時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 《黃帝內經》導讀21
    《黃帝內經》起源託名於軒轅黃帝,是眾多醫家、學者聯合創作集體智慧的結晶,後又經增補拓展,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如果把四時十二月氣候節律變化的五調七聲,稱為大自然的天籟之音。那麼,道法自然的音樂藝術,就是中國音樂和民族樂器。於是,就衍生出了五調七聲十二律和金石土木絲竹匏革八音。按照「天人相應」的自然生態系統論來講,如果順應人體與音樂的天道法則,就會產生身心愉悅的和諧共鳴。如果違逆天道法則,就會產生身心不和諧的病變。
  • 《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第五十二》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岐伯對曰:臓有要害,不可不察。
  • 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
    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餘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盪,內有喜怒之交侵,夭昬札(夭死)瘥(音chài,瘉也),國家代有。將欲斂時五福,以敷賜厥(厥,其也)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倫,輩),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歷代寶之,未有失墜。
  • 自我康療125: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
    自我康療125: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人體百病生於氣,邪起寒熱風燥溼。飲食失調精氣衰,多愁善感怒悲喜。環境汙染生惡變,宅院居室忌陰溼。邪氣無形病有形,治病治本當治氣。調養身心治未病,生活起居順天時。春夏生長秋冬藏,晝夜氣候有四季。朝陽初起沐春光,盛夏當為中午時。
  • 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
    所以邪氣也往往隨著四時氣血的變 化而侵入人體相應的部位,若待其發生了變化,那就難以預測了;但必須順應四時經氣的變化及早進行調治,驅除侵入的邪氣,那麼氣血就不致變化逆亂了。【原文】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 元胡氏古林書堂刻本《新刊補註釋文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書成於戰國至秦漢間,為時人總結舊說而成,編撰者難以稽考。
  • 黃帝內經之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
    黃帝內經之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黃帝問道:厥證有寒有熱,是怎樣形成的?岐伯答到:陽氣衰竭與下,發為寒厥;陰氣衰竭與下,發為熱厥。黃帝問道:熱厥證的發熱,一般從足底開始,這是什麼道理?黃帝問道:寒厥證的厥冷,一般從足五趾漸至膝部,這是什麼道理?岐伯答道:陰經之氣起於足五趾的內側端,匯集於膝下後,上聚於膝部。所以若陽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陰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從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這種厥冷,不是由於外寒的侵入,而是由於內裡的陽虛所致。黃帝問道:寒厥是損耗了何種一精一氣而形成的?岐伯說:前陰是許多經脈聚匯之處,也是足太陰和足揚名經脈匯合之處。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客主和六之氣勝復(三)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
  • 《黃帝內經》論灸
    大數曰: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靈樞·禁服第四十八》14.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臟之腧出於背者。
  • 《黃帝內經》素問 玉機真髒論篇第十九
    素問 玉機真髒論篇 第十九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 茶道養生課:《黃帝內經 靈樞 四時氣第十九》
    不必說,仍是遵循了2秒一拍的軟修法門,先生亦復如是,習字「雖只一筆,卻需三過」,合了拍,便「筆筆皆有所主」……半日,近前看時,先生卻已寫至「求古尋論,散慮逍遙」一處了:「求古」即探求古人古事,「尋論」則為誦讀至理名言,所獲得的成果即是「散慮逍遙」,何故?所謂「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德能養性,理能養心」,如能堅持用聖賢之言洗滌自心,「散慮逍遙」之功自不待言。
  •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9)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9)【原 文】太陰之勝,火氣內鬱,瘡瘍於中,流散於外,病在胠脅,甚則心痛,熱格,頭痛喉痺項強,獨勝則溼氣內鬱,寒迫下焦,痛留頂,互引眉間,胃滿,雨數至,燥化乃見,少腹滿,腰(月隹)重強,內不便,善注洩,足下溫,頭重,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
  • 【學習內經】靈樞·第十九篇 ​四時氣篇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四時氣原文和白話文翻譯:【原文】黃帝問於歧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
  • 《易經》與《黃帝內經》相通,有3點精華智慧,領悟的人受益一生
    關於到底什麼是天人合一,《易經》和《黃帝內經》都做了非常明確的論述,下面我們一起來解讀。在《周易》的乾卦文言中有下述一段話,可以稱得上是重要的生存智慧。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 《上古天真論》之二:《黃帝內經》隱藏的第一個千古之謎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黃帝這一席話共分為四段,分別論述了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四種人。與前面黃帝與岐伯之間一問一答不同,這裡只有黃帝的自說自話,岐伯根本沒有任何回應,似乎完全隱遁了。這是何緣故?
  • 《黃帝內經》素問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素問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黃帝問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
  • 《黃帝內經》的源與流(下)
    我們今天所見之《黃帝內經》,內容與之完全相應,可以肯定,就是《七略》所輯《黃帝內經》。既然《黃帝內經》書目著於《漢書·藝文志》,且未說不存,說明東漢班固那個時代還能見到此書。到了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序中雲「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