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旅融合,助力詩路文化帶建設
天台山,一場吟詠千年的文化盛宴
趙 靜
古代詩人筆下那一片詩意的山水,令人魂牽夢縈。李白的一句「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勾起人們對天台的無盡嚮往。
循著文人的詩句,浙江在地圖上勾勒出千年的「追星之路」,率先在全國提出詩路文化帶建設。
作為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和精華所在,天台深挖天台山歷史文化,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文化旅遊平臺和產品,打造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詩畫浙江」文旅融合樣板地,助力詩路文化帶建設。
「唐詩之路建設,串起古今文脈,串起山水風景,更串起全域旅遊發展之『鏈』。依託詩路文化開發鄉村旅遊、文化創意、健康養生,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增添內涵,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天台縣分管文旅工作負責人說。
聆聽千古詠嘆 感受天台山文化的人文魅力
在最奔放最詩意最瀟灑最自信的盛唐,浙江有這樣一條「旅遊熱線」:由揚州經運河南下,渡錢塘江,進入浙東運河,再折南沿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最後來到天台山,全長約190公裡,這就是浙東唐詩之路。
「浙東唐詩之路是在『前往天台山』這個目標驅動下形成的。」天台山文化學者梁立新說。文人騷客為何或溯流而上,或水陸兼程,前僕後繼而來?又為何以天台山這場盛會為高潮?
正所謂「雄雄鎮世界,天台名獨超」。千餘年間,在整個中華文化圈內,天台山一直是一座人人仰止的文化高峰。「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東晉文學家孫綽在《遊天台山賦》中發出這番感慨,為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天台山揭開面紗,而後無數人尋幽探險而來。智者大師開創的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在這裡,膾炙人口的「劉阮遇仙」發生在這裡,一批道教「洞天福地」在這裡,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宮在這裡,五百羅漢根本道場在這裡,「書聖」王羲之學書法在這裡,三朝帝師司馬承禎的棲身地在這裡,雍正皇帝敕封的和合二聖隱居地在這裡,首測子午線長度的僧一行學算術還是在這裡……在漫長的歷史中,儒釋道三家在天台山睦鄰而居和諧相處,由此又形成了獨特的天台山和合文化,天台山成為中華和合文化的三大源頭之一。
當詩人們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期待前往政治中心長安,內心充盈的是建功立業的激情。而當他們離開長安一路吟詠前往地處江南一隅的天台山,則是以朝聖般的執著心態跋山涉水,尋訪可以寄託心靈的目的地。
天台奉獻了詩路中最精彩的樂章。據全國首部縣域唐詩專輯校注作者安祖朝最新考證,先後有300多人吟誦天台山,留下1300多首詩歌,分別佔了「浙東唐詩之路」詩人、詩篇總數的75%和80%以上。唐詩裡的天台山幾乎囊括了當代旅遊提出的天台山風景名勝區所有範圍。比如,「冰雪三千丈,風雷十二時」,雄奇的石樑飛瀑覽勝賦詩者不絕,傳世詩篇不下80首;「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佛道雙棲的臺嶽南門赤城山被80多首唐詩反覆吟誦;涉及「華頂高百越」之臺嶽主峰華頂山的詩有50多首;「仙駕初從蓬海來,相逢又說向天台。」在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的筆下,當時的文人墨客打個招呼都要交談去拜訪天台山的事。
千年過去了,唐詩依然如沾著清晨露珠的花瓣,如春日天邊初生的朝霞,年輕而鮮活,天台山也依然是璀璨的唐詩文化中最閃亮的那顆星。
打造文化高地 為大花園建設鋪就人文底色
千年詩路是浙江文化的重要傳承和依託,《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要求,推動詩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努力打造全國文化遺產保護模範區的「金名片」。
身懷文化寶藏,近年來,天台成立由相關縣領導、專家組成的工作委員會,堅持高站位謀劃方案,制訂《天台縣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系統梳理沿線文化遺址遺蹟,加強保護,為「詩畫浙江」大花園建設鋪就人文底色。同時,天台山文化研究會、台州市唐詩之路研究院等縣內外社科力量,不斷加強對詩路文化帶的宣傳和文化遺存的研究保護工作,打造全國唐詩之路的研究高地,湧現出一批文化成果。
「近幾年出版的唐詩文化專著13部,例如全文90餘萬字的唐詩專輯校注《天台山唐詩總集》《司馬承禎與唐詩之路》等唐詩文化專著。」天台山文化研究會負責人餘雲安介紹,近期又有《寒山詩注》《天台山詩詞精選》《司馬承禎與天台山》等書籍陸續完稿。截至2019年,圍繞天台山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據不完全統計,有列入國家級規劃課題7項、省部級100多項、市廳級200多項;出版方志類、佛道類、和合類等10餘類專著300多部。
濃鬱的學術氛圍,引來社科系統、高層次文化研究機構的垂青。天台先後舉辦「浙東·詩與遠方——浙東唐詩之路人文紀行」活動、「詩路遺產與魅力廊道·浙東唐詩之路國際學術會議」、浙江省「四條詩路」文化產業發展主題活動等文化交流活動,挖掘文化內涵,讓人們在欣賞自然美景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洗禮。
當前,唐詩文化在天台已經「風生」,如何做到「水起」?
營造全民學唐詩氛圍。2018年,天台創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019年創成浙江省「中華詩詞之鄉」。當前,天台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天台在當地開展了「尋唐詩魅力、秀名縣美城」系列活動、開展「唐詩進校園」活動,讓學唐詩成為一項全民行動。
加大影視產業扶持力度。天台出臺《天台縣影視文化產業發展扶持辦法(試行)》,牽頭社會投資成立天台影視文化產業孵化園、天台和合影視學院等,建成石樑、龍穿峽、寒山湖、龍溪峽谷、黑洞等10多個影視外景拍攝基地。
多渠道傳播唐詩文化。天台啟動拍攝大型紀錄片《唐詩之路目的地——天台山》;2019年春節期間,「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天台山」亮相央視《中國詩詞大會》;2019年「5·19」期間,舉辦「雅望唐詩路」詩詞吟誦大會。不久前,「百萬長三角人遊台州 萬團齊發天台山大瀑布」旅遊推介活動在上海舉行,為天台美好風光吆喝。
串起詩畫山水 為鄉村振興夯實文化內涵
秋日,清晨,塔後村掩映在一片青翠之中,與赤城山頂高矗的梁妃塔遙相呼應。白牆黛瓦的鄉間院落裡,民宿「花谷閒農」的經營戶陳靈娟為客人煮了一壺茶,窗外紅葉黃花環繞,溪流間魚歡鳥鳴,好一番「往來赤城中,逍遙白雲外」的動人景象。「村子靠近國清寺、赤城山、瓊臺仙谷等景區,吃了詩路文化帶建設的紅利,客如雲來。」陳靈娟笑著說。
塔後村古時是臺嶽南門,近年來,該村借力唐詩之路建設,結合中草藥花園及中醫養生祖方物化展示,建設康養理療館、中醫館、文創產品展賣區等,打造健康養生度假村,已初步形成以精品民宿集聚為特色的禪修養生度假村,近日被評為「2020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目前,塔後村有61家民宿,2019年,全村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民宿農家樂戶均純收入達20萬元。「難以想像,幾十年前,這裡還是個偏寂的小山村,破舊的房屋,光禿禿的山坡。」塔後村黨支部書記陳孝形頗為自豪地說,「現在,塔後村又成為杭州市多家單位的療休養基地,以後必將迎來更多的遊客。」
「唐詩之路建設的目的,不僅是要發現『珍珠』、打造『高地』,還要為經濟社會全域發展添磚加瓦。」天台縣分管文旅工作負責人說,詩路文化帶建設,要為當下服務,為發展服務,為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服務。天台以「詩路文化」破局「文旅融合」,推出以研學遊、考古遊、體驗遊、修心遊等為主要內容的「跟著唐詩遊天台」旅遊項目,打造一批詩路名鎮,提升一批詩路歷史文化村落,爭取到2022年,建成A級景區村250個。
在石樑鎮雲峰村,鄉賢湯智秋正忙著照料200餘畝牡丹花田。「雲峰村是天台打造『唐詩之路』鄉村旅遊精品線的重要節點,這一點給了我莫大的信心。」湯智秋說,牡丹花的花期恰好與華頂雲錦杜鵑花期相近,盛放時節,能吸引更多遊客前來旅遊,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
每年春天,天台境內的雲錦杜鵑花、油菜花、紫荊花、桃花等齊綻放,各鄉鎮藉此舉辦各類節日,好戲紛呈。例如安科村的風箏節,將紙鳶披上具有天台特色的畫面和文字,和合紙鳶、濟公紙鳶、唐詩紙鳶都在風箏節上展現,真正將文化、旅遊、體育融為一體。
此外,與唐詩配套的旅遊文創產品也受到了大眾的青睞,以天台山雲霧茶、鐵皮石斛、烏藥等系列產品為主的旅遊禮品,拉長了旅遊商品鏈。2019年,天台全域接待遊客2100餘萬人,旅遊收入234.7億元,同比增長12%。
未來已來,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天台正逐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