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公園,是自然生態的詮釋,也是人文內涵的表達。
團城山公園自建成開放之日起,30多年的歲月裡,它一直是黃石這座城市的「魅力擔當」。而時光更往前回溯,團城山公園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53年。
據《黃石市志》記載,1953年,市人民政府投資5.3萬元,組織群眾在團城山栽植苗木、花卉,購置遊船5隻,建涼亭、遊泳池各1個。1980年12月,市政府正式批准《南湖風景區建設規劃》,從此開始了風景區的各項建設。
汪道明出生在黃石,成長在黃石。從1981年參加工作直至2014年退休,30多年,他一直在黃石園林系統工作,曾任團城山公園管理處主任、市園林局總工程師等職。團城山公園的過往,他如數家珍。
1981年1月成立了黃石南湖風景區管理處,並從當年開始在獅子山和貓子山植樹造林,栽植松樹、樟樹、女貞、梅樹、桂花樹等樹木。1982年園林部門修築象鼻嘴沿湖路,建設鯰魚墩、逸趣園,開闢臨時性的花圃生產基地、盆景生產基地、小型育苗基地。
「特別是逸趣園,更是團城山公園的經典之作。」汪道明說,逸趣園於1985年5月開工,並於次年「十一」竣工對市民開放。這個最初佔地只有0.67公頃、建築面積654平方米的逸趣園,是黃石市盆景園中的微型盆景展覽區,也是黃石建市後第一座仿古園林建築。「逸趣園的樓、廊、軒、亭等主體建築和裝飾構件,均由混凝土代替傳統的木材,這在黃石市古建築施工應用的新工藝中尚屬首例。」他告訴記者,就連園內的匾額、楹聯都是通過《黃石日報》向全市廣泛徵集,從幾百幅作品中精心篩選產生,取「逸情世外、趣味園中」之意而得名「逸趣園」。隨後,映趣園、野趣園相繼建成,形成名園三趣的景觀風景線。
隨著建設的次第鋪陳,團城山公園一次次聲名鵲起:1999年,團城山公園被建設部《中國名園》評委會評定為「中國名園」,全省僅團城山公園、黃鶴樓公園、中山公園等獲此殊榮。本世紀初,黃石友好城市——紐西蘭納爾遜市在自家繁華地段,修建了一座名為「中國黃石」的公園,而這座公園設計參照的藍本正是團城山公園!
進入新世紀後,我市對團城山公園實施擴建及濱水櫻花帶建設工程,改造梅花谷、實施「三趣園」至泉塘路教堂的擴園改造、建設團城山公園山體健身遊步道及景觀亭。從2014年開始,實施濱水櫻花帶建設工程,共栽植櫻花2268株,栽植石榴、玉蘭、雷竹等2195株,完成園路鋪裝3000米,休閒廣場1076平方米,新建了停車場和綠道。從春天的櫻花大道到初夏的「最美跑道」,至此,團城山公園刷爆了黃石人的朋友圈……
許多黃石人嶄新的一天,都是從團城山公園開始的——
如今每天清晨,68歲的郭玉香老人都會準時出現在團城山公園健身的人群中。雖然白髮已上頭,但健步走起來,依然精神矍鑠:「這裡空氣好,有樹有水有綠道,一邊走還可以一邊欣賞風景,我們都很喜歡來這裡。」公園的另一邊,年輕市民張雨婷正帶著孩子遊玩,「現在團城山公園更大更美了,孩子有足夠的地方玩耍,而且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是個好去處。」
一座公園,何以讓市民產生滿滿的幸福感?汪道明一語中的:「對於市民而言,一說起逛公園首先想到的是團城山公園;對離開黃石的遊子而言,一說起團城山公園,就能勾起他們的鄉愁,因為這裡一直是黃石老百姓最喜愛的公園。」
隨著時代的發展,黃石的公園建設,越來越多姿多彩。
2000年8月,佔地14.84萬平方米的人民廣場建設竣工,成為我市最大的廣場;2016年「五一」前,柯爾山—白馬山公園對市民開放,這是黃石十年中首次建成的新公園;2018年元旦,磁湖上遊溼地公園建成,目前磁湖下遊溼地公園項目正在緊張推進,預計今年「十一」全面開放;2018年11月,黃石港生態體育公園建成,成為網紅打卡地和孩子們玩樂的天堂;2019年「五一」,承載著三代黃石人美好回憶的飛雲公園,全面改造升級後再度對市民開放……
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一種最自然不過的情感,抒發的是存於每個人心底的生活理想。如今,我市正在以覆蓋城區各地的公園綠地作為重要支撐體系,將整個黃石變為一座巨大的公園城市,把生態價值轉化為了生活品質,使綠色樂章譜滿東楚大地!
【來源:市城管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