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內經】靈樞·第二十八篇 口問篇

2021-02-12 廣東中醫藥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口問篇原文和白話文翻譯:

【原文】黃帝閒居,闢左右而問於岐伯曰:餘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

【翻譯】黃帝在閒暇獨處的時候,屏退左右之後問岐伯說:我已經學到了九針針術方面的知識,也能判斷陰陽順逆的問題了,對六經也很熟悉,我還想學到一些你從別人的口述中了解的知識。

【原文】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

【翻譯】岐伯聽罷,忙離開座位,對黃帝跪拜行禮,說你問吧。

【原文】黃帝曰:願聞口傳。

【翻譯】黃帝說:我想聽一聽。

【原文】歧伯對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

【翻譯】岐伯回答說各種疾病的發生,大多是風雨寒暑侵襲於外,房室不節,或喜怒過度,飲食失調,起居無常,以及突受驚嚇等原因造成體內血氣分離而逆亂,陰陽失去平衡,經絡閉塞、脈道不通,脈中之氣陰陽逆亂,衛氣不能如常地敷布於外而滯留於內,經脈虛空,氣血循行紊亂,體內的一切平衡都失去正常的運轉而造成疾病。下面請允許我談一談在經典上沒有記載的一些相關的道理。

【原文】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

【翻譯】黃帝說:人打哈欠是什麼氣造成的?

【原文】歧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暝,陰氣盡而陽氣盛,盛則寤矣,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翻譯】岐伯回答說:衛氣白天行於人身的陽分,夜間行於人身的陰分,陰氣主於夜間,夜間人的主要生命活動是睡眠。陽氣主生發而向上,陰氣主沉降而向下。因此入夜之前,陰氣沉積於下,陽氣開始人於陰分,但還沒有盡入的時候,陽氣引陰氣向上,陰氣引陽氣向下,陰陽相引,於是不停的哈欠。入夜之後,陽氣已盡入於陰分,所以能夠安靜的睡眠;到黎明時陰氣將盡,而陽氣漸盛,就會清醒了。對於這樣的病,應該瀉足少陰經以抑其陰氣,補足太陽經以助其陽氣。

【原文】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

【翻譯】黃帝說:人患呃逆證,是什麼緣故呢?

【原文】歧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陽瀉足少陰。

【翻譯】岐伯說:食物水谷人於胃,經過了胃的腐熟、消化,在脾氣的推動之下將精微物質上注於肺。如果胃中素有寒氣,飲食水谷進入胃中之後,新生的水谷精微之氣與素有的寒氣相搏,正邪相攻,二氣混雜而上逆,再從胃中逆行而出,而成為呃逆之證。治療應該補手太陰經,瀉足少陰經。

【原文】黃帝曰:人之唏音,何氣使然?

【翻譯】黃帝說:人有經常發生唏噓抽咽的,是什麼緣故呢?

【原文】歧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翻譯】岐伯回答說:這是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運行快速而陽氣受阻、運行緩慢,甚至陰氣亢盛而陽氣衰微而造成的。治療時應該補足太陽經並瀉足少陰經。

【原文】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

【翻譯】黃帝問:人身體發冷打戰,是什麼氣導致的?

【原文】歧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

【翻譯】岐伯回答說:這是由於陰寒之氣留滯於皮膚,陰氣盛而陽氣虛,因此而産生振寒、寒慄的表現,治療應採用溫補以振奮陽氣的方法。

【原文】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

【翻譯】黃帝問:人有噯氣,是什麼氣導致的?

【原文】歧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日補眉本也。

【翻譯】岐伯回答說:寒氣侵入胃中,擾亂了胃氣,胃氣不地和降而發生上逆,就成為暖氣證。治療應補足太陰和足陽明經。

【原文】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

【翻譯】黃帝問:人打噴嚏,是什麼氣導致的?

【原文】歧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

【翻譯】岐伯回答說:陽氣和利,滿布於一中,並上出於鼻,成為噴嚏。治療應該補足太陽經的滎穴通谷,並針刺眉根的攢竹。

【原文】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

【翻譯】黃帝說:人全身懈怠無力,活動不靈,是什麼氣導致的?

【原文】歧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翻譯】岐伯回答說:胃氣虛,人體經脈氣血不足,筋骨肌肉失於榮養也就解惰無力,這種情況之下,再強行人房,元氣大損,氣不能馬上恢復,就出現了鵓病。因其病變主要發生在肌肉之間,治療時就應該根據病證發生的具體部位,在分肉之間用補法進行針刺治療。

【原文】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

【翻譯】黃帝問:人悲哀而流眼淚,是什麼氣導致的?

【原文】歧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痔精,補天柱,經俠頸。

【翻譯】岐伯回答說: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目是諸多經脈匯聚的地方,五臟六腑的經氣上注於目,也是經氣由上而外瀉的通道;口鼻為氣之門戶。所以悲傷、哀怨、愁苦、憂傷的情緒會牽動心神,心神不安就會使五臟六腑皆受影響,繼而波及各經脈,經脈的波動使得各條排洩液體的通道盡皆開放,液道開放,所以鼻涕和眼淚會同時湧出;人體中的液體,有灌輸精微物質以濡養各個孔竅的作用,所以當上液之道開放而流眼淚的時候,就會損耗精液,哭泣不止就可以耗竭精液使其無以輸布,精液不能灌輸孔竅則雙目失明,名為奪精。治療應補足太陽經挾頸部的天柱穴。

【原文】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

【翻譯】黃帝問:人嘆氣,是什麼氣導致的?

【原文】歧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翻譯】岐伯回答說:過於憂思會造成心系拘急,心系拘急就會使氣道受到約束,受到約束就會使氣行不暢,因此深長地呼吸才能使得氣機得以舒緩。治療應補手少陰經、手厥陰經、足少陽經,並採用留針法。

【原文】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

【翻譯】黃帝問:人流口水,是什麼氣導致的?

【原文】歧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熬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翻譯】岐伯回答說:飲食水谷進入胃中,胃中有熱,胃中的寄生蟲因受熱而蠕動,就會使胃氣遲緩,胃通於口,胃氣遲緩使得舌下的廉泉穴開張,口開而涎出不收。由於足少陰腎經結於廉泉,故治療針刺足少陰腎經以補腎水。

【原文】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

【翻譯】黃帝問:人發生耳鳴,是什麼氣導致的?

【原文】歧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翻譯】岐伯回答說:耳是人身宗脈聚集的地方,若胃中空虛,水谷精微供給不足,則宗脈無以為養,脈中亦空虛,宗脈虛則陽氣不升,精微不得上達,入耳的經脈氣血不得充養而耗傷,而致耳中鳴響。治療時應在足少陽膽經的客主人穴及位於手大指爪甲角的手太陰肺經的少商穴,以補法針刺。

【原文】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

【翻譯】黃帝問:人自己咬舌頭,是什麼氣導致的?

【原文】歧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翻譯】岐伯回答說:這類疾病是由於厥氣上逆,影響到各條經脈的脈氣而分別上逆所致。若是少陰脈氣上逆,因足少陰腎經通到舌的根部,所以會自咬其舌;若是少陽經脈氣上逆,因少陽經脈行於兩頰部位,就會自咬其頰;若是陽明經脈氣上逆,因陽明經脈環繞口唇部,所以會咬唇。治療應根據發病的部位,確定病在何經,施以扶正祛邪的方法針刺治療。

【原文】凡此十二邪褚,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及為痿厥心悗,補足外踝下,留之。

【翻譯】以上提到的十二種病邪,都是邪氣侵入孔竅所致的病證。而邪氣能侵入這些部位,都是由正氣不足引起的。凡是上焦氣不足的病證,就會使得腦髓不充,有空虛之感,耳鳴,頭部支撐無力而低垂,雙目暈眩;中焦氣不足,二便不調,腸中鳴響;下焦氣不足,兩足微弱無力而厥冷,心中窒悶,治療應該用留針的補益方法刺足太陽經位於足外踝後部的崑崙穴。

【原文】黃帝曰:治之奈何?

【翻譯】黃帝問:上述各症證,如何治療?

【原文】歧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唏者,陰與陽絕,故補足太陽,瀉足少陰,振寒者,補諸陽,噫者,補足太陰陽明,嚏者,補足太陽眉本,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泣出,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涎下,補足少陰,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自齧舌,視主病者,則補之,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間上二寸,留之,一日,足外踝下,留之。

【翻譯】岐伯回答說以上諸病中,腎氣所主的呵欠病,應補足少陰腎經的穴位;肺氣所主的呃逆病,應補手太陰、足少陰經;唏噓是陰盛陽衰的病證,應補足太陽、瀉足少陰;身上發冷的振寒證,應補各條陽經上的穴位;噯氣病,補足太陰、足陽明經的穴位;時作噴嚏的,應補足太陽的攢竹穴;彈,因其所在經脈的不同而各取其經的分肉之間;哭泣而涕淚俱出的,當補位於頸項之後中行兩旁的足太陽經的天柱穴;嘆氣時作的,應補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以及足少陽膽經,針刺留針;口角流涎,應補足少陰腎經;耳鳴,應補足少陽膽經的客主人穴,以及位於手大指爪甲角部的手太陰肺經的少商穴;自咬其舌的,應根據發病的部位所屬經脈而分別使用補法;雙目昏眩、頭垂無力的,補足外踝足大指本節之後二寸處,用留針的方法針刺,也可以在足外踝後的崑崙穴留針刺之。■

【來源:黃帝內經網,本文按王洪圖、賀娟主編的《黃帝內經靈樞白話解》校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3月第二版,編輯:麥苗】

相關焦點

  • 【學習內經】靈樞·第四十篇 陰陽清濁篇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 《黃帝內經·靈樞》之淫邪發夢篇
    2020年3月14日,抄寫《黃帝內經》第427天。今天抄寫的是《靈樞》第四十三篇《淫邪發夢》。
  • 《黃帝內經·靈樞》之五禁篇
    2020年4月10日,抄寫《黃帝內經》第454天。今天抄寫的是《靈樞》第六十一篇《五禁》。 本篇主要以闡述針刺的宜忌為中心,包括五禁、五奪、五過、五逆等法,其內容以五禁為首,故篇名"五禁"。
  • ​黃帝內經 | 靈樞·口問篇第二十八
    黃帝內經 | 靈樞·口問篇第二十八【原文】    黃帝閒居
  • 【學習內經】靈樞·第四十九篇 五色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五色原文和白話文翻譯:【原文】雷公問於黃帝曰: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
  • ​黃帝內經 | 靈樞·周痺篇第二十七
    黃帝內經 | 靈樞·周痺篇第二十七【原文
  • 【學習內經】靈樞·第七十一篇 邪客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邪客原文和白話文翻譯:【原文】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翻譯】黃帝問:伯高道邪氣侵襲人體,有時令人不能閉目安眠,為什麼呢?
  • 【學習內經】靈樞·第三十六篇 五癃津液別篇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 《黃帝內經·靈樞》之癰疽篇
    猛疽已化膿的,應將膿排出,然後讓患者口內含上提煉過的豬油,不要吃冷食,三天病就痊癒。  【原文】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燻肝肺。燻肝肺,十餘日而死矣。陽留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釋義】生在頸部的,叫做夭疽。夭疽形大,顏色赤黑。
  • 【學習內經】靈樞·第十九篇 ​四時氣篇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四時氣原文和白話文翻譯:【原文】黃帝問於歧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
  •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2)
    21:24以上是原文21:24主要講今時之人的弊病21:28說到今時,不得不考據一下黃帝內經成書的年代21:34成書時代《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
  • 【學習內經】靈樞·第十三篇 經筋篇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瘸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日季春痺也。
  • 《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序言(上)
    中醫圖書又分為四類,其中第一類叫「醫經」,共有七種書:《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另外還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旁篇》,遺憾的是除了《黃帝內經》外,其他六種都失傳了,只剩下《黃帝內經》十八卷。可究竟是哪十八卷呢?《漢書·藝文志》中並沒有記載,也沒有記載《素問》和《靈樞》的書名。
  • 【學習內經】靈樞·第六十四篇 陰陽二十五人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陰陽二十五人原文和白話文翻譯:【原文】黃帝曰:餘聞陰陽之人何如?
  • 中醫筆記 030 黃帝內經
    《內經》全名《黃帝內經》,與《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旁篇》等六部著作同是秦漢時期醫經學派的代表作
  • 黃帝內經 | 靈樞·九針論篇第七十八
    黃帝內經 | 靈樞·九針論篇第七十八【
  • 《黃帝內經》的針灸理論體系對後世的影響如何?
    經絡方面,《靈樞·經脈》中對經絡的論述非常全面,後世不管是經絡圖的繪製,還是經絡循行的描述,無不基於該篇。元明以後許多醫家專門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如以忽泰必烈、滑伯仁為代表提出的十四經理論,就是在《靈樞·營氣》經脈流注次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 【學習內經】靈樞·第四篇 邪氣藏府病形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邪氣藏府病形原文和白話文翻譯:【原文】黃帝問於歧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翻譯】黃帝問岐伯說:外邪傷人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原文】歧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翻譯】岐伯回答說:邪氣傷人分在人體的上部和下部。【原文】黃帝曰:高下有度乎?
  • 《黃帝內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為大家所熟知並得到廣泛認可的就有《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且此三者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奇書」。《易經》與《道德經》無論是通過圖書還是電視等形式,已較早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而《黃帝內經》則相對地處於一種「孤寂」的狀態。現在就讓我們拂去塵埃,由層層剝離中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黃帝內經》簡稱《內經》,面對這樣一部奇書,我們不禁要問,《黃帝內經》是誰的手筆?為什麼用「黃帝」命名?
  • 《黃帝內經》導讀21
    《黃帝內經》起源託名於軒轅黃帝,是眾多醫家、學者聯合創作集體智慧的結晶,後又經增補拓展,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