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內經】靈樞·第十九篇 ​四時氣篇

2021-02-07 廣東中醫藥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四時氣原文和白話文翻譯:


【原文】黃帝問於歧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


【翻譯】黃帝問岐伯說:四季氣候各不相同,各種疾病的發生大都與四時的氣候有關,針灸繆刺的方法,也因各個季節的氣候而各不相同,其中有什麼規律呢?


【原文】歧伯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榮,必深以留之。


【翻譯】岐伯回答說:每一個季節都有自己的氣候特點,灸刺的方法,也是要以這一季節的氣血特點為依據的。因此,春天灸刺,宜取經脈、血脈和分肉之間的氣道,病重的用刺深法,病輕的用刺淺法。夏季針刺應取在這一季節偏盛經脈的孫絡,或者用只刺透皮膚而到達分肉之間的淺刺法。秋季應取經脈的輸穴,病邪在六腑就取六陽經的合穴。冬季宜取所病臟腑對應經脈的經穴和滎穴,而且一定要深刺並留針時間長些。


【原文】溫虐汗不出,為五十九痏,風□膚脹,為五十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翻譯】溫瘧病,沒有汗出症狀的,可用熱病的五十九個腧穴進行治療。患風水病肌膚腫脹的,可以用五十七個治療水病的腧穴治療,如果是使用針刺放血的治療方法,就應該將該穴位的惡血放乾淨。


【原文】飧洩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翻譯】脾胃虛寒所致的飧洩證,應該取三陰交,使用補的手法,再補陰陵泉,都要久留針,直至針下有熱感的時候才能起針。


【原文】轉筋於陽,治其陽;轉筋於陰,治其陰。皆卒刺之。


【翻譯】轉筋病,其部位在外側就取陽經的穴位針刺,在內側就取陰經的穴位針刺,都使用火針針刺。


【原文】徒瘃,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針針之,已刺而篙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瘃,必堅。來緩則煩挽,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瘃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翻譯】只是水腫病而沒有風邪的,先取環谷穴之下三寸的穴位,用鈹針刺,然後用中空如筒的針刺入,將水抽出後放掉,反覆進行幾次,抽空其中的水,然後用布帶將腰腹部捆束。如果束得過松就會使患者感到煩悶,綁緊就能舒適、安靜,每隔一天治療一次,直到水腫退盡為止。同時服用通閉的藥物以利小便,防止再腫。就在開始針刺的時候服藥,用了藥物不要進食,剛吃過飯也不能服藥,並保持飲食清淡,不能食用傷脾助溼的食物。這樣的治療及飲食,要堅持一百三十五天。


【原文】著痺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裡。骨為乾腸中不便,取三裡,盛寫之,虛補之。


【翻譯】溼邪為主的邪氣造成的著痺長久不癒,是寒溼邪氣久留體內所致,使用疾進疾出的針刺方法取足三裡穴。溼邪在腸中造成腸胃不調的病證,治療也取足三裡穴,邪氣盛的瀉實,正氣虛的補虛。


【原文】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翻譯】麻風病,一般都用針刺其腫脹的部位,針刺之後,再用鋒利的針刺這一部位,再用手擠按該處以壓出毒氣和惡血,直到消腫為止。要常食用些普通的食物,不要吃其他刺激性和油膩的食物。


【原文】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裡。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煄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翻譯】腹中常有鳴響,腹中有氣向上衝至胸中,喘息急促而不能久立,這些都是邪氣在大腸的表現,應該針刺肓之原、巨虛上廉、足三裡幾個穴位。小腹牽引睪丸疼痛,並牽及腰背和脊骨,向上衝至心胸部位,這是邪在小腸的表現。小腸連於睪系,向後附屬於脊,其經脈貫通肝肺,絡於心系。所以小腸邪氣盛就會出現氣機上逆的表現,上衝腸胃,燻蒸肝臟,布散於肓膜,結聚於臍。所以要取肓原穴以散肓之邪氣,針刺手太陰經以補肺虛,刺厥陰經以瀉肝實,取巨虛下廉以祛邪氣,同時又要按壓小腸經脈所過之處來調和氣血。


【原文】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裡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翻譯】病人經常嘔吐,且嘔吐物中挾有苦水,並常常嘆氣,心中恐懼不安,害怕有人將會逮捕他,這是邪氣在膽腑,陽氣上逆於胃的病證。膽中的汁液外洩,所以口苦,胃氣上逆所以嘔吐苦水,這叫做嘔膽。治療應當取足三裡穴來和降胃氣,並針刺足少陽膽經的血絡以消除膽氣上逆的症狀。根據病邪和正氣的虛實狀況斟酌以祛其邪氣。


【原文】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裡。


【翻譯】飲食不能下咽或者感覺胸膈阻塞不通,這是病邪留於胃脘的病證。邪在上脘,就用針刺的方法抑制邪氣的上逆而使氣下行;邪在下脘,就用散法以祛除積滯。小腹疼痛、腫脹,小便不利,是邪在膀胱,針刺取太陽大絡,觀察足太陽經之絡脈與厥陰經的小絡,如有瘀血結聚的,針刺以祛其瘀血。如果小腹部腫痛向上連及胃脘的,取足三裡。


【原文】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翻譯】診斷疾病時看病人的面色,觀察患者的眼神,就能知道正氣的散失或恢復的情況;觀察眼睛的顔色,可以知道病邪是存在還是已經消失。審查病人的形態、動靜,再診察氣口、人迎的脈象,脈象堅實、滑利且洪大的,是病證日漸加重的表現;如果脈象軟弱和緩,就是病邪將要衰退的表現。各經脈診候的部位實而有力的,是正氣旺盛的表現,三天左右就能痊癒了。氣屬肺脈,主候人體的陰氣,人迎屬胃脈主候人體的陽氣。■


【來源:黃帝內經網】


相關焦點

  • 【學習內經】靈樞·第四十篇 陰陽清濁篇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 《黃帝內經·靈樞》之淫邪發夢篇
    2020年3月14日,抄寫《黃帝內經》第427天。今天抄寫的是《靈樞》第四十三篇《淫邪發夢》。
  • 《黃帝內經·靈樞》之五禁篇
    2020年4月10日,抄寫《黃帝內經》第454天。今天抄寫的是《靈樞》第六十一篇《五禁》。 本篇主要以闡述針刺的宜忌為中心,包括五禁、五奪、五過、五逆等法,其內容以五禁為首,故篇名"五禁"。
  • ​黃帝內經 | 靈樞·周痺篇第二十七
    黃帝內經 | 靈樞·周痺篇第二十七【原文
  • 自我康療125: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
    自我康療125: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人體百病生於氣,邪起寒熱風燥溼。飲食失調精氣衰,多愁善感怒悲喜。環境汙染生惡變,宅院居室忌陰溼。邪氣無形病有形,治病治本當治氣。調養身心治未病,生活起居順天時。春夏生長秋冬藏,晝夜氣候有四季。朝陽初起沐春光,盛夏當為中午時。
  • 茶道養生課:《黃帝內經 靈樞 四時氣第十九》
    本篇辯經會題為《黃帝內經 靈樞 四時氣第十九》,參與者:長安雅士薛佩生、長安西西、長安玲玲、晴晴、靜靜等。原文:黃帝問於岐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岐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
  • 【學習內經】靈樞·第七十一篇 邪客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聲音;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 【學習內經】靈樞·第二十八篇 口問篇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64
    所以邪氣也往往隨著四時氣血的變化而侵入人體相應的部位,若待其發生了變化,那就難以預測了;但必須順應四時經氣的變化及早進行調治,驅除侵入的邪氣,那麼氣血就不致變化逆亂了。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  黃帝道:針刺違反了四時而導致氣血逆亂是怎樣的?  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 【學習內經】靈樞·第四十九篇 五色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五色原文和白話文翻譯:【原文】雷公問於黃帝曰: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
  • 《黃帝內經》導讀21
    全書分《靈樞》、《素問》兩部分,各81篇。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對陰陽五行、五運六氣、靈龜八法、攝生養命、天文曆法、地理環境等都有探究,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綜合巨著,被譽為中國奉獻給世界的三大奇書之一(註:三大奇書為《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
  • 黃帝內經 | 靈樞·九針論篇第七十八
    黃帝內經 | 靈樞·九針論篇第七十八【
  • 【學習內經】靈樞·第十三篇 經筋篇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 《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序言(上)
    其中御醫李柱國負責校訂醫書,《黃帝內經》就是在這次校訂整理中彙編成書的,距今約兩千年。當然這還不包括《素問》的七篇大論,七篇大論是唐代王冰加上去的。《黃帝內經》這本書的書名在劉向、劉歆父子所作的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別錄》《七略》中有所記載,遺憾的是這兩部目錄書已經失傳,幸運的是它被東漢班固的目錄書《漢書·藝文志》傳承下來。
  • 《黃帝內經》的源與流(下)
    校書工作持續十九年之久,劉向將已校之書編了目錄,方面檢索,這就是《別錄》,呈給皇帝御覽。劉向死後書仍未整理完畢,漢哀帝命其子劉歆繼承父業,繼續校書,終於完成。劉歆在《別錄》基礎上編成《七略》,當時整理的所有書籍,其名稱、卷數都羅列其中,可惜這本書已失傳,幸好《漢書·藝文志》將其主要內容都保存了下來。
  • 《黃帝內經·靈樞》之癰疽篇
    【提要】本段分別論述了猛疽、天疽、腦爍等十九中癰疽的病名、症狀、部位以及治療與預後。  【原文】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  【釋義】黃帝問:你講到了癰和疽,二者如何分辨?  【原文】歧伯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 【學習內經】靈樞·第六十四篇 陰陽二十五人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陰陽二十五人原文和白話文翻譯:【原文】黃帝曰:餘聞陰陽之人何如?
  • 《黃帝內經》的針灸理論體系對後世的影響如何?
    經絡方面,《靈樞·經脈》中對經絡的論述非常全面,後世不管是經絡圖的繪製,還是經絡循行的描述,無不基於該篇。元明以後許多醫家專門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如以忽泰必烈、滑伯仁為代表提出的十四經理論,就是在《靈樞·營氣》經脈流注次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 【學習內經】靈樞·第三十六篇 五癃津液別篇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 《黃帝內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為大家所熟知並得到廣泛認可的就有《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且此三者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奇書」。《易經》與《道德經》無論是通過圖書還是電視等形式,已較早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而《黃帝內經》則相對地處於一種「孤寂」的狀態。現在就讓我們拂去塵埃,由層層剝離中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黃帝內經》簡稱《內經》,面對這樣一部奇書,我們不禁要問,《黃帝內經》是誰的手筆?為什麼用「黃帝」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