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那些年,那些記憶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於是,從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載歌載舞的國慶紀念日。
一路走來,共和國即將邁入65周年。在國慶這一天,我們重溫歷史,緬懷先烈;這一天,我們感受到愈加強大的祖國那勃勃朝氣和昂揚向上的生命力;這一天,熾烈的赤子之心,深沉的愛國情懷,由衷生發的自豪之感,都在每一個國人身上,不斷積聚,蔓延洋溢。
那些伴隨著共和國成長的40後、50後乃至80後,90後等,記憶中總會有一個記憶點因為國慶而變得崇高和偉大,逝去的歲月與共和國徵程上的某一處坐標交織在一起,隨即迸發出熱烈的火花。多少年後回想,那段記憶依舊閃閃發光。就讓我們跟著思緒,重回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苦盡甘來,有幸見到毛主席
1966年,王金成還是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
在國慶之前,他剛剛經歷了一次跌宕起伏的事件:早前,有人舉報王金成的父親有歷史問題。而之後的「外調」很順利,「某某造大」的紅色印信紙換回了一紙權威的證明,王金成倖免一劫。回來後剛好趕上學校組織代表團進京參加國慶,接受毛主席的檢閱。
既然沒有「政治汙點」,王金成理所當然地躋身於代表團的行列。第一次出遠門的王金成坐上了長途汽車,而且還是仰慕已久寬敞明亮的大捷客(從捷克斯洛伐克進口的大客車,時稱捷客),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一路上,他和同行者們歡歌笑語,憧憬著轉乘火車進京的風光、美妙和愜意……大客風馳電掣般掠過故鄉的山水向省城長春駛去,抵達春城時已經夜幕降臨。遠看燈光璀璨,搖曳生輝,讓人恍然不知身處何地……減速的大客頃刻間墜入了一片燈的海洋……
下車後,在候車大廳準備檢票的王金成抑制不住興奮之情,給在長春工作的老姐報個喜,卻不想當他掛完電話回來時卻發現隊伍不見了……焦急中的王金成忽聽有人喊:「加開北京的列車準備檢票!」王金成喜上眉梢,宛若一隻落單的小角馬終於有幸融入了另一群遷徙的角馬大軍。
次日當王金成最後走出站臺,隻身一人茫然四顧時,驚喜再一次從天而降!在偌大的北京、在人頭攢動的北京站前廣場竟與失散一夜的團隊重新聚首,他鄉遇故知,王金成欣喜若狂。
插曲過後,主旋律即將響起!不久,王金成一行迎來毛主席接見的日子。1966年10月1日,天清氣爽。早晨,王金成一行從駐地出發來到東長安大街北側大約在東四的位置,中午前後終於見到了敬愛的毛主席。只見主席乘坐敞篷汽車,滿面紅光地向他們微笑。滿懷激情的青年人立刻豪情萬丈地歡呼,這似乎感動了毛主席。王金成回憶:「只見主席摘下軍帽,並揮舞軍帽,向我們親切致意。當小車緩速駛過我們面前時,我清晰地看到毛主席他老人家膚色紅潤,稀疏的白髮像根根亮閃閃的銀絲……跟偉大領袖毛主席近在咫尺,我們激動得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一天,年輕的王金成一行人雖然沒在天安門廣場上,但卻在國慶這一天站在了與毛主席近在咫尺的長安街上。這一天,他們全部都沉浸在了幸福的海洋裡,沒有了時間、地域的概念……
接見結束後,王金成一行人又追隨偉大領袖的革命足跡,南下長沙。一路金風送爽,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愛晚亭畔憶崢嶸歲月稠,造訪韶山主席故居,回望長沙第一師範……歸途中王金成還和朋友們留下了一張與武漢長江大橋的珍貴合影,由衷地體悟到一代偉人謳歌「天塹變通途」的壯志豪情和「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雄渾氣魄。
王金成說:「1966年,對我來說頗有點國家不興,詩家興的況味。在我眼瞅跌入低谷時一紙證明把我搭救出來,還一躍成為進京代表,居然接受毛主席的檢閱,見到偉大領袖毛主席。我們還在北京歡度國慶,南下長沙,造訪毛主席故居毛主席母校,嶽麓書院、橘子洲、愛晚亭,瞻仰毛主席暢遊的長江,謳歌的長橋……還不止於此,不曾坐過汽車,沒有見過火車的我,竟有幸乘汽車轉火車,又棄車登舟坐輪渡……嘗試著各種交通工具,馳騁在長城內外,大河上下……
歲月點滴,那些國慶瞬間
1974年國慶25周年時,鍾啟明還是個17歲的少年。關於這次國慶的影像資料,他是後來在電影裡看到的,電影看完了,所有人都泣不成聲了。
鍾啟明還記得在紀錄片裡,當時因病4個月沒有公開露面的周總理不但出現了,而且還主持了國慶宴會。當清瘦的周總理一出來,全場就報以了熱烈的掌聲。周恩來總理的祝酒詞不到400字,但人們的掌聲遠遠超過了他致詞的時間。
後來,1980年的國慶日,鍾啟明和妻子在這一天結婚了。以後每年的國慶紀念日,也是他們夫妻倆的結婚紀念日。
1976年初春,撫順市發電廠22歲的職工秦文出差來到了北京。他記得接待他們的正是北京市東郊電廠黨委的張書記。隨後,秦文見識到了仰慕已久的人民大會堂。秦文至今還記得第一次進入人民大會堂大廳時候的場景,無數次在各種書籍報紙上看到過人民大會堂,如今,自己居然來到這麼莊嚴神聖的地方!
幸福來得太突然,秦文激動得雙腿發軟,有點邁不開步子。身邊的張書記隨即關切地問:「怎麼了,小秦?」接下來,秦文第一次來到了北京人民機器廠,當他路過一間辦公室時,秦文聽周圍人介紹:這就是毛岸英同志的辦公室……
後來,在北京的小秦還目睹了一件大事:他親眼看到了「四人幫」被粉碎後人民群眾載歌載舞、敲鑼打鼓的情景,他還記得每個人的臉上那種歡天喜地的表情……
雖然在國慶時秦文已經離開北京了,卻在那一年國慶前夕,看到了歷史進程上的某一個「點」。以至於現在回想起來,已經成為老秦的秦文還是記憶猶新。秦文對於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他自豪地說,「如今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我們國家軍隊更加強盛,人民更加富裕,安居樂業。」
1984年國慶,20歲的陳豔傑守在家裡的「菊花」牌黑白電視機前目不轉睛。一起目不轉睛的還有父母、哥哥、嫂子。
電視裡播放的是共和國35周年的盛大慶典,這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大閱兵,期待與關注,莊嚴和神聖,自是不言而喻。電視上,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乘坐紅旗牌黑色敞篷轎車在閱兵總指揮秦基偉的陪同下開始檢閱部隊,鄧小平第一次喊出了「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的口號。也是在這次閱兵上,群眾遊行時北京大學學生自發打出了「小平你好」的口號標語,全場瞬間沸騰……
在這次大閱兵中,受閱武器裝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升,首次參加閱兵的中國戰略飛彈部隊更是震撼了世界。後來,人們高度讚揚這次國慶閱兵所展現的人民解放軍的建設成就和精神風貌。至今回想,陳豔傑都掩飾不住喜悅之情,她形容起那時候觀看的心情是:澎湃激動、熱血沸騰!「閱兵式裡的那些車,那些裝備,哎呀,當時想祖國真是太強大,太讓我們自豪了!」
多少年後,每逢國慶日,陳豔傑也總是和家人一起端坐在電視機前。這早已是她的習慣,更是十幾億中國人的習慣。
體味自豪:難忘周年大慶
在共和國的歷史上逢十要大慶,逢五要小慶,這已是不成文的規定了。國慶50周年和60周年大慶更是許多人心中記憶的經典。
80後的趙慧清楚地記得國慶50周年時,學校舉行的那場升旗儀式。1999年的國慶節上午9點,當時她正從小學升入中學,本以為會在家裡看閱兵儀式,沒想到原來學校還特意組織了活動。學校主席臺上,學校領導講了一段話,趙慧還記得其中大意:國慶時候全校師生舉行升國旗儀式,不僅僅對你們是第一次,對我也是第一次。相信在若干年後,你們記憶中最深刻的將是1999年的這場意義非凡的國慶升國旗儀式……
2009年的國慶節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紀念日,這是繼北京奧運會後又一個讓全體國人振奮的日子。有關60周年大閱兵的種種新聞,之前已經鋪天蓋地傳開了。身處北京的醫務工作者關麗也和人們一樣,對60周年的國慶大閱兵期待已久。那時,關麗正在北京某私人醫院婦產科工作,國慶前幾天,她就看見了為大閱兵鋪好的路。不巧就在國慶那天,剛好輪到她值班。
10月1日上午,患者稀少,也未出現掛急症就診人員。醫院院長通情達理,也深解大夥對國慶閱兵的關注,同意值班人員在不影響患者就診,沒有患者的情況下可以去走廊裡看看閱兵式的直播。眼看臨近10點,婦科暫時還沒有患者就診。關麗和同事們就下樓,守在樓下收費大廳走廊裡的電視機前。
關麗說,輸液大廳裡的電視更大,效果更清楚,而收費大廳裡的電視屏幕小,但選擇這裡卻是因為這裡距離掛號處近。「方便我們隨時觀察有沒有患者掛婦產科,一旦有就馬上上樓。」大夥津津有味地看了有10分鐘,這時眼尖的關麗看到來了一位女患者掛婦科。關麗後來回憶說:「十一放假,醫院值班的有兩個大夫,一個主班,一個副班,一有事當時都是急診。」
女患者有先兆流產症狀。經過關麗給患者檢查、化驗後,女患者並無大礙,開完藥處置完後,關麗和同事又急匆匆地下樓繼續觀看,畢竟誰也不想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只是仍需邊看邊瞄著掛號處……這時電視機裡已經演到方隊閱兵了,伴著激昂振奮的解說詞,屏幕裡的人民子弟兵步履整齊,氣勢如虹。真是三軍列隊,鐵甲生輝,關麗看得熱血沸騰,忍不住在心中讚嘆:我們的軍隊是那麼的強大,我們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女兵也是那麼的颯爽英姿,真是太激動人心了!
關麗後來回憶說:「也許別人說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但我一直認為中國的月亮是最圓的。我現在60多歲了,但深深覺得自己是活得越來越年輕。因為我們在自己國家中,生活穩定幸福,科技先進,還有這麼一支強大的部隊在守護著我們……現在回憶起2009年的大閱兵,還是由衷地為咱們國家感到自豪!我幸福,我是中國人!」
金秋時節,祖國將迎來第65個國慶紀念日。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生活在「小家」裡,我們日益幸福;在祖國這個大家庭裡,我們也切身地感受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
憶往昔,那些溫暖、激昂的記憶,從未曾遠去;未來,我們也將和祖國一起,共同譜寫燦爛的明天!我們相信,不論是「小家」還是「大家」,我們都將實現自己心目中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