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論灸

2021-02-12 牛黃工作室


編校:小虹

niuhuanggongzuoshi.No.56

靈樞部分:

1.黃帝曰:刺寒痺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靈樞·壽夭剛柔第六》

2.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嚼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封塗封,勿使洩,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幹之,幹復潰,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幹。幹,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痺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靈樞·壽夭剛柔第六》

3.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輸刺,輸刺者,刺諸經滎俞、髒俞也。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痺皮膚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痺也。《靈樞·官針第七》

4.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靈樞·終始第九》

5.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靈樞·經脈第十》

6.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靈樞·經水第十二》

7.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靈樞·經水第十二》

8.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靈樞·癲狂第二十二》

9.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腧。嘔多沃沫,氣下洩,不治。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靈樞·癲狂第二十二》

10.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壯。《靈樞·癲狂第二十二》

11.故刺痺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堅,轉引而行之。《靈樞·周痺第二十七》

12.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靈樞·禁服第四十八》

13.通其營輸,乃可傳於大數。大數曰: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靈樞·禁服第四十八》

14.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臟之腧出於背者。岐伯曰:背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椎之傍,心俞在五椎之傍,膈俞在七椎之傍,肝俞在九椎之傍,脾俞在十一椎之傍,腎俞在十四椎之傍,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靈樞·背腧第五十一》 

15.黃帝問於少俞曰: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於針石火焫之痛何如?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其於毒藥何如?願盡聞之。少俞曰: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於針石之痛、火焫亦然。黃帝曰: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黃帝曰:其不耐針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於火焫亦然。《論痛第五十三》

16.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還而刺之,毋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靈樞·上膈第六十八》

17.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靈樞·通天第七十二》

18.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臟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之,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上下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裡。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靈樞·官能第七十三》

19.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20.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21.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焫之。《靈樞·癰疽第八十一》

22.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病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坐陵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鬥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靈樞·癰疽第八十一》

 


素問部分:

1.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素問·異法方宜論第十二》

2.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素問·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3.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素問·此虐篇第三十六》

4.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素問·骨空論第六十》

5.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月耑)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素問·骨空論第六十》

6.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焠針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本文根據《中國灸法大全》整理,根據人民衛生出版社《黃帝內經素問》和《靈樞經》編輯。


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黃帝內經》系列圖文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01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02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03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0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05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06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07
  •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64
    《黃帝內經》系列圖文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01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02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03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0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05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06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07
  • 楊上善與《黃帝內經明堂》、《黃帝內經太素》
    【著作與成就】楊上善根據《八十一難經》、《扁鵲灸經》、《秦承祖明堂》、《明堂經》、《曹氏灸經》等醫著,對《黃帝內經》作了注釋,編著成《黃帝內經太素》,是現存最早注釋《內經》的專著。另外,楊上善尚著有《黃帝內經明堂類成》,據《舊唐書》載其有十三卷,今僅存殘本序文及第一卷手太陰肺經,名為《黃帝內經明堂》《黃帝內經太素》的針灸特色《黃帝內經太素》對《黃帝內經》原文的歸類注釋,其中有很多關於針灸內容的章節,如在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中,就有關於經絡、腧穴、刺灸方法及針灸治療各種疾病的專門記載,反映出楊上善深諳針灸學的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
  •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2)
    21:24以上是原文21:24主要講今時之人的弊病21:28說到今時,不得不考據一下黃帝內經成書的年代21:34成書時代《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
  • 黃帝內經:湯液醪醴論(14)
    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
  • 《黃帝內經》的源與流(下)
    「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     《黃帝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         《扁鵲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白氏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醫經共七家,一百七十五卷,可惜除了《黃帝內經》,其餘六家全都散佚不存。
  • 《黃帝內經·痿論第四十四》論吃飯的重要性
    《黃帝內經·痿論第四十四》【原文】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獨取陽明何也?【大意】黃帝道:「先生以上所說是合宜的,醫書中說,治痿應該獨取陽明,這是什麼道理呢?」【感悟】論能吃飯的重要性吃飯(進食)是一種本能,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能吃飯,會吃飯,逐漸演變成一種本事。今日主題和能不能吃飯有著很密切的關係。什麼是痿證?亦稱「痿躄」,是指肢體筋脈馳緩、軟弱無力,甚至痿廢不用的病證,多見於下肢痿弱不用。
  • 《上古天真論》之二:《黃帝內經》隱藏的第一個千古之謎
    據傳當年黃帝是在橋山飛升走的,若黃帝乘坐時光穿梭機來到今天的橋山,他還可能最終飛升嗎?再者,《上古天真論》裡所描述的賢人、聖人以及至人可以長命百歲、在很大年齡生育,真人可以飛升,而為什麼很多現代人短壽、不孕不育呢?是因為空氣品質下降、出現霧霾了,還是我們大量攝入了轉基因食品,抑或其他什麼原因呢?帶著一系列關於《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及其現實意義的疑惑,筆者問道於孤獨居士王力平先生。
  • 中醫筆記 030 黃帝內經
    《內經》全名《黃帝內經》,與《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旁篇》等六部著作同是秦漢時期醫經學派的代表作
  • 朱燕中 | 《黃帝內經》氣厥論篇詳解1
    《素問·氣厥論篇第三十七》:「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
  • 《黃帝內經》的針灸理論體系對後世的影響如何?
    針刺方法與灸法方面,《黃帝內經》中的許多論述對後世影響也十分深遠。如《黃帝內經》中的針刺得氣及候氣理論,是後世該理論的基礎。元代·竇漢卿在《標幽賦》中對得氣的強調,應是受《黃帝內經》影響的。如《靈樞·九針十二原》強調「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刺之要,氣至而有效」,竇氏則說「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與《黃帝內經》如出一轍。後世所論述的徐疾補瀉、開闔補瀉、呼吸補瀉及其他針刺手法,基本上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記載的。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勝復之變(五)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
  • 黃帝內經 | 靈樞·五味論篇第六十三
    黃帝內經 | 靈樞·五味論篇第六十三【原文】
  • 自我康療144:解讀《黃帝內經·靈樞·五味論》
    自我康療144:解讀《黃帝內經·靈樞·五味論》    盤古開天人初始,分辨陰陽知四季。
  • 黃帝內經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本篇辯經會題為《黃帝內經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譯文:黃帝問道:用五穀來做成湯液及醪醴,應該怎樣? 岐伯回答說:必須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杆作燃料,因為稻米之氣完備,稻杆又很堅勁。黃帝問道:何以見得?黃帝道:現在的人,雖然服了湯液醪醴,而病不一定好,這是什麼緣故呢?岐伯說:現在的人和中古時代又不同了,一有疾病,必定要用藥物內服,砭石、針炙外治,其病才能痊癒。黃帝道:一個病情發展到了形體弊壞、氣血竭盡的地步,治療就沒有辦法見效,這裡有什麼道理?岐伯說:這是因為病人的神氣,已經不能發揮他的應有作用的關係。
  • 《黃帝內經》導讀21
    《黃帝內經》起源託名於軒轅黃帝,是眾多醫家、學者聯合創作集體智慧的結晶,後又經增補拓展,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 《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序言(上)
    經過春秋戰國到了西漢時代,《黃帝內經》誕生了。《黃帝內經》在中國文化歷史中的地位,我用三個「第一」做一概括。第一部中醫學的經典。《黃帝內經》的誕生標誌著中醫學的形成。在這之前的簡帛醫書都是講治法和藥方的,中醫學作為一個理論體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認為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排在中醫四大經典的首位。
  • 在黃帝內經中我們了解一些養生知識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傳世之作給中醫帶來的功勳不可估量,其中記載了大量養生之法。讓我們在這充滿貪婪欲望的生活中尋求養身之捷徑。上古天真論說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上古之時,我們認為黃帝時候就已經是上古之時了,但黃帝問說明上古還比黃帝時期要遠。
  • 《黃帝內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為大家所熟知並得到廣泛認可的就有《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且此三者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奇書」。《易經》與《道德經》無論是通過圖書還是電視等形式,已較早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而《黃帝內經》則相對地處於一種「孤寂」的狀態。現在就讓我們拂去塵埃,由層層剝離中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黃帝內經》簡稱《內經》,面對這樣一部奇書,我們不禁要問,《黃帝內經》是誰的手筆?為什麼用「黃帝」命名?
  • 黃帝內經●九刺
    《黃帝內經靈樞·官針》:「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藏腧也。」指臟腑疾病,取四肢有關經脈滎、輸穴或臟腑的背俞穴來進行治療的方法。亦有指取用井、滎、輸、經、合五輸穴和髒俞者。因取用特定的腧穴進行針刺,故名輸刺。遠道刺為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陽經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