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是整個東亞文化圈的發源地。東亞的很多國家的文化都可以從中看到中國的引子,就比如說朝鮮,以前甚至一直都是中國的附屬國。再比如說日本,自公元603年就與中國開始有了建交。
自那時候起,日本就脫離不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如果對於日本的近代史有興趣的話,可以看到日本近代在戰後轉型經濟的過程中,有一個中國道家學者王陽明的理論幾乎是影響了日本的經濟界。許多優秀的企業家都對其理論十分崇拜,其中就有稻盛和夫以及松下幸之助這種經營之神。
不光是在經濟上,在軍事上也是如此。出生於1848年的日本軍官東鄉平八郎,是一位海上的將軍。他與當時日本的陸軍乃木希典被日本人並稱為明治時代的「軍神」。按例來說軍人崇拜的至少也應該是關於。但是就在這位「軍神」的慶功宴上,他當中拿出了一個腰牌,牌上刻著「一生俯首拜陽明」七字,意味自己一生都會對王陽明俯首叩拜。
但王陽明這個學者也許許多中國人自己都沒有聽過,可為什麼他的思想在日本會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呢?這其中是有什麼原因嗎?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王陽明原叫王守仁,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他自小受到了儒家學派的影響,創立了一門學說名叫做「陽明學」。而這門學說對後人影響最深的就是我們熟知的「知行合一」。而看王陽明的學說,我們要先看中國的傳統哲學體系。
雖說中國佛家勢大,但是這實際上的從印度外傳進來的。中國本土的哲學體系,實際上就只有道家這一門,後還衍生為宗教。儒家之類的這些,也全都是自道家衍生而來。而最初的源頭,就是源於老子的《道德經》,而這《道德經》又是源於古老的《易經》。
本質上其實就是自然的理念,他是指導我們看到時間陰陽交替,四季輪轉的變化。然後將其放在人的身上,就像是天有陰晴,月有圓缺,人自然也是一樣。所以無為而治,中庸之道等等,講得就是自平和之中生存進取的種種道理。
而王陽明自小就深受這儒家學派的影響,在成長的過程中又尤其推崇孟子的人性本善的影響。他覺得人生來就是心善的,正是這善心,我們可以用其來衡量社會上的行為標準。但是王陽明又發現,許多人在做錯事情之後都會找各種藉口,證明自己並不知道這是錯的。
所以王陽明經過研究之後,提出了一個「知行合一」的理論,就是將心法的標準,這善心的標準。用人們可以看得見,感知得到的內涵表現出來。並強調在做事之前,就用心法去衡量與檢驗這個事情的對錯,這樣子許多的錯誤就不會發生了。
而前面也有說過,日本的文化受中國的影響很深。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也都是自隋唐引進的文化。後因中國與外界聯繫漸漸減少,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有關哲學思想方面的只是就僅僅只是一部孔子的《論語》。
而且他們的那一步《論語》也真的就是最開始的那一個古老有簡潔的版本,並不像是中國一般時長有人為其做批註,或者有其他的思想家在上面日安加上其他的內涵。那麼在明治維新後,當這一本《心學》在日本可以引起思想界多大的震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