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刺包括輸刺(刺諸經滎藏輸)、遠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經刺(刺大經之結絡經分)、絡刺(刺小絡之血脈)、分刺(刺分肉之間)、大寫刺(以鈹針刺大膿)、毛刺(刺浮痺皮膚)、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針刼刺)。
九刺簡表如下:
名 稱方 法輸 刺刺諸經滎輸、藏輸取滎穴、輸穴、背俞穴遠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上病下取經 刺刺大經之結絡經分刺大經絡 刺刺小絡之血脈刺血絡分 刺刺分肉之間刺肌肉大寫刺刺大膿,以鈹針外症瀉熱、瀉水毛 刺刺浮痺皮膚皮膚淺刺巨 刺左取右,右取左左右交叉取穴焠 刺刺燔針取痺燒針後刺,隨痛處取穴輸刺為古刺法名。為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藏腧也。」指臟腑疾病,取四肢有關經脈滎、輸穴或臟腑的背俞穴來進行治療的方法。亦有指取用井、滎、輸、經、合五輸穴和髒俞者。因取用特定的腧穴進行針刺,故名輸刺。
遠道刺為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陽經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從廣義來看,凡頭面、軀幹、臟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稱遠道刺。遠道刺指身體上部有病取用肘膝以下陽經(屬腑)的穴位進行治療,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陽經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以其針刺穴位距病處較遠而名,近代所稱「遠道取穴法」蓋源此。
經刺為《內經》刺法名。九刺之一,是指於氣血瘀滯經脈結聚不通之處(如壓痛、鬱血等)進行針刺的方法,主要治療經脈本身的病變。《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
絡刺為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是指淺刺小絡出血,與經刺相對,與「十二刺」中「贊刺」「五刺」中的「豹文刺」相仿。因其刺在血絡,故名絡刺。三稜針及皮膚針的刺法均屬此。臨床多用於實證、熱證。
分刺為九刺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指針刺直達肌肉的間隙處的刺法。主要用以治療肌肉酸痛等病。
大寫刺為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大寫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寫」通「瀉」,排洩之意。是指用鈹針切開排膿的方法。因其瀉除膿血,故名大瀉刺。
毛刺為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毛刺者,刺浮痺皮膚也。」毛刺是一種淺刺皮膚的方法,用來治療皮膚麻木不仁(膚表痺證)等病症。以其病處浮淺,針刺淺及皮毛,故名。近代應用的皮膚針即由此發展而來。
巨刺為九刺之一。指肌體一側有病,而於對側選取經穴治療的方法。《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指出,巨刺適於「邪客於經」的疾患,刺時「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本法與繆刺法相似,均於病痛對側取穴,但刺法有異,即經脈有病,巨刺刺經;絡脈有病,繆刺刺絡。交叉刺大經者稱巨刺,刺絡出血者稱繆刺。
焠刺為九刺之一。指治療痺症時,將針燒紅,迅入速出的針刺方法。意與劫刺同。《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痺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當指燒針後刺,即將針燒紅,迅入速出的針刺方法,以治療痺症。《類經》張介賓註:「謂燒針而刺也,即後世火針之屬。」
推薦閱讀
👈一碼不掃,
👈何以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