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獵戶座零戰
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7000字,大約需要18分鐘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皇師百萬徵強虜,野戰功城屍做山。愧我何顏見父老,凱歌今日幾人還。」——乃木希典
1904年夏天,中國東北。
上萬的日本步兵忍受著夏日的炙烤,正匍匐在戰壕中,他們手中緊握著西洋式的步槍,凝望著遠處日後將被稱為「爾靈山」的高地。隨著指揮官的命令,蝟集在山腳下的日軍對著山頭開始了衝鋒。
幾乎同時,山上各式各樣口徑的火器對準日軍人海集火。火器的轟鳴聲,人的慘叫聲蓋住了指揮官的發令。
▲日軍準備發起進攻 圖源於網絡
此時的203高地可稱作人體解剖的手術臺——各式各樣的人體四肢臟器蓋住了山頭,又像是張獻忠的廚房——戰火炙烤著死屍,散發出一股令人厭惡的肉香味.
但各路日軍仍然保持著超然的自制力,沒有出現潰退。每個人都咬緊牙關,振作精神,向山頭進發。而俄軍也是寸土不讓,還以顏色。
人類有史以來最血腥的戰鬥便在這座華人稱作「旅順港」,外國人叫「Port Arthur」的地方打響。
203高地是人類戰爭史上傷亡率最高的一個陣地之一。而這場戰役也成就了乃木希典將軍,在這位將軍的指揮下,日本在這場戰爭中取得重大勝利,也標誌著黃種人在近代第一次擊敗了白種人。
▲203高地 圖源於網絡
然而,數以萬計的日軍士兵,包括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都倒在了俄國人的槍下。
後世許多人認為稱乃木希典為「軍神」,乃名不副實,因為他的指揮很糟爛,都4091年了,還用人海衝陣地,日軍損失六萬多人,俄軍只傷亡三四萬人,真是愚不可及。
那麼,乃木希典是愚將還是軍神?日軍真的是純粹靠意志力打敗了俄國人嗎?攻克203高地究竟意味著什麼?日俄戰爭有何深遠影響?
筆者就來一一解釋下這些問題。
人類第一場現代戰爭是在何時打響的?不同的學者可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畢竟對「現代」一詞,不同史觀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筆者認為,將日俄戰爭說成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現代戰爭也沒什麼不妥。
對黃種人來說,日俄戰爭意味著學習西方的成果終於得到了檢驗;從世界軍事史的角度來說,日俄戰爭是一場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戰爭,這場戰爭完全可以看作是日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場提前彩排。
▲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方生老師主講的《一戰那些事兒》音頻專輯,更多知識專輯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跡講堂」,或者到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循跡講堂」APP
然而,雙方在這場戰鬥中的經驗教訓並沒有被歐美人高度重視。
我們就來看看這場戰爭有哪些現代性。
從戰爭的性質來說,這場戰爭是亞洲歷史上第一次國與國之間的現代戰爭。在這場戰爭之前,東亞國家之間打仗,支配士兵的是模糊的地域意識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種族身份認同,或是對秦制社會下皇權的恐懼。
▲浮世繪中的日俄戰爭 圖源於網絡
非但沒有民族主義,也沒有國家認同,至少沒有西方或現代語境下的民族國家。
比如中國,「民族主義」這個概念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才引入中國,據說李鴻章當時長嘆:「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西方也有評論,說李鴻章是一個人對付日本一國。梁啓超也說,「蓋數千年來,不聞有國家,但聞有朝廷。是故吾國民之大患,在於不知國家為何物。」
▲中日甲午戰爭 圖源於網絡
日本是通過引進西式的教育,改造本國文字,完成了對本國人民族意識的塑造。要想教育民眾什麼叫「國家」,先得讓他們會認字。
但象形文字在普及方面有天然的劣勢。筆者曾見到一個西方研究者這樣說,中世紀的歐洲,識字率要比你想像得高,在歐洲,哪怕一個市井小民連一個拉丁文單詞都看不懂,只要他掌握了字母表和拼寫規律,就可以生拼出自己想說的話。
這就是拼音語言的天然優勢:它反對大一統,有利於地方方言整合成新的語言體系,從而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
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時,就倡導用本民族文字翻譯《聖經》,打破了教會在文化方面的專制,有力地促進世俗政權的興起。
▲明治時期的日本社會 圖源於網絡
日本為了更快地掃盲,也多次出臺法律,鼓勵少用漢字,多用新型文字。各界有識志士奔走呼號,郵政界制度的創始人前島密就發表《廢止漢字意見書》,福澤諭吉也發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張把不常用漢字從日語中剔除掉,將漢字限制在二三千字。
在一代人的努力下,東亞人不再是目不識丁,稀裡糊塗的病夫了。相比於來自於鳥不拉屎的西伯利亞的毛子,日本軍隊普遍識字率較高,能更好地執行上司的命令。
更重要的是,他們此刻不再是一支古代軍隊了,日本兵團的所有人,上到指揮官,下到炊事員,都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
不同於在源平合戰中展現個人「弓馬之道」的武士,或者在關原之戰中為了豐臣或德川一家人的榮耀戰鬥至死的足輕,在203高地下的所有官兵都很清楚:自己是大和族,是日本人,不是為了討取賞賜,更不是為了混口飯吃,而是儘自己的義務,也是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
一個共同體的概念就這樣深深植入了他們的心中。
▲重機槍的發明和應用徹底改變了戰爭形式 圖源於網絡
其次,從戰爭的形式來說,這場戰爭的武器現代化程度十分的高。雙方的單兵裝備都採用的是最新式的旋轉槍機後膛槍,此外,日俄戰爭大概是人類首次大規模使用單管機槍。
對比下四十年前的南北戰爭,那時的不少士兵使用的還是前膛槍,機槍也是用搖手柄擊發的多管加特林機槍,而非日俄戰爭中使用的有扳機的、水冷或氣冷式機槍。
在機槍的使用上,南北戰爭中,機槍主要用於防禦陣地,而不是像日俄戰爭中作為進攻方的支援火力介入戰鬥。大炮、鐵絲網、塹壕、有線無線電通訊、偵查氣球這些形式新穎的裝備也投入了戰鬥。俄國人甚至採用了通電的鐵絲網。
▲戰爭雙方都用了氣球進行軍事偵查 圖源於網絡
最後,從戰爭的影響來說,日俄戰爭對東亞格局的塑造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試想如果日本在該戰中戰敗,東亞人的生存空間會受到怎樣的擠壓?如果日本戰敗,那麼清政府就只能與整個東三省揮淚作別。
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實是,北極熊喜歡要領土,並且吃到嘴巴裡的肉很少有吐出來的。而沙俄早就對東北這塊肥沃的土地虎視眈眈,在兵臨城下之時,日本一腳將沙俄從遠東的大門踹了出去,不管是出於稱霸遠東的自身利益還是出於為黃種人揚眉吐氣的公義,好歹讓大清保住了東三省。
▲發生在日俄戰爭之前的海蘭泡慘案,上圖反映了被俄軍驅趕到江中的中國人 圖源於網絡
《全球通史》作出了總結:「這場戰爭是遠東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更有意義的是,歷史上第一次有一個亞洲國家戰勝了歐洲國家,而且是一個大帝國。這對整個亞洲均產生了鼓舞人心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日俄戰爭是近代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是非歐洲民族充分覺醒的序幕。」
當時的中國人對此也深有感觸,比如胡適這樣寫道:「這一年是日俄戰爭的第一年。上海的報紙上每天都登著詳細的戰爭新聞,愛看報的少年學生都感覺絕大的興奮,這時候中國的輿論和民眾心理都表同情日本,都痛恨俄國,又都痛恨清政府的宣告中立。」
▲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方生老師主講的《日俄戰爭》音頻專輯,更多知識專輯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跡講堂」,或者到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循跡講堂」APP
日俄戰爭也促進了中國民權運動的興起,白人優越論不攻自破。讓中國的知識分子看出,東亞人不是病夫,像俄國那樣的專制國家,是打不贏立憲國家日本的。
綜上所述,乃木希典參與的是這樣一場意義深遠的戰爭,不僅維護了日本的利益,還改變了東亞格局,震撼了世界。
從這個角度說,給他「軍神」的頭銜不為過。
乃木希典最大的非議,便是「輕物質重精神,不珍惜人命」。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筆者敢把話放在這:日俄戰爭中,沙俄的物質比日本差五倍。我們來仔細對比交戰雙方的裝備。
首先看步槍,不少二毛子喜歡嘲笑日本三十年式步槍故障率高。要是德國人嘲笑日本人還有點底氣,問題是用號稱「燒火棍(garbage rod)」的莫辛納甘1891式步槍的毛子也好意思笑別人?
▲1930後的新式莫辛甘納步槍 圖源於網絡
這款步槍與同時期槍枝相比,設計粗糙,槍栓拉都拉不動,有人覺得這種武器乾脆配上刺刀當標槍使算了——唯一的優點就是產量大,到現在槍枝市場上還有一堆這種槍以白菜價甩賣,然後當標槍扔出去,反正也不心疼。
有的國家使用它純粹是因為找不著槍用了,沙俄士兵素質太低,配不上好槍,髮根棍子讓他做炮灰去也不心疼。
這可別說是老外編段子黑蘇俄,日本至少戰後就開始研製新款步槍,而毛子竟然好意思把自己的燒火棍出口——援朝志願軍戰士還有拿舊型號莫辛納甘的,他們給這槍取了另外一個外號「腳蹬槍」。
因為故障太多,並且不好排除,要用腳踹才能打開槍機。
再看機槍,毛子用機槍的思維還十分原始,他們經常像用炮一樣,將機槍架在兩輪車上,這自然成了日軍狙擊手和炮兵問候的絕佳靶子。
俄軍的馬克沁機槍使用帆布供彈帶,在溼冷的環境下帆布供彈帶會變形造成卡殼。而日軍的Hotchkiss機槍使用硬質的金屬供彈帶就不會遇到這個問題。
▲Hotchkiss機槍射擊畫面 圖源於網絡
重炮方面,俄國人在203高地上布防的數量不足,說是要552門重炮,結果只準備了116門,並且這些重炮大多陳舊,質量堪憂。
▲日軍工程兵鋪設鐵軌 圖源於網絡
而日軍第三軍在乃木希典統帥下,做了大量準備,鋪設鐵路,運送大炮。
再談補給方面,毛子貪汙腐敗問題極其嚴重。
事實上,毛子的供給就沒好過,在不久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外強中乾,由於補給跟不上,導致士兵大規模潰逃。這個毛病一直延續到二戰,看過電影《兵臨城下》的都知道,他們有時兩個人共用一桿步槍,要是沒有美軍的補給,蘇聯幾乎熬不過嚴冬。
沙俄時期,「戰鬥民族」也是同樣的鳥樣:當時來到東北後,日俄雙方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一個是烈日炎炎,士兵容易中暑。
▲日俄戰爭中,日軍單兵服飾 圖源於網絡
日本方面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問題,配發了帶遮陽布的軍帽,而沙俄士兵只能自制,甚至到了1904年的8月,還有很多士兵只有冬裝穿,士兵們不得不用手推車來運多餘的大衣和行囊,然而俄軍在行軍過程中,甚至出現不少士兵因為中暑而死的現象。
還有,沙俄軍隊行軍時大部分人的靴子都不合腳,忍受不了的士兵甚至會穿中國人的草鞋。
第二個問題是隱蔽色,20世紀的來復槍,較之19世紀的滑膛槍在射速和精度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而大多數國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士兵們鮮豔的制服顏色很容易成為敵人的靶子。
日本方面很快就加大卡其色軍服的生產。
而沙俄還是源源不斷地將人像牲口一般運往遠東戰場。老兵們碰上新人第一件事就是叫他不要戴帽子——亮色的帽子是日本狙擊手的活靶子。
▲日俄戰爭中,俄軍士兵 圖源於網絡
第三個問題是嚴冬,在冬天時日軍每人會配發兩張毯子,俄國人一張都拿不到。
為什麼兩軍會有如此大的差距?這實際上是兩國制度的差別導致的,日本經過明智維新後,國力空前強盛,補給跟得上。
而沙俄已垂垂老矣,國內各種罷工、起義層出不窮,根本無力與年輕的日本較勁。此外,沙皇不敢也不能把駐紮在歐洲的精銳部隊調往遠東,與日軍對峙的多是亞洲部分的俄國部隊,整體質量相當差,有的甚至就是民兵水平。
在饑寒交迫下,本來軍紀就不好的毛子對東三省的居民犯下了累累罪行,這不是沙俄第一次在東北施暴,當然也不是最後一次。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許多中國人會志願替日本人做間諜襲擾俄國人。
▲中國人給日俄雙方都做過探子,圖為被俄軍抓獲的中國人 圖源於網絡
通過上述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兵團並不是純粹靠意志打仗,而是非常注重後勤保障和武器彈藥的。相比沙皇尼古拉二世不顧國際形勢,一心讓艦隊從歐洲出發,環地球半圈後來到遠東給日本艦隊練手的舉動,乃木希典絕對算不上笨。
至於203高地的日軍為何付出了數倍於俄軍的傷亡,這樣的結果其實換誰指揮也是一樣。
203高地是一個重要據點,在那裡,可以俯瞰整個旅順港,攻陷203高地就等於宣告戰爭勝利。
俄國人也深知這一點,203高地是俄國人修築多年的陣地,防禦工事非常堅固,連炮火都難以將其摧毀。而自古以來,進攻一方要想徵服易守難攻之地必然要付出重大傷亡,不能以純粹的傷亡比來反映將領的素質。
▲俄軍防禦工事 圖源於網絡
還有就是乃木希典也不是沒想其他的法子,炮攻、挖地道、夜襲……這些辦法都用了,沒成功能怎麼辦?
當時的戰況尚不明朗,俄太平洋第二艦隊已經起航,如果不速戰速決,一旦俄軍增援趕到,戰況將會急轉直下,而東鄉平八郎也專門寫信要乃木希典動作快點。
而日軍總部最開始就認為,甲午戰爭只花了兩小時就佔領了旅順,將時間延長几十倍,一周時間綽綽有餘。明治天皇還向第三軍發出敕命,鼓勵將士們不惜一切代價攻佔旅順。
有些主意也不是乃木出的,實際指揮的參謀長是伊地知幸介,乃木希典有時候過於遷就這個參謀長。所以,不惜一切代價的強攻,是迫於不得已做的下下策。
▲日本士兵拿著護盾衝鋒 圖源於網絡
在強攻的過程中,日本還發明了一種類似於現代防爆盾的護盾,提高士兵的防護水平,不能說不是重視人命的一種體現。
就算是做事後諸葛,要十年後的歐洲人來指揮,照樣也是傷亡慘重。
Osprey出版社出版的《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05》一書的作者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當時日俄戰爭吸引了很多西方觀察者,但為何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人似乎一點教訓都沒吸取呢?
比如像索姆河、凡爾登,幾乎場場戰役都是絞肉機,步兵衝向防禦嚴密、機槍大炮遍地的敵軍陣地是常有的事,單日傷亡過萬不是誇張。
只能說當時的武器技術進步太快了,很多軍事思想沒跟上,哪怕是十年後的人,有了前車之鑑,都難保不犯錯。我們又為何要對乃木希典如此苛責呢?
但也許讀者還會質疑:乃木希典的頭銜是「軍神」啊!難道說,只要不犯大錯就可以被稱作「軍神」嗎?怎麼看,他的貢獻也絕對比不上亞歷山大或者拿破崙這樣的人物吧?
這個問題就要考慮文化隔閡了。日本語境下的「軍神」,其實不在乎立了多大的功。而軍神這個頭銜,有點像我們學校發的「三好學生」獎狀。
除了考慮戰績外,還要綜合考慮其他方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個人德行。
▲日本電影《二百三高地》中的乃木希典 圖源於網絡
乃木希典是個表裡如一的人,其所作所為,絕不是為了沽名釣譽。出徵前,他抬著三口棺材上前線,意思就是他和兩個兒子都做好戰死的準備了,結果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都死於日俄戰爭。
看看那時的東亞國家,有哪個軍人敢這麼做?那些天天嚷著要屠美滅日的大嘴巴,甚至做不到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國內上學。乃木希典是說到做到,親力親為。這也是許多人無法達到的一種境界。
▲乃木希典大兒子乃木勝典和二兒子乃木保典 圖源於網絡
更重要的是,乃木希典表現出了屬於武士的強烈恥感。乃木希典一生,想自殺無數次。
一次是在西南戰爭中將聯隊旗弄丟了,他感到十分屈辱,想自殺卻被阻止。之後天皇也知道他這個毛病,在203高地久攻不克時,有人提議將指揮由乃木希典換成別人,天皇就不同意,他知道,只要把乃木撤職,他不會把這看成是人事變動,而會將其視為讓天皇蒙羞,必然會切腹自殺。
日俄戰爭結束後,乃木回國,在慶功會上,他並沒有以功臣自居,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吾乃殺乃兄乃父之乃木是也!」。他覺得對不起戰死的年輕人,希望天皇能允許他以死謝罪。天皇不但沒有批評他,反而嘉獎了這位老臣。
但乃木卻沒有一天不將自己視為罪人。天皇在時,乃木尚能克制自我毀滅的欲望,但天皇也有去世的那一天,乃木的悲劇便在天皇去世後上演。
▲日本電影《二百三高地》劇照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病逝後,乃木希典一直寢食難安,覺得對不起故主,悲傷至極。
同年9月13日,在與妻子商量後,他們平靜地坐在家中,乃木的妻子首先用短刀刺向自己胸口自盡。乃木的死法則更為殘酷,他先劃開了自己的肚子,在沒有介錯人切下他頭顱的情況下,乃木忍受著極端疼痛,將刀架在了脖頸,自刎身亡。
當時很多知識分子就批判這對夫婦,認為他們還是在拿舊式思維做事。這難道不是很諷刺嗎?作為一個曾留學國外,受過西洋教育的人,竟然還是會沿襲東方的自殺殉國傳統。
▲日本電影《沒有出口的海》劇照
在《沒有出口的海》中,男主的父親對即將出徵的兒子提了這樣的問題:「所謂的國家,究竟是什麼?」將他兒子問的一時語塞,只能這樣回答,「國家就是國家,就像日本、美國、法國、英國。」
儘管日本模仿歐美,創立新的國度。但在對民族國家的理解上,積澱還是不足。歐洲的民族塑造,歷經了數百年的時間,而亞洲人依葫蘆畫瓢所建立的國家,其意義上,遠不及歐洲豐富,保留了過去不少的糟粕。
乃木希典的悲劇,是東亞社會的一個縮影。有時候的確是「我命由天不由我」。乃木希典並不希望讓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做炮灰,但命運讓他做了將軍,時代要求他不惜一切代價打敗俄國。那時候沒有PTSD的說法,但從乃木的一些舉動來看,他的精神肯定是受了創傷的。
▲日本電影《二百三高地》劇照
乃木希典的悲劇,也恰恰證明了東亞社會可以將美德扭曲到什麼程度。講榮譽、負責任是人類共同讚許的品質,然而到了東亞人這裡,榮譽感變成了愚忠愚孝,使命感變成了大義滅親。
所有的品質都為一個虛妄的「大國崛起」而服務,並走向了極端。
明明可以不死,明明可以發揮餘光餘熱,或者安享晚年的乃木希典,在這種愚蠢的思想下,走上了不歸路。
所謂的「軍神」頭銜成了壓迫人,扭曲人,殺害人的重擔、枷鎖、軟刀子。它在東亞社會還有其他許多表現形式,比如魯迅筆下「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的禮教;比如過去給婦女立的貞節牌坊;或者現在某些人高呼的「如果對日美宣戰,我寧願我母親和姐妹去做站街女攢軍費!」
在電影《切腹》中,井伊家的武士將井伊直政的一套盔甲視作神明。但對身邊實實在在的同胞的遭遇卻視若無睹,逼著因走投無路而被迫詐騙的浪人千千巖求女用竹刀切腹——用鈍刀慢慢磨開肚子自盡。
為了「武士道」,他們對弱者苦苦相逼,喪失了應有的人性。
而千千巖求女的丈人津雲對武士們的質問,道出了東亞千年來道德規範的虛妄:「就算是最出色的武士,也只是一個肉體凡人,他不能只靠空氣存活……取締諸侯封地,這般冷酷的幕府政策,令無數武士失去了他們的主人……不愁吃穿的人永遠體會不了他們的悲慘……到頭來,我們所謂的武士榮耀,只是表面虛假的風光」。
近代的武士,從德川鎖國開始,其「武士道」信仰就成了不倫不類的怪胎。
隨著時代發展,武士道已經脫離了其原有的土壤。近代日本人並沒有試圖保留其實質,反而僵化其形式,逼著其他人做違背人性的事。
如果說戰國時代的武士道還有「下克上」「天下布武」的開拓精神的話,近代推崇忠君愛國的武士道已經成了奴化百姓的手段。
▲日本電影《切腹》劇照
現代日本人在《切腹》這部電影中對武士道的探討,更是對東亞人性格的深刻反思。電影的最後,津雲將象徵著士族榮譽的鎧甲狠狠擲在地上,摔得七零八落,後人對東亞傳統文化中的榮譽發出了強烈的嘲諷。
現代人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從統治者賜予的「武士」「軍神」這些頭銜美譽中,根本看不到任何光榮與偉大,反而能從這些「偉大頭銜」中看到肉食者的虛偽與猙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