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九刺

2021-02-12 張爭昌

概述
九刺的內容

九刺包括輸刺(刺諸經滎藏輸)、遠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經刺(刺大經之結絡經分)、絡刺(刺小絡之血脈)、分刺(刺分肉之間)、大寫刺(以鈹針刺大膿)、毛刺(刺浮痺皮膚)、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針刼刺)。

九刺簡表如下:

名 稱方         法輸 刺刺諸經滎輸、藏輸取滎穴、輸穴、背俞穴遠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上病下取經 刺刺大經之結絡經分刺大經絡 刺刺小絡之血脈刺血絡分 刺刺分肉之間刺肌肉大寫刺刺大膿,以鈹針外症瀉熱、瀉水毛 刺刺浮痺皮膚皮膚淺刺巨 刺左取右,右取左左右交叉取穴焠 刺刺燔針取痺燒針後刺,隨痛處取穴

輸刺為古刺法名。為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藏腧也。」指臟腑疾病,取四肢有關經脈滎、輸穴或臟腑的背俞穴來進行治療的方法。亦有指取用井、滎、輸、經、合五輸穴和髒俞者。因取用特定的腧穴進行針刺,故名輸刺。

遠道刺為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陽經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從廣義來看,凡頭面、軀幹、臟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稱遠道刺。遠道刺指身體上部有病取用肘膝以下陽經(屬腑)的穴位進行治療,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陽經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以其針刺穴位距病處較遠而名,近代所稱「遠道取穴法」蓋源此。

經刺為《內經》刺法名。九刺之一,是指於氣血瘀滯經脈結聚不通之處(如壓痛、鬱血等)進行針刺的方法,主要治療經脈本身的病變。《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

絡刺為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是指淺刺小絡出血,與經刺相對,與「十二刺」中「贊刺」「五刺」中的「豹文刺」相仿。因其刺在血絡,故名絡刺。三稜針及皮膚針的刺法均屬此。臨床多用於實證、熱證。

分刺為九刺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指針刺直達肌肉的間隙處的刺法。主要用以治療肌肉酸痛等病。

大寫刺為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大寫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寫」通「瀉」,排洩之意。是指用鈹針切開排膿的方法。因其瀉除膿血,故名大瀉刺。

毛刺為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毛刺者,刺浮痺皮膚也。」毛刺是一種淺刺皮膚的方法,用來治療皮膚麻木不仁(膚表痺證)等病症。以其病處浮淺,針刺淺及皮毛,故名。近代應用的皮膚針即由此發展而來。

巨刺為九刺之一。指肌體一側有病,而於對側選取經穴治療的方法。《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指出,巨刺適於「邪客於經」的疾患,刺時「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本法與繆刺法相似,均於病痛對側取穴,但刺法有異,即經脈有病,巨刺刺經;絡脈有病,繆刺刺絡。交叉刺大經者稱巨刺,刺絡出血者稱繆刺。

焠刺為九刺之一。指治療痺症時,將針燒紅,迅入速出的針刺方法。意與劫刺同。《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痺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當指燒針後刺,即將針燒紅,迅入速出的針刺方法,以治療痺症。《類經》張介賓註:「謂燒針而刺也,即後世火針之屬。」

推薦閱讀


 👈一碼不掃,

👈何以掃天下?

相關焦點

  • 楊上善與《黃帝內經明堂》、《黃帝內經太素》
    【著作與成就】楊上善根據《八十一難經》、《扁鵲灸經》、《秦承祖明堂》、《明堂經》、《曹氏灸經》等醫著,對《黃帝內經》作了注釋,編著成《黃帝內經太素》,是現存最早注釋《內經》的專著。另外,楊上善尚著有《黃帝內經明堂類成》,據《舊唐書》載其有十三卷,今僅存殘本序文及第一卷手太陰肺經,名為《黃帝內經明堂》《黃帝內經太素》的針灸特色《黃帝內經太素》對《黃帝內經》原文的歸類注釋,其中有很多關於針灸內容的章節,如在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中,就有關於經絡、腧穴、刺灸方法及針灸治療各種疾病的專門記載,反映出楊上善深諳針灸學的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
  • 《黃帝內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為大家所熟知並得到廣泛認可的就有《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且此三者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奇書」。《易經》與《道德經》無論是通過圖書還是電視等形式,已較早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而《黃帝內經》則相對地處於一種「孤寂」的狀態。現在就讓我們拂去塵埃,由層層剝離中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黃帝內經》簡稱《內經》,面對這樣一部奇書,我們不禁要問,《黃帝內經》是誰的手筆?為什麼用「黃帝」命名?
  • 中醫筆記 030 黃帝內經
    《內經》全名《黃帝內經》,與《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旁篇》等六部著作同是秦漢時期醫經學派的代表作
  • 《黃帝內經》的源與流(下)
    「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     《黃帝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         《扁鵲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白氏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醫經共七家,一百七十五卷,可惜除了《黃帝內經》,其餘六家全都散佚不存。
  • 《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序言(上)
    經過春秋戰國到了西漢時代,《黃帝內經》誕生了。《黃帝內經》在中國文化歷史中的地位,我用三個「第一」做一概括。第一部中醫學的經典。《黃帝內經》的誕生標誌著中醫學的形成。在這之前的簡帛醫書都是講治法和藥方的,中醫學作為一個理論體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認為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排在中醫四大經典的首位。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08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09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10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11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12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13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14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篇-15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
  •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64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08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09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10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11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12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13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14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篇-15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
  • 《黃帝內經》的針灸理論體系對後世的影響如何?
    腧穴方面,雖然《黃帝內經》中的記載不夠完善,但是其中的許多內容仍然影響著後世的腧穴理論。如《靈樞·骨度》中所記載的取穴分寸,在《黃帝內經》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是指導臨床取穴的重要標準。即便是今天的骨度分寸,基本上也是以該篇為基礎,只是在某些部位稍作變動。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勝復之變(五)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
  • 《黃帝內經》導讀21
    《黃帝內經》起源託名於軒轅黃帝,是眾多醫家、學者聯合創作集體智慧的結晶,後又經增補拓展,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在《黃帝內經 ·素問 ·寶命全形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人為氣生的觀點。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懸命於地,天地合元,命之曰人。」不僅如此,人的生命維持亦依賴天地之氣。《黃帝內經》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相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體形質的長養以及功能活動和精神活動均依靠於氣。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天虛與心虛(二十七)
    《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金健康:《黃帝內經》都告訴了我們什麼?
    題記作為生命文學創始人,許多粉絲問我關於《黃帝內經》的問題,我從生命文學的角度與大家分享。謝謝關注!1我認為《黃帝內經》是生命文學的源頭活水、不二經典。2有人問我什麼是生命文學?我給出的定義是:既能讓讀者讀出精神享受又能讓讀者讀出健康享受的文學,就是生命文學。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天虛與肝虛(三十)
    《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天虛與脾胃虛(二十八)
    《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弘揚中華文化 《黃帝內經》文化促進會赴日交流
    《黃帝內經》文化促進會通過著作展覽及文化交流等形式,既傳承弘揚中日傳統文化,又進一步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加深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 「2018中國節」書展 探尋中華文化發展之道 作為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重要紀念活動之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主辦的「2018中國節」9月8日在東京盛大開幕。
  •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2)
    21:24以上是原文21:24主要講今時之人的弊病21:28說到今時,不得不考據一下黃帝內經成書的年代21:34成書時代《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勝復與四季(六)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中華瑰寶——中華九刺
    今天特別興奮,得到了一種比較珍惜的原生魚——中華九刺。              先來張自己的全景,照片有點過曝,相機很久沒用,拍了幾張沒電了,剛好剛進缸狀態也不是特別好,等狀態好一點了,再分享魚的高清大圖。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客主和六之氣勝復(三)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