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中的王牌對王牌:國軍二二三團全軍覆沒,中野七十六團慘勝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經公眾號「兵說視界」(微信ID:duxiake2015)授權轉載。

一支軍隊有很多部隊,有主力部隊,也有普通部隊,而主力部隊之中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主力部隊中能被用在刀刃上的,會能被稱為王牌。按此邏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第十軍七十五師二二三團,算是王牌部隊。

二二三團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十一師第三十二團,是陳誠起家的骨幹部隊之一,在大革命時期、軍閥混戰時期、抗戰時期乃至解放戰爭時期為國民黨屢立戰功,其骨幹皆為黃埔軍校畢業生。國民黨軍最具實力的「土木系」,其中的「土」字就是指十一師體系,三十二團作為十一師原三大主力團其地位可見一斑。

國民黨軍中央軍精銳

陳誠治軍頗為嚴厲,也注重發揮三青團作用,吸收一些高學歷青年入伍。抗戰期間,有不少熱血青年加入該團,並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精神,該團也因此被稱之為「青年團」。作為陳誠嫡系部隊,國軍對待該團待遇十分優厚,不但遠超其他部隊,武器裝備也全部美械。1945年抗戰結束後,三十二團經過數次整編加強轉隸,戰鬥力空前強悍,最終番號為七十五師二二三團,是第十軍乃至十二兵團的頭等主力團,也是黃維和胡璉所依仗的殺手鐧。

1948年10月,淮海戰役的大幕在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緩緩拉開,事關中國命運的國共大決戰由此開始。作為蔣介石最具戰鬥力的部隊,二二三團在黃維兵團的編成內殺入戰場。但是,由於國民黨軍在指揮上連出昏招,黃維兵團很快在11月25日被中原野戰軍主力包圍於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固守待援。其中,二二三團作為軍隊最具戰鬥力的主力團,負責扼守雙堆集東北方重要的據點——張圍子。

張圍子,其實準確的叫法應該是張圩子,是一個位於雙堆集東北的面積不過3個足球場大小的小村莊,地域狹窄、地勢平坦,只有十幾戶土木結構的房屋,難以抵擋重炮轟擊。按照二二三團原來的打法,全團是不可能龜縮在如此擁擠不利的地域內進行防禦。但此時已沒有選擇了,因為整個黃維兵團12萬人所控制地域也不過12平方公裡,沒有絲毫的迴旋空間,只能固守已有陣地。

張圍子在地圖上並未標示出來,但卻是一個重要支撐點

儘管很不情願,但二二三團還是表現出了強烈的信心,因為該團歷史上曾經有過被中野主力十倍兵力圍攻,堅守5天最終全身而退的經歷。在其看來,解放軍的火力,應該很難敲開他們死守的陣地。即便如此,二二三團也依然在有限的時間裡儘可能的進行了防禦準備:全團依託村莊,構建起3道環村防線,疏密有致地設置了工事網和梅花狀地堡群,同時又得到雙堆集兵團大炮群的戰術支援,構成火力交叉覆蓋的防禦系統。該團認為,只要能死守數日並對圍攻的解放軍以重創,就能堅持到其他國軍兵團前來解圍——畢竟,十二兵團才是蔣介石的心頭肉,別人都可以不救,但沒有理由不救他們。

淮海戰役中的國軍部隊

1948年12月6日傍晚,解放軍攻擊終於開始了。他們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不到40個小時後,二二三團,這個國軍王牌部隊就成為了歷史。

應該說,最初劇本確實是二二三團所設想的那樣:在並不算猛烈的炮火準備後,村東北方和村南兩個方向都有解放軍發起的進攻。穿著灰色軍裝的共軍士兵們從塹壕中勇敢躍起,迎著兇猛的火力奮勇衝鋒。然而,血肉之軀單憑勇氣是難以攻克現代火力所構築起來的防線的。衝擊的隊形才剛剛前進到鹿砦前20米處,就撞上了一道由二二三團的機槍、戰防炮、噴火器和後方的重炮組成的火牆,立刻就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即便是有勇敢的小股部隊頂著巨大的傷亡突入村莊,也會立刻遭受二二三團兇狠的反衝擊。負責從村東北進攻的中野九縱一個加強團,在7個多小時間組織了三次大規模進攻,非但沒有攻破防線,反而在反擊中損失巨大。到當晚24時,兩個攻擊方向都被迫停止了進攻,張圩子陣地毫無變動。據說,當晚胡璉聽到戰報後十分得意,誇獎二二三團「不愧為我十八軍的英雄好漢,不愧你們『青年團』的光榮稱號。」

不過,這卻是二二三團最後一次受嘉獎了。

淮海戰役中的共軍攻擊部隊

12月7日進攻失利後,中野九縱司令員親自來到張圩子附近的指揮部,他叫秦基偉。這個名字在當年並不算有名,但是其強悍的性格卻在中野非常突出。當天的戰鬥激發了這個參加革命二十多年的老紅軍鬥志,他果斷把九縱的「家底」——二十六旅七十六團也投入到了攻擊位置,來個以王牌對王牌。

九縱的這個王牌也不是虛的,其最早是「晉豫邊抗日遊擊隊」,1940年,在其被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新編第一旅第二團時,又把一支從黃麻暴動中建立起來的紅軍赤衛隊班底調入作為二營,極大地提高了該團的整體作戰能力。此後該團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戰場上輾轉徵戰,屢立戰功,成為名噪太行的「老二團」。挺進太行山後,中原野戰軍整體較為困難,但「老二團」卻在惡仗中頑強發展,部隊裝備了不少繳獲來的美械裝備,作戰頑強、火力強悍、威名赫赫。

解放軍中紅軍部隊基本都是百戰精英

12月8日,當朝陽開始照耀這片硝煙瀰漫的戰場時,新的戰鬥又打響了。整個白天,九縱官兵頂著猛烈的火炮和轟炸堅持土工作業,把戰壕向張圩子陣地方向延伸;而二二三團則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多次出擊嘗試阻止,戰鬥和流血一刻也沒有停止。雙方都清楚,交火線距離將決定晚上攻擊發起的距離,誰多贏的一寸,誰就能佔據下一場戰鬥的優勢。當太陽開始落下時,解放軍的戰壕最終從三個方向前伸到村前防線很近的地方,只有近則四十米遠則一兩百米。雙方的士兵各自躲在自己的陣地裡,屏住呼吸,等待著新的戰鬥到來。

電影《大決戰》中表現的攻擊部隊的戰壕

晚18時,解放軍的火力準備開始了。令二二三團大驚失色的是,這一次,砸在陣地上的火力是前所未有的兇悍。伴隨著「砰砰」之聲,近百個巨大的物體飛向張圩子,一落地就發生強烈的爆炸,不但周邊半徑數十米內人員全部傷亡,就連土木結構的工事也會全部被毀。這種武器,後面被國民黨官兵起了一個不太雅觀的名字——沒良心炮。史料記載,這是中野一個工兵幹部的戰場發明,利用汽油桶把十幾二十公斤的炸藥包拋射到150-200米距離上。中野的迫近交通壕作業,也是為這種武器的使用創造了契機。攻擊張圩子,中野三個團一次就使用80個這樣的裝置,發射了1700多公斤炸藥。

炮群射擊時威力極大

把這麼多的炸藥一股腦的砸在如此面積狹小兵力密集的陣地上,無疑是致命的。伴隨著猛烈的爆炸,張圩子一下就籠罩在爆炸火光之中。而與此同時,解放軍也分別從東北、西北和南三個方向發起了衝擊。其中,第七十六團的突擊隊一馬當先,僅用5分鐘就突入了村莊。

而二二三團也確實表現出了王牌的素質,戰鬥精神遠遠強於其他國民黨軍隊。一看解放軍楔入陣地,殘存的士兵便拿起槍,躍出掩體、地堡,向突破口直迎上來。兩股力量頃刻間狠狠地撞在一起。雙方先是以美式自動武器互相掃射,而後又硬碰硬地拼上了刺刀,甚至互相抱住撕咬,每一道塹、每一個地堡甚至每一片廢墟都充滿了殘酷的爭奪。七十六團三連是一個紅軍時期就誕生的加強連,滿員160餘人,此戰作為預備隊加入戰鬥,僅僅在攻了沒多久,就只剩17人了。團長李鍾玄得知後心疼地直掉眼淚:「狗日的『青年團』吶,把我的『紅三連』拼光了,把我的『紅三連』拼光了呀……」

電影《大決戰》中黃維兵團死守防線

戰鬥是焦灼的,但七十六團能持續不斷的投入後續梯隊進行攻擊,而二二三團卻只能逐漸流幹每一滴血。戰鬥以寸土一命的代價艱難地向村中央推進,雙方的屍體綿軟地向村中的核心母堡鋪去。然而就在兩軍在村內進行最後搏殺的時候,國民黨軍重炮開始對張圩子進行了覆蓋射擊,把整個村子徹底炸成了廢墟。9日凌晨4時,這片被鮮血侵盡的戰場終於平靜下來,「青年團」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後來據當地人回憶,二二三團的傷兵在碉堡瓦礫之下的哀嚎持續了好幾天。

這場王牌對王牌的戰鬥,最終以七十六團的慘勝告終。2000多人的「青年團」除了被俘的不到140人外,餘皆戰死;而包括七十六團在內三個中野主力團也元氣大傷,休整了好幾天才得以繼續參加最後圍殲黃維的戰鬥。

張圍子戰鬥這段歷史可能並不太為人所知,但在這種慘烈戰鬥中生存並獲勝的經歷卻能夠深入到一支部隊的骨髓血脈之中,並在更大的考驗中發揮作用。幾年後,國人在一個叫上甘嶺的地方知道了這支部隊新的番號——十五軍。在那裡,這個王牌以一場更加殘酷的戰鬥鑄就了一個民族新的尊嚴。

歡迎觀看《大決戰:淮海戰役》中關於雙堆集戰役的剪輯版: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相關焦點

  • 淮海戰役中的國民黨王牌團有多麼難打?中野3個主力團血灑張圍子。
    淮海戰役中的國軍部隊 1948年12月6日傍晚,他們期盼已久的共軍攻擊終於開始了,但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在這個陣地上只堅持了不到40個小時後
  • 淮海戰役慘烈一戰,中野華野血戰國軍老虎團,一個村莊被夷為平地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到商丘,北到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和國民黨軍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決戰。在此決戰中,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60萬大軍和國民黨軍80萬大軍在中原地區各大戰場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 24小時八個團拼光,淮海戰役中的國民黨18軍,幾萬人打光都不投降
    這支部隊也是五大主力之一,而且是國軍的傳統王牌部隊,蔣介石心腹陳誠的起家部隊。 1946年,劉伯承率中野三個縱隊想要殲滅這支部隊,但是沒想到被整編11師的一個團擋了一個星期,最後還被這個團的團長率部突圍了。1947年整編74師覆滅之後,粟裕率華野四個縱隊將這支部隊團團包圍在了南麻,但是打了六天都毫無進展,最後只能撤退。 1948年的淮海戰役中,以18軍為首的國民黨軍12兵團被中野包圍在了雙堆集地區。
  • 淮海戰役打的有多慘,中野華野聯手打國軍王牌,把周圍部隊嚇投降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期間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圍殲戰。
  • 國軍最難打的兵團,司令是黃維,為攻下它,我中野一團只活下17人
    據悉當時國民黨內部對於誰來擔任國軍第12兵團的兵團司令產生了很大的分歧,畢竟這隻兵團是國軍最為強大的,為此許多國軍將領都想要擔任其領導的位置,但是最後蔣介石選中了大名鼎鼎的黃維,而副司令則是胡璉和吳紹周。濟南戰役這邊沒結束多久,國民黨氣都沒有喘過來,我們解放軍就開始突如其來的開始了進攻徐州,也就是之後發生的淮海戰役。
  • 國軍悍將胡璉,章逢集大戰,中野三個縱隊沒打過整編11師一個團
    整編11師是國軍傳統王牌部隊,背後所依靠的陳誠系,是國民黨軍中名將最多,威望最大的派系。這支部隊的前身就是國民革命軍18軍,在淞滬會戰,鄂西會戰等戰役,18軍多次給予日軍重創,讓日軍都聞風喪膽。從18軍走出的歷任軍長,如陳誠,羅卓英,黃維,胡璉等人都是蔣介石頗為器重的將領,在國軍中都有很高的地位。
  • 淮海戰役後,國軍傷亡及被俘55萬,那麼5大兵團司令的下場如何?
    大家知道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嗎?分別是淮海戰役、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這三場戰役的勝利可以說是直接奠定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其中的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是粟裕大將指揮下的戰役,這場戰役可以說是震古爍今的,最後的結果自然是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勝。當時國軍參戰的部隊有哪些嗎?
  • 比74師還能打的國軍部隊,淮海戰役,全軍十幾個團打光都不願投降
    但是這五支部隊中,還有一支不弱於整編74師的部隊,那就是整編11師。 整11師是由18軍改編而來,這支部隊是土木系的起家部隊,也是國民黨軍中的老牌嫡系部隊。淞滬會戰期間,18軍打的十分慘烈,在羅店戰場和日軍11師團到了數周,傷亡慘重,18軍67師在黃維的指揮下打的不到一個團。
  • 國軍五大王牌,成立時間先後順序,哪個軍享有軍中大哥之稱
    其實74軍成名也是在八年抗戰時期,正是在第二任軍長王耀武的帶領下,血戰全國,從而贏得抗日虎賁軍的稱號,成為國軍五大主力中,戰績最佳的王牌軍,從而享有御林軍之稱。不過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孟良崮戰役(1947年)中,這支在抗戰時期戰績國軍王牌,最終兵敗全軍覆沒。雖然後來又重建,但是戰鬥力大不如從前。
  • 陳誠一手締造的王牌勁旅,第18軍被殲滅後又重建,那麼是誰任軍長
    18軍雖然是陳誠一手締造的部隊,但是它能夠位列國軍五大王牌行列中,並非是靠陳誠的關係,第18軍才得此殊榮,完全是戰場上打出來的名聲。從1930年成立,第18軍先後歷經了中原大戰,國共第一次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不同時期的戰爭洗禮。早已讓第18軍成為一支王牌勁旅。
  • 雙堆集戰役,中野華野四個團血拼國軍老虎團,附近部隊被嚇投降
    1948年11月25日,中原野戰軍全線出擊,將黃維12兵團12個師十幾萬人馬團團圍住。26日,蔣介石命令黃維組織兵力,趁中野的包圍圈並不嚴密,向外進行瘋狂突圍。
  • 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麾下四位高級將領,各自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爆發時間是1948年11月6日,參戰雙方;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我黨領導的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雙方投了兵力;國軍約80萬,華野與中野共計60萬(外加後勤以及民兵40萬)。指揮員;國軍劉峙,杜聿明,黃維,黃百韜等國軍高級將領。
  • 國軍五大主力,為何在解放戰爭中慘遭失敗,蔣介石追悔莫及
    其成長於早年民國軍閥混戰、而在內戰中戰績出色,其部隊主管皆為皆為黃埔畢業生,素有才能,作戰英勇,是典型的國軍主力王牌部隊。1943年長江石牌要塞保衛戰被當時的報寓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可見其戰果及意義之大。而其在這一次地與日軍作戰中的英勇表現,成為了第一批換裝美式裝備的部隊。在隨後與日軍作戰的過程中,變現更加突出,予與日軍重創。
  • 解放戰爭中,從上黨戰役到海南戰役,一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投入10萬人以上)從1945年的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上黨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孟良崮戰役:粟裕百萬軍取上將首級,全殲了國軍王牌整編第74師
    孟良崮戰役,粟裕指揮我華東野戰軍主力,全殲了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中堪稱頭號主力的整編第74 師(實際上就是一個軍的編制擁有3.3萬餘人的龐大兵力),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重點進攻我山東解放區的囂張氣焰,不僅鼓舞了其他戰場上我軍廣大指戰員的戰鬥士氣,而且讓我軍高層看到了未來戰勝強大的蔣介石集團的希望。
  • 國軍71軍覆滅:蔣介石羞於承認,死打硬拼戰術害了王牌部隊
    該軍在抗戰中屢立戰功,1946年3月進入東北,開始與東北民主聯軍作戰。陳明仁時任71軍軍長,在其指揮之下,陳明仁在四平力克林彪,獲得空前大勝。國民黨方面歡呼雀躍,又是給陳明仁頒發青天白日勳章,又是請各路媒體記者團來報導所謂的四平大捷。
  • 黃維拒絕投降,中野、華野齊上陣,十二兵團隨之土崩瓦解
    33團號稱是老虎團,全團3000多人,全部由老兵組成,戰鬥力十分強悍,抗戰時連日軍都畏懼這支部隊。 為了扼守這一陣地,12兵團派出來的是最後的精銳——十八軍118師54團。 該團是國民黨起家部隊之一,從北伐起就打過無數打仗惡仗,屢立戰功,被稱之為「威武團」。
  • 《亮劍》中的終極對決,原型是歷史上著名的淮海戰役
    大家好,我是滄海君,《亮劍》原型戰役解析系列已經做了6期了,本期會是最後一期,感謝大家長久以來對我的支持。今天我們來還原一下解放戰爭之中,李雲龍和他摯友兼宿敵楚雲飛的終極對決-趙莊戰役。趙莊戰役發生在淮海戰役期間,李雲龍的二師和楚雲飛帶領的國軍王牌美械師在趙莊遭遇,雙方展開了慘烈的戰鬥。
  • 解放戰爭:若28軍準備的7個團全部登上金門島,能否打敗國軍?
    其實金門戰役我軍28軍真正預備的登島人數並非後來的9086人,而是足足7個團約2萬部隊,但由於船隻盡毀,無法接應第二批部隊,才導致了九千人在島上孤軍奮戰的局面。如果當年7個團都能成功上島,28軍能否擊敗守島的國民黨軍呢?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種可能性是我軍慘勝。這要建立在28軍2萬人同時登島,或者首批船隻順利返回,快速將第二批4個團運到島上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