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11日,蘇聯新領導人戈巴契夫上臺。
1985年5月7日,新官上任一個多月後,第一板斧亮出。
當天,蘇共通過《關於克服酗酒和酒癮的措施》的決議。
「當所有人在現代化條件下更全面地展現我們社會主義制度創造力、蘇聯生活方式的優越性時,嚴格遵守共產主義道德與品行原則、克服有害習慣及其不良殘餘具有特殊意義。這些醜陋現象首先表現為酗酒……」
黨的決議中的這些表述,馬上出現在所有報紙上,廣播和電視也不厭其煩地反覆進行播送。
1985年5月1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布《關於加強反酗酒和酒癮,消除私自釀酒》的法令。
法令將飲酒年齡從18歲提高到21歲,將白酒商店的開業時間推遲3個小時,吊銷醉駕司機駕照,禁止向醉酒者提供病假。同時大幅提高酒類價格,限量購買;逐步減少伏特加和其他烈性飲料的生產。到1988年,將完全禁止甜味和烈性水果酒的生產。
蘇聯人民的生活就此急劇改變,全國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酗酒運動。
全民支持
「決議」和「法令」獲得了「全民支持」。
兩個月後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莫斯科的企事業單位共舉行了6.3萬餘次大會,與會人數將近600萬。所有會議都通過了「熱烈擁護」上級決策的決議。
雖然全民點讚,但蘇聯在現實生活中不得不動用行政甚至強力手段。
莫斯科原有的1,500個售酒點,只留下150個,並且營業時間從原來的上午十一點開始,推遲到了下午兩點開門。
莫斯科「水晶」釀酒廠,將不久前用外匯購進的昂貴進口設備當廢鐵賣了。
兩個最大的啤酒廠,將巨大不鏽鋼釀酒池切割成碎片。
警察可以從大街和公共場所帶走「清醒狀態令人生疑」的任何人,送往醒酒所。醒酒所的數量也在倉促中趕建。
法院開啟了超級繁忙的工作模式。「聚眾酗酒」者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最低是100盧布罰款(當時平均工資只有150-180盧布),再嚴重的是兩個月的勞改或15天拘留。
全蘇反酗酒協會宣告成立。根據克裡姆林宮不成文的規定,「領導幹部」都必須帶頭加入。
財政撥款的《清醒與文化》雜誌開始發行……
戲劇演出和電影中帶酒宴場景的均被取消。大劇院甚至不得不撤下歌劇《鮑裡斯·戈東諾夫》,因為由於普希金的「過錯」,劇中出現了好幾處酒宴場景。
當局預期,酒類產量可以在很短時間內下降一半。
亂象叢生
地球人都知道,伏特加是俄羅斯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飲品。
這種用黑麥釀造、氣味獨特、微辣、濃度40度的烈酒,對俄羅斯人有說不出的魔力。
在很多俄羅斯人眼中,國外那些價格再昂貴、包裝再精美、釀造工藝再先進的白酒,也比不上用東歐平原的穀物和泉水釀造的伏特加。
俄羅斯人對酒的喜愛由來已久,從15世紀以來,酗酒一直是俄羅斯歷史上的一大問題。
在蘇聯的計劃經濟時代,社會氛圍相對沉悶,許多人沒有明確的目標,生活單調乏味。
快速城市化帶來了孤獨,物資短缺引發了牢騷,娛樂活動缺乏。酒精幫助許多人找到了溝通方式,找到了朋友和情人。事實上,許多人生珍貴的回憶都與飲酒的經歷有關。
遍布街頭巷尾的小酒館,成了蘇聯時期的一大特色。許多人把它當作沙漠中的一口泉眼,人們一邊喝酒,一邊聊著柯尼斯堡戰役,自得其樂。不喝酒的人常常被蔑稱為外人。
據統計,1984年,蘇聯人均酒精消費量為17.8升,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
反酗酒運動開始後,雖然許多人口頭支持,但心裡暗暗捉急。
一場躲避反酗酒運動的「遊擊戰」就此打響。
人們發明了用焦糖、番茄醬、水蘿蔔甚至橡樹皮釀酒的新方法,開發了各式各樣的自釀酒工具。
在偏僻的街頭巷尾,常常有計程車司機高價販賣後備箱中的伏特加。
一個喝醉了的男人,跌倒受傷之後,通常要等上幾個小時,以降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然後才敢去看醫生。
地方交警將醉酒司機造成的交通事故列為與飲酒無關的事故,儘量壓低當地的酗酒程度。
清潔液、沐浴露、防凍液、醋濃縮液,因為含有酒精成分,被一些酒癮者作為替代飲品,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成效卓著
反酗酒運動開展後,成效卓著。
1987年,蘇聯人均酒精消費量降到3..9升,比1984年下降了78%,這是俄羅斯歷史上迄今為止的最低點。
由於反酗酒運動,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985、86兩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都在10%以上。
「1986年和1987年的平均死亡人數與1984年相比,下降了約20萬人,過去幾年與酗酒作鬥爭有助於死亡率的下降。」
「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女性人數減少54% ,男性死亡人數減少46% 。「(蘇聯社會保障研究所,1988年 )。
許多專家懷疑這些數字,按理說,酗酒對健康的不利影響,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為明顯。飲酒量的減少,本應反映在男性死亡人數減少更多上。
現在一個公認的事實是, 統計部門奉命改變國民收入核算中使用的公式,以便在1985-1987年期間實現人為的高增長率。
反對聲起
到1988年,有人開始公開反對這項運動。
首先,它導致了財政收入的大幅減少。當時,酒類收入為720億美元,佔國家預算收入的10% 以上。從15世紀起,酒類收入就是沙皇的最大一棵搖錢樹。
其次,酒癮者越來越難以忍受。
一個蘇聯的老笑話,反應了人們的心態。
「人們排長隊買伏特加,一個可憐的傢伙再也忍受不了了: 『我要去克裡姆林宮殺了戈。』一個小時後,他回來了。隊伍還在那裡,每個人都問他:『你殺了他嗎?』他回答道:『那條隊比這條還長!』」
一小群俄羅斯戒酒專家認為,這項運動是徒勞的,最有希望的政策是引導公眾」適量」飲酒。
當時的莫斯科書記葉爾欽,是一位眾所周知的酒癮者,經常在公開場合喝醉。美國的醉酒測試儀的最高度數,一度被標為「葉爾欽」。
他公開表示,適當喝一點伏特加,可以治療疾病,有益健康,並指責上層亂施拙政。
莫斯科售酒點的數量開始大幅增加。
葉爾欽隨後被解除所有職務。
俄羅斯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德米特裡·涅姆佐夫,2016年在《社會學研究》發文指出:
1648年,因為沙皇對酒類提價,導致當時三分之一的男性人口欠酒館的債,全國各地爆發了起義。1985年的反酗酒運動,使人們對戈氏充滿失望和怨氣,成了蘇聯解體的導火索。
解體之後
1991年12月25日,戈巴契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
蘇聯正式解體,分成15個獨立國家。俄羅斯聯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 ,總統為葉爾欽。
國家對酒精的專營壟斷在1992年被廢除。
1993年,俄羅斯人均純酒精消費量達到了14.5升,重回世界上飲酒最多的國家行列。
之後的俄羅斯歷任領導人,雖然也公開反對酗酒,但都只停留在口頭上。