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木希典配得上日本「軍神」的稱號嗎? | 循跡曉講

2021-02-18 循跡曉講


作者:獵戶座零戰

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7000字,大約需要18分鐘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皇師百萬徵強虜,野戰功城屍做山。愧我何顏見父老,凱歌今日幾人還。」——乃木希典

1904年夏天,中國東北。

上萬的日本步兵忍受著夏日的炙烤,正匍匐在戰壕中,他們手中緊握著西洋式的步槍,凝望著遠處日後將被稱為「爾靈山」的高地。隨著指揮官的命令,蝟集在山腳下的日軍對著山頭開始了衝鋒。

幾乎同時,山上各式各樣口徑的火器對準日軍人海集火。火器的轟鳴聲,人的慘叫聲蓋住了指揮官的發令。

▲日軍準備發起進攻 圖源於網絡

此時的203高地可稱作人體解剖的手術臺——各式各樣的人體四肢臟器蓋住了山頭,又像是張獻忠的廚房——戰火炙烤著死屍,散發出一股令人厭惡的肉香味.

但各路日軍仍然保持著超然的自制力,沒有出現潰退。每個人都咬緊牙關,振作精神,向山頭進發。而俄軍也是寸土不讓,還以顏色。

 

人類有史以來最血腥的戰鬥便在這座華人稱作「旅順港」,外國人叫「Port Arthur」的地方打響。

203高地是人類戰爭史上傷亡率最高的一個陣地之一。而這場戰役也成就了乃木希典將軍,在這位將軍的指揮下,日本在這場戰爭中取得重大勝利,也標誌著黃種人在近代第一次擊敗了白種人。


▲203高地 圖源於網絡

然而,數以萬計的日軍士兵,包括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都倒在了俄國人的槍下。

後世許多人認為稱乃木希典為「軍神」,乃名不副實,因為他的指揮很糟爛,都4091年了,還用人海衝陣地,日軍損失六萬多人,俄軍只傷亡三四萬人,真是愚不可及。

那麼,乃木希典是愚將還是軍神?日軍真的是純粹靠意志力打敗了俄國人嗎?攻克203高地究竟意味著什麼?日俄戰爭有何深遠影響?

筆者就來一一解釋下這些問題。


人類第一場現代戰爭是在何時打響的?不同的學者可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畢竟對「現代」一詞,不同史觀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筆者認為,將日俄戰爭說成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現代戰爭也沒什麼不妥。

對黃種人來說,日俄戰爭意味著學習西方的成果終於得到了檢驗;從世界軍事史的角度來說,日俄戰爭是一場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戰爭,這場戰爭完全可以看作是日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場提前彩排。


▲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方生老師主講的《一戰那些事兒》音頻專輯,更多知識專輯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跡講堂」,或者到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循跡講堂」APP

然而,雙方在這場戰鬥中的經驗教訓並沒有被歐美人高度重視。

我們就來看看這場戰爭有哪些現代性。

從戰爭的性質來說,這場戰爭是亞洲歷史上第一次國與國之間的現代戰爭。在這場戰爭之前,東亞國家之間打仗,支配士兵的是模糊的地域意識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種族身份認同,或是對秦制社會下皇權的恐懼。

▲浮世繪中的日俄戰爭 圖源於網絡

非但沒有民族主義,也沒有國家認同,至少沒有西方或現代語境下的民族國家。

比如中國,「民族主義」這個概念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才引入中國,據說李鴻章當時長嘆:「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西方也有評論,說李鴻章是一個人對付日本一國。梁啓超也說,「蓋數千年來,不聞有國家,但聞有朝廷。是故吾國民之大患,在於不知國家為何物。」

 

▲中日甲午戰爭 圖源於網絡

日本是通過引進西式的教育,改造本國文字,完成了對本國人民族意識的塑造。要想教育民眾什麼叫「國家」,先得讓他們會認字。

但象形文字在普及方面有天然的劣勢。筆者曾見到一個西方研究者這樣說,中世紀的歐洲,識字率要比你想像得高,在歐洲,哪怕一個市井小民連一個拉丁文單詞都看不懂,只要他掌握了字母表和拼寫規律,就可以生拼出自己想說的話。

這就是拼音語言的天然優勢:它反對大一統,有利於地方方言整合成新的語言體系,從而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

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時,就倡導用本民族文字翻譯《聖經》,打破了教會在文化方面的專制,有力地促進世俗政權的興起。

▲明治時期的日本社會  圖源於網絡

日本為了更快地掃盲,也多次出臺法律,鼓勵少用漢字,多用新型文字。各界有識志士奔走呼號,郵政界制度的創始人前島密就發表《廢止漢字意見書》,福澤諭吉也發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張把不常用漢字從日語中剔除掉,將漢字限制在二三千字。

在一代人的努力下,東亞人不再是目不識丁,稀裡糊塗的病夫了。相比於來自於鳥不拉屎的西伯利亞的毛子,日本軍隊普遍識字率較高,能更好地執行上司的命令。

更重要的是,他們此刻不再是一支古代軍隊了,日本兵團的所有人,上到指揮官,下到炊事員,都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

不同於在源平合戰中展現個人「弓馬之道」的武士,或者在關原之戰中為了豐臣或德川一家人的榮耀戰鬥至死的足輕,在203高地下的所有官兵都很清楚:自己是大和族,是日本人,不是為了討取賞賜,更不是為了混口飯吃,而是儘自己的義務,也是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

一個共同體的概念就這樣深深植入了他們的心中。

▲重機槍的發明和應用徹底改變了戰爭形式  圖源於網絡

其次,從戰爭的形式來說,這場戰爭的武器現代化程度十分的高。雙方的單兵裝備都採用的是最新式的旋轉槍機後膛槍,此外,日俄戰爭大概是人類首次大規模使用單管機槍。

對比下四十年前的南北戰爭,那時的不少士兵使用的還是前膛槍,機槍也是用搖手柄擊發的多管加特林機槍,而非日俄戰爭中使用的有扳機的、水冷或氣冷式機槍。

在機槍的使用上,南北戰爭中,機槍主要用於防禦陣地,而不是像日俄戰爭中作為進攻方的支援火力介入戰鬥。大炮、鐵絲網、塹壕、有線無線電通訊、偵查氣球這些形式新穎的裝備也投入了戰鬥。俄國人甚至採用了通電的鐵絲網。

▲戰爭雙方都用了氣球進行軍事偵查  圖源於網絡

最後,從戰爭的影響來說,日俄戰爭對東亞格局的塑造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試想如果日本在該戰中戰敗,東亞人的生存空間會受到怎樣的擠壓?如果日本戰敗,那麼清政府就只能與整個東三省揮淚作別。

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實是,北極熊喜歡要領土,並且吃到嘴巴裡的肉很少有吐出來的。而沙俄早就對東北這塊肥沃的土地虎視眈眈,在兵臨城下之時,日本一腳將沙俄從遠東的大門踹了出去,不管是出於稱霸遠東的自身利益還是出於為黃種人揚眉吐氣的公義,好歹讓大清保住了東三省。

▲發生在日俄戰爭之前的海蘭泡慘案,上圖反映了被俄軍驅趕到江中的中國人  圖源於網絡

《全球通史》作出了總結:「這場戰爭是遠東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更有意義的是,歷史上第一次有一個亞洲國家戰勝了歐洲國家,而且是一個大帝國。這對整個亞洲均產生了鼓舞人心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日俄戰爭是近代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是非歐洲民族充分覺醒的序幕。」

當時的中國人對此也深有感觸,比如胡適這樣寫道:「這一年是日俄戰爭的第一年。上海的報紙上每天都登著詳細的戰爭新聞,愛看報的少年學生都感覺絕大的興奮,這時候中國的輿論和民眾心理都表同情日本,都痛恨俄國,又都痛恨清政府的宣告中立。

▲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方生老師主講的《日俄戰爭》音頻專輯,更多知識專輯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跡講堂」,或者到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循跡講堂」APP

日俄戰爭也促進了中國民權運動的興起,白人優越論不攻自破。讓中國的知識分子看出,東亞人不是病夫,像俄國那樣的專制國家,是打不贏立憲國家日本的。

綜上所述,乃木希典參與的是這樣一場意義深遠的戰爭,不僅維護了日本的利益,還改變了東亞格局,震撼了世界。

從這個角度說,給他「軍神」的頭銜不為過。


乃木希典最大的非議,便是「輕物質重精神,不珍惜人命」。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筆者敢把話放在這:日俄戰爭中,沙俄的物質比日本差五倍。我們來仔細對比交戰雙方的裝備。

首先看步槍,不少二毛子喜歡嘲笑日本三十年式步槍故障率高。要是德國人嘲笑日本人還有點底氣,問題是用號稱「燒火棍(garbage rod)」的莫辛納甘1891式步槍的毛子也好意思笑別人?

▲1930後的新式莫辛甘納步槍  圖源於網絡

這款步槍與同時期槍枝相比,設計粗糙,槍栓拉都拉不動,有人覺得這種武器乾脆配上刺刀當標槍使算了——唯一的優點就是產量大,到現在槍枝市場上還有一堆這種槍以白菜價甩賣,然後當標槍扔出去,反正也不心疼。

有的國家使用它純粹是因為找不著槍用了,沙俄士兵素質太低,配不上好槍,髮根棍子讓他做炮灰去也不心疼。

這可別說是老外編段子黑蘇俄,日本至少戰後就開始研製新款步槍,而毛子竟然好意思把自己的燒火棍出口——援朝志願軍戰士還有拿舊型號莫辛納甘的,他們給這槍取了另外一個外號「腳蹬槍」。

因為故障太多,並且不好排除,要用腳踹才能打開槍機。

 

再看機槍,毛子用機槍的思維還十分原始,他們經常像用炮一樣,將機槍架在兩輪車上,這自然成了日軍狙擊手和炮兵問候的絕佳靶子。

俄軍的馬克沁機槍使用帆布供彈帶,在溼冷的環境下帆布供彈帶會變形造成卡殼。而日軍的Hotchkiss機槍使用硬質的金屬供彈帶就不會遇到這個問題。

▲Hotchkiss機槍射擊畫面  圖源於網絡

重炮方面,俄國人在203高地上布防的數量不足,說是要552門重炮,結果只準備了116門,並且這些重炮大多陳舊,質量堪憂。

▲日軍工程兵鋪設鐵軌  圖源於網絡

而日軍第三軍在乃木希典統帥下,做了大量準備,鋪設鐵路,運送大炮。

再談補給方面,毛子貪汙腐敗問題極其嚴重

事實上,毛子的供給就沒好過,在不久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外強中乾,由於補給跟不上,導致士兵大規模潰逃。這個毛病一直延續到二戰,看過電影《兵臨城下》的都知道,他們有時兩個人共用一桿步槍,要是沒有美軍的補給,蘇聯幾乎熬不過嚴冬。

沙俄時期,「戰鬥民族」也是同樣的鳥樣:當時來到東北後,日俄雙方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一個是烈日炎炎,士兵容易中暑。

▲日俄戰爭中,日軍單兵服飾  圖源於網絡

日本方面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問題,配發了帶遮陽布的軍帽,而沙俄士兵只能自制,甚至到了1904年的8月,還有很多士兵只有冬裝穿,士兵們不得不用手推車來運多餘的大衣和行囊,然而俄軍在行軍過程中,甚至出現不少士兵因為中暑而死的現象。

還有,沙俄軍隊行軍時大部分人的靴子都不合腳,忍受不了的士兵甚至會穿中國人的草鞋。

第二個問題是隱蔽色,20世紀的來復槍,較之19世紀的滑膛槍在射速和精度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而大多數國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士兵們鮮豔的制服顏色很容易成為敵人的靶子。

日本方面很快就加大卡其色軍服的生產。

而沙俄還是源源不斷地將人像牲口一般運往遠東戰場。老兵們碰上新人第一件事就是叫他不要戴帽子——亮色的帽子是日本狙擊手的活靶子。


▲日俄戰爭中,俄軍士兵  圖源於網絡

第三個問題是嚴冬,在冬天時日軍每人會配發兩張毯子,俄國人一張都拿不到。

為什麼兩軍會有如此大的差距?這實際上是兩國制度的差別導致的,日本經過明智維新後,國力空前強盛,補給跟得上。

而沙俄已垂垂老矣,國內各種罷工、起義層出不窮,根本無力與年輕的日本較勁。此外,沙皇不敢也不能把駐紮在歐洲的精銳部隊調往遠東,與日軍對峙的多是亞洲部分的俄國部隊,整體質量相當差,有的甚至就是民兵水平。

在饑寒交迫下,本來軍紀就不好的毛子對東三省的居民犯下了累累罪行,這不是沙俄第一次在東北施暴,當然也不是最後一次。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許多中國人會志願替日本人做間諜襲擾俄國人。

 

▲中國人給日俄雙方都做過探子,圖為被俄軍抓獲的中國人  圖源於網絡

通過上述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兵團並不是純粹靠意志打仗,而是非常注重後勤保障和武器彈藥的。相比沙皇尼古拉二世不顧國際形勢,一心讓艦隊從歐洲出發,環地球半圈後來到遠東給日本艦隊練手的舉動,乃木希典絕對算不上笨。

至於203高地的日軍為何付出了數倍於俄軍的傷亡,這樣的結果其實換誰指揮也是一樣。

203高地是一個重要據點,在那裡,可以俯瞰整個旅順港,攻陷203高地就等於宣告戰爭勝利。

俄國人也深知這一點,203高地是俄國人修築多年的陣地,防禦工事非常堅固,連炮火都難以將其摧毀。而自古以來,進攻一方要想徵服易守難攻之地必然要付出重大傷亡,不能以純粹的傷亡比來反映將領的素質。


▲俄軍防禦工事  圖源於網絡

還有就是乃木希典也不是沒想其他的法子,炮攻、挖地道、夜襲……這些辦法都用了,沒成功能怎麼辦?

當時的戰況尚不明朗,俄太平洋第二艦隊已經起航,如果不速戰速決,一旦俄軍增援趕到,戰況將會急轉直下,而東鄉平八郎也專門寫信要乃木希典動作快點。

而日軍總部最開始就認為,甲午戰爭只花了兩小時就佔領了旅順,將時間延長几十倍,一周時間綽綽有餘。明治天皇還向第三軍發出敕命,鼓勵將士們不惜一切代價攻佔旅順。

有些主意也不是乃木出的,實際指揮的參謀長是伊地知幸介,乃木希典有時候過於遷就這個參謀長。所以,不惜一切代價的強攻,是迫於不得已做的下下策。


▲日本士兵拿著護盾衝鋒 圖源於網絡

在強攻的過程中,日本還發明了一種類似於現代防爆盾的護盾,提高士兵的防護水平,不能說不是重視人命的一種體現。

 

就算是做事後諸葛,要十年後的歐洲人來指揮,照樣也是傷亡慘重。

Osprey出版社出版的《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05》一書的作者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當時日俄戰爭吸引了很多西方觀察者,但為何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人似乎一點教訓都沒吸取呢?

 

比如像索姆河、凡爾登,幾乎場場戰役都是絞肉機,步兵衝向防禦嚴密、機槍大炮遍地的敵軍陣地是常有的事,單日傷亡過萬不是誇張。

只能說當時的武器技術進步太快了,很多軍事思想沒跟上,哪怕是十年後的人,有了前車之鑑,都難保不犯錯。我們又為何要對乃木希典如此苛責呢?


但也許讀者還會質疑:乃木希典的頭銜是「軍神」啊!難道說,只要不犯大錯就可以被稱作「軍神」嗎?怎麼看,他的貢獻也絕對比不上亞歷山大或者拿破崙這樣的人物吧?

 

這個問題就要考慮文化隔閡了。日本語境下的「軍神」,其實不在乎立了多大的功。而軍神這個頭銜,有點像我們學校發的「三好學生」獎狀。

除了考慮戰績外,還要綜合考慮其他方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個人德行

▲日本電影《二百三高地》中的乃木希典  圖源於網絡

乃木希典是個表裡如一的人,其所作所為,絕不是為了沽名釣譽。出徵前,他抬著三口棺材上前線,意思就是他和兩個兒子都做好戰死的準備了,結果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都死於日俄戰爭。

看看那時的東亞國家,有哪個軍人敢這麼做?那些天天嚷著要屠美滅日的大嘴巴,甚至做不到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國內上學。乃木希典是說到做到,親力親為。這也是許多人無法達到的一種境界。

 

▲乃木希典大兒子乃木勝典和二兒子乃木保典  圖源於網絡

更重要的是,乃木希典表現出了屬於武士的強烈恥感。乃木希典一生,想自殺無數次。

一次是在西南戰爭中將聯隊旗弄丟了,他感到十分屈辱,想自殺卻被阻止。之後天皇也知道他這個毛病,在203高地久攻不克時,有人提議將指揮由乃木希典換成別人,天皇就不同意,他知道,只要把乃木撤職,他不會把這看成是人事變動,而會將其視為讓天皇蒙羞,必然會切腹自殺。

日俄戰爭結束後,乃木回國,在慶功會上,他並沒有以功臣自居,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吾乃殺乃兄乃父之乃木是也!」。他覺得對不起戰死的年輕人,希望天皇能允許他以死謝罪。天皇不但沒有批評他,反而嘉獎了這位老臣。

但乃木卻沒有一天不將自己視為罪人。天皇在時,乃木尚能克制自我毀滅的欲望,但天皇也有去世的那一天,乃木的悲劇便在天皇去世後上演。

▲日本電影《二百三高地》劇照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病逝後,乃木希典一直寢食難安,覺得對不起故主,悲傷至極。

同年9月13日,在與妻子商量後,他們平靜地坐在家中,乃木的妻子首先用短刀刺向自己胸口自盡。乃木的死法則更為殘酷,他先劃開了自己的肚子,在沒有介錯人切下他頭顱的情況下,乃木忍受著極端疼痛,將刀架在了脖頸,自刎身亡。

當時很多知識分子就批判這對夫婦,認為他們還是在拿舊式思維做事。這難道不是很諷刺嗎?作為一個曾留學國外,受過西洋教育的人,竟然還是會沿襲東方的自殺殉國傳統。


▲日本電影《沒有出口的海》劇照 

在《沒有出口的海》中,男主的父親對即將出徵的兒子提了這樣的問題:「所謂的國家,究竟是什麼?」將他兒子問的一時語塞,只能這樣回答,「國家就是國家,就像日本、美國、法國、英國。」

 

儘管日本模仿歐美,創立新的國度。但在對民族國家的理解上,積澱還是不足。歐洲的民族塑造,歷經了數百年的時間,而亞洲人依葫蘆畫瓢所建立的國家,其意義上,遠不及歐洲豐富,保留了過去不少的糟粕。

乃木希典的悲劇,是東亞社會的一個縮影。有時候的確是「我命由天不由我」。乃木希典並不希望讓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做炮灰,但命運讓他做了將軍,時代要求他不惜一切代價打敗俄國。那時候沒有PTSD的說法,但從乃木的一些舉動來看,他的精神肯定是受了創傷的。


▲日本電影《二百三高地》劇照 

乃木希典的悲劇,也恰恰證明了東亞社會可以將美德扭曲到什麼程度。講榮譽、負責任是人類共同讚許的品質,然而到了東亞人這裡,榮譽感變成了愚忠愚孝,使命感變成了大義滅親。

所有的品質都為一個虛妄的「大國崛起」而服務,並走向了極端。

明明可以不死,明明可以發揮餘光餘熱,或者安享晚年的乃木希典,在這種愚蠢的思想下,走上了不歸路。

所謂的「軍神」頭銜成了壓迫人,扭曲人,殺害人的重擔、枷鎖、軟刀子。它在東亞社會還有其他許多表現形式,比如魯迅筆下「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的禮教;比如過去給婦女立的貞節牌坊;或者現在某些人高呼的「如果對日美宣戰,我寧願我母親和姐妹去做站街女攢軍費!」

在電影《切腹》中,井伊家的武士將井伊直政的一套盔甲視作神明。但對身邊實實在在的同胞的遭遇卻視若無睹,逼著因走投無路而被迫詐騙的浪人千千巖求女用竹刀切腹——用鈍刀慢慢磨開肚子自盡。

為了「武士道」,他們對弱者苦苦相逼,喪失了應有的人性。

而千千巖求女的丈人津雲對武士們的質問,道出了東亞千年來道德規範的虛妄:「就算是最出色的武士,也只是一個肉體凡人,他不能只靠空氣存活……取締諸侯封地,這般冷酷的幕府政策,令無數武士失去了他們的主人……不愁吃穿的人永遠體會不了他們的悲慘……到頭來,我們所謂的武士榮耀,只是表面虛假的風光」。

 

近代的武士,從德川鎖國開始,其「武士道」信仰就成了不倫不類的怪胎。

隨著時代發展,武士道已經脫離了其原有的土壤。近代日本人並沒有試圖保留其實質,反而僵化其形式,逼著其他人做違背人性的事。

如果說戰國時代的武士道還有「下克上」「天下布武」的開拓精神的話,近代推崇忠君愛國的武士道已經成了奴化百姓的手段。

▲日本電影《切腹》劇照 

現代日本人在《切腹》這部電影中對武士道的探討,更是對東亞人性格的深刻反思。電影的最後,津雲將象徵著士族榮譽的鎧甲狠狠擲在地上,摔得七零八落,後人對東亞傳統文化中的榮譽發出了強烈的嘲諷。

現代人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從統治者賜予的「武士」「軍神」這些頭銜美譽中,根本看不到任何光榮與偉大,反而能從這些「偉大頭銜」中看到肉食者的虛偽與猙獰。

 

(完)

相關焦點

  • 乃木希典配得上日本「軍神」的稱號嗎?
    原創 獵戶座零戰 循跡曉講 收錄於話題#日俄戰爭2#第零次世界大戰2循跡曉講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獵戶座零戰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7000字,大約需要18
  • 乃木希典配得上日本「軍神」的稱號嗎
    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7000字,大約需要18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皇師百萬徵強虜,野戰功城屍做山。後世許多人認為稱乃木希典為「軍神」,乃名不副實,因為他的指揮很糟爛,都4091年了,還用人海衝陣地,日軍損失六萬多人,俄軍只傷亡三四萬人,真是愚不可及。那麼,乃木希典是愚將還是軍神?日軍真的是純粹靠意志力打敗了俄國人嗎?攻克203高地究竟意味著什麼?日俄戰爭有何深遠影響?筆者就來一一解釋下這些問題。
  • 乃木希典:配得上日本軍神的稱號嗎?
    人類有史以來最血腥的戰鬥便在這座華人稱作「旅順港」,外國人叫「Port Arthur」的地方打響。203高地是人類戰爭史上傷亡率最高的一個陣地之一。而這場戰役也成就了乃木希典將軍,在這位將軍的指揮下,日本在這場戰爭中取得重大勝利,也標誌著黃種人在近代第一次擊敗了白種人。
  • 甲午戰爭後,日本陸軍「軍神」乃木希典為何一心想要賣掉臺灣
    但在日本統治臺灣的最初幾年,日本人曾一度打算放棄臺灣,特別是日本陸軍「軍神「乃木希典,不遺餘力地鼓吹賣掉臺灣,如果不是伊藤博文反對,他兜售臺灣的計劃很可能成功。那麼為何乃木希典一心想要賣掉臺灣?這事要從1905年說起。1905年,清政府把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日本人對臺灣垂涎已久,因此迫不及待的派人前往臺灣進行接收。
  • 二戰時的日本,人人敬他是「軍神」,戰後卻被人罵「蠢」
    由於乃木希典的行為是軍國主義分子眼中的「忠君」之舉。 當他死後軍國主義分子們紛紛將其視為自己的楷模,不但給他舉行國葬,還給其造神社,用盡一切的輿論手段和方式將之尊為「日本軍神」。 然而乃木希典的軍神位置並沒有坐多久,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從一個長滿獠牙的老虎,淪為了只能溫順聽話的病貓,民間開始對日本軍國主義問題進行反思甚至是一定程度批判。
  • 庫什遠徵:羅馬統治者如何看待「開疆拓土」?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Heinrish|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43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 除了「戰爭、愚昧」,十字軍東徵還給歐洲社會帶來了什麼?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獵戶座零戰|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7500字 閱讀需要2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文人墨客喜歡講騎士公主的故事;政壇領袖愛用其象徵意義進行宣傳;而那些還堅持相信西方價值的人總會從其先輩的故事中獲得靈感和激勵。讓我們把目光放到13世紀下半葉,作為歐洲標誌性的大事件——十字軍東徵此時已接近尾聲。第九次十字軍東徵,一般被認為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十字軍東徵,它發生在1271年-1272年。比起最開始那幾場東徵的波瀾壯闊,這次東徵似乎乏味可陳。
  • 他明明是中國人,卻在日本被封神,受日本軍神膜拜,名字世人皆知
    再比如說日本,自公元603年就與中國開始有了建交。 自那時候起,日本就脫離不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如果對於日本的近代史有興趣的話,可以看到日本近代在戰後轉型經濟的過程中,有一個中國道家學者王陽明的理論幾乎是影響了日本的經濟界。許多優秀的企業家都對其理論十分崇拜,其中就有稻盛和夫以及松下幸之助這種經營之神。
  • 他明明是中國人,卻在日本被封神,受到日本軍神供奉,不是孫武
    日本跟中國的淵源一直很深,在唐朝時期兩國更是交往頻繁。只是日本後來斬斷了這友好的交往,不過即使這樣,日本的國內還是有著不少來自於中國的習俗,而中國的很多人其實都被日本人崇拜者。有一個中國人在日本就算是封神的境界了,日本軍神對他崇拜不已,這個人不是孫武,也不是關羽。
  • 天怒人怨:查士丁尼再徵服運動真的是為了「恢復羅馬榮光」嗎?|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作者:Heinrish|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5300字 閱讀需要15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 堅持不打203高地:乃木希典的兩難
    首先是以日本歷史作家司馬遼太郎為代表,在其代表作《坂上之雲》中,司馬遼太郎先生不僅認為乃木希典應該主攻203,更認為他應該更早地主攻203,因為很簡單,203高地工事相對薄弱,更好攻,放著好攻的地方不攻,所以乃木希典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愚將」。
  • 「北齋般的大藝術家」,明治末期的妖怪畫家河鍋曉齋!
    三年後,19歲的曉齋從洞白陳信私塾畢業並被賜稱「洞鬱陳之」。通常,從私塾畢業需要十年左右,然而曉齋只花了八年就順利畢業,可見他的學習能力是多麼突出。1855 年,江戶發生「安政大地震」。地震發生後,社會上開始流行一種叫作「鯰繪」的浮世繪。
  •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最完美」的君主嗎? | 循跡曉講
    《貞觀政要》書影吳兢寫《貞觀政要》,文字十分簡略,對太宗與大臣的對話都只是截取隻言片語,沒有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這一點唐玄宗和當時的唐代人對此都持類似看法。  《騰飛五千年》系列專輯最後的收官之作《隋唐五代傳》今天上線,歡迎大家踴躍購買,請支持循跡原創的知識付費產品。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獲得《隋唐五代傳》視頻版
  • 電臺講古算「講古」嗎?
    上星期,有位自己友私信我,傾咗下佢對「講古」嘅睇法。好多謝呢位自己友抽空交流,今日都順便都回復。
  • 趣讀丨日本為什麼要從「倭國」改名叫「日本」?
    「yamataikoku」極其相似所以很多史學界就認為邪馬臺國就是日本國的始祖國當然了,在現代漢語中「倭」是形容「矮小猥瑣」可在古代的時候完全不是這個意思它是通假字通「逶迤」的「逶」同時表示是魏國的屬國(「魏」字去右邊的「鬼」字捨去「魂魄」之意加上左邊「亻」加上往來的「友人」)可不管怎麼樣,日本人覺得到了是決定自己名字的時候了,倭字不好聽於是便取「日光照耀之地」「
  • 「關於小熊」咱能別「盲目跟風」嗎?
    可如今再看,小編滿腦子浮現的卻全是最近發售的那兩雙「小熊Dunk」,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鞋狗腦袋(有和小編一樣的朋友嗎)?▲有著「亞洲光速上腳」稱號的周董也在INS上一次性曬出了這兩雙「小熊Dunk」,當然還有他腳下的OW × AJ4。
  • 張國榮真的是世界五大指標音樂人嗎?他能否配得上如此稱號?
    在華語樂壇,一直流傳著一些或真或假的「世界級」稱號,如「世界十大鬼才」之一周杰倫、「世界四大樂隊」之一BEYOND、「世界五大指標音樂人」之一張國榮等等。相信大家都多多少少聽說過,甚至為了其真假而爭論過。
  • 「関西」「近畿」「西日本」指代日本哪些地區?
    「関西」「近畿」「西日本」,它們具體指的是日本哪些地方,你知道嗎?
  • 日語:日本人說的「草」是在罵人嗎?了解以後,腦洞大開
    最近看日本的綜藝節目,彈幕常常出現「草」一字,單從字面上,真的很不明白說的是什麼意思。「草」這個日文字,其實除了和漢字【草】有相同表示植物的意思以外,還有非正規,非專業的意思。當然在漢語漢字裡面,草也有其他意思,比如【草草了事】【潦草】。最後【草】這個字在網絡上(現在已經滲透到生活中了)還有點點和諧詞義,但是日語的「草」也是這個意思嗎?遙想當年半句中文不會說就因為聽說中國發展好,就直接來中國的朋友,日本人難道真的把國罵也給學去了?
  • 日本「畫聖」雪舟與中國山水之緣
    日本畫僧雪舟,活躍於 15 世紀中期至 16 世紀初期,在日本被譽為「畫聖」。其中的《冬》在日本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的山水畫,經常被印在郵票、掛曆、明信片上,並在 1998 年被用作長野冬季奧運會開幕式的宣傳海報。1956 年是雪舟逝世 450 周年。在這一年舉辦的維也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和平大會上,雪舟與莫扎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共同獲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稱號。同年雪舟繪畫展在中國北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